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彌勒菩薩有哪些象徵意義

2020-12-02 手機鳳凰網

瑞士瑞特保格博物館藏東北印度地區波羅王朝彌勒菩薩(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四川樂山彌勒菩薩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雪竇寺彌勒菩薩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到寺院朝拜過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的坐像。彌勒菩薩像展示給人的是慈顏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見到彌勒菩薩樂呵呵的形象後,都會心生歡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將彌勒菩薩置於寺院的第一層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義。因為在佛教中,彌勒菩薩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將彌勒菩薩置於一進寺院的殿堂中,是為了讓參禮彌勒菩薩的人,能夠從彌勒菩薩這些品格中得到啟迪,從而把自己鍛造成具有彌勒品格的人。本文下面就簡要闡釋彌勒菩薩的這些象徵意義。

一、慈悲

慈悲精神是所有諸佛菩薩都具有的情懷。慈悲的含義為: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諸佛菩薩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對於慈悲,諸多經典中都有所論述。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

在諸佛菩薩中,彌勒菩薩就是經常以慈悲之心來待人的典範。據彌勒菩薩故事中所載,彌勒轉世的布袋和尚平日經常背一個大布袋到處化緣,不論別人給什麼他都不介意。經常有小孩子見到他背著布袋樂呵呵的樣子,便故意鬥他取樂。有的人還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塊或者小魚等不符合出家人所應收的東西時,他也絲毫不生氣,還喜笑顏開地將孩子們給他的物品收下。即使一些大人對他戲弄,他也仍然不改笑容。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悲憫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歡樂。這就是彌勒菩薩慈悲心的顯現。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彌勒菩薩就是為了隨順眾生,令眾生生起歡喜心,他認為能夠令眾生歡喜就是使諸佛菩薩歡喜。彌勒菩薩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對眾生懷有無限的慈悲之心,寧願自己受點嘲諷,也不願讓眾生痛苦。

彌勒菩薩對眾生慈悲的另一體現是,化緣所得的東西,他並不是用來自己享用,相反,他一直心系那些處於痛苦中的人們,常將自己化緣所得的東西分發給那些需要幫助的窮人,幫助他們擺脫現世生活的困境。

彌勒菩薩對眾生生起慈悲心的更重要的表現是,他經常在兜率內院為弟子說法,勸化更多的苦海眾生往生彌勒淨土,將來再下生到彌勒人間淨土度化更多的眾生。按照《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所說,彌勒都率淨土和彌勒人間淨土都是國土莊嚴,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國土,生到彌勒淨土的人,不僅永遠不再受輪迴之苦,而且還可以仰仗彌勒菩薩的法力度化更多的人遠離苦海。

在我們現世生活中,彌勒菩薩之所以被擺放在寺院的山門殿堂內,就是讓我們看到菩薩的形象,能夠首先想到彌勒菩薩的慈悲之心。從而從彌勒菩薩的慈悲心中得到啟示,使自己也能懷著一顆慈悲之心,多想想周圍人的痛苦煩惱,儘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使別人的生活能夠過得更好。

二、忍辱

作為一個學佛的人,首先應當具有一種忍辱精神。這是一個學佛者所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縱觀佛教的歷史,從諸佛菩薩到歷代祖師大德,無一不是從忍辱中磨練出來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在因地修行時,為了救度眾生不僅有捨身飼虎、割肉餵鷹的大布施之行,而且為了救拔一個眾生的痛苦,還挖去了自己的雙眼,但仍不能令眾生滿意,還受到這個嗔心眾生的一頓臭罵,就是這樣的大辱,佛陀也沒有對眾生生起嗔恨之心。

現代高僧星雲大師是譽滿全球的高僧,他在年輕時也曾遭遇過很多磨難,但他都學會以忍耐之心來對待。他剛從大陸到臺灣時,沒有落腳之處,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會在哪裡。在他窮愁潦倒之時,他想到了他在大陸認識的一位出家人,於是便到那裡去投靠。當他冒雨趕到那位道友那裡之後,那位道友見他衣衫襤褸,僅讓他吃了一頓飯便打發他走了。曾有一段時間,星雲法師到處投靠別人都遭到冷遇,他感到事態炎涼,幾近心灰意冷。但為弘揚佛法的信念一直在支撐著他,使他遭遇各種白眼之後仍不減少奮進的信念。於是,經過自己多年的忍辱負重的經營操持,他最後終於在佛光山購置了一片土地,並在那裡白手起家,建起了佛光山寺,此後,寺院不斷發展壯大,不僅有了佛光大學,還創辦了佛光中學,小學和幼兒園。

