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竹為什麼就《金剛經》向南懷瑾提出商榷?

2020-12-03 半榻清涼

南懷瑾先生在推廣中華傳統文化這件事上是功不可沒的。這位老先生真可謂是著作等身了,講授的東西儒釋道三家都有,很多人走進傳統文化的大門,都是因為南先生的原因。

但名氣大了,自然是非就多,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樹大招風嘛!先不說別人,南先生的弟子當中就出現了公開反對他的,這個另立門戶的人叫王紹璠,南先生在他的書中曾經提到過。

王紹璠自創零項修煉,本人曾經還到現場聽過幾次他的講座。他主要推廣的是禪宗的東西,並且重點是禪宗積極入世的一面,尤其是向當今的企業家推廣禪文化。

王紹璠的是非對錯,這裡不做評價,這篇文章只是做一個介紹。前面我寫的一篇文章,一位讀者在下面評論中,建議我只做介紹就好,不要加入個人的評判。是非對錯由讀者自己衡量,這裡接受他的建議,所以下面關於董子竹的部分,也不做個人評價。

但這裡有必要說一下的是,對任何人或者理論的評價不要先入為主,不要存在偏見,到底如何,首先需要我們去好好了解,不了解就開始評論或批判,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

譬如說,我們最起碼首先要知道董子竹先生是站在什麼立場上去質疑南先生的。是為了個人出名嗎?還是因為在一些根本的立場上有分歧?如果是的話,分歧在哪裡?等等,這才是一個正常的思路。

其實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在不斷的懷疑中展開的。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以為只有爸爸媽媽說的才是對的,後來只有老師才是對的,後來只有自己仰慕的大師才是對的,後來發現,是非對錯,不能絕對化。即使是錯的東西,裡面也可能有積極的東西。

董先生在寫書之前的身份是出家人,後來還俗,還俗之後就開始致力於推廣傳統文化,其實在這一方面,他與南先生的理想是一樣的。但為什麼他會向南先生叫板?這就涉及到佛門的見地問題了。

在董子竹所寫的《金剛經到底說什麼:與南懷瑾商榷》一書中,他認為東方文化,不管是儒家、釋家,還是道家,都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活的系統。

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孔子「述而不作」,釋迦牟尼講「無法可說」,他們都不會去設立一個標準或者體系。

但後來的宋儒,不管是朱熹還是張載,或者邵雍,都喜歡構造一個龐大的宇宙哲學體系,再根據這個哲學體系,發展處一套容不得別人懷疑的道德體系。

其實這種野心確實很多人都有,西方人也一樣,西方在古典時代,經常出現大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他們也喜歡構造龐大的哲學體系,甚至有的還不過癮,最後要把哲學體系終極化,神學化,如此便可萬古不滅。

但董先生認為真正的中國文化古典偉人,基本上都拒絕為人類文明或者宇宙規律立下法則。東方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的文化。因為開放,所以更注重當下的實踐;因為開放,所以才有強大的同化能力;因為開放,所以具有綿綿不絕的活力,就像源頭活水一樣。

他認為」佛「這個字,在如今被歪曲了,在大家的心中,佛往往等同於神。實際上,釋迦牟尼已經走了,但是他的願力還活著,在哪裡活著呢?就在每一個眾生的心裡。

釋迦牟尼發願」滅度「一切眾生,這個願力是不會消失的,除非沒有眾生了。釋迦牟尼的這個願力,決定了眾生最後必定都會成佛。但是從個人來講,並不一定要悟了道才可以解脫,完全憑因緣也可以解脫。

釋迦牟尼本人已經解脫,就意味著」宇宙-生命「系統這個帝網珠一樣的死結已經開了一個口子,一環開了,後面會陸陸續續的環環開,這都是因緣的作用。

董先生說,佛,不是修出來的, 而是因緣所至。 當然「修」也是因緣,因緣就該你去「修」。問題是任何一個修行人都不能以自己為標準去要求別人,乃至要求一切眾生。你沒有錯,但你不是眾生的標準,不是除你這一條路,別的人別的路都是錯。

董子竹正是站在這個立場上,向南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商榷,董先生說,南老一再提出,僅有特異功能不是真正悟道,但又幾乎處處都要講「境界」。他太看重個人的修行了,而修行的標準最後又落實到特異功能上去了。

董先生最根本的立足點在於,並不存在個體完全超越整體的」離苦得樂「,這就是大乘的實質,也是」宇宙-生命「系統的本願。過分強調個人的修行,是對大乘佛學的一個誤解。

他說,凡讀過《金剛經說什麼?》及南老的其他佛學著作的人,都會發現,南老關於「修行」的最後落腳處,是在「清靜無為」與「神通」之間遊移,他很想把二者統一起來,但又統一不起來,最後仿佛掉進了一個怪圈裡。

