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

2020-12-04 左岸楓史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一切唯心,你是什麼命都是自己造的。"世間萬物各有命數,而其真正的掌控者都不過是自己罷了。佛門常說:"境由心轉,命由己造。"心境不同,致使境遇和果報必然不同。

南懷瑾少時不僅習武還研習諸子百家之學,他曾於抗戰之時投筆從戎,亦曾在戰爭之後隱遁峨眉。他的一生中經歷過浴血奮戰,也享受過竹杖芒鞋,他用腳遊遍了各處的名山大川,也用筆融匯了老莊孔孟和佛學經典。南懷瑾先生的一生不僅擁有傳奇的際遇,更是浸潤了無數的哲理,所述之言無不引人深思。

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東坡雖生性樂觀豁達,但面對跌宕的人生際遇仍不免感慨萬千。蘇軾曾在二十歲時便被歐陽修稱讚:"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但現實卻是在"烏臺詩案"時被誣"愚弄朝,妄自尊",接下來更是"被貶黃州"、"流落儋州"等長達半生的飄零。如今世人看到的皆是蘇軾詩篇中的壯美與開闊,但卻無人真正能知曉其心中苦悶。

世間總有王女不願來世再入帝王家,也有才子滿腹經綸卻一生為才所累。蘇軾作為一代詩詞大家,卻在晚年寫下《洗兒詩》,其中的頸、尾兩聯"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更是訴說了他內心最隱秘的苦楚,他受過"才"的苦,所以寧願孩子平庸順遂。但是人生的際遇是無法捉摸的,蘇軾這一想法無疑又是一番"聰明反被聰明誤"。

南懷瑾先生對於蘇軾的這首詩和其一生的際遇,給出了此般評價:"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所以一切人,越能幹、越多才,越自求速死。"多才之人,內心多有自己的驕矜與自傲,這份氣節使得他們不願低頭也無法低頭。正所謂紅塵俗事多紛擾,所以也不怨佳人遺世而獨立。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身處於這個詭譎怪誕的世界,我們該如何守護好自己的內心秩序,避免浪費生命呢?老子曾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在日常的生活中,細微之處方見品質。在這個時代,囫圇吞棗變成習慣,專注細節卻成為效率殺手。

《道德經》中曾言"見小曰明,守柔曰強",即真正明智之人不僅在於看得遠,更在於看得細;真正強大之人不在於強橫,反而在於是否能守得住內心的原則和柔軟。南懷瑾先生對於此句的解讀則是"不浪費生命,少說廢話,少做不必做的事,辦事乾淨利落,簡單明了"。

"見小"和"守柔"都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感知自己的所需所想,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在做任何事時都會有著一股子定力與底氣。然而現如今,許多人都漸漸拋棄了心裡的陸地,一頭扎進社會的深海,在各種重壓之下被迫變成一條耳聾眼盲的深海魚類。人們周身環繞著3D立體的壓力聲波,都在嘶吼著讓我們低頭,卻沒告訴我們如何換氣。

南懷瑾先生相信"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練心",在城市的鋼筋水泥的叢林中,越是難,則越要緩。人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至少,內心的丹青油彩我們還有權勾勒。把姿態放低,慢慢去感知細節和內心的柔軟,才能找尋到那份簡單與明了。

不如意,才是人生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不如意才是世間常態,也才是眾生群像。南懷瑾先生一生際遇頗多,他將所見所聞皆化為感悟,字字珠璣。人們常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物質的愛情像一盤散沙,人們一邊把"物質"一詞劃歸貶義,一邊又你爭我搶地撕扯著爭奪。

人是世間最複雜的矛盾體,越炫耀什麼則意味著越缺少什麼,正如最近大火的"凡爾賽文學",飽受嘲諷但卻仍有人樂此不疲。

南懷瑾先生曾說,從小父親便告誡他"富貴如龍遊盡五湖四海,貧窮如虎驚散九族六親",所以自小先生便懂得"小心"與"節省"。雖然物質只是人生的一個方面,但是卻佔據了人生不如意中的十之八九。

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較好的物質基礎,連柴米油鹽醬醋茶中都好似平白生出一絲苦澀。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擁有思考的能力與內在精神。

薛兆豐教授曾如此解讀"貧窮"二字:"什麼叫貧窮,貧就是你當前沒有多少錢,而窮在中文裡是盡的意思,即沒有希望。"

