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2021-01-14 舒放的後花園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文/舒放

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其他動物。作為歷史比人類更加久遠的各類飛禽走獸,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動物尤其是大型猛獸類動物具有人類所羨慕的力量,不論是以人類為敵時,還是在對抗(適應)生存環境方面,都有著人類所不具有的優勢。從人類早期巖畫中不難看出人類對動物的某種崇拜心理。

這種心理可以理解為深層次的渴望:希望我們能像鳥一樣飛翔,能有獅子老虎一樣的奔跑、打鬥能力,或者是像魚一樣能夠在水中遨遊。這種崇拜心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是「我們」的變體,是另一種「我們」。是早期人類對自身體能、技能方面的追求。隨著越來越多的動物被人類馴化,動物在巖畫中的角色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更多的是具有財富象徵和某種可利用的工具。這在後來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逐漸演變為宗教信仰中「通道」和某種境界意境的象徵。許多民族的圖騰都是動物形象,可以看作是這種心理的具體化表現。

隨著文明的誕生,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動物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有的作用延續至今。這種與動物的密切關係很自然地表現在各類宗教和藝術當中,本文從泛藏傳佛教角度,粗略地探討動物形象在佛教造型中的種類和寓意。

動物形象在藏傳佛教造型中廣泛出現,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具有特定的含義。這一現象在藏區民間和各時代的藝術創作中也極為常見。從象徵意義而言,藏區民間以及各時期(包括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動物形象,基本是從藏傳佛教中引用,其內涵要小於藏傳佛教動物形象。

從種類而言,藏傳佛教動物形象主要包含有以下幾大類:

一、大中型陸地動物:獅子、老虎、鹿、牛、大象、諸、駱駝、狗、狐狸等。

二、小型陸地動物:老鼠、貓、鼬、蠍子、兔子、蛇、青蛙等。

三、飛禽及昆蟲:禿鷲、孔雀、烏鴉、蝴蝶、蜜蜂等。

四、水生動物:魚、蚌、貝類等。

五、屬於佛教六道或創作(想像)出的動物:龍(糅合了龍族和漢地龍的形象)、大鵬鳥等。

通常,某一種動物具有特定的象徵,但這種象徵要視出現的場景來區分。場景的不同,動物所代表的寓意有可能正相反,如護佑和破壞。這種矛盾統一性恰恰也是選定該動物作為象徵的原因。在觀看含有動物形象的造型時,我們要避免以約定促成先入為主的觀念進行評判。

如狗這一形象,就具有堅韌和破壞這兩個完全對立的象徵,同時還有使者和通道的含義。在藏區流傳很廣的一個小故事,說一位修行者主修文殊(也有說是彌勒)心法,數十年如一日苦修但沒有證悟,心灰意冷之下從苦修的洞穴中起身,準備放棄修行,返回塵世。

在路上,這位修行者見到一條後半部幾乎完全腐爛的母狗奄奄一息地臥著,腐爛的地方生滿了蛆。修行者慈悲心大動,準備用手撥開母狗身上的蛆,後來又一想,這樣會傷害蛆,也是殺生。於是他跪了下來,準備用舌頭輕輕挑開那些蛆。就在舌頭剛剛觸到一條蛆的時候,金光一閃,母狗不見了,本尊文殊菩薩出現在面前,原來這條母狗是文殊菩薩示現的。

修行者大哭:「這麼多年,為什麼不見怙主,而等我準備放棄修行的今日,才出現呢?」文殊菩薩答道:「我一直在你身邊啊,你看不見而已。今天由於你不想殺生而用舌頭撥去那些蛆,正是這種慈悲心才得以看見我。你若不相信,我坐在你的肩頭,我們一起到集市,看看別人能不能看見我。」

就這樣,文殊菩薩坐在修行者的肩上,一起到了集市。修行者不斷問迎面而來的人,自己的肩上有什麼?沒有人能夠看見文殊菩薩,後來只有一個業障較淺的老婦人能見修行者的肩上是一條半身腐爛的老母狗。