在董先生的眼裡,從」宇宙-生命「的大系統來看,自然科學、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都可以說成是系統的特異功能。這些」特異功能「也是」宇宙-生命「大系統的本願體現,每一個人都已經在」大乘「的車上。

大乘在哪裡?董先生說,本質上大乘無修無證,但也不是無修無證,那如何修的呢?看看世界,看看人間,看看阿波羅上月球,看看當下的日新月異。

可能有人要問,那個人的貪嗔痴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董先生認為,是沒有理解」業力身「與」願力身「。佛家思想的可貴在於他明白,以「業力身」去改造「業力身」是辦不到的。

如果以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說,人也好,其他生命也好,萬事萬物,皆是在一個巨大的層層相聯網絡中結構中生存的,在「十方三世網中網」中,一「動」也「動」不了,除隨波逐流別無他法。

人類苦於理解不了這一點,反而更加痛苦,歷史的進步永遠是整體的進步,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正是這個整體的進步,而不是某個人的解脫。

整體的進步靠的是」願力身「,」願力「就是釋迦牟尼存在的方式,生命以這種願力存在就是願力身,或者佛身,它遍一切處,入一切處,入一切眾生心。這個」願力身「沒有固定相,會隨緣顯化,凡有緣皆能與其相合。

但這個遍一切處,董先生認為,不能狹隘的理解,以為有一個真善美的超級存在遍一切處,不是這樣的,這個遍一切處,是遍存於眾生的真善美、假醜惡,包括吃喝玩樂等一切行為中。

