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文/舒放
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其他動物。作為歷史比人類更加久遠的各類飛禽走獸,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動物尤其是大型猛獸類動物具有人類所羨慕的力量,不論是以人類為敵時,還是在對抗(適應)生存環境方面,都有著人類所不具有的優勢。從人類早期巖畫中不難看出人類對動物的某種崇拜心理。
這種心理可以理解為深層次的渴望:希望我們能像鳥一樣飛翔,能有獅子老虎一樣的奔跑、打鬥能力,或者是像魚一樣能夠在水中遨遊。這種崇拜心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是「我們」的變體,是另一種「我們」。是早期人類對自身體能、技能方面的追求。隨著越來越多的動物被人類馴化,動物在巖畫中的角色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更多的是具有財富象徵和某種可利用的工具。這在後來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逐漸演變為宗教信仰中「通道」和某種境界意境的象徵。許多民族的圖騰都是動物形象,可以看作是這種心理的具體化表現。
隨著文明的誕生,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動物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有的作用延續至今。這種與動物的密切關係很自然地表現在各類宗教和藝術當中,本文從泛藏傳佛教角度,粗略地探討動物形象在佛教造型中的種類和寓意。
動物形象在藏傳佛教造型中廣泛出現,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具有特定的含義。這一現象在藏區民間和各時代的藝術創作中也極為常見。從象徵意義而言,藏區民間以及各時期(包括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動物形象,基本是從藏傳佛教中引用,其內涵要小於藏傳佛教動物形象。
從種類而言,藏傳佛教動物形象主要包含有以下幾大類:
一、大中型陸地動物:獅子、老虎、鹿、牛、大象、諸、駱駝、狗、狐狸等。
二、小型陸地動物:老鼠、貓、鼬、蠍子、兔子、蛇、青蛙等。
三、飛禽及昆蟲:禿鷲、孔雀、烏鴉、蝴蝶、蜜蜂等。
四、水生動物:魚、蚌、貝類等。
五、屬於佛教六道或創作(想像)出的動物:龍(糅合了龍族和漢地龍的形象)、大鵬鳥等。
通常,某一種動物具有特定的象徵,但這種象徵要視出現的場景來區分。場景的不同,動物所代表的寓意有可能正相反,如護佑和破壞。這種矛盾統一性恰恰也是選定該動物作為象徵的原因。在觀看含有動物形象的造型時,我們要避免以約定促成先入為主的觀念進行評判。
如狗這一形象,就具有堅韌和破壞這兩個完全對立的象徵,同時還有使者和通道的含義。在藏區流傳很廣的一個小故事,說一位修行者主修文殊(也有說是彌勒)心法,數十年如一日苦修但沒有證悟,心灰意冷之下從苦修的洞穴中起身,準備放棄修行,返回塵世。
在路上,這位修行者見到一條後半部幾乎完全腐爛的母狗奄奄一息地臥著,腐爛的地方生滿了蛆。修行者慈悲心大動,準備用手撥開母狗身上的蛆,後來又一想,這樣會傷害蛆,也是殺生。於是他跪了下來,準備用舌頭輕輕挑開那些蛆。就在舌頭剛剛觸到一條蛆的時候,金光一閃,母狗不見了,本尊文殊菩薩出現在面前,原來這條母狗是文殊菩薩示現的。
修行者大哭:「這麼多年,為什麼不見怙主,而等我準備放棄修行的今日,才出現呢?」文殊菩薩答道:「我一直在你身邊啊,你看不見而已。今天由於你不想殺生而用舌頭撥去那些蛆,正是這種慈悲心才得以看見我。你若不相信,我坐在你的肩頭,我們一起到集市,看看別人能不能看見我。」
