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2020-12-07 沁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卷末的這四句偈文,常被影視文學引用,初讀還是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經虛竹之口說出,當時不過十來歲,就很為震懾,雖然不明其意,卻感受到人生無常的那種大虛空。

後來讀到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了解到「境界」,這是個常用詞,正因為常用,所以我們不會下功夫去理解它的意思。他舉了個例子:一個人年老時,前方的路已走得差不多,總喜歡遙想往事,有時候在哪兒坐著突然回想起過去的某個瞬間,還搖頭一笑,回味其中。

他這個獨坐沉浸的情緒,就是境界的一種,很難把這種感覺完全去分享給別人,這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體悟,謂之境界。

就像年少的我,被「夢幻泡影、如霧如電」引發的情緒感受,一方面是混沌的境界,另一方面,是鳩摩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

隨便問個人有沒聽過「般若波羅蜜」,大概率都知道,但具體問「般若」是什麼意思,恐怕也多茫然。這個詞是梵文譯音,就像我們從英文直譯過來的「沙發」,再比如「功夫」譯成英文「kung fu」,它發源於一個語言,翻譯成另一個語言卻沒有對應的指代,只能翻音。「般若」在古梵語中是指超凡入聖的大智慧。

文字般若就是一個人在文字書寫上的大智慧。同樣的描述,有人寫的就是不動人,有人寫的就讚嘆不已。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便具有這種文學大境界,即便不懂佛法的平常人,也能為之吸引並有所感悟,當然,這一切都構建在鳩摩羅什自身的悟道和超然上。

俗塵渺渺,耽於勞碌,我們多數人修身都難,更遑論修性修心。但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渴望,一種對超脫現實瑣碎生活的寧靜嚮往,驅動我們想去探索這難以言表的精神訴求。

不懂佛的普通人,能通過《金剛經》自渡嗎?

《金剛經》之所以盛行,最為重要的緣由是因為它「接地氣」。咱們理解的「佛」都是出世大成,有無上大智慧,渡人於困厄的,因為敬,自然對佛法相關的一切都望而生畏、戰戰兢兢,認為咱們普通人離這些「高深的大道理」很遙遠,更讀不懂。

但《金剛經》開頭講什麼呢?「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它寫佛在飯點的時候,帶著弟子們到城裡去化緣吃飯,「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吃完了飯,收好了袈裟和飯缽,打水洗過腳,然後才鋪好打座的地方坐下來。

從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吃飯講起,《金剛經》不渲染佛的各種神通,說他和普通人一樣,也是餓了要吃飯,腳髒了要洗,東西也要自己收拾的。南懷瑾評說: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時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

禪宗五祖曾說過,想要成佛悟道的,專心念《金剛經》就可以,就算是不認識字的、看不懂的人,會念一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可以了。

陳壽在《三國志》中有寫一句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像我們平常臨經帖,真正通讀佛經的行家有多少呢?但不妨礙我們在描摹的過程中,慢慢澄淨內心,感受到一種空靈的力量。之前的負面情緒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舒解。

南懷瑾

南懷瑾說他中學時期的一個事情,說他那會不知為何喜歡念《金剛經》,至於什麼意思他一點也不知道,就是沒來由地想讀,有一回又讀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時,忽然就覺得自己沒有了。後來抗戰時期,他出門在外,掛念家中安危,亦是每晚都要給父母念《金剛經》、《心經》才能安然入睡,因為這個願力,才支撐他度過那艱難歲月。

個人覺得,經不在於讀本身,而是在於被願力所激發的本能的「真、善、美」,因為有這個向善的初心,所以願意去不斷地提升自己對於生命的感知和理解,去自我觀照,修正言行。經文本身只是一個媒介、一個加持,就如同《壇經》裡所說的:「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一個人想要成為什麼,勢必要有成為什麼的恆心,由心而生,感召自我 ,才能正心、篤行、慎言。

南懷瑾其人:「我的一生,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南懷瑾的身份標籤很多:教授、國學大師、學者、哲學家、宗教家、武術家……種種成就集大成於一體,鮮有的奇人。央視曾在南懷瑾先生辭世三周年時,製作播出記錄片《先生·南懷瑾》,其中第一句評價便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懷瑾生於溫州樂清的一個耕讀世家,十三歲時因家中境況不濟而肄業,在家廟裡自修了幾年。家廟隱於人跡罕至的深山,清靜無爭的學習環境,不僅打磨了心性,亦為他遍讀國學經史打下了基礎。

