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時,史部侍郎薛道衡於一日慕名前來參訪鐘山開善寺。
眼見左右群山峻岭,諸巒布勢,寺院建制宏偉,道路開闊,古樹蒼天,一派恢弘氣象。踱步殿內,亦見碧殿映空,金像耀目,畫棟飛雲,意象空靈,巧幻不可臆度。
於大殿虔心參拜之際,見金剛多現怒目圓睜之威嚴忿怒相,而菩薩則多現溫婉低眉之慈悲寂靜相,心有疑惑。
路遇小沙彌,遂問道:「金剛為何怒目?菩薩為何低眉?」
小沙彌應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薛道衡聽聞,疑惑頓消,心下嘆服。
佛典中所說的「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
「怒目金剛」是形容人的威勢、面目兇暴,以降伏誅滅惡人;「低眉菩薩」是形容人的面貌態度慈祥,以愛攝護他人。兩者形相、作法雖有差異,但都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有的方便作法。
一般人都以為怒目金剛是惡人,低眉菩薩才是慈悲的好人,其實這兩者所展現的不同外相,正是「因材施教」、「觀機逗教」,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世間的眾生中,每個人的資質不一,根機有異,有人不得不角色扮演一番,有時怒目金剛相向,有時慈眉善目以對,開發我們的覺性。而這無非都是出自於一片真誠的悲心,希望幫助對方有所成就。
因此了解「金剛怒目」、「菩薩低眉」的意義後,在生活中或工作上偶爾碰到別人現怒目金剛相時,在未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之前,請千萬先別走避或拒斥。
若僅接受低眉善目的菩薩,而拒絕金剛的怒目相向,你一定失去更多學習的機會。慈眉善目的菩薩是菩薩,怒目金剛何嘗不是慈悲無量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