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裡為何金剛怒目,而菩薩卻總低眉?

2020-12-03 百家號

隋朝時,史部侍郎薛道衡於一日慕名前來參訪鐘山開善寺。

眼見左右群山峻岭,諸巒布勢,寺院建制宏偉,道路開闊,古樹蒼天,一派恢弘氣象。踱步殿內,亦見碧殿映空,金像耀目,畫棟飛雲,意象空靈,巧幻不可臆度。

於大殿虔心參拜之際,見金剛多現怒目圓睜之威嚴忿怒相,而菩薩則多現溫婉低眉之慈悲寂靜相,心有疑惑。

路遇小沙彌,遂問道:「金剛為何怒目?菩薩為何低眉?」

小沙彌應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薛道衡聽聞,疑惑頓消,心下嘆服。

佛典中所說的「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

「怒目金剛」是形容人的威勢、面目兇暴,以降伏誅滅惡人;「低眉菩薩」是形容人的面貌態度慈祥,以愛攝護他人。兩者形相、作法雖有差異,但都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有的方便作法。

一般人都以為怒目金剛是惡人,低眉菩薩才是慈悲的好人,其實這兩者所展現的不同外相,正是「因材施教」、「觀機逗教」,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世間的眾生中,每個人的資質不一,根機有異,有人不得不角色扮演一番,有時怒目金剛相向,有時慈眉善目以對,開發我們的覺性。而這無非都是出自於一片真誠的悲心,希望幫助對方有所成就。

因此了解「金剛怒目」、「菩薩低眉」的意義後,在生活中或工作上偶爾碰到別人現怒目金剛相時,在未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之前,請千萬先別走避或拒斥。

若僅接受低眉善目的菩薩,而拒絕金剛的怒目相向,你一定失去更多學習的機會。慈眉善目的菩薩是菩薩,怒目金剛何嘗不是慈悲無量的菩薩?

