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用意就這四個字

2020-12-05 千面略懂先生

學佛就免不了要閱讀經書,而佛門眾經書中,無有能比《金剛經》,金剛般若是最殊勝的法門。

《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諸佛都是以《金剛經》之法門得道,世間諸法都是從《金剛經》中受到啟發,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

《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重點,都蘊含著佛門的精髓,有許多人讀懂了其中一句話就能夠覺悟超脫。

如禪宗六祖,在聽五祖講解其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徹大悟,曰: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這就是《金剛經》的殊勝之處,它能破除眾生的無明,通達事物的本相,染淨萬法的根源。

佛說「修佛就是修心」,心是人的最根本,眾生沉溺苦海皆因執著妄想,故而,《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其用意就這四個字:放下我執。

若能放下,離成佛也就不遠了。

01「三心」不可得,是說過去、現在、未來都在變化當中

要想徹底明白「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這句話的要義,首先就先得明白這「三心」代表了什麼。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代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種時光都是不可捉摸的。

過去的時光已經徹底消失,永遠也回不來,未來還沒發生,還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有人或許會說,「現在」不是能把握住嗎?

但「現在」存在於當下的一剎那,當自己有珍惜「現在」的念頭時,這個念頭就已經成了過去,想著這一秒,就來到了下一秒。

心念如流水,現在剎那就成了過去,下一秒即成現在,當自己察覺到心念的到來時,它就已經成為過去的了。

現在、過去、未來都不是處於一個定量,念頭剎那生、剎那滅,現在心剛起,就已消散成過去,因此,過去在不斷增加,未來已不斷變成現在,現在也不斷成為過去。

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這也正印證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這句話,世間萬物都是如夢幻泡影般不可捉摸,也如霧靄閃電般快速變化。