就這樣,文殊菩薩坐在修行者的肩上,一起到了集市。修行者不斷問迎面而來的人,自己的肩上有什麼?沒有人能夠看見文殊菩薩,後來只有一個業障較淺的老婦人能見修行者的肩上是一條半身腐爛的老母狗。
在這個故事裡面,狗直接象徵了文殊(彌勒)菩薩,但具有秘密性,能看到狗這一形象的都尚屬不易。這一含義賦予了狗這一形象還具有通道的象徵。
動物形象從來源而言,可分為三大類:外來物種、本土、非世間種類,也就是想像出的動物。
外來物種如大象,駱駝、孔雀等。大象作為吉祥之物,早在佛教創立之前就存在於印度神話,被佛教吸收後隨佛教一起傳入藏地。另一外來物種駱駝的出現比較特殊。在西藏相關文獻資料中,記載了駱駝作為交通和運輸工具,隨主人一起出現在入藏進行傳教和商貿活動的阿拉伯人隊伍之中。這一現象的發生,使得駱駝對藏區而言,不算陌生。等後來格魯派在蒙古地區廣為傳播之後,蒙古族的高僧有意將駱駝作為一些神靈的坐騎,這是力圖將格魯派本土化的一種努力。現存的古老唐卡,可以見到以駱駝為坐騎的吉祥天女。
本土物種形象的出現,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佛教原本的動物種類與本土重合,另一類則為「原創」或半原創。如獅子,在藏傳佛教中多以「雪獅」出現。雪獅是獅子的一種,但頗具本土色彩。此外還有禿鷲等高原動物也是此類情況。
這種原創、半原創動物形象的出現,是場景(意境)的需要,也就是下面要說的第三點:動物形象的作用。大致來說,動物形象有以下四類作用:
1、動物作為本尊或護法的象徵
這一類動物形象,也表現為兩大類。一類是從印度神話吸收進佛教的神靈,如象鼻財神、吉祥天女等,此類形象是動物和人身的結合,此外還有單獨以動物形象出現的,如大鵬鳥。另外一類是諸佛、菩薩的忿怒相示現,如馬頭明王,牛頭明王,金剛亥母等。
2、動物作為坐騎出現
作為諸佛、菩薩坐騎的動物,與本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通常都象徵抵達著本尊心法的道路,或坐騎印證著個修行道路上的一個點位和成果。
3、動物作為修行侍從
猴子作為其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按照佛教教義,猴子是最像人,且比人更具靈性的非人。在藏區更有神猴和羅剎女結合從而繁衍出人類的古老神話傳說,從中可見猴子的重要性。在表現羅漢等成就者進行苦修生活的畫面中,猴子是作為修行的侍從出現的。擔任為修行者採摘果實,提供飲水等職責,同時也指代資糧。
4、動物作為境界或障礙的象徵
藏傳佛教中經常以兇猛的黑色野豬作為光明的象徵。但這種象徵並非是野豬本身。而是指野豬在奔跑之際會令大地震動,從而引起光的折射,或者野豬巨大的身影遮蔽住光。因此這種象徵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渴望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障礙——這種修行道路上的障礙,具有一定的神聖性,所以需要神靈對其進行降伏,而不是簡單進行驅逐或採用其他手段,這也是一種心態的表現。
如果出現水生動物,通常寓意著修行場地在臨水處,其中的殊勝緣起,已經提供給後來的觀看者,如何領悟在於自身。
5、動物單獨出現作為祥瑞吉祥象徵
這就是一種瑞獸、瑞鳥、瑞禽,最為典型的當屬和睦四瑞圖。
此外,如五姓財神手中的吐寶鼠(貓鼬),則是一種具體而微的表現。海螺在腳底出現則寓意財神可深海取寶。老鼠作為吉祥天女(班丹拉姆)的使者,不僅作為形象出現,在現實中,老鼠出現在神像左右也有著吉祥意味。
縱觀藏傳佛教藝術中的動物形象,可以說幾乎涉及到了海、陸、空等所有可以生存的領域,這些動物的出現,不僅與場景(意境)密不可分,在領悟佛理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一步而言,動物作為一個元素,所構成的圖像本身,也昭示著一種存在,用來表明這種存在的相續性。它具有超越時空的特性,給後來者在觀看之際提供一個機遇,從而能夠抵達畫面所呈現的那個境界。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