青年時期的南懷瑾

南懷瑾並非真正的學院派,沒有個光鮮的文憑。他早期的人生閱歷跌宕起伏,幼習武、少學文,青年壯志從戎,盛時學佛訪道,曾隱於深山,後講席授業,於陋巷中艱難謀生,亦在商海中風雲叱吒,人生浮沉、種種歷練,厚積薄發,最終出書講學,聲名鵲起。

困難的時候,他與妻兒六口人住在菜市場一間搖搖欲墜的小屋,一邊抱著孩子一邊沉浸著書,《楞嚴大義今釋》和《楞枷大義今釋》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完成的。

他的學生張尚德教授憶起南師當年窘迫的經濟狀況,感嘆即便在那樣貧窮的情況下,「和他談話,他滿面春風,不但窮而不愁,潦而不倒,好像這個世界就是他,他就是這個世界,富有極了!」

南懷瑾全家福

終其一生,南懷瑾都致力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復興,在佛學禪宗、文化推廣、政治經濟上都有所貢獻,以己之力,回饋社會。經商有成後,他曾自費出資興建金溫鐵路,一切收益都還路於民。

看南懷瑾的傳奇一生,就會想起王陽明的《傳習錄》裡有一段:「初種根時,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載培之功,怕沒有權葉花實?」他所有的成就,在人生各種經歷中就鋪陳好的,一切明心淨性的錘鍊都是自然過渡到「大成」的這個終點。

咱們傳統文化的精髓不離「儒、釋、道」三宗,長期浸淫此間研習並分別著書立說的南懷瑾,將三者的境界融會凝練為一句: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南懷瑾稱之南師當之無愧。木秀於林,爭議亦是相對的。不少專業人士從學術角度評論,他們覺得南懷瑾至多只算「文化名人」,難譽「大師」,方舟子直言不諱地稱他為「信口開河的『國學大師』」。作家李敖更是不留情面:「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

對於這類置喙,南懷瑾倒是很坦然,他晚年對自己的評價便是:「我是個非常普通的人,我的一生,只有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有一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身外名徒爾,人間事偶然,南懷瑾的胸襟境界應如是,就如同《金剛經》所說的「不住於相」,像他這般清風朗月的人,外界的批評與讚譽又擾他分毫呢?

結語

對於普通人而言,讀《史記》也好、《論語》、《詩經》也罷,都樂於看注釋的版本,因為閱讀層次的原因,注釋為白話文反而比強行硬看文言版在理解上更實用。

包括佛學入門的《金剛經》,對於修行的人士來說,可知其理、明其意,有所覺悟。但對多數人來講,它是有閱讀門檻的。孟子說:「使先知覺後知」,南懷瑾通過簡易平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深奧難懂的經文講淺白、講透徹,令所有心嚮往之的人都能聽懂,能有所悟,就是受益於普羅大眾的功德。

當多數的學者將《金剛經》這類學問講高深、講晦澀,讀得人云山霧罩、不明所以時,南懷瑾卻簡單化、平實化,不豎立起一個門檻,來區分人和人境界、學識的高低優劣,這才是佛家所言的「平等」。

最後,以南師那句名言收尾「人如無貪,天下太平;人如無嗔,天下安寧。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

