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2020-12-03 佛語點悟

《金剛經》中的兩2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金剛經》在我國很是流行,這大概和六祖慧能大師是分不開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從這部經開悟的,所以從六祖慧能大師開始,就用《金剛經》來驗證開悟的人境界的真假。《金剛經》由鳩摩羅什大師所譯,文字優美。很多信佛的人都讀過《金剛經》,但是開悟的人不是很多。因為這部經是給最上乘人講的,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那樣的上根利根之人講的。即便如此也不影響我們守持讀誦此經。因為《金剛經》上講過「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意思就是: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做布施,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說:很多,世尊。為什麼呢?像這種福德只是虛幻相,並不是不生不滅的福德實相,所以如來只能說福德多。如果有人,實踐此經中的義理,甚至只是用四句偈語來為他人解釋說明,他的福德要勝過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所獲得的福德。正因為《金剛級》的影響和文字優美,許多不信佛的人也讀過《金剛經》。《金剛經》為何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金剛經》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經文句句乃寶中之寶,妙意盡藏。句句說理說修,句句都可貫通全經,隨拈一句體悟,皆可由此悟道。一般人喜其哲理豐富,禪修者視其為修心的指針、開悟的鑰匙。

我們很多人讀《金剛經》不能開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是上根利根之人。但是也不影響這部經對我們有很大的受益,其中就有兩句話:

第一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因為「過去」心已經過去了,你到什麼地方去找這個心呢?「現在」根本不停,你說這個是「現在」,可是「現在」又過去了,「現在」是抓不住的,所以說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說起未來的時候,未來已經是現在了。我們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這個現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覺、知覺,都是如此。可是一切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拼命想在一個不可得的三心中,過去現在未來,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所以三心永遠停留不住,也把握不住。我們唯一把握的就是當下,其實人一直都是活在當下。所以過去的人和事,已經過去了,這句話是讓我們不再執著某人和某事。未來還沒有到來,所以人之所以沒有安全感,就是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正所謂活在當下,歡喜接受當下的一切,當下的一切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就像有人說的「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所以,活在當下,做好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就是「一切依靠因緣而生的法,都如夢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霧靄一樣的不可琢磨,無常變幻。同時又如同閃電一樣的快速變化。我們要無時不刻地這樣看待這個世間的一切,不要執著它而被它束縛我們本來解脫自在的體性」。就是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四大「地水火風」因緣和合所生,所以有生就有滅,世界也有「成住壞空」的過程。就是我們人體也是「四大」因緣假合的身體,四大解體人就會死去,所以說四大皆空。

所以這句話中說到「如夢」,那麼人生是真實的嗎?每個人一絲不掛地來到這個世間,從呱呱墜地那一刻便開始了他一生的追求:生存、學業、愛情、家庭、名利。當一切功成名就時,人又開始逐漸失去這一切:退休了,開始遠離名利;老了,好身體不在了;愛人走了,愛情、家庭不再完整;最後就是自己的這個養了一生的身體也要拋下,人這一生又得到了什麼呢?了無所得。由此看來,人生也並不真實,也是一場夢。

世尊、釋迦牟尼佛,恐怕我們一直死執這個身心,叫我們徹底的看破,這一句就是叫你徹底看破,把生到死收攝在這一念。記住!一切有為的生滅法,跟做夢一樣,我們人生、宇宙,統統在做夢,夢幻、水泡,水中泡,砰!沒了,砰!沒有,表示生命的脆弱。意思就是:你要珍惜人身啊!要好好的修行,在這麼短暫的生命裡面,這麼快速的無常裡面,你總要找到清淨自性,要不然,就要徹底的趕快念佛。

佛說人生有八苦,其中就有「求不得苦」,喜歡的東西得不到,就是一種苦。另外,我們還有死神的逼迫,所以最後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就是搞六道輪迴,輪迴是很苦的。有時做畜生,有時在地獄,做人的機會很渺茫。所以,人這一生其實很短,所以靠自力解脫成佛,解脫生死六道輪迴之苦,靠自力是很難的,幾乎沒有希望。但是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念佛,只要具足信願持名念佛,就可往生西方淨土,一生成佛。人生苦短,人這一生往往苦多於樂,佛說「有求皆苦」。

