佛教通史 014-法我心果的四大爭論和菩薩的誕生

2020-12-03 扎西哥哥很帥

【感謝】該文章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閒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感謝 【安端】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 STONE、蘆葦、厚樸、李潤、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桌球SOD、松哥、天涼好個秋、小佔、質多醫伽阿羯羅多的幫助與支持!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7-07-26

佛教通史-閒者知無涯

關於法的基本傾向,在整個部派時期是有兩種傾向的:一種,是以上座部長老各派,他們偏向於說「有」,因為他們知道在哲學觀上如果沒有一個「有」,很多東西是站不住腳的。而大乘多數各派則偏重於說「空」。所以,從此開始,「說空道有」這件事情,就成了佛教各派表達了他們基本的哲學觀、人生觀、宗教觀的一大主要論題。

而且這裡要特別提出的,再三強調的,佛教的「有」,不是等於客觀物質的「存在」。說,這個東西在這兒,叫「有」,不是。所謂「有」是恆常,是有自性,「有」並不等於唯物主義哲學所說的唯物論或者唯物主義,而且恰恰是「有」,談存在恆常,存在絕對,而佛教裡的「有」是唯心主義的。

佛教裡的「空」,它不等於沒有,不等於不存在,不等於否定一切存在,它指的是一種運動狀態或變化狀態。所以,佛教裡的「空」不等於哲學唯心論,反而可以說它是哲學唯物論,因為物質是運動的。

對於 「空」和「有」這兩個詞的具體含義和規定,在部派佛教的各派是有很大差異的,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談到上座部與大眾部四大分歧的第一點——「法」的分歧已經談完了。

第二個分歧,就是「我」的分歧,就是「我」與「無我」之爭。「諸法無我」是印度宗教和佛教的區別——就是在整個印度的教派裡,只有佛教標榜「諸法無我」。但是,如果聯繫到「業報輪迴」這個宗教教義,就會出現矛盾,前面課裡再三提到過這個問題。於是各派提出了調和的理論,其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製造出很多新概念詞來,這些新概念詞翻譯到漢語都非常複雜。他們想曲折地肯定,還是有一個實在去承擔了輪迴和出世間修行的的整體,即存在一個類人的主體,或者叫「人我」。

當然,首先就是上座部犢子部提出來的「補特伽羅」。因為,首先佛教各派都承認人是五蘊和合,所以犢子部提出的「補特伽羅」,既不是五蘊,又不能離開五蘊,在既蘊和離蘊之間均不可說,這一說法在經文裡非常的繞,非常的玄妙,其實其目的,就是去遮遮掩掩對「我」的承認。

化地部的重要學派——「一切有部」在理論上堅決反駁了這個「有我」之說。他們說,補特伽羅就是一個假名,就是所起的一個概念,並不真實,但此派又自己編出了一個詞叫:同隨得——就是相同跟隨所得,其作用其實跟「我」並沒有本質差別。

然後,其中「經量部」針對「有部」提出了假名補特伽羅、勝義(之)補特伽羅——勝義就是真實的意思,假名就是假說的意思。化地部還有什麼「窮生死蘊」、南傳上座部「有(立)分識」、大眾部有「根本識」……其實這所有的名詞,其實都是關於「我」這個本性的異說。堅持「無我」消極人生觀,但是有積極地鼓勵修道的作用,肯定業報的存在。這組矛盾越解釋漏洞越大,所以各派都逐漸把自己的理論撇開對於「人我」的解釋,而向「心」和「識」的純精神方面轉化。因為,如果糾纏在「到底誰承擔業力輪迴」,「人無我」這個概念的話,越解釋漏洞越大,越解釋越解釋不通,所以就開始轉向了純精神。這一轉換實際是標誌著佛教內部,開始醞釀出了一種新型的哲學,叫:本體論哲學。從心識的角度去看「我是誰」。這就是四大分歧中的第二分歧——「我」的分歧。

第三個分歧,叫:「心」的分歧。所謂「心」的分歧,後來導致大乘宗哲學的一個大分裂。關於「心」,就存在「淨」與「不淨」之爭,即「心性本淨」還是「心性不淨」。因為各派都遮遮掩掩地承認有一個行為的主宰者,都承認一個隱藏的「我」來承擔這一切,於是就逐步把這個遮遮掩掩的主宰者歸結成了一種精神實體,以致於各派討論「心」的本性問題成了一大熱點。

