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德山和尚「點心」的故事
今天的話題,咱們從一則禪門公案說起。
德山禪師對《金剛經》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作了一部《青龍疏抄》。聽說南方提倡「頓悟成佛」之說,頗不以為然,便帶著《疏抄》南下,準備破斥此一邪說。
到了南方,路上經過一所賣餅的小店,德山腹飢,欲買餅作為點心充飢。店中僅一老婆婆,見德山買點心,當即問
「你肩上擔的是什麼啊?」
「《金剛經青龍疏抄》。」
「那我考你一個《金剛經》的問題,如果答得上來,點心免費供養。」
「請說來聽聽!」德山滿腹信心地答應。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哪裡個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對,最初的一番氣勢,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他才知道南方惠能大師的頓悟之說,在老婆婆那裡就有了印證。
02為什麼「三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大概所指,一切變化的事物,都是把握不住的,我們到達不了過去,我們更無法到達未來,而當下,我們一個念頭起來,便已經變成了過去,我們連當下一刻都無法把握,所以佛說,三心不可得。當人生失意時,不妨看看《金剛經》,裡面的名句可以讓你釋然很多。所以,我們在人生失意時,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所以,讀一讀《金剛經》還是好的,像六祖慧能大師學習,「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要看開放下,人生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你說呢。
03「三心」不可得,便明白了「空」
從善護念開始到心無所住,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我以為佛法只是「空」,心經我是會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是懂的,而現在我至多說懂也是懵懂,模模糊糊似是而非,修持很難;每天睜開眼踏出家門就是入世,到了家拿起書來才恍若是出世,出出入入之間,一身塵埃;卻又「不知為誰忙」。貪嗔痴、全源於內心的渴望;懷師的例子舉得好,人類從生而愛握拳,雙手永遠保持彎曲,總在「抓」、放不下,唯有身相消亡,雙手才攤直。可我總覺得自己對名利無所謂,刻意願意一切是非漩渦,豈止這也是一種嗔;空本身也是非空,空非空;有非有;非空非有;
時間上有過去、未來、現在之說,但無住真心沒有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分別,只那一念,吾人的本來面目,「自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長新」,有何過去現在未來呢?
04明白了「三心」不可得,我們就可以活得更加豁然
李泰祥的《告別》中,男主角送完磁帶便頭也不回地走了,沒有了任何的後續。他知道,他不可能和這個女人之間再發生些什麼,他即便動了情,也還能把情收回去。世間很多大道理都是廢話。廢話只有在你某個覺悟的時刻,才會散發出來它本有的氣質。好比切碎的蒜末,平常聞起來,味道平平,一旦經過滾油的爆炒,會瞬間飄散出煙火的氣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聽起來簡單,但小孩子是沒有感覺的,只有真正行過萬裡路,閱過無數人的成年人,才知道這句話的分量。人是最容易動情的動物,一生只愛一個人,聽起來固然美好,卻總是不現實的。我認識一些已經結過婚的男女,聊天中跟我說起,他們這個年紀,當然不會隨便喜歡一個人了。即便喜歡了,也清楚地知道,不會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