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2020-12-03 遇上佛學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可幫助人破迷開悟,增進法身慧命,究竟解脫。就如《三皈依》裡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助人遠離無明黑暗,得到救渡。本篇文章,小編就該經中的五大名句,為大家簡要闡釋,希望大家能夠受益。

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間一切相都是四大假合而成,虛幻不實,充滿無常變幻。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東西,也並非真實的存在,皆是虛妄,所以不要執著。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不著相、不分別,堪破世間假相,才能證得清淨自性。人之所以痛苦、煩惱、業障重,多是被世間名利假相所迷惑,肆意造業,輪迴不止、不得解脫。

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眾生本都具有佛性,皆可成就如佛陀一樣圓滿的智慧福德,但眾生愚痴,貪戀當下利益,而迷失了自性,故而不能得成正果。若能明心見性、發明本心,自得圓滿,如《六祖壇經》裡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內心清淨無掛礙,即是佛性。

二、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是《金剛經》中非常經典的一句話:過去事、過去心,不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何須勞心?「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佛法即為心法,心得到解脫,則處處皆是極樂所現;心太苦太累,則處處都是地獄苦海。人之所以苦,皆由自己的心念感得,「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

已經過去的事,還在反覆地想;未來還沒發生的事,充滿擔憂恐懼。心裡放不過自己,是沒有智慧;心裡放不過他人 是沒有慈悲。世間最好的放生就是放過自己,佛說「一念一輪迴」,你當下的心念就是你的命運,別和自己較勁,放下才能自在,「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三、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人之所以苦,是心中的執念太深,攀緣心太重。尤其是「我執」,「我執」最難破。人們總是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意識、認知看待身邊的一切,執著心太重,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太執著,就會生各種煩惱妄想。怎麼破?不立自見,即不再用自己的意識,「我執」就破掉了。「我執」一旦破掉,那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叫破掉了。沒有這些執著,再修持世間一切善法,即得無上正等正覺。

人生在世,誰也不是誰的誰,各種因緣也是假相而已,不可貪戀。若貪著妄想,難免生掛礙,掛礙即是障礙。破處我執、他執,才能得究竟大自在。

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話大概意思是說:世間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法,如夢幻泡影般虛幻,如晨露般短暫,又如閃電般稍縱即逝。「法無定法」,人生也是如此,沒有永恆,一切都在不斷變幻當中。無常即為正常,就連我們的身體也是假相,所以佛陀告誡眾生要「借假修真」,修般若智慧,得成無上菩提。

世間一切東西並不能唯人所有,只是暫時使用罷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最終我們能帶走的只有自身的業力,其它什麼都是空幻。看清這一點,就不會有那麼多執著心了,也就隨緣自適了。

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乘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就是因為悟透了金剛經中的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悟成佛,成為禪宗第六代衣缽傳人。惠能大師的那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和此句異曲同工。世上本沒有塵埃,而是我們內心不夠清淨。內心若沒有雜念妄想,菩提心、大悲心、平等心,自會顯現。心若清淨,即可成佛。

祈願正法久住、利樂有情;大眾法喜充滿、福慧增長。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相關焦點