所以要擺脫生死六道輪迴之苦,靠自力修行成佛是很難的,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長時間。而具足信願念佛,可帶業往生西方淨土,而且是一生成佛的。本來海賢老和尚,念佛念到二十五六歲時,就應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他要求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佛告訴他,你修得很好,多住幾年,給學佛人做個好榜樣,特別給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做好榜樣。他每天很認真做,就是一句佛號。所以阿彌陀佛留他在世,就是給念佛的人做個好樣子。直到2013年往生的,那年海賢老和尚112歲,證明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說了一句真話,這真話是什麼?「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其他啥都是假的」。因為人到最後可以說是一場空,什麼也帶不走,等待人的是無休止的無情的六道輪迴。所以現在就該覺悟,老實念佛,只有成了佛,才得以永恆。就是《心經》上講的「不生不滅」,這才是我們本有的自性。

所以,《金剛經》中的這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所謂的金剛,不是四大金剛,而是一種原產於印度的金剛石,這種石頭異常的堅硬,被印度人視為世間至堅之物,般若則是一種大的智慧,是成佛之人具有的一種智識,可以看透世間的無上道理,波羅蜜是一種修行的道,是從此岸到彼岸的結果。《金剛經》就是一本讓人能夠斬斷煩惱,去掉妄執的佛教經典。
  • 人生哲理名言名句
    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2. 使人成熟的是經歷,而不是歲月。3. 低頭要有勇氣,抬頭要有底氣。4. 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既然是人生,就免不了人情冷暖。9.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蘇格拉底10. 互相尊重是第一種美德,而必要的距離又是任何一種尊重的前提。
  • 人生:人到六十,應當明白「放下」的意義
    人生是一場自渡,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在浩瀚的時光長河裡,個人的生命是極其渺小的,它與夜色融合在一起,起起伏伏直至消失不見。 那些放不下的事情與個人而言看似重要,其實卻是最不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有緣無分不過是一場錯認,放下才有生活,放不下便是坎坷。
  • 《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德山禪師對《金剛經》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作了一部《青龍疏抄》。聽說南方提倡「頓悟成佛」之說,頗不以為然,便帶著《疏抄》南下,準備破斥此一邪說。  到了南方,路上經過一所賣餅的小店,德山腹飢,欲買餅作為點心充飢。店中僅一老婆婆,見德山買點心,當即問「你肩上擔的是什麼啊?」
  • 張南莊《何典》十句名言,道破世事,看透人心!
    張南莊《何典》十句名言,道破世事,看透人心!1.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語出清·張南莊《何典》一百回。只有那些吃得苦中苦,歷盡艱難險阻的人,才能夠成就一番功名事業,才能夠贏得人們的尊敬。2. 落水要命,上岸要錢。語出清·張南莊《何典》三回。掉到水裡時覺得性命要緊,救上岸後又覺得錢財可貴。形容人吝財忘義。3. 拿著金飯碗討飯吃。語出清·張南莊《何典》五回。比喻自己有極好的條件不知加以利用,卻向別人乞求。
  • 人若看透了自己會怎麼樣?老舍很經典的名言一語道破,發人深省!
    人最難看透的是自己,能把自己看透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不是普通人。肯定是經歷過歲月的風霜,經歷過人生的百態後看透了自己。一個人看透了自己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可以說是好事吧,因為一個人能把自己看透,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會去做一些很出格的事情,不會去做自己能力外的事情。今天讀了老舍一句名言,更堅信人若看透了自己的好處,我們不妨讀一下老舍很經典的名言,一語道破人若看透了自己會怎麼樣?發人深省!
  • 《人生果實》:活得越久的人生,就是愈加美好的果實
    這部《人生果實》紀錄片最大的故事,就是影片的這對高齡主角。  這部紀錄片記錄的是日本90歲的建築設計師津端修一和他87歲的妻子津端英子退休以後,在他們40年前親手修建的房屋中所度過的日常生活。在房前屋後,他們種滿了櫻桃、草莓、梅子、柚子等果樹,有白菜、茄子、黃瓜、西紅柿等蔬菜;在那裡,他們一共種了180棵樹,50多種水果、70多種蔬菜-;在那裡,他們做著手工和日常料理。
