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東方智慧的經典道德經和金剛經,解讀沒有思辨的信,真的要不得

2020-12-06 養成教育知識分享驛站

我接觸《道德經》這本書,應該是在高中時代,因為好奇而買了一本地攤貨。夜市的東西往往很便宜,印刷很粗糙,不過還算工整。說實在的,第一次真的沒看懂,就放在一邊了。我就是一個俗人,什麼都看,什麼都感興趣,但是沒有什麼信仰,儘管我尊重所有人的信仰,但是覺得好多事情經不起推敲,只要一推敲,全都是坑。

要說天上的神仙,我最早認識的是觀音菩薩,我姥姥就是觀音的信徒,小的時候去姥姥家,趕上姥姥燒香,我也會磕個頭,姥姥不認字,她能跟我們說的就是觀音菩薩保佑。養成了我一個習慣,就是現在做惡夢的時候,都會念叨幾句「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保佑。「然後睡覺,這個辦法一直很靈驗。

《西遊記》是我最喜歡的電視劇,看完不過癮,找了一本全是繁體字的線定裝的《西遊記》,當時我的口號是要看就看原汁原味的,一邊看字典,一邊看西遊,後果是我的語文成績突飛猛進,寫出來的小作文一直是語文老師在全班面前朗讀的範文,可是讀著讀著,才發現了吳承恩的高級黑!一部西遊記,道盡了歷史文化的演變,政治、經濟、民生都成了調侃的對象,難怪老人說少不看西遊!《西遊記》太腹黑!我喜歡妖精多過神仙,後來看完了才知道,妖精都神仙養的寵物。

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到圖書館借書了,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才明白吳承恩先生的良苦用心。那是一種從人類生存智慧層面的思辨。逛夜市,是我的一個習慣,就是圖一個熱鬧,又買了一本《金剛經》 ,讀起來非常的喜歡,那是一種特殊的空間和時間的智慧,浪漫的筆觸,描繪了龐大的宇宙和漫長的時間概念。為了對照,我翻出了《道德經》,這才算看懂,什麼是自然?什麼是人生?時光嫣然,人到中年,經歷的多了,心也就靜了下來。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沒有開悟的人,不要議論佛經。說妄議佛經的人都是邪師,會變成野狐狸,真真的把我嚇了一跳!難道是我孤陋寡聞,限制了我的想像力,還是穿越了?來到了聊齋的世界?我覺得信仰是每一個人的自由,別人無權置喙。但是,恐嚇就有點叛經離道了。我肯定沒開悟,開悟是什麼狀態,我也說不得。可是,我覺得一個人如果選擇信仰,就有知道信仰是什麼的權力,這種文化傳統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如果,這都不讓了解,就是聽一個人說信,無條件的信,不許問為什麼?怎麼都覺得有點怪怪的!

這裡就簡單的介紹一下佛的歷史,佛祖開始無教派,更沒有什麼神靈,後來成教也是無神教,佛法無邊的最先的解釋是佛法可以解讀大千世界。跟神通沒有任何關係,源於佛祖看不慣印度修煉傳統模式,認為這種自殘式的修煉道路,走了邪路。佛教初生應該是印度文化傳統的改革之舉,釋迦牟尼從來沒說過自己有神通,據說佛祖活著的時候,憍薩彌羅國的琉璃王滅了佛祖的祖國,佛祖三次出面勸說無效,佛祖因此得了頭痛病。佛祖去世前吃了乞討來的腐敗食物,食物中毒得了重病,弟子又獻上了被毒蛇汙染的竹筍湯,因此去世了。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三武滅佛是最出名的事件,印度本土被穆斯林侵佔,佛教在本土失去了根基。這都是事實,這也是信徒有權利知道的現實。然而這一切都不重要,就說《西遊記》的第一男主角,大唐玄奘西遊印度,是怎麼受到的歡迎?那是靠著佛教傳統辯經大會,用中國的智慧徵服了印度的所有學者,現代在很多地方還會有這種大會,只是主辨人的生命得到了保證,原來在印度,主辨人說服不了提問的人,是要被砍頭的!佛教能夠在印度成為主流文化多年,就是靠著這種思辨的精神。不讓問為什麼?不許想是什麼?太詭異了!

大唐玄奘西遊印度,根本目的是了解印度的文化傳承。《瑜伽師地論》才是他的目標,因為那才是古印度傳統文化的沉澱。但是到了古印度,這個修煉理論盛行的國度,沒有兩下子,吃飯都困難,玄奘翻譯了《道德經》,帶到了印度,深受本地高知的喜歡,因此結交了很多好朋友,順利的完成了取經生涯。文化層面不對等,是死扣,《西遊記》描寫了孫大聖被壓在五行山下,六字真言大顯神威: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mēi)吽( hōng)。那麼這個神奇的咒語是什麼意思?

「如意寶啊,蓮花喲!」而且是梵文的讀音。到底原來是什麼樣子?印度人都弄不明白,時光太過久遠了,不成文字前,口口相傳!