但星雲大師並不滿足只在臺灣弘法,他又將弘法足跡延伸到世界各地,並在很多國家建立了佛光山的分院,分派弟子在這些分院管理弘法,從而實現了其「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的弘願。

作為菩薩中忍辱的代表,彌勒菩薩的忍辱更有其典型意義。彌勒菩薩轉世的布袋和尚,曾到處化緣,將化來的物品分給窮苦大眾。在他化緣的過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但他並不作辯解,也不以為意,而是默默忍受下來。他曾在彌勒偈語中說:「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本偈語就表現了他善於忍辱的精神。偈語中的「缽」是和尚化緣的碗。頭兩句說他行萬裡路,吃千家飯,是個遊方僧人。「青目」是眼珠子放在正中,正眼視人表示對人喜愛和熱情,與「白眼」相對。這句是說布袋和尚在化緣中經常遭到冷遇,甚至連問一下路也有人不理不睬。因此他只好向白雲問路。這首偈語的人生哲理是:世態炎涼,人在社會,常常會遇到一些慣用白眼看人的人。布袋和尚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與之生氣計較,而是用幽默風趣的方式——問路白雲頭,一笑置之。他就以這種忍辱的方式,不僅不給人難堪,還使自己保持了平和的心態。

彌勒菩薩的忍辱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對於彌勒菩薩的忍辱,在彌勒《忍辱偈》中有云:「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他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

這首偈語不僅表明彌勒菩薩對生活少欲知足,一切隨緣,而且還能夠忍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奇恥大辱——當有人罵他時,他只說好;有人打他,他自睡倒。有人吐痰在臉上,他也任其自幹。並且心中沒有絲毫嗔恨之心。彌勒這種忍辱之行,對於我們一般凡夫俗子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彌勒菩薩之所以能夠這樣做,就是在告訴我們,對於別人強加給自己的侮辱,我們一定要有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忍辱精神,這樣不僅能夠使自己全身遠禍,而且還可提高自己的心性修養。

彌勒菩薩不僅具有超人的忍辱精神,而且還經常勸人要學會忍辱。他的另一首《忍辱偈》就表達了勸人忍耐的哲理思想。偈云: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笑聲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能使此心無掛礙,自然徵得六波羅。

這首偈語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寬容忍辱。它所包含的哲理是:我們在生活中應當不過分計較個人恩怨,做到「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而且在平時生活中,對於別人有意或無意加給自己的屈辱,一定要學會忍耐,切不可怒髮衝冠,把本來可以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東西,弄得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學會忍辱,不僅能夠提升人的人格修養,而且還會有助於道業成就。

三、寬容

寬容精神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寬容也是佛教徒應當具有的基本修養。所謂寬容就是對別人的過錯不予計較,給予原諒。諸佛菩薩都是善於寬容別人過錯的典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住世時,一個外道聽說他很講修行,並且影響了一大批弟子跟從他修行,這個外道心裡非常憎恨。於是就在佛陀向眾弟子說法時,指著佛陀破口大罵。佛陀聽著外道的咒罵默不作聲,等到這個外道罵夠了,佛陀才以輕柔的口吻說:「你送給別人東西,別人若不收,這些東西是誰的?」外道說:「當然是我的。」佛陀說:「你剛才罵我,我不收,你罵的還屬於你自己個了。」外道啞口無言,連連向佛陀道歉。

面對外道的責罵,佛陀不是向一般人那樣以牙還牙,而是對採取了寬容的態度來對待。正是由於佛陀寬容了外道,並且採取了方便善巧的方法來對待外道,才使外道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從而為自己的行為懺悔。