大眾部的觀點是:心者,自性清淨,客塵所染。什麼意思?心本來很乾淨,只不過被灰塵汙染了。這實際就是後來禪宗六祖惠能的「心本淨說」。而上座有部認為,「心」具有二重性,即雜染與離染。就是有一部分是汙染的,有一部分是清淨的,人修道的任務就是去掉汙染轉換成清淨,這實際就是後來神秀的學說。這兩派關於「心」是清淨與不清淨的爭論,對此後的佛教義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上就是「法」的分歧、「我」的分歧和「心」的分歧。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第四個分歧是:結果的分歧。所謂「結果的分歧」就是前課裡所說的滅諦——最高理想的問題。什麼是最高理想?人的修行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在部派佛教分派之後,關於佛陀本人,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神?開始了長達三百年的爭論與造神運動。上座部諸位長老,因為他們都是從聲聞弟子傳過來的,他們傾向於把佛陀視為歷史人物。前面課裡談到,上座部小乘有三徹底:徹底的無神論、徹底的運動論、徹底的因果論。作為徹底的無神論,佛陀肯定不可能是神,佛陀只不過是法下的一個覺悟者。

而這個時候,前面課裡也說到大乘部要依託於群眾,並且在群眾中傳教,如果要在群眾中傳教,一個不可克服的問題就是——必須神化佛陀。所以神化佛陀成了大眾部普遍的學觀,而且越神化,越神話。

大眾部認為,佛陀是完全出世間的,他已經斷盡漏失,根絕煩惱,佛陀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所化有情無不盡信」——就是他說法沒有不信的。佛陀沒有睡夢,回答問題不帶思維,佛陀一剎那心遍知一切法。我們世人所見到的佛,只是佛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世人以為佛陀在向他用語言說法,其實不是,佛法常在定中。這個詞理解起來就很隱晦了——佛常在定中,並不是他向你說法。

這個時候,佛陀作為人的生平也開始改變了,所謂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二種微妙好。同時,大眾部的僧侶認為佛陀並不是一世成佛的,就開始了「累世成佛」這個概念。說,佛陀累世修行,他的前世並不是佛,他是菩薩,因為他所踐行了菩薩行。後來,佛陀作為一個菩薩,入胎,到母胎裡,變成了一隻白象從母親的肋骨裡出生,所以白象這個形象在佛教裡經常出現。這實際是佛陀成佛之前,作為菩薩入胎的形象。這個時候,我們要提到「菩薩」這個詞,並且「菩薩」這個詞也第一次跳上了歷史舞臺。

這裡要說一個非常明確的對大乘和小乘的判斷。只要這個經書裡有菩薩二字——大乘經。小乘沒有菩薩的概念,菩薩這個概念純粹是大乘佛教自己造出來的,他認為佛陀不是(通過)人,(而)是通過菩薩行的菩薩修行成佛的。所以我們現在讀《心經》,只要談到菩薩,那放心,那一定是大乘。而且有三種菩薩:一種觀音、一種文殊、一種普賢。

觀音菩薩是由《法華經》造出來的,在《法華經》裡,造出了觀音菩薩,是為旅行者和航海者去創造的。所以觀音是南海觀音,居於海上,又稱救苦救難。

創造文殊、普賢這一概念的是《華嚴經》,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菩薩」,又說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譯義叫:覺有情。菩薩行是指什麼?是指普賢行。所謂「菩薩行」是「普賢行」,普賢是菩薩。而文殊是指導信眾去踐行普賢行的老師,所以文殊是指導者,指導別人去修習普賢行,所以文殊以智慧著稱,而普賢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隨著「菩薩」這個概念的出現,就為佛教帶來了第二個輪迴,第二個五百年,全新的教義。從早期這些部派佛教的爭論,可以看出一種明顯的趨勢,就是以貼近大眾為主的大眾系,其內容日益龐雜,開始向大乘佛教轉換,並且吸收了大量的外道思想和本地神思想。而上座部則較多地保持了早期佛教的特色,即所謂小乘佛教。

【資料】

犢子部的非即蘊我,非離蘊我

犢子部的「非即蘊我」意思就是說,不能說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

「非離蘊我」意思是,也不能說離開五蘊外面,還有一個我。

「非離蘊我」,蘊就是五蘊。不能說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色、受、想、行、識」 如果是 「我」 的話,就變成五個 「我」 了。