在這個故事裡面,狗直接象徵了文殊(彌勒)菩薩,但具有秘密性,能看到狗這一形象的都尚屬不易。這一含義賦予了狗這一形象還具有通道的象徵。

動物形象從來源而言,可分為三大類:外來物種、本土、非世間種類,也就是想像出的動物。

外來物種如大象,駱駝、孔雀等。大象作為吉祥之物,早在佛教創立之前就存在於印度神話,被佛教吸收後隨佛教一起傳入藏地。另一外來物種駱駝的出現比較特殊。在西藏相關文獻資料中,記載了駱駝作為交通和運輸工具,隨主人一起出現在入藏進行傳教和商貿活動的阿拉伯人隊伍之中。這一現象的發生,使得駱駝對藏區而言,不算陌生。等後來格魯派在蒙古地區廣為傳播之後,蒙古族的高僧有意將駱駝作為一些神靈的坐騎,這是力圖將格魯派本土化的一種努力。現存的古老唐卡,可以見到以駱駝為坐騎的吉祥天女。

本土物種形象的出現,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佛教原本的動物種類與本土重合,另一類則為「原創」或半原創。如獅子,在藏傳佛教中多以「雪獅」出現。雪獅是獅子的一種,但頗具本土色彩。此外還有禿鷲等高原動物也是此類情況。

這種原創、半原創動物形象的出現,是場景(意境)的需要,也就是下面要說的第三點:動物形象的作用。大致來說,動物形象有以下四類作用:

1、動物作為本尊或護法的象徵

這一類動物形象,也表現為兩大類。一類是從印度神話吸收進佛教的神靈,如象鼻財神、吉祥天女等,此類形象是動物和人身的結合,此外還有單獨以動物形象出現的,如大鵬鳥。另外一類是諸佛、菩薩的忿怒相示現,如馬頭明王,牛頭明王,金剛亥母等。

2、動物作為坐騎出現

作為諸佛、菩薩坐騎的動物,與本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通常都象徵抵達著本尊心法的道路,或坐騎印證著個修行道路上的一個點位和成果。

3、動物作為修行侍從

猴子作為其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按照佛教教義,猴子是最像人,且比人更具靈性的非人。在藏區更有神猴和羅剎女結合從而繁衍出人類的古老神話傳說,從中可見猴子的重要性。在表現羅漢等成就者進行苦修生活的畫面中,猴子是作為修行的侍從出現的。擔任為修行者採摘果實,提供飲水等職責,同時也指代資糧。

4、動物作為境界或障礙的象徵

藏傳佛教中經常以兇猛的黑色野豬作為光明的象徵。但這種象徵並非是野豬本身。而是指野豬在奔跑之際會令大地震動,從而引起光的折射,或者野豬巨大的身影遮蔽住光。因此這種象徵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渴望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障礙——這種修行道路上的障礙,具有一定的神聖性,所以需要神靈對其進行降伏,而不是簡單進行驅逐或採用其他手段,這也是一種心態的表現。

如果出現水生動物,通常寓意著修行場地在臨水處,其中的殊勝緣起,已經提供給後來的觀看者,如何領悟在於自身。

5、動物單獨出現作為祥瑞吉祥象徵

這就是一種瑞獸、瑞鳥、瑞禽,最為典型的當屬和睦四瑞圖。

此外,如五姓財神手中的吐寶鼠(貓鼬),則是一種具體而微的表現。海螺在腳底出現則寓意財神可深海取寶。老鼠作為吉祥天女(班丹拉姆)的使者,不僅作為形象出現,在現實中,老鼠出現在神像左右也有著吉祥意味。

縱觀藏傳佛教藝術中的動物形象,可以說幾乎涉及到了海、陸、空等所有可以生存的領域,這些動物的出現,不僅與場景(意境)密不可分,在領悟佛理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一步而言,動物作為一個元素,所構成的圖像本身,也昭示著一種存在,用來表明這種存在的相續性。它具有超越時空的特性,給後來者在觀看之際提供一個機遇,從而能夠抵達畫面所呈現的那個境界。