作為諸佛菩薩中寬容形象的代表,彌勒菩薩更是以寬容著稱。如上面偈語中所介紹,他對別人對他的打罵和侮辱,非但不予回復和說明,反而任由別人所為,這不僅是一種忍辱的表現,更是對他人極大的寬容。彌勒菩薩所展現給我們的形象通常是大肚能容的寬厚形象,就是告訴世間眾生,對別人所做的各種令自己不滿的行為要學會寬容。只有寬容了別人,才能顯示出自己高尚的修養。同時也能讓別人從你的寬容行為中得到教益。對於彌勒菩薩的這種寬容,在很多寺院的楹聯中都有不同的描述。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處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定之含笑,動之含笑,開顏含笑,相見有緣。」這些對聯都勸人為人處世要懷有廣大心量。寬容別人並不是表明自己的無能與軟弱,而是表示一個人高尚的慈悲仁愛之心和大無畏精神,即能寬容他人的過失,能容納各種不同的見解,能為利益他人忍受痛苦甚至犧牲自我。我們常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及「虛心能容萬物,大海不擇細流,學會生公說法,喚起頑石點頭」等,說的就是要我們學會彌勒菩薩的這種寬容精神。

彌勒菩薩有首《插秧偈》說:「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成稻,退後原來是向前。」這首詩歌就是以農夫插秧勞動這一後退是向前的動作,來啟示我們這樣的人生哲理:在我們與人相處時,應當多對別人懷有寬容之心。特別是在與人發生爭執時,應當學會謙虛退讓。很多時候,你對別人謙虛退讓並不是表明你軟弱無能,而恰恰證明你的謙虛大度。當你做出謙讓之舉時,往往會使對方受到感化,從而也學會對人寬容。這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

彌勒菩薩有很多詩偈都勸人要學會寬容。他在詩偈中說:「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詩偈以彌勒布袋能容萬物作比喻,來告訴我們對人要懷有一顆寬容的心。很多時候,對人寬容也就是給自己以方便。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學會了對人寬容,產生了許多流傳後世的佳話。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在京為官時,張英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問題與鄰居發生了爭執,兩家在當地都是名門望族,誰也不甘示弱。家人修書將此事告訴了張英,張英知道此事後,遂即修書一封:「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的家人接信後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不再與其爭執,並且主動讓出了三尺土地,自覺也有不妥之處,遂仿效張家也讓出了三尺土地。於是張英家人門口便出現了一個六尺寬的巷道。一時間,兩家處理鄰裡糾紛的做法被傳為美談。至今,這個六尺巷成為安徽桐城的旅遊景點,凡是到那裡參觀的人,都會受到退讓寬容的教育。

四、樂觀

彌勒菩薩展現給人的另一種象徵意義是勸人不論身處何境,都要保持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布袋和尚作為彌勒菩薩的應化身,一直過著「一缽千家飯」般的居無定所的生活。他每天行蹤無定,一個布袋隨身。雖然漂泊不定,生活並不富足,但他一直以樂觀的心態來為人處世,所到之處都給人帶來無窮的歡樂。

彌勒菩薩曾經作過一首《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和尚作為一位出家人,四海為家,無產無資,只有一隻化緣用的布袋隨身攜帶。這只可容納萬物的布袋,他走到哪裡,帶到哪裡,從不離身。所以說,「行也布袋,坐也布袋。」因為他胸懷豁達,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安貧樂道,所以能夠「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活得十分快活。這首偈語告訴我們一個哲理:一個人活在世上,只要清心寡欲,就能知足常樂,瀟灑自在。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欲望,就會追求越多,失望越多,永遠處於煩惱之中。

布袋和尚在《忍辱偈》中也勸人不管遇到世間再多的是非愛憎,都應當不以為意,而是要學會以忍辱寬容的心態來對待。並且無論身處何種境況,都應當不失去豁達開朗的心態。同時,在遇到令自己不開心的事時,也應當通過適當的方式來化解這些矛盾,爭取讓這些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從而讓自己做到心無掛礙。也只有做到心無掛礙了,你才會過得歡樂自在。誠如偈語所云:「寬卻肚皮需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需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不應悲觀失望,應當多想想生活中好的事物。即使身處絕境,仍不失去生活的信心,你就會迎來峰迴路轉的轉機。如果我們都能如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偈語所說,我們就會始終有樂觀向上的心態了。詩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在這首詩偈中,慧開禪師告訴我們,在人世間隨處都可以發現動人的美景。就一年四季來說,春天有百花盛開的景致,令人心曠神怡;夏天有習習涼風,使人倍感清涼;秋天有皎潔的明月,當空朗照;冬天有皚皚白雪,給人帶來銀裝素裹的世界。

