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彌勒也是人們最熟悉的佛菩薩,在中國及日韓等地家喻戶曉,甚至不論是否信仰佛教,都願意在家中供奉他的聖像,看著就能讓人感受到親近和歡喜。對他的尊稱,有稱「彌勒菩薩」,也有稱「彌勒佛」,那到底是菩薩還是佛呢?而彌勒的形象也有疑問,為何有時是常見的菩薩相,有時卻是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
彌勒,是古印度婆羅門的一個姓氏,意思是慈愛,他也是跟隨佛陀出家的弟子之一,生活修學看起來不是那麼精進,可佛陀卻對他總是另眼相看。其實在過去世中,他的修行甚至還早於佛陀,二者有很深的因緣,而且他還得到佛陀的授記。彌勒先於佛陀涅槃,後上升至兜率天內院,以「一生補處菩薩」的身份,為天道眾生演說佛法。
直到五十六億年後,將和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的經歷那樣,在這個娑婆世界降生、出家、成佛,而且是繼任釋迦牟尼佛之後,娑婆世界賢劫的第五尊佛。所以,尊稱菩薩是因為他目前是菩薩身,尊稱彌勒佛是因為他是未來佛,全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我國大乘佛教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彌勒菩薩聖誕吉日。
據《佛說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未來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後,將在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證悟成佛,然後分三次演說佛法。過去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下仍未得道者,在這龍華三會裡,將以上、中、下根之別,悉可得道。然而五十六億年還很遙遠,我們能否與未來佛早日相見?在《佛說彌勒上生經》中說:若能發願身心皈依彌勒佛,將生臨終亦可得生兜率天上,聽聞佛法甚至未來隨彌勒下生人間。
彌勒菩薩所居住的兜率內院,是在欲界第四層天內,要往生彌勒淨土的門檻相對不高。經中說,至誠懇切地皈依三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發願往生即可成就。全因彌勒菩薩本著慈悲之心,善巧方便地度化眾生。彌勒菩薩就好比一位大學教授,發心到一個小學裡去任教,學問好、教法也親和,這就是一種回真向俗的精神。
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高僧選擇發願往生彌勒的兜率內院。例如東晉高僧道安大師,圓寂前口誦彌勒佛名不斷,並與弟子留言「同願生兜率」。後來又有法顯大師西行求法,極大地推動了彌勒法門的傳播,至唐朝時更是發展到家喻戶曉。
著名的玄奘法師之所以西行求法,初衷之一就是學習《瑜伽師地論》。相傳此論是無著菩薩,夜升兜率天彌勒內院聽聞彌勒菩薩說法後返回人間,再為大眾演說並記錄而來。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大師都是彌勒菩薩的信奉者,窺基大師留下一部《彌勒上生經疏》,就是他在遊五臺山時感夢而造,而在寫這部經疏期間也發生過不少奇事。
對於大部分的中國信眾來說,他們心目中的彌勒菩薩可能就是那位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在寺院的山門口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幅偈子: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不論我們是否信仰佛教,是否真正皈依佛教,我們都願意親近和供奉彌勒佛,因為他的樂觀、慈悲、隨和,與任何人都沒有距離感。
布袋和尚外出行腳化緣,雖然常常受到他人的冷眼和嘲諷,但他卻用行動向世人演示:忍辱波羅蜜,便是妙中寶。布袋和尚總是笑口常開,以天為蓋、以地為席,四海為家、無牽無掛,用《布袋偈》向世人演示: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布袋和尚慈悲寬容,無論什麼都一笑了之。他用插秧這個比喻告訴世人: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願我們都做人間的彌勒佛,所有人都能在生活中,多一點布袋和尚的心態:忍辱、樂觀、慈悲、大度。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