現在的年輕人因為年齡的緣故,被迫處於貧的階段,但有越來越多的中年人手裡攥著大把的票子卻窮得叮噹作響。亦舒曾這樣描述錢的作用:"有錢最大的用途,是使我們比普通人更像一個普通人。不必拋頭露面,從此隱姓埋名,換取最大的自由。"

但事實卻是,有了錢反而愈發誠惶誠恐,徹底喪失了自由。人真的很奇怪,奮力丟掉現在擁有的,然後再在未來的某個夜晚去感傷懷念 。人生就像是一張平鋪開來的月球表面,自己掘出的坑坑窪窪,卻在未來被偽裝成各不相同的傷疤。南懷瑾先生認為"人啊,切莫喊窮",喊窮意味著不知足。而人要富貴,首先便要知足,知足在先生看來是一種成就相。

內心的富足與物質的富足對我們的人生而言都同等的重要,各有優勢,也當各有煩惱。我們要做的不是陷入對昨天的無限追憶和對未來的白日夢想中無法自拔,多睜眼看看現在吧,是時候嘗試平視鏡子中的自己了。

南懷瑾先生對儒、釋、道等各家文化痴迷了一生,他在不斷地研習與遊歷中感悟先哲思想,追尋內心平衡。

他認為人生就是一場假戲真做,戲已經開了場,就必須要演下去。自己的命掌握在自己手裡,是想要一生喧鬧如煙火絢爛而短暫,還是清雅如泉水溫柔而潺潺,這隻取決於你自己。謹慎也好,糟蹋也罷,生命的形狀將全部躍然於你自己的掌心。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多次勸人「莫碰易經」,為何他自己卻精通其中奧秘呢
    近段時間,網絡上一段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習《易經》的視頻,引發諸多討論。這段視頻中,南懷謹大師認為:想要系統並且深入研究佛學和易學是非常困難,只有兩種人可以很好的研究它們。第一,擁有大智慧,且超脫人間的修行者。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我在每一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佛學大師南懷瑾說:「你看,佛陀穿上衣服、化緣、吃過飯,洗了泥巴腳,他不需要弟子來為他做,一切都是自己親力親為,這就是修行。佛陀以身作則,告訴你我,什麼叫修行?
  • 南懷瑾缺乏地理和歷史常識到如此地步?
    一時之間,烏煙滾滾、群情激憤,很多南懷瑾的死忠粉多表示萬難接受他們的「南師」竟然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江湖把式。有一位「南粉」非常不滿的對我說,「南懷瑾是傳統文化人,又不是科學家,你憑什麼拿學術要求去評價南懷瑾?」對此,我反駁道,「莫非做一個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就一定不能是嚴謹的嗎?莫非信口開河就必須是傳統文化人的標配嗎?」
  • 國士無雙:你所不知道的南懷瑾,儒釋道外衣下的報國之心
    乖乖嘞,連當兵都不夠條件,還想當教官,這恐怕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南懷瑾用氣場和行動,折服了面試官,就這樣沒當上兵,南懷瑾卻成了中央軍校的教官。大家都想犧牲自己的性命救國家,即使用長槍大刀對敵人的坦克大炮也毫不退縮。那樣的熱忱,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你們無法想像。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南懷瑾出生在浙江的一個小村莊,家境不錯,讀得起書,現在看來應該和魯迅的童年差不多,年輕的南懷瑾愛讀書,但不會讀,小學畢業時,居然考到了班上的最後一名。憤怒的南父想送他去學泥瓦匠,將來好生有個養家餬口的本領,南懷瑾不樂意,硬勸父親在家自學三年。必須說,他是有定力的,這也為他以後苦心修行佛法,打下了基礎。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這話什麼意思?
    南懷瑾是何人,你可曾耳聞?或許第一眼都難免被這樣的名字驚豔幾分。南懷瑾向世人所訴說的,或包羅萬象侃侃而談,或低級錯誤漏洞百出,然而講的通透的那部分流光溢彩,講的有誤的那部分則又逗又得意。不囿於其中的正誤,南懷瑾先生還在很多方面將生命的蓬勃活力展現出來,他成為很多青年人的接引人,他有這麼一句話: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值得我們再三思考。何為薄情?在新華字典中的基本解釋是:不念情義,多用於男女之愛。南懷瑾說,報德者寡抱怨者多。是不是文化程度越高就會越發薄情呢?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同時也是片面武斷的。
  • 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指出南懷瑾不加任何的考證就胡說八道,說「黃帝的陵後面有個碑,不準進去。但是你如果有膽子進去,三個月就從南京出來」。我認為,南懷瑾的治學態度是非常不嚴謹的。他的知識容量看起來很多,但是基本上都來源於書本和傳言,而且很多都是沒有被考證過的玄學和神秘主義。南懷瑾由於「自己信」,所以對內容不加以嚴謹的考證,又加上自己的附會,就把一些錯誤的知識向大眾傳播。
  • 南懷瑾:2種人可探《易經》,第一流的智慧人、沒讀過書的白紙人