世界就是這樣奇葩,佛祖是無神論者。可是,後人幫他整理了一個龐大的神系。老子寫《道德經》,通篇沒有一個神靈,自己也是一個周朝的歷史官。坐上了道教之主的寶座,三清之首!手底下的神仙太多了,說不清有多少。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任何文化傳統都是不斷傳承和完善的,前人的意見已經聽不到了,後人想怎麼做都是自由!別人也說不得,但是,沒有思辨的信就真的要不得。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出身文化之都鄒城的黃向軍,從小就熱愛國學,尤其偏愛《道德經》。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道德經》之妙,在於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從來也沒定論。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這說明書中的智慧不僅僅適合中國人,還適用於全世界。《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領悟道家精髓——道教協會會長解讀《道德經》
    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中國文化巨匠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然而,道教的基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老子的「道」。這說明,道教的根柢是闡道論德的《道德經》。據史書記載,《道德經》一書為老子在陝西周至樓觀臺所著。秦始皇因篤信老子養生之道,在樓觀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樓觀遂被道教尊奉為祖庭。秦漢以降,不少道家隱士在此修煉學道,代不乏人。以「黃老之學」而言,老子與黃帝齊名,黃帝為政治代表,老子則為學術代表。以儒道兩家而論,孔子問禮、訪道於老子,喻老子為「猶龍」,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要看這三點
    《道德經》是中國智慧第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書中思想內容深邃,內容豐富。本書不僅僅對原著進行了翻譯與注釋,還結合現實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列夫託爾斯泰說過:「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善良是內心的高貴和堅守。與人為善,世界也會善待你。培養貴氣,先做一個善良的人。2.守信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重視信用的民族。
  • 全文5000餘字沒有一個空字,討論的卻是空性成佛的智慧
    在浩瀚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之中,有這麼一部奇書,雖然全文只有一卷,卻是佛家成就佛道的無上聖典,被認為是佛祖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精華與核心。,但其通篇所討論的卻又都是有空有關的智慧,這部經典就是在佛教經典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無上聖典《金剛經》。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現在很多人不愛讀國學了,有些人被洋槍洋炮打怕了,失去了文化自信力,殊不知,外國人正在潛心研究中國的老莊哲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邊是國人輕視下中國傳統文化,一邊是外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找真理,真是可惜,可悲,可嘆。今天給大家講講《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主要看這三點,看你佔了幾點
    《道德經》是中國智慧第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書中思想內容深邃,內容豐富。本書不僅僅對原著進行了翻譯與注釋,還結合現實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列夫託爾斯泰說過:「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善良是內心的高貴和堅守。與人為善,世界也會善待你。培養貴氣,先做一個善良的人。2.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章比較簡短,意思也很好理解,同時也可以說很不好理解。為何這樣說?不好理解是指其中的邏輯關係,老子所描述的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不和與孝慈,昏亂與忠臣,這四組關係,與我們平常的思維邏輯不吻合,該對立的相應,該相應的卻對立。但我們聯繫【道德經】的全文來看,這章其實與老子所主張的思想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並不矛盾。如第三章的「不尚賢」,第五章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我們來具體解讀下。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佛教經典,很受大眾歡迎。但並不太適合初學者去讀,因為此經闡釋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相當於佛教的大學課程。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經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不是具體數字,只是形容法門之多。法門為什麼沒有高下?
  • 《道德經》:爭議非常多的一篇,先講前半段,十有八九會搞錯
    《道德經》是一本千古奇書,有人說是天下最早的哲學,有人說是修道的經典,有人說聖人之言,可知不可行。眾說紛紜,莫衷是一。但兩千多年過去了,這本典籍,不僅沒有堙沒在歷史長河之中,相反,被翻譯成了多國語言版本,無數人正在從這本典籍中汲取屬於自己的智慧。不僅是中國人,全世界到處都有人在讀。
  • 學佛者,看一看,受持金剛經的五大好處?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著名經典,相信學佛的人,大多數都知道此經,也都讀過此經,可還有一些人,對於學習金剛經的好處,並不了解。如果你了解了,受持金剛經的五大好處,或許會對此經,愛不釋手。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有何好處?好處一、增長福德。
  • 金剛經的思想重心是什麼?
    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為"離相門"一樣。般若與"空"本無必然關係,"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外譯名著榜《道德經》居第二
    讓人稱奇的是,自16世紀《道德經》傳入西方後,老子及其思想也引起了西方人的關注和認同。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
  • 金剛經名字的含義你知道嗎?
    佛法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其中有一本經典的佛經就是金剛經,相信很多的人都是聽說過這本經書的,而且有很多的人也是通過這本經書開悟的,甚至是修行成佛,但是大家知道金剛經名字的意思是什麼嗎?一:般若,般若代表了智慧,但是這個智慧不是我們平常看見的智慧,更加不是聰明,它是我們真如本性中的智慧,同時智慧也是觀照般若。除了智慧之外,還有一個本性,本性和智慧是一體的,所以就叫般若。二:金剛,金剛是這個世界上最鋒利最尖銳的物質,它能夠破壞一切,但所有的一切都不能破壞它。
  • 《道德經》:混得好的人,或都懂這五條處世天機!建議多看看!
    今天, 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道德經》:混得越好的人,越懂得這五條處世天機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