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百度派 @小奇
思想重心
一、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為"離相門"一樣。般若與"空"本無必然關係,"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並舉菩薩與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相同。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得"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重於利他行。《金剛經》著重菩薩的"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不退菩薩以上)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著重如來的體認:《金剛經》重在大菩薩行,更著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五、佛和法的並重:早期的傳統佛教以舍利塔象徵佛,以供養舍利塔示為對佛的信敬懷念。從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寧可取《般若經》而不取捨利塔。《金剛經》卻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以經典與佛塔一樣,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一流(與《法華經》相同)。《金剛經》這種特性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