相關焦點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 正解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人生不畏金剛怒目,只怕菩薩低眉
    正解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人生不畏金剛怒目,只怕菩薩低眉!今天的世界,風雲際會。疫情肆虐,紛爭湧起。現實的世界需要智慧來撫慰,今天讀了英國詩人西格裡夫·薩松代表作《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為了讀者方便,本文給出英漢雙譯的版本。
  • 源自佛教的成語「金剛怒目」
    源自佛教的成語「金剛怒目」 金剛怒目 形容面目威嚴,令人生畏。如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不料他竟一點不窘,立刻用『金剛怒目』式,向我大喝一聲。」金剛是佛寺山門的守護神,左右各一。金剛頭戴寶冠,裸上身,作憤怒相。
  • 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
    在佛教的諸多代表人物之中,具有諸多救苦救難的佛菩薩,同樣也有許多威嚴的護法守衛佛學真諦,然而很多人卻只對菩薩眾生的諸佛菩薩虔誠信奉,卻忽視了諸多護法在佛教中的意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金剛力士
  • 彌勒佛為何又叫「一生補處菩薩」?
    而彌勒的形象也有疑問,為何有時是常見的菩薩相,有時卻是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彌勒,是古印度婆羅門的一個姓氏,意思是慈愛,他也是跟隨佛陀出家的弟子之一,生活修學看起來不是那麼精進,可佛陀卻對他總是另眼相看。其實在過去世中,他的修行甚至還早於佛陀,二者有很深的因緣,而且他還得到佛陀的授記。彌勒先於佛陀涅槃,後上升至兜率天內院,以「一生補處菩薩」的身份,為天道眾生演說佛法。
  • 五臺山的文殊祖庭殊像寺,供奉最大文殊菩薩,菩薩頭像蕎麥麵做成
    這話傳到康熙的耳朵裡,認為有損皇族聲譽,於是派遣專人來五臺山殊像寺放火焚寺,密謀讓她倆和寺院同歸於盡。但出人意料的是,大火燃燒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三公主和那位年輕和尚「坐靜」的「善靜室」卻巍然獨存。"善靜室"之所以獨在,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並無「愛戀」一說,甚為高興,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後的殊像寺,有人提議,把寺名改成「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純潔。
  • 拜觀音菩薩,牢記這2點,功德不可思議!
    寺院中的觀音塑像,常端立於紫金蓮臺之上,手執淨瓶、楊柳,給人清淨、莊嚴肅穆的感覺 。佛經中的觀音菩薩,應化道場在普陀山,她以大悲顯現,又以拔除世間一切苦難為本願。娑婆世界,名叫「堪忍」,期中諸苦交集,所謂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觀音菩薩的慈悲救苦,使她成為最受恭敬、尊崇的菩薩之一。
  • 天仙月:金剛怒目被開發成功?精銳大佬105w秒WJB金剛怒目鞋子
    金剛怒目自從被放出來以後逐漸的銷聲匿跡,其作用是用自己64點憤怒給隊友增加80點憤怒很多指揮都認為是雞肋特技,自己有這麼多憤怒還不如控制對面憤怒來得划算!那麼最新精銳大佬花費105萬秒130級無級別金剛怒目鞋子,是炒作還是金剛怒目真的被開發成功,要崛起了?
  • 老人言:不怕怒目金剛,只怕眯眼菩薩,祖宗的智慧,教你看相識人
    老人言:不怕怒目金剛,只怕眯眼菩薩,祖宗的智慧,教你看相識人中國古代俗語歷代口口相傳,短小的俗語背後隱藏的深奧的哲理,而我國古代大多數的俗語都記載在《智囊全集》中。在《智囊全集》中,有一句:不怕怒目金剛,只怕菩薩眯眼。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意思?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道理呢?現在我們不妨品一品記載於《智囊全集》中的前半句:不怕金剛怒目。
  • 寺院十二時辰
    這是我們寺院的一天。一起一伏,恭敬安定,拜到大殿裡人越來越多,最後鼓聲集眾,一個人的清淨擴展為一個大殿的莊嚴——這個鏡頭會深深地印刻在你心裡。打坐,這是諸佛菩薩和祖師大德攝受弟子的一種途徑。 坐下來,用一支香的時間,安靜地思維佛陀的教義,深刻地反省眾生的迷亂,也可以將覺受總括到你思悟的範圍,觀想坐在這裡,就像躺在一片無邊的光明裡。可以說,坐在這個空間的每一分鐘,都會成為你生命中無比寶貴的財富。
  • 雪中悍刀行:菩薩低眉渡六道,金剛怒目降四魔——白衣僧人李當心
    曾與黃龍士數次對弈而不敗;與堪比齊玄幀的呼延大觀一戰也未能傷及分毫,一怒踩出一百零八金剛印;與曹長卿一戰,而曹未破其金剛身;其師傅去北莽論道被圍攻,怒而倒卷黃河數十裡水淹道德宗,破北莽麒麟真人之一氣化三清。金剛怒目,震驚天下。
  • 西遊記裡最善良的菩薩,為何卻騎著最兇殘的坐騎?說出來難以置信
    西遊記裡有一個,總是在唐僧師徒危難之間,趕來救人的菩薩。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代言人,能夠救助身處苦難的人。觀世音菩薩她的表面給人的感覺就是挺溫柔的,就是讓人沒有那種畏懼的心理,不過為何她為找了一個最殘忍的妖怪當做坐騎呢?有一個詞叫做物極必反,如果善良和殘忍安放在一起又會產生什麼化學效應呢?
  • 今日農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
    今天11月16號,農曆十月二十日,是佛教裡文殊菩薩的出家紀念日。文殊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另外三位大菩薩分別是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同為佛陀的侍者,是佛陀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文殊菩薩是過去無量諸佛的老師,曾引導無數修行者證得佛果。《放缽經》中,佛陀也說道: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大涅槃經》中云:若聞文殊名,或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稱念文殊名,設有重障者,不墮阿鼻極猛火處,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忍。從中可見能與文殊菩薩結緣,是何等的功德利益。
  • 拜觀音菩薩時,心中默念三句話,福報無量!
    我們最常見到的觀音菩薩造像往往是菩薩一手持淨瓶,一手持楊枝播灑甘露,象徵播灑清涼於人世間,解救眾生脫離危難。其實,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化身,還有我們所熟知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如果我們常出入寺院,會發現有些寺院的殿堂門口寫著「倒駕慈航」四個大字,這個其實說的就是觀音菩薩。
  • 佛教的彌勒菩薩有哪些象徵意義
    雪竇寺彌勒菩薩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到寺院朝拜過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的坐像。彌勒菩薩像展示給人的是慈顏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見到彌勒菩薩樂呵呵的形象後,都會心生歡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將彌勒菩薩置於寺院的第一層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義。因為在佛教中,彌勒菩薩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將彌勒菩薩置於一進寺院的殿堂中,是為了讓參禮彌勒菩薩的人,能夠從彌勒菩薩這些品格中得到啟迪,從而把自己鍛造成具有彌勒品格的人。
  •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文殊菩薩的生日在農曆的四月初四。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考試之前,不少考生們禮拜文殊菩薩,是因為文殊菩薩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了大智慧。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間的小孩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文殊菩薩,既然是三世果位如來,其智慧特殊可知。
  • 五臺山:一片被文殊師利菩薩加持故事"清涼佛國″淨土
    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其東西南北四臺,皆自中臺發脈。一山連屬,勢若遊龍」。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所撰《華嚴經疏》中曰:「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載五佛之冠,頂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
  • 陶淵明:「靜穆悠遠」是我的詩,「金剛怒目」才是我的人
    陶淵明天性裡就有崇尚自然的種子,他是始終把追求自然、真與善的原則放在第一位。「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拘謹而內向的他,只有在優美的田園裡,在淳樸的農夫間,才能感到真正的自由和心靈的舒展。正是這種思想上的矛盾,構成了陶淵明詩文裡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他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可以「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他靜穆悠遠,也金剛怒目。陶淵明詩作有一百二十餘首,大部分都是田園詩。
  • 八大菩薩分別是誰?佛教八大菩薩的來歷
    「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文殊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  觀世音菩薩,西方三聖之一,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有意思的是,歐洲教堂常聳立於鬧市中心,幾乎隨處即可望見,而中國的寺院則喜歡隱居於風景秀美的山川,「名山」與「大剎」往往相得益彰,五臺、普陀、九華與峨嵋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