因為「非離蘊我」,五蘊,不是我。「非離蘊我」,離開五蘊,也找不到一個「我」,這叫做:不即。

這種思想是《犢子部》的思想。

相關焦點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佛教菩薩道場 蜚聲中外的宗教勝地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分別是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大名山隨印度佛教的傳入,自中國漢朝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得到政府的歷史性保護,確定作為文化文物重點管理單位,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現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菩薩
    在佛教中,人們一提到菩薩,都會感覺到她們非常的慈悲。一般大乘佛教,供養的菩薩很多。就她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來說,就只有這四位大菩薩。她們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四大菩薩中的觀音菩薩。
  •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的象徵!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或謂其為實在人物,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謂,此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應化道場為山西五臺山。
  • 佛教裡的七位菩薩
    文殊菩薩,佛教菩薩名,梵文Maňjurī的音譯,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新譯「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論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論著稱。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相傳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臺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佛教聖地之一,文殊師利菩薩道場。五臺山有浩如煙海的佛像,數量多達30000餘尊,如有佛、菩薩、羅漢、脅侍、供養人等。
  • 四大菩薩坐騎及其象徵意義
    我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而這四位菩薩的坐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象徵的含義也有區別。與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
  • 佛教:釋迦三尊之一的文殊菩薩,最初的地位竟然是世襲婆羅門?
    在歷史推演的過程中,文化也在慢慢積累沉澱,而佛教,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最開始的古印度,再到遍布世界各地,其傳播範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佛教作為世界性宗教之一,擁有眾多信徒,宗派分支也有很多,但是卻不見以佛教中教義藉口的宗教性擴張,可見其教義中「普渡眾生」的觀念迎合了大部分人。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文殊菩薩在不同的派別中,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在淨土宗中被稱作普現如來佛,在《新華嚴經》中的法號為「不動智」,而在密宗中被稱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作為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他在平等世界成佛,被稱作龍種上佛,由於龍有著特殊的象徵性,因此常用來指位居高位者。因此龍種上佛也被稱為天子佛,文殊菩薩對內是佛、菩薩,在教外是天子、帝王,地位十分顯赫。
  • 八大菩薩分別是誰?佛教八大菩薩的來歷
    觀世音菩薩,西方三聖之一,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  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
  • 菩薩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菩薩和佛是什麼關係?
    我們在佛教中最常見的就是菩薩了,特別是「觀世音菩薩」更是深入人心。那麼菩薩在佛界是什麼地位?達到怎樣的能力才能稱為菩薩呢?菩薩和佛什麼關係呢?《金剛經》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中長老須菩提就問佛說:「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為什麼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呢?
  • 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你去過哪幾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中國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
  • 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你去過哪幾個?
    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也有著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後形成的新的文化傳統和習俗。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一直是中國人的主要信仰之一。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非同尋常的意義。佛教自東漢以來一直在我國盛行,諸多寺廟,名山,宗教應運而生。那麼,佛教的四大名山是哪幾個?在哪裡?
  • 中國風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
    五臺山(Mount Wutai)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隸屬忻州市五臺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裡,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 揭秘四大菩薩的坐騎 觀音坐騎朝天犼兇猛無比(圖)
    地藏菩薩地藏菩薩 我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而這四位菩薩的坐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象徵的含義也有區別。 文殊菩薩的坐騎是口首仙的青獅。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毗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佛教稱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象自然象徵力大無比,也就是說,我們行動的時候,一定要堅韌不拔,有大無畏的精神,才能成功。 觀音菩薩坐騎的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其實從佛教義理來說,「滿天神佛」是不對的,「滿天神仙」是正確的,因為道教是多神論。對於佛教來說,和西方基督教一樣,屬於一神論。也就是說,在佛教的領域中,只有一尊佛。現世來說就是如來佛,即釋迦牟尼佛,喬達摩悉達多。
  •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之間的關係
    本文 945字 圖片 7 幅 閱讀約需 3 分鐘( 後臺回復「書單」獲取一份超大的西藏書單庫 )遇見西藏-菩薩-No.002相對於文殊菩薩的婦孺皆知。同為佛祖肋侍的普賢菩薩可謂是非常的低調了。但作為擁有大成就的尊者,普賢菩薩是在密宗卻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日本真言宗更是將其視為根本佛「金剛薩垛」 的化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同為四大菩薩的「普賢尊者」。
  • 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五臺山,也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臺山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周長約250公裡,總面積2837平方公裡。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華山並稱為四大佛教名山,素有「金五臺,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之稱。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 佛教:觀世音菩薩和普陀山
    據《妙法蓮華經》中的「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菩薩,能現33種化身,救12種大難。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觀世音主張「隨類化度」,他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所以他的美名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 佛教的彌勒菩薩有哪些象徵意義
    雪竇寺彌勒菩薩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到寺院朝拜過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的坐像。彌勒菩薩像展示給人的是慈顏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見到彌勒菩薩樂呵呵的形象後,都會心生歡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將彌勒菩薩置於寺院的第一層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義。因為在佛教中,彌勒菩薩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將彌勒菩薩置於一進寺院的殿堂中,是為了讓參禮彌勒菩薩的人,能夠從彌勒菩薩這些品格中得到啟迪,從而把自己鍛造成具有彌勒品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