遇見一本好書,就是遇見更好的自己。《金剛經說什麼》推薦給愛讀書的你。如果你正好想深入了解《金剛經》,或在讀經的時候有不明的疑惑,可以一看南懷瑾的解讀。這套書是袖珍的版本,方便攜帶,平時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閱讀,這裡只作個人薦讀,一切隨心。#南懷瑾#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但是他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專家當面說他是「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其中著名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以及北大教授李零對南懷瑾的批評尤為尖銳,幾乎將南懷瑾先生貶得一文不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李敖先生首先是島內罵人無數的「狂人」李敖先生,他在自己的書裡評價說:「南懷瑾在我看起來,根本就是個騙子……什麼東西啊,完全胡說八道。」如果是一個學者評價另一個學者的水平,首先這種態度就有讓人質疑的地方,任何學術之評,至少在態度上要公允,在語氣上要平和,你有對的,有錯的,對的哪,錯的哪,誠誠懇懇,公公正正,實誠,厚道。李敖這種「罵街式」批評,在切入的態度上就有問題了,態度粗暴(我不說粗鄙)的評價,再正確也會難讓人難受,意氣之爭,自己會有多少高明處?
  • 南懷瑾多次勸人「莫碰易經」,為何他自己卻精通其中奧秘呢
    近段時間,網絡上一段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習《易經》的視頻,引發諸多討論。這段視頻中,南懷謹大師認為:想要系統並且深入研究佛學和易學是非常困難,只有兩種人可以很好的研究它們。第一,擁有大智慧,且超脫人間的修行者。
  • 南懷瑾缺乏地理和歷史常識到如此地步?
    最近一段時間,針對誤人子弟的南懷瑾,我連續寫了三篇揭露文章,分別為《一時之間,烏煙滾滾、群情激憤,很多南懷瑾的死忠粉多表示萬難接受他們的「南師」竟然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江湖把式。有一位「南粉」非常不滿的對我說,「南懷瑾是傳統文化人,又不是科學家,你憑什麼拿學術要求去評價南懷瑾?」對此,我反駁道,「莫非做一個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就一定不能是嚴謹的嗎?莫非信口開河就必須是傳統文化人的標配嗎?」
  • 學會堅強——讀《少年南懷謹》有感
    《少年南懷謹》這本書就以著重描寫「國學大師」南懷謹的少年時代,來帶給我們啟發。書中,南懷謹原名叫銀奶,十分體弱多病。到了七歲還沒有斷奶。但是,儘管如此,他仍十分熱愛武術,曾背著家裡人去學武術,雖然那只是花拳袖腿,但對他以後卻受益良多。還記得《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嗎,裡面的嚴父慈母形象讓人記憶深刻。
  • 李敖曾痛批金庸 說了兩個詞五個字 金庸竟無言以對
    儘管金庸是李敖的好友,但是李敖還是很不客氣的懟了金庸,而且還是毫不客氣的批評、痛批。那麼李敖對金庸先生和金庸武俠到底是怎麼痛批的呢?概括起來,也就只有兩個詞五個字,但是這兩方面的批評卻全部打在了金庸先生的痛點上,以至金庸竟然都無言以對。在一次電視節目的採訪上,李敖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金庸武俠的看法。
  • 李敖:諾貝爾文學獎不給中國人 因有偏見提名不算啥
    」《李敖50年唯一自選集》的出版消息傳出後,很多圈內人都在議論一個有趣的話題:李敖老矣,書能賣否?而2000年,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就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對於這個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世界性文學獎項,李敖的評價是它「帶有偏見」。談到自己曾獲諾貝爾獎提名,李敖表示:「那根本不算什麼,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的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都有提名資格,瑞典文學院每年都會收到數百個提名,但最終還是要看被提名的小說到底怎麼樣。
  • 李敖開天眼:不可思議的二人對話
    李敖:我記得心理學家詹姆士他就是,他在進了實驗室以後,他是個科學家,出來以後,他就變成一個神學家,甚至是個宗教家、玄學家,我很不客氣講,你有沒有這種可能?你在實驗室裡面是個科學家,出來以後你可能被這些你所感興趣的東西包圍了,而你不能突破,有沒有這種可能?李教授:應該是沒有可能。
  • 李敖的真實面目是什麼?知識分子的良心代表?80歲開張風流韻事
    李敖是一個有爭議的名人。他在世時,給人的印象最大的是「傲慢」,他一輩子咒罵無數人,自大自大。更何況,他自稱是中國白話文的第一人。如此高調的文人確實不多見,晚年,他靠敢說寫電視節目,收視率很高,無論是在臺灣還是在中國大陸,似乎很難繞過他或是聽不到他的聲音。
  • 愛因斯坦是個騙子嗎?
    「騙子」愛因斯坦,這說法是怎麼來的?關於愛因斯坦,這位家喻戶曉的人物,至今仍然存在著爭議。這個爭議就是:愛因斯坦是個騙子嗎?實際上很多人發現了E=mc2,也就是質能方程或者更常見的,E=kmc2,其中k是某個常數。然而,這並不是愛因斯坦的貢獻,即使在狹義相對論中也是如此。
  • 自詡「中國白話第一人」,臺灣著名評論家李敖,竟說魯迅都比不上他