《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正是告誡眾生,萬法皆空,萬物本身自帶空性,心中起了什麼念頭,想要留住什麼,終不可得,終會消散。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就是金剛經的魅力之處,讀懂了一句,就會破除我們的無明,了達生命的本相,睹見本來面目,徹見萬法根源。佛在金剛經中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能明白這句話的真義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什麼意思?
  • 《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青龍疏抄》。」「那我考你一個《金剛經》的問題,如果答得上來,點心免費供養。」「請說來聽聽!」德山滿腹信心地答應。「《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哪裡個心?」
  • 佛陀為什麼在金剛經中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要正確的理解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就必須要牢記,金剛經的主旨是要實現正等正覺。如果脫離了正等正覺,偏離了正等正覺,我們就無法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如來這裡所說的這一切心啊!全都不是世間人都理解的那個心,只是現在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心;所以者何?之所以這樣說;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因為世間人所理解成的那個心,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不可得的。
  •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那我們的「心」該放哪?
    有世界的動力造就了萬有世界的種種,如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等,這個動力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形成了眾生的共業,這一面其實就是我們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針對這三心,《金剛經》裡曾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經裡要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金剛經裡這句話所蘊含的真實意義。
  • 金剛經第二十一: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皆不可得
    ,這一篇輪到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的後半部分,上一篇我們聊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這次繼續聊後面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這三心。這一篇很重要,而且在其餘的佛經中很少提及——至少就我看到的佛經中沒有,所以各位師兄一定要好好的體會和感悟,機會難得。關於這一品的破題和綜述我們在上一篇已經聊過了,所以話不多說,直接看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
  • 如何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就是說 ,我們這顆心啊, 它是生滅之心, 起的是生滅的念頭。 要滅的東西 ,你怎麼可能得到呢 ?可我們還就是那麼傻傻的、 鑽破腦殼的想抓住他 ,愚痴呀 !到頭來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的確 ,這是塵世間所有的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但我想, 只要你了解了這個真相 ,明白了這個道理, 那就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每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 你第一時間就要反問自己 ,這件事或者這個東西或者這個情緒,是要消亡的嗎?如果是 ,那你就要告訴自己 ,這是個假象 ,不要當真, 隨緣應對就好啦 。
  • 《金剛經》淺釋:三際求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裡說:眾生的攀緣妄念心,是沒有一個可以真實得到的。為什麼說眾生的心【即為非心】呢?因為眾生的心是個妄想心,這個妄想心,他念念不停,輪轉於過去、現在、未來,念念分別這三個時際。但在這三個時際中,要去找這個眾生的分別心,他真正停留的處所是找不到的。因此才說:【三際求心,不可得】。
  • 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
    無住生心清淨心「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老師說,須菩提啊,那些大菩薩們,應該按照我下邊說的去生起他的清淨心。清淨心的「心」,指什麼心?結合《金剛經》後邊的經文,這個心指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通俗地講,就是成佛的心。當然大乘佛法的成佛,不是自我的成佛,而是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心是世俗諦菩提心。什麼是「清淨」?佛教說清淨,對應的那個詞叫「染汙」或「雜染」。那什麼是清淨、不染汙?基於空性而發的菩提心,就是清淨的心。所以生清淨心,就是生起菩提心。大菩薩們應該怎麼樣生起菩提心呢?
  • 《金剛經》中人們喜歡的三句話,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
    《金剛經》譯成漢文以來,受到世人的喜愛,有人每日讀誦,有人已經熟記在心,受持讀誦此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縷暖陽。經中般若妙義頗深,給世人帶來了無量的智慧。經中貼近世人生活,受人們喜歡的三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句話看起來很簡單,通俗易懂,其實蘊藏著很深的智慧,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世人的一切心思無非是追憶過去的悲歡離合、執著現在的名聞利養、攀緣未來的榮華富貴,心的著落主要是在這三個方面。
  • 《金剛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 18
    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參禪入靜,需要做到「掃三心」、「非四相」
    參禪入靜,需要做到「掃三心」、「非四相」 | 文 青衫文齋入靜是參禪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通俗地說,禪修境界的高低幾乎可以用修煉者入靜的深度來衡量。入靜又稱虛靜,是禪修過程中逐漸達到一種萬緣放下、思想寧靜、頭腦有序化的境界。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可幫助人破迷開悟,增進法身慧命,究竟解脫。就如《三皈依》裡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助人遠離無明黑暗,得到救渡。本篇文章,小編就該經中的五大名句,為大家簡要闡釋,希望大家能夠受益。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金剛經》中的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我們很多人讀《金剛經》不能開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是上根利根之人。但是也不影響這部經對我們有很大的受益,其中就有兩句話:第一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為「過去」心已經過去了,你到什麼地方去找這個心呢?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經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不是具體數字,只是形容法門之多。法門為什麼沒有高下?
  • 「真相」植物人沒有知覺,就是金剛經裡面所說的無相嗎?
    金剛經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金剛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南懷瑾大師對此解讀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就是說你以外在形式去求佛是求不到的。為什麼呢?《金剛經》說了,佛在心中,所以遇事不能向外求,換句話說,求人不如求己。你一定有過特別絕望的時候,那時候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你甚至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可就是那樣「幾乎熬不下去的日子」最後不知不覺就熬過來了。
  • 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英國詩人西格裡夫·薩松代表作《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的經典詩句。原話是"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詩人余光中將其翻譯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意思是,老虎也會有細嗅薔薇的時候,忙碌而遠大的雄心也會被溫柔和美麗折服,安然感受美好。
  • 心念是樞機!
    佛法中,「苦集滅道」是四聖諦,其中「苦」可以大略分為三種:「苦苦」、「壞苦」和「行苦」。「苦苦」是指不想要而有,或者想要而不可得的苦;「壞苦」是指不得不失去的苦;「行苦」是指我們通常察覺不到的變化。大家可能覺得,這些問題哲學思辨味道太濃,離我們有點兒遠,不容易聽得懂,也不太感興趣。其實,換個說法,大家就有興趣了。
  • 金剛經的思想重心是什麼?
    《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