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云:「家家彌陀佛 ,戶戶觀世音。」在大乘佛法當中,觀音菩薩象徵大慈大惡,她的名號可謂家喻戶曉。寺院中的觀音塑像,常端立於紫金蓮臺之上,手執淨瓶、楊柳,給人清淨、莊嚴肅穆的感覺 。
佛經中的觀音菩薩,應化道場在普陀山,她以大悲顯現,又以拔除世間一切苦難為本願。娑婆世界,名叫「堪忍」,期中諸苦交集,所謂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觀音菩薩的慈悲救苦,使她成為最受恭敬、尊崇的菩薩之一。《法華經》雲,若有眾生遭遇苦厄,只要至心稱念觀音名號,菩薩便能「觀其音聲」,以種種方便法善巧解救,故而成為「觀音」。
同時,觀音菩薩還是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她與大勢至菩薩一道,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念佛一聲,增福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觀音菩薩時,牢記下文兩點,功德不可思議。
其一,菩薩無相。
在佛教典籍、寺院塑像當中,觀音菩薩形象各異,變化也極大。譬如,較為常見的有楊柳觀音、白衣觀音、馬郎婦觀音等等,民間甚至流傳有三十三觀音。那麼,為何和同一尊菩薩,形象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
因為菩薩本無相!就如《心經》中講「五蘊皆空」,《金剛經》中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音菩薩悲智雙運,救拔眾生,最大的方便法就是普門示現。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前往救拔。有眾生應被比丘救度,即現比丘身說法;有眾生應被闢支佛救度,即現闢支佛身說法。如此種種,都是為了利樂有情。《普門品》中說,觀音菩薩有無量千百億化身,所以菩薩是男身還是女身,到底是千手還是百手,都是凡夫心中的妄念。
當然,娑婆眾生根性愚鈍,為了隨緣教化,觀音菩薩又常有固定的形象,其中最為著名當屬楊柳觀音。我們禮拜觀音菩薩時,牢記「菩薩無相」,視身邊一切眾生如菩薩,那麼自心也會與菩薩相應。
其二,佛向內求。
佛典有載,昔日蘇東坡與佛印了元禪師結伴郊遊,途經一座寺院時,見到道旁塑有一尊馬頭觀音的石像。佛印禪師立刻整束衣裝,恭敬合掌,頂禮菩薩。蘇東坡在旁仔細端詳塑像,隨即問佛印禪師:「菩薩本身受眾生禮拜,為何她手中還拿著念珠,她在念誰呢?」
佛印禪師回答:「當然是念自己!」所謂佛向內求,心、佛及眾生,三者無差無別。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眾生有這種知見,才能算作找到學佛的根基。否則,心向攀緣,就容易被外境所轉,修行無異於盲修瞎練。
佛不度人唯人自度,學佛者應知自性中有無盡寶藏,學佛就是自修自悟,開發自性寶藏的過程。試想,倘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外界,時時處處希求他人的提攜、幫扶,稍有不如意,就失望灰心,甚至退轉道心,覺得學佛不過如此,又何談普度眾生?念觀音、拜觀音,更要緊的是做個觀音。觀音菩薩施予眾生無畏,我們也當如此,向內求佛,以慈悲、智慧做眾生的「觀音」。具足了一切菩薩的條件,功德不求而有。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拜觀音菩薩時,牢記菩薩無相、佛向內求這兩點,奉持佛教,如說修行,功德不可思議。感恩分享閱讀,願您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