    他的生活有因為他的不當言論受到影響嗎?不可一世,貶低魯迅這位敢於口出狂言的臺灣時事評論家,名叫李敖。1935年出生在黑龍江哈爾濱市,是地地道道地東北人。李敖出生時正巧趕上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全境淪陷,李敖一出生便飽受生活的苦楚,為了不在受到日本侵略者壓迫,李敖的父親帶著自己妻女一家遷居北平。可他們一家剛到北平,七七事變就爆發了,北平快速淪陷。一家人又活在了日本侵略者的壓迫下。1949年解放戰爭爆發以前,全家再次遷往臺灣居住,自此再臺灣定居。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南懷瑾說有個老道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
    朱清時說:南懷瑾說有個老道士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這是否又有科學的解釋呢?而那些目前科學無法解釋的,通過佛學解釋的又是否是正確的呢?我們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評判朱清時的量子力學與佛學是意識超前還是譁眾取寵,但通過朱清時的人生軌跡和發表的文章,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到一點朱清時的思想內涵。
  • 董子竹為什麼就《金剛經》向南懷瑾提出商榷?
    王紹璠的是非對錯,這裡不做評價,這篇文章只是做一個介紹。前面我寫的一篇文章,一位讀者在下面評論中,建議我只做介紹就好,不要加入個人的評判。是非對錯由讀者自己衡量,這裡接受他的建議,所以下面關於董子竹的部分,也不做個人評價。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這話什麼意思?
    南懷瑾是何人,你可曾耳聞?或許第一眼都難免被這樣的名字驚豔幾分。南懷瑾向世人所訴說的,或包羅萬象侃侃而談,或低級錯誤漏洞百出,然而講的通透的那部分流光溢彩,講的有誤的那部分則又逗又得意。不囿於其中的正誤,南懷瑾先生還在很多方面將生命的蓬勃活力展現出來,他成為很多青年人的接引人,他有這麼一句話: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值得我們再三思考。何為薄情?在新華字典中的基本解釋是:不念情義,多用於男女之愛。南懷瑾說,報德者寡抱怨者多。是不是文化程度越高就會越發薄情呢?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同時也是片面武斷的。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
    南懷瑾先生對於蘇軾的這首詩和其一生的際遇,給出了此般評價:"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所以一切人,越能幹、越多才,越自求速死。"多才之人,內心多有自己的驕矜與自傲,這份氣節使得他們不願低頭也無法低頭。正所謂紅塵俗事多紛擾,所以也不怨佳人遺世而獨立。
  • 人生智慧:強大的你,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小丑!
    導讀當今社會中,有這樣一種人,只是有一點小小的成就,就感覺整個世界都是他的,認為自己就是最強王者了。其實,在別人看來,就像是一個小丑。故事:蚱蜢和貓頭鷹一隻貓頭鷹每到晚上才出來吃東西,白天就睡覺。蚱蜢卻根本不理他,仍然叫個不停。貓頭鷹越不斷地請求,蚱蜢反而越叫得響。貓頭鷹被弄得無可奈何,煩躁不安。突然他想到一個好計策,便對蚱蜢說:「聽到你動聽的歌聲,我已睡不著了。你的歌聲如同阿波羅神的七弦琴一樣動聽。我將把青春女神赫柏剛送給我的仙酒拿出來,痛痛快快地暢飲一場。你若不反對,就請上來一起喝吧。」
  • 如此評價對嗎?
    基於以上三個特點,「意識流」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唯主觀、反理性。01 描寫主觀生活如果把人物的主觀生活稱為「意識流」,那麼人物外部的生活就可以稱為「生活流」。「意識流」是「生活流」的反映,但「意識流」也可以通過人物的行動而反作用於「生活流」,兩者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事實上,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既寫「意識流」,也寫「生活流」。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南懷瑾出生在浙江的一個小村莊,家境不錯,讀得起書,現在看來應該和魯迅的童年差不多,年輕的南懷瑾愛讀書,但不會讀,小學畢業時,居然考到了班上的最後一名。憤怒的南父想送他去學泥瓦匠,將來好生有個養家餬口的本領,南懷瑾不樂意,硬勸父親在家自學三年。必須說,他是有定力的,這也為他以後苦心修行佛法,打下了基礎。
  • 佛教的天堂地獄是真的存在的嗎?原來南懷瑾先生早就說過答案!
    夜貓子也曾為此迷惑過,於是就去找一些書來讀,可是夜貓子只是一個才疏學淺的小迷糊,那些經書都是文言文,喻理又很深刻,讀起來簡直犯迷糊,實在是難煞小夜貓子我了,不過還好,遇到了南懷瑾先生的書,他用自己幾十年的深厚學識來解讀佛經,肯定是比小夜貓子我要強太多了。
  • 南懷瑾生前驚世預言:將來手提老鼠弘揚佛法
    ——鳳凰佛教 所有宗教不打開大門就是作死 我曾經在香港對宗教人士演講,提到二十一世紀之時,所有宗教的外衣都必須脫掉,所有宗教的大門都必須打開,而且各宗教要聯合起來共同服務,追求人生、宇宙的真諦,二十一世紀的文明,才能夠建設。我說也許言之過早,但是你們可記錄下來,將來必定如此。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