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可幫助人破迷開悟,增進法身慧命,究竟解脫。就如《三皈依》裡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助人遠離無明黑暗,得到救渡。本篇文章,小編就該經中的五大名句,為大家簡要闡釋,希望大家能夠受益。
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間一切相都是四大假合而成,虛幻不實,充滿無常變幻。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東西,也並非真實的存在,皆是虛妄,所以不要執著。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不著相、不分別,堪破世間假相,才能證得清淨自性。人之所以痛苦、煩惱、業障重,多是被世間名利假相所迷惑,肆意造業,輪迴不止、不得解脫。
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眾生本都具有佛性,皆可成就如佛陀一樣圓滿的智慧福德,但眾生愚痴,貪戀當下利益,而迷失了自性,故而不能得成正果。若能明心見性、發明本心,自得圓滿,如《六祖壇經》裡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內心清淨無掛礙,即是佛性。
二、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是《金剛經》中非常經典的一句話:過去事、過去心,不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何須勞心?「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佛法即為心法,心得到解脫,則處處皆是極樂所現;心太苦太累,則處處都是地獄苦海。人之所以苦,皆由自己的心念感得,「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
已經過去的事,還在反覆地想;未來還沒發生的事,充滿擔憂恐懼。心裡放不過自己,是沒有智慧;心裡放不過他人 是沒有慈悲。世間最好的放生就是放過自己,佛說「一念一輪迴」,你當下的心念就是你的命運,別和自己較勁,放下才能自在,「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三、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人之所以苦,是心中的執念太深,攀緣心太重。尤其是「我執」,「我執」最難破。人們總是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意識、認知看待身邊的一切,執著心太重,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太執著,就會生各種煩惱妄想。怎麼破?不立自見,即不再用自己的意識,「我執」就破掉了。「我執」一旦破掉,那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叫破掉了。沒有這些執著,再修持世間一切善法,即得無上正等正覺。
人生在世,誰也不是誰的誰,各種因緣也是假相而已,不可貪戀。若貪著妄想,難免生掛礙,掛礙即是障礙。破處我執、他執,才能得究竟大自在。
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話大概意思是說:世間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法,如夢幻泡影般虛幻,如晨露般短暫,又如閃電般稍縱即逝。「法無定法」,人生也是如此,沒有永恆,一切都在不斷變幻當中。無常即為正常,就連我們的身體也是假相,所以佛陀告誡眾生要「借假修真」,修般若智慧,得成無上菩提。
世間一切東西並不能唯人所有,只是暫時使用罷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最終我們能帶走的只有自身的業力,其它什麼都是空幻。看清這一點,就不會有那麼多執著心了,也就隨緣自適了。
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乘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就是因為悟透了金剛經中的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悟成佛,成為禪宗第六代衣缽傳人。惠能大師的那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和此句異曲同工。世上本沒有塵埃,而是我們內心不夠清淨。內心若沒有雜念妄想,菩提心、大悲心、平等心,自會顯現。心若清淨,即可成佛。
祈願正法久住、利樂有情;大眾法喜充滿、福慧增長。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