  • 《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說說《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那句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作為一部專門討論「空的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中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一個名詞:「相」,那麼「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我在每一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有福之人具備5大特徵,福氣不是天生的,後天也可以培養
    古人把形形色色的人生經歷解釋成「命運」。 「命運」到底為何物,誰都無法解釋清楚。儒家說「不知生,焉知死」,所以人要銳意進取、積極入世,把主要心思放在活人身上;佛家說「天命輪迴」,所以人要隨遇而安、活在當下;道家則說「命運有別」,所以人既然無法改變先天命理,但可以改善後天的時運。
  • 《金剛經》中2句經文洞明其義
    在佛教經典《金剛經》 中有一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便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所以被稱作如來。那麼按如此理解,如來即無來處也無去處,便是沒有了。難道如來代表的是虛無嗎?而在《金剛經》另一段經文中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 弗洛伊德很經典的語錄,教人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發人深省!
    今天的話題就是要跟大家聊失望和奢望,更是弗洛伊德這段語錄的主題,教人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發人深省,文字如下:寧肯聽任自己失望,也絕不亂存奢望。——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是啊,這句語錄的意思很明了,把失望和奢望分析的很透徹,寧可徹底失望,也不要去奢望什麼。
  • 霍金很偉大的名言,他用一生踐行了他這句名言,令世界人敬佩不已
    而縱觀霍金很多名言,那都是很勵志的,很偉大的,讀完能讓人覺醒的。比如霍金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原話我忘記了,但大概意思就是說霍金在自己人生跌入谷底,夢想與期望值都是零的時候,霍金卻笑著說餘生每一天都是最大的津貼。而霍金卻拿著他餘生的津貼,卻創造出了奇蹟,影響了整個世界。
  • 《道德經》十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名言,共同學習老子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往往可以駕馭最剛強的東西。比如水和空氣,還有女人和男人,男人雖然很陽剛,但往往屈服在溫柔的女人面前。所以做人要懂得能屈能伸,這才符合天道。四、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苦難人生最好的大學、苦難可以使人快速成長
    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並說出那句傳頌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屈服。」後面他成功了成為世界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抗爭命運的強者。遭受著沉重的苦難,但同時,又享受著這些苦難。高爾基說過:「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念過這所大學而且還能挺著胸從這裡走出去的人,畢將會成為生命的強者。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佛教經典,很受大眾歡迎。但並不太適合初學者去讀,因為此經闡釋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相當於佛教的大學課程。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經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不是具體數字,只是形容法門之多。法門為什麼沒有高下?
  • 一個人過於敏感,過早的看透人生的壞處是什麼?
    居然會有"過於敏感,過早看透人生"者。真有這種情況嗎?真有此種情況的話,「過早看透了人生」什麼呢?怎麼又不繼續全部徹底說出來、說透呢?要是說不全面、說不透,就不算"看透了"。依愚見,人生還真不是可以「過早看透的」。常言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又有古人云「吃一塹長一智」,你怎麼能還不曾經歷一事就"長了一智"、「過早看透」呢?不會吧!
  • 傳世名言,但後半句更重要
    很多人生的見解形成了名言廣為流傳,但是很多名言傳到後來都只關注前半句,後面半句往往沒有人注意,今天我們看看那些名言的後半句顛覆我們的認知。1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現在用的非常多一句名言,但是後半句沒有人提起。後半句是:初心易得,始終難守。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講初心,但到了一定規模,原形畢露。2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下半句:遊必有方。不是不讓遠遊,遠遊必須要告知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