  • 學佛者,看一看,受持金剛經的五大好處?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著名經典,相信學佛的人,大多數都知道此經,也都讀過此經,可還有一些人,對於學習金剛經的好處,並不了解。如果你了解了,受持金剛經的五大好處,或許會對此經,愛不釋手。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有何好處?好處一、增長福德。
  • 明白了這句話,你就會開悟!
    佛陀一生講法,就是開啟人的智慧,希望眾生明心見性,開慧開悟,能了脫生死,究竟涅槃。然而人在娑婆世界,受五蘊所迷,始終無法知道佛陀講法的真意。甚至有些人吃齋念佛,一輩子也無法領悟佛陀真意。雖然略有所得,也無法做到究竟涅槃。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開悟的,也就是說,不僅禪宗講開悟,其它教派也一樣講開悟,如淨土說的破除迷悟,其實說的也是開悟。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甚至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他的一切言行跟普通人沒有太大的不同,也沒有開悟以後就出家的這種現象,他們依然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回家帶娃,當然,出家修行證悟,即開悟的人,也沒有在開悟之後再還俗的說法,他們依然念佛誦經,禮佛拜懺,隨遇而安。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學佛修行必備經句,如果破執,如何得清淨心便得開悟?
    學佛修行必備的經典,看《圓覺經》如何破執,輪迴文化,得清淨心便得開悟,那如何得清淨心呢有敘述者論:「《金剛經》與《圓覺經》最大區別是理與事,金剛經是說理,圓覺經是說事,金剛經的理可以通過圓覺經的方法來實踐,圓覺經的事行可以由金剛經的思想來加以指導
  • 金剛經:釋迦牟尼講法49年,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他創立了佛教,也講了很多的法,他講法的內容,被後世弟子們,結集成經書,廣泛流傳。釋迦牟尼總共講法49年,度人無數,他雖然講法有49年之久,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特別是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這個字就是空字。佛教因此被稱為「空門」,出家人有時也被稱為「空門弟子」。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金剛經是針對上根人說的一部經。
  • 《金剛經》中的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金剛經》中的兩2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金剛經》在我國很是流行,這大概和六祖慧能大師是分不開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從這部經開悟的,所以從六祖慧能大師開始,就用《金剛經》來驗證開悟的人境界的真假。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佛教有繁多經典,但是有這麼一本經被稱之為「經中之經」,那就是《金剛經》。《金剛經》不是講述四大金剛的經文,《金剛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就是一本讓人能夠斬斷煩惱,去掉妄執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在佛教的地位是第一無二的,對於剛入佛門的人來說,想要了解佛法,是必須要從《金剛經》著手去通讀,但是對於一個修為高深的佛教高僧來說,一本《金剛經》還是讀不完,讀不盡。哪怕對於一個沒有皈依佛門的世俗人來說,《金剛經》也可以讓人領悟到人生不一樣的真諦和智慧。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38篇之前咱們聊了《金剛經》名氣和影響力為什麼會這麼大,一方面和禪宗用來「印心」以及包含了很多名句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和六祖惠能的相得益彰這裡的「金剛」指的並不是四大金剛等護法神,也不是我們常說的珍貴的金剛石(鑽石),而是佛法中所說的一種寶物——金剛玉。在佛法中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體相用」,這個比較深奧,這裡咱們就以這個「金剛玉」為例簡單說明一下,各位師兄有個大概印象就行。
  • 《金剛經》:釋迦牟尼佛開壇講法49年時間,核心內容只有這一個字
    前言釋迦牟尼佛自從在菩提樹下開悟,得成無上的佛果,便開始創立了佛教,開始普度眾生。自鹿野苑講法開始,一路荊棘,一生度人無數,直到自己涅槃,在釋迦牟尼佛講法的49年間,其核心內容卻只有一個字——「空」。《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存在這種空相原理,如果產生了執著,妄念就會越來越重。
  • 佛教常識:須彌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又到底在哪裡
    常讀佛經之人對須彌山一定不會陌生。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中提到須彌山的不在少數。比如,廣為流傳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云:「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金剛經》須彌山一詞雖然常在佛經中出現,但卻不是佛教創造的詞彙,而是源於古天竺的傳說,婆羅門教也有使用,後來被佛教所吸納採用。
  • 佛教到底是迷信還是科學?你的認知該清醒了
    我們許多人都會去到寺廟中,燒香拜佛,然後求佛菩薩保佑自己升官發財,保佑自己家人平安,保佑自己一切順利,至於會不會有求必應,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結果肯定是太多的人會失望。那佛教到底是不是迷信?這就要看你的虔誠程度與諸佛菩薩的緣分了,真正地相信絕對地相信,心中無欲無求,沒有任何的一絲雜念,拜一塊泥巴也會有感應,這叫做「感應道交」,你真正相信佛法,依教奉行,一定會得到護法神的保護,佛在很多經典中都提到護法神,佛在《金剛經》中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難道佛祖會欺騙我們嗎?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也可這樣講,妥妥一代時教,教、理、行、果之精髓,在經文中都有體現。雖然涵蓋面極廣,但又都能詳細闡述,故而也被稱作修行要門,成佛真因。再加上經書由唐初宰相房融潤筆,文辭華麗優美,所以完全不必為經義晦澀而苦惱,只要你用心去讀、去悟,完全能用前文解析後文,用後文推導前文。經書中有四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德無量。第一句,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 說東方智慧的經典道德經和金剛經,解讀沒有思辨的信,真的要不得
    《西遊記》是我最喜歡的電視劇,看完不過癮,找了一本全是繁體字的線定裝的《西遊記》,當時我的口號是要看就看原汁原味的,一邊看字典,一邊看西遊,後果是我的語文成績突飛猛進,寫出來的小作文一直是語文老師在全班面前朗讀的範文,可是讀著讀著,才發現了吳承恩的高級黑!
  • 《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德山禪師對《金剛經》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作了一部《青龍疏抄》。聽說南方提倡「頓悟成佛」之說,頗不以為然,便帶著《疏抄》南下,準備破斥此一邪說。  到了南方,路上經過一所賣餅的小店,德山腹飢,欲買餅作為點心充飢。店中僅一老婆婆,見德山買點心,當即問「你肩上擔的是什麼啊?」
  • 佛教:「相由心生」這幾種人的相貌,會越長越漂亮,你別不信!
    《無常經》中云:「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就當下而言,大家都有聽過靠「顏值」吃飯這麼一句話。但「顏值」從何而來?一個好的相貌如何而來?我們自己能夠控制嗎?對於相貌的變化,我們亦是很難做到「自我」控制,但卻並不是沒有辦法「控制」。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我在每一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
  • 越老越怕死的心理原因
    核心提示:「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是《哈姆雷特》中的名句。好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年齡越大越害怕死亡。於是,想盡辦法遠離疾病,也成了中老年人迫切追求的事。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是《哈姆雷特》中的名句。好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年齡越大越害怕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