#藏傳佛教#

相關焦點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他們或都曾有各自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訴求,然而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交流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共同的佛教信仰為基礎的文化融合。西夏是世界歷史上有數幾個以佛教為國教的王國之一,這當和西夏統治者的藏傳佛教信仰有直接的關係。與漢傳佛教相比,藏傳佛教於整個西夏時代居明顯的主導地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西夏最早建立了「帝師」制度,而今天為人所知的西夏帝師全都是西藏喇嘛,他們對西夏佛教有引領作用。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由於唐卡本身質地脆弱,現存唐卡中,15世紀之前的作品存世量並不多,明清時期的唐卡藝術臻於成熟,故而存量最大。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首先,從佛教理論方面而言,因果律是佛教的核心理論,佛教不鼓勵問卦、觀星類的佔卜行為,但並不否認這種活動在世俗層面上的作用和意義。從究竟義而言,一個人的運程、風水,最終的根本原因都是個人業力的作用。是三世(累世)因果。發菩提心是改變個人「命運」的關鍵。但是作為世俗中人,依據一定的外緣進行調整一定時間內的人生軌跡,這是利樂眾生的事情,佛家並不堅決反對。
  • 「西藏文化集」地處內陸高原,這種海螺卻成了藏傳佛教「聖物」!
    在藏傳佛教中右旋海螺被認為是和平、安謐的象徵,能為人們帶來幸福美滿,更被認為是佛陀教義至高無上的象徵。《大日經》中記載:「汝於今日,轉於救世輪,其音普周遍,吹無上法螺」。,更因苯教、藏傳佛教的故事傳說,讓其成為凝聚了西藏信仰的「聖物」之一。
  • 【六味禪】神秘的故宮藏傳佛教世界
    此尊造像運用了漢地製作佛像的藝術手法,如多層寬扁蓮瓣的仰覆蓮座,蓮座後背光滑無蓮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題記的珍貴的藏傳佛教造像。元朝中央政權在建立全國統一的事業中十分重視任用西藏的政教領袖,薩迦派首領取得元帝室的敬信和支持,薩迦五祖八思巴被封為帝師,掌管總制院。總制院1264年設立,專門管理全國的佛教及西藏地方行政事物。
  • 電影《喜馬拉雅》中的藏傳佛教
    宗教作為觀念層面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像酥油融入糌粑一樣,滲透到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從生到死,從經濟到精神,從裡到外,無不和宗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佛教從7世紀傳入藏族地區,到現在已經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水乳相融。在此之前,藏族有原始宗教和苯教,佛教傳入之後,兩者有所整合,包括原始宗教中一些儀式性的東西等等,融入到佛教中,形成了有別於佛教和藏族原始宗教的藏傳佛教。
  • 文玩圈裡常說的佛教七寶到底是哪七寶,都有什麼樣的作用和寓意?
    其實佛教七寶並沒有官方的準確定義,在不同的佛教經書甚至同一本經書不同年代的譯本中,佛教七寶也都不一樣。九宮牌護身符指白銀,除了寓意健康長壽的同時,佛教認為銀的色澤與所呈現出的光都具有息災闢邪的能力,所以銀被廣泛用於飾物,或者配珠搭配手串。
  • 珠康:藏傳佛教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1958年,珠康·土登克珠被認定為第七世珠康活佛,作為西藏和平解放後的首位轉世活佛,他的坐床儀式受到了當時中國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歷代珠康活佛坐床儀式中最隆重的一次。  活佛轉世制度是藏傳佛教解決教派和活佛傳承問題的特有方式。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得到國家的尊重。
  • 你所不知道的藏傳佛教吉祥八寶圖(圖)
    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瓶內裝淨水(甘露)和寶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藏傳佛教認為寶瓶象徵著阿彌陀佛,因而也象徵著靈魂的永生不死,代表佛陀之喉嚨。寶瓶象徵著吉祥、清淨和財運,又象徵著聚寶無漏、福智圓滿、永生不死。 寶傘 藏語稱"鬥"。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之動物和神話動物
    早期佛教選用獅子作為佛陀釋迦摩尼的象徵,佛陀也被稱之為釋迦僧格。同時獅子還是眾多金剛乘神靈的坐騎,其中多聞天王、文殊菩薩、象頭神和吉祥長壽女神。在藏族的藝術文化表現中獅子可以被視作一頭長著綠松石色鬃毛的白色雪獅,它掌管著西藏雪山山脈的厲妖。獅子它那奢華的鬃毛說明它是如何身駝密宗教義。獅子的四爪 代表著「四無量」。它那仰望天際的雙目表明瑜伽師的斷絕塵緣。
  • 2019年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
    這是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第九次舉辦藏傳佛教教義闡釋研討會,已經成為藏傳佛教教義闡釋的陣地、學術交流的平臺、成果展示的窗口。來自西藏和四省藏區各教派知名寺廟的負責人和藏語系佛學院師生代表,來自新疆、內蒙、河北、陝西、遼寧等省區的藏傳佛教人士代表,來自上海、福建、陝西、雲南等地的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人士代表,以及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專家學者、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經師和學員代表共百餘人參加開幕式。