———以上文章參考了董子竹先生的《金剛經到底說什麼:與南懷瑾商榷》一書,有一些關鍵地方,為了避免轉述有誤,直接引用了原文。文中的觀點不代表本人的觀點,本文只是提供一種不一樣的視角,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想全面了解的,建議還是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佛學大師南懷瑾說:「你看,佛陀穿上衣服、化緣、吃過飯,洗了泥巴腳,他不需要弟子來為他做,一切都是自己親力親為,這就是修行。佛陀以身作則,告訴你我,什麼叫修行?——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修行。」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亓效亮: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
    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亓效亮《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為南懷瑾先生昔年(1943-1945年)於四川峨眉山大坪寺掩關專修時,研讀《金剛經》一夕之作,於每品經文後題七言偈頌一首,提綱醒目,叮嚀後學,確甚有功。
  • 「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後來讀到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了解到「境界」,這是個常用詞,正因為常用,所以我們不會下功夫去理解它的意思。他舉了個例子:一個人年老時,前方的路已走得差不多,總喜歡遙想往事,有時候在哪兒坐著突然回想起過去的某個瞬間,還搖頭一笑,回味其中。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最具傳奇色彩,曾任過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那麼,南懷瑾先生作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質疑與批評?也就是說,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 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指出南懷瑾不加任何的考證就胡說八道,說「黃帝的陵後面有個碑,不準進去。但是你如果有膽子進去,三個月就從南京出來」。我認為,南懷瑾的治學態度是非常不嚴謹的。他的知識容量看起來很多,但是基本上都來源於書本和傳言,而且很多都是沒有被考證過的玄學和神秘主義。南懷瑾由於「自己信」,所以對內容不加以嚴謹的考證,又加上自己的附會,就把一些錯誤的知識向大眾傳播。
  • 佛陀為什麼在金剛經中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要正確的理解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就必須要牢記,金剛經的主旨是要實現正等正覺。如果脫離了正等正覺,偏離了正等正覺,我們就無法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國士無雙:你所不知道的南懷瑾,儒釋道外衣下的報國之心
    打到孔家店成了當時最流行的口號,錢玄同甚至激進的提出,只有廢除漢字,才能徹底實現進步,在如此激烈和徹底否定傳統的時候,南懷瑾出生了。沒有哪個母親會會把自己的孩子和洗澡手一起倒掉,但當時的中國會這樣做,就像是在民族危機的關頭,羅振玉驚天的發現了甲骨文一樣。
  • 南懷瑾生前驚世預言:將來手提老鼠弘揚佛法
    2016年是一代國學大家南懷瑾先生誕辰98周年,今天3月18日是誕辰紀念日,因此小編整理了南懷瑾先生的一些預言,基本都與佛教有關,全部摘錄於已出版的著作,至於這些預言準與不準,信與不信,各花入各眼吧。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南懷瑾說有個老道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
    科學與宗教在大眾眼中一直都是呈對立面的在科學發展的路上,無數的科學家被教會迫害,布魯諾因為提出不同於基督教地心說的日心說理論最後竟被當作異端活活燒死。科學與宗教究竟可不可以共存。宗教相對於科學來說,是毫無根據的,沒有足夠的證據去推導的,大部分的傳說也都是三人成虎,可信程度不高。
  • 南懷瑾缺乏地理和歷史常識到如此地步?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一時之間,烏煙滾滾、群情激憤,很多南懷瑾的死忠粉多表示萬難接受他們的「南師」竟然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江湖把式。有一位「南粉」非常不滿的對我說,「南懷瑾是傳統文化人,又不是科學家,你憑什麼拿學術要求去評價南懷瑾?」對此,我反駁道,「莫非做一個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就一定不能是嚴謹的嗎?莫非信口開河就必須是傳統文化人的標配嗎?」
  • 《金剛經》一切眾生相,皆是非相
    《金剛經》雲「一切眾生相,皆是非相」意思是說我們所有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實相。其實是告訴我們生命最終的,真相就是一個「空」。比方說我們崇拜英雄,其實我們崇拜的並不是英雄,這個人本身這個人和我們非親非故,沒有什麼感情基礎,我們崇拜的其實是,他的精神、思想和行為。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這是南懷瑾先生《讀客示嘉陵山水圖》一詩,從中可以感覺到他情系峨眉山。直至晚年,也可看到他吟峨眉之句。如:「長憶峨眉金頂路,萬山冰雪月臨扉。」、「深宵細雨幾聲鍾,夢繞峨眉絕頂峰。」、「峨眉雪月西湖柳,無限情懷愁煞人。」等等。足見,這一段閉關生活,對南先生來講所獲甚豐,意義非凡。
  • 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
    為什麼?因為在勝義諦上,六塵是空性。因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菩提心是無住而生,也就是基於空性而生,如果有一丁丁點兒的不空,那就是有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基於空性而生起度一切眾生的世俗諦菩提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在中國很出名,因為禪宗六祖惠能就是在這句話上見性大悟的。惠能禪師和《金剛經》這句話很有緣。
  • 南懷瑾:關於神通與氣功,你不知道的「秘密」?
    不過在好多年以前,就聽說南懷瑾師兩腿雙盤為跏趺坐,可以魔術般似乎離地。在道家來說,似乎氣功練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能力因為當時我只是聽聞,沒有親眼看到,總是半信半疑。後來,有一次在禪七的活動中,親眼看見南懷瑾師以雙盤的迦趺坐姿式,以兩手食指在座上似按未按的一點,果然類似。嗣後大約在七十二年,有一位臺灣國立交通大學碩士,俗名叫陳志明的同學,後來出家法名為明光。
  • 金剛經:佛菩薩為什麼有無量功德?因為他們做好了這2點
    在《金剛經》第二十八品的「不受不貪分」之中,有如是經文: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 28日來南懷瑾書院聽著名鋼琴大師孔祥東音樂會
    溫州網訊「以音樂向南師致敬」。11月28日晚上,著名鋼琴家孔祥東將來到溫州南懷瑾書院,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帶來一場特殊的現場音樂分享會。  說到和南懷瑾先生的淵源,孔祥東說,音樂是靈魂的語言。一直以來,他對南懷瑾先生的人生理念、生命感悟,以及智慧非常敬重。  「我一直認為,音樂除了最基本的欣賞功能之外,還應該賦予人們一種精神引領,甚至一種禪意的修煉和感悟的功能,因為音樂不只是音樂,還是我們心靈的良藥,是精神升華的一個通道和方法。」
  • 南懷瑾:2種人可探《易經》,第一流的智慧人、沒讀過書的白紙人
    最早的時候,伏羲和周文王經過觀察六合之間事物工作規則,總結出太極八卦等概念,提出用卦象佔卜吉兇,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爻辭取象,諸事盡在其間,也便是早期的易學系統,後被孔子發揚光大。開端,孔子對《易經》並不感興趣,以為其僅僅一本卜筮之書。隨著人生的履歷逐步增多,孔子漸漸發現《易經》中蘊含的思維性和哲學性,並有必定的邏輯推理。
  • 金剛經的思想重心是什麼?
    《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南懷瑾出生在浙江的一個小村莊,家境不錯,讀得起書,現在看來應該和魯迅的童年差不多,年輕的南懷瑾愛讀書,但不會讀,小學畢業時,居然考到了班上的最後一名。憤怒的南父想送他去學泥瓦匠,將來好生有個養家餬口的本領,南懷瑾不樂意,硬勸父親在家自學三年。必須說,他是有定力的,這也為他以後苦心修行佛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