我們每個人,不管遇到如何使你不開心的事,如果你能夠多想想生活中希望,那麼,他就能很快忘掉自己所遭遇的痛苦和煩惱。當你心中沒有繁雜的瑣事煩惱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在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人生其實很短暫,你哭也一生,笑也一生,這樣算來,倒不如讓自己過得開心快樂些好。人不論是窮是富,都應當有種樂觀的心態。只要心態樂觀,你即使過得並不富有,也不乏生活的樂趣。而且樂觀的心態有利於人的健康長壽。古往今來,有很多人都是生活簡單,不乏樂觀的表率。

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其中的代表。顏回是孔子弟子中最為賢能的人之一。顏回的生活過得十分簡樸,但他卻自得其樂,從不為生活的困苦發愁。孔子向人說起顏回時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亦不改其樂。」在這些話語中,孔子對顏回自甘淡泊的品格給予高度評價。孔子認為,顏回是他弟子中最能吃苦的人之一,別人都不能忍受的生活,他卻能過得有滋有味。這是因為他一直心懷樂觀的緣故。

在我們周圍,我們常見到有一些人,他們雖然過得並不富足,但他們卻勤勤懇懇。臉上經常掛著掩飾不住的笑容。他們對人有種熱心腸,喜歡幫助別人,喜愛為人排憂解難。仿佛在他們身上從來沒有憂愁煩惱,看到他們,我常想,快樂幸福在很多時候,與出身無關,與貧富無關,人關鍵活的是一種心境,當你樂觀開朗時,雖然貧窮,但仍富足;但你被煩惱束縛時,雖然物質富足,你精神上仍然是貧乏的。