  • 寫在《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頒布之際
    歷史上,由於活佛一般屬於寺院的中上層,有些還是教派領袖,他們對西藏地方的政治和宗教生活起著重要作用,是中央政府對西藏行使有效管理的重要力量。元代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掌管全國佛教事務。明代根據西藏地方教派林立的特點,實行「多封眾建,因俗以治」,如藏傳佛教著名的「三大法王」———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就是明朝給西藏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領袖的封號。
  • 藏傳佛教緣起思想及其宇宙生成論意義——劉俊哲
    藏傳佛教寺院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有一偈曰:「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由此可見,緣起論被視為佛教首要而又真實無謬的理論。藏傳佛教緣起思想是對印度佛教緣起論的直接繼承和在此基礎上的豐富和發展,具有精深和多元性特徵。
  • 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噶丹·松贊林寺是 雲南 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還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在整個藏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小布達拉宮。和很多景區一樣,松贊林寺依靠景區的區間車進出,寺廟很大,依山而建,參觀寺廟需要爬很高的樓梯,寺廟裡面有專門講解的人員,應該也是藏傳佛教的信徒,講解員會專門帶你從一定規律的門進出。從而向你灌輸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個人感覺這樣的灌輸方法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如果接受不了一些說法和做法會比較壓抑,所以進入寺廟參觀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信仰自由,敬畏神明。
  • 菩提院聞思修 認識藏傳佛教星象符號——太陽和月亮
    作為我們世界的主要發光體,太陽和月亮是金剛乘佛教中最重要的星相象徵。紅色或金色太陽代表著陰性的智慧,而白色月亮代表著陽性的方法或慈悲。但有時,在經文描繪某些神靈時,這種象徵主義偶然也會相反。根據藏醫經文的說法,女孩的青春期大約在十二歲,男孩的青春期在十六歲。從象徵意義上來看,十二歲代表著女孩「智慧」的陰性,因為太陽有十二個月和十二宮。
  • 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迪慶梅裡雪山
    梅裡雪山是藏傳八大神山之一。(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盧海林)大多數人到了德欽,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看到梅裡雪山。來過的人都說,看到梅裡雪山,任何人都會受到強烈的震撼,這種震撼來自心靈深處。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之星象符號
    太陽(藏文:Nyi-ma)月亮(藏文:Zla-ba)作為我們世界主要的發光體,太陽和月亮在藏傳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星象符號之一。傳統的藏族會將紅色或者金色的太陽視作陰性的智慧,而白色的月亮則代表了陽性的慈悲或者方法。
  • 後藏近萬藏傳佛教僧俗信眾接受長壽灌頂
    後藏近萬藏傳佛教僧俗信眾接受長壽灌頂 2014-09-18 18:07:06>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姚培碩   18日,後藏日喀則近萬名藏傳佛教僧俗信眾在班禪駐錫地扎什倫布寺接受長壽灌頂
  •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實現了活佛轉世管理的法制化
    十幾年過去了,我國關於藏傳佛教活佛的法規舉措已日趨完善,活佛轉世制度得到充分尊重和完整傳承。  獨創。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為解決教派和寺廟首領傳承,依據西藏古老的靈魂觀念和佛教特有的化身理論而創立的一種特有的傳承制度。  嚴謹。活佛轉世中最為重要的3個宗教儀軌:祈禱轉世、問卜和觀看聖湖顯影、密訪遴選。  金瓶掣籤。
  •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白居寺舉行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專題圖片展覽
    8月16日,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白居寺舉行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專題圖片展覽,深入宣傳講解了藏傳佛教的歷史淵源和教派分布,著重宣傳講解了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宗教工作的關心支持,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更加直觀的介紹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的由來和歷代中央政府對各教派主要活佛的冊封,讓廣大僧尼深刻了解藏傳佛教的發展離不開歷代中央政府支持的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