綜上所述,彌勒菩薩作為諸佛菩薩的形象代表,他的形象不只是讓我們能夠對其產生恭敬之心。更重要的是,他還象徵著慈悲、忍辱、寬容和樂觀的深刻涵義。從彌勒菩薩的法相中,我們不僅能夠得到彌勒象徵意義的啟迪,而且還能夠培養自己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的品格,從而成為一個品格高尚,受人歡迎的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八大菩薩分別是誰?佛教八大菩薩的來歷
    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無能勝等。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謂補處,是此菩薩可彌補佛陀位置的意思。  彌勒菩薩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 四大菩薩坐騎及其象徵意義
    我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而這四位菩薩的坐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象徵的含義也有區別。與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
  • 說一說佛教有哪些菩薩,都分什麼等級
    佛教菩薩大家都很熟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等,但大家也都只是知道他們的名號,對於恐怕了解不多,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菩薩。首先要說的是,根據佛經的記載,菩薩的地位都是一樣的,但是根據各位菩薩的修行程度不同,又分為不同的等級。
  •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的象徵!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又稱法王子。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記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尊如來(龍尊王佛),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到了羅漢,就有了金身和法術,就好像少林寺十八銅人一樣,而且各自帶了屬性。比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睡夢羅漢」等等。再高一級別,就是「菩薩」,菩薩貌似中層領導,但是觀世音菩薩幹事情也是經常親力親為,並不見得去差遣羅漢——由此可以看出,這其中並沒有領導關係。而菩薩、羅漢都聽命於佛。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按照佛教的說法,文殊師利為三世佛,過去為龍種上佛,現在號為摩尼寶精佛, 未來成為普見佛,是諸佛之祖。《放缽經》中通過對小兒與父母的關係進行類比, 將文殊菩薩看作三世諸佛成道之母。二、文殊菩薩的來歷文殊菩薩身世成謎,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指文殊是婆羅門種姓,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隨釋迦牟尼學習, 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是智慧的化身。
  • 佛教裡的七位菩薩
    文殊菩薩,佛教菩薩名,梵文Maňjurī的音譯,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新譯「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論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論著稱。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相傳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
  • 佛教:奉祀興盛的三位菩薩,觀世音當之無愧,第二位未來身居要職
    二: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整個佛教文化中,一直都是以「潛在」的形式出現的,其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從兜率天(欲界第四天)下到婆娑世界,修行成聖后接替教主的之位,掌管婆娑世界的芸芸眾生。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亦是彌勒佛,常被稱之為「大肚彌勒」,憨態可掬的樣子彰顯親近之感
  • 在藏傳佛教中,一處補生彌勒佛坐像有什麼特殊含義{一}
    說到彌勒佛,人們心中總是會出現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形象,的確,彌勒是慈心的意思。但在藏傳佛教中,源於佛像繪製經的彌勒形象,卻有著更深刻的哲學含義……彌勒(梵文Maitreya,藏文Jampa)意為「慈心」,故亦稱為「慈氏」。
  • 蒙古地區佛教藝術與彌勒造像——嘉木揚·凱朝
    蒙古地區佛教藝術與彌勒造像——以北京雍和宮彌勒大佛、內蒙梵宗寺彌勒佛為中心 一、彌勒佛的由來與蒙古佛教的關係蒙古地區一般把彌勒菩薩習慣稱「邁達拉布爾汗(maidar burqan)」,即「彌勒佛」之意,彌勒菩薩是梵語的譯音,即邁都麗雅的(Maitreya
  • 佛教中象徵吉祥的花
    根據佛教典籍,佛教有「五樹六花」的說法。所謂五樹六花,指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和六種花。五樹:菩提樹、高榕樹、貝葉棕樹、檳榔樹和糖棕樹;六花:指荷(蓮)花、文殊蘭、黃姜花、雞蛋花、緬桂花和地湧金蓮。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之象徵物與供物
    三寶(梵文:triratna ; 藏文:dKon-mchog-gsum)佛、法、僧「三寶」是佛教聖壇上的中央供物,代表著一切佛的身語意。他們共同構成了佛教教義的「三學」、「三篋」和「三皈依」。佛像或圓滿大師像放在聖壇中央,代表著佛陀的圓滿之身。
  • 彌勒佛為何又叫「一生補處菩薩」?
    「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彌勒也是人們最熟悉的佛菩薩,在中國及日韓等地家喻戶曉,甚至不論是否信仰佛教,都願意在家中供奉他的聖像,看著就能讓人感受到親近和歡喜。對他的尊稱,有稱「彌勒菩薩」,也有稱「彌勒佛」,那到底是菩薩還是佛呢?
  • 文殊菩薩是如何成佛的?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普賢菩薩同為佛之脅侍,並稱「華嚴三聖」,是佛智慧的象徵。在佛畫像中,文殊菩薩其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青獅,表智能威猛。
  • 彌勒菩薩開示:善惡終有報,2個佛教故事,告訴你因果是否存在
    佛教最為重要的核心觀念就是「因果」,而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必然是深信因果的。可依舊有很多有善心,也常做好事,但會對因果懷疑的人。這種懷疑也致使人們雖然明了佛教是教人向善的,但還是會懷疑佛教所說的「善惡終有報」是否是真的,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我們看完下面這兩個小故事,就會明白。好人沒好報?
  • 中國這些佛教聖地,個個蜚聲中外,你去過了幾個?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的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五臺山現存寺院47處,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普陀山作為佛教聖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僧尼達4000餘人。其中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規模宏大,最為著名。
  • 佛教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知道都代表著什麼,都有什麼意義?
    佛教文化在中國近兩千多年,但是許多人對佛教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認為佛教是迷信的,有的人認為佛教是超越一切宗教之上的。偉大的物理學界楊振寧教授說:「佛教是科學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學精神的。」所以每個人的理解不同。
  •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動物形象在藏傳佛教造型中廣泛出現,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具有特定的含義。這一現象在藏區民間和各時代的藝術創作中也極為常見。從象徵意義而言,藏區民間以及各時期(包括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動物形象,基本是從藏傳佛教中引用,其內涵要小於藏傳佛教動物形象。
  • 佛教號稱「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你了解多少?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文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文殊師利的意思便為妙吉祥。據佛經講,文殊原是舍衛國婆羅門貴族中的一位公子,追隨釋迦摩尼佛修行,功德圓滿後修成了菩薩身,後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教化、普度眾生。
  • 菩薩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菩薩和佛是什麼關係?
    我們在佛教中最常見的就是菩薩了,特別是「觀世音菩薩」更是深入人心。那麼菩薩在佛界是什麼地位?達到怎樣的能力才能稱為菩薩呢?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薩道心眾生,也說覺有情,覺就是不迷,有情即眾生的意思。道心者,常行恭敬對一切事物都有敬愛,無輕慢心,所以才稱為菩薩。自己覺悟了以後,稱為自覺;令他人覺悟,叫覺他;自己究盡諸法實相 又令他人究盡實相,稱為覺滿,佛就是具備了這三種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