    簡易是指世界上有許多雜亂的、超出人們了解範圍的事物,可是都可以經過人類的才智,將其轉換成人們簡單了解和處理的問題;變易則是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發展著;不易是指在世界萬物皆變的前提下,存在著僅有不變的東西,便是萬物皆變的這條規則。在這三條核心之外,又發展出"陰陽"、"五行"、"八卦"等概念。由於其表達非常籠統,因而聽起來感覺玄而又玄。
  • 南懷瑾老師: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認知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
    所以,將來在廟港講生命科學、認知科學,真開課的時候,不是跟一般人講了。一般學佛的,多數學佛打坐修道的,普通知識都不夠,科學知識更沒有。 現在這個世界文化,今後一定追求認知科學、生命科學,所以你這位管理大師趕快轉到這一面來。現在轉到這個上頭來,你是一馬當先,先領頭了。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南懷瑾說有個老道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在探索科學的路上,機緣巧合接觸到了佛教和道教,結合自己所學知識,提出了量子學與佛教,一時輿論探討頗多。朱清時說:南懷瑾說有個老道士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這是否又有科學的解釋呢?而那些目前科學無法解釋的,通過佛學解釋的又是否是正確的呢?
  • 「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文字般若就是一個人在文字書寫上的大智慧。同樣的描述,有人寫的就是不動人,有人寫的就讚嘆不已。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便具有這種文學大境界,即便不懂佛法的平常人,也能為之吸引並有所感悟,當然,這一切都構建在鳩摩羅什自身的悟道和超然上。俗塵渺渺,耽於勞碌,我們多數人修身都難,更遑論修性修心。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小學沒拿到畢業證的大學教授說起南懷瑾先生,真的是一生傳奇,傳奇到讓人驚奇。他1918年生人,老家在浙江溫州樂清縣,13歲的時候,南懷瑾參加小學畢業考試,結果考了個倒數第一,學校不發畢業證,只給了他一個肄業證書,他結果成了一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人。
  • 大胃王吃播主,糟蹋的不僅是糧食,還有自己的健康
    大胃王吃播主,糟蹋的不僅是糧食,還有自己的健康 2020-09-20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從無到有的?科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生命起源這樣的終極話題中,許多科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目前來看,海底熱泉口假說比RNA世界假說更加主流一些。通常對於生命的產生,大部分的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原始的地球生命是在經過非常漫長的化學演變之後。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南懷瑾先生曾言:佛法在中國本土的流傳中,顯教與密教都有經典可作為依託證實兩個學派的傳承過程,唯有禪宗的傳承缺乏考據。所以很多人對於達摩是其開山鼻祖的說法存在質疑。很多人或許會辯論,達摩與梁武帝不投契是因為梁武帝不通佛法,所作所為不能為達摩認可。其中真假已經無從考證,連同達摩此人身份的真實性一樣,不過都是自稱而已。但作為歷史上明確記載的帝王——梁武帝,並不是昏庸無才之輩。史書記載,他才思敏捷,經史詩文無一不通,對於禪宗佛法的詩作更是不勝枚舉。不論他的治國功過,他的才學與領悟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著一段屬於自己的經歷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著一段屬於自己的經歷。這些經歷也許是別人沒有體驗過的,不同的經歷都擁有著極為獨特的一面。雖然每個人都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但是依舊渴望著能夠過上多姿多彩的生活,因為沒有人喜歡枯燥乏味的感覺。無論是工作還是與他人的交往當中,人們都希望能夠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
  • 董子竹為什麼就《金剛經》向南懷瑾提出商榷?
    南懷瑾先生在推廣中華傳統文化這件事上是功不可沒的。這位老先生真可謂是著作等身了,講授的東西儒釋道三家都有,很多人走進傳統文化的大門,都是因為南先生的原因。但名氣大了,自然是非就多,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樹大招風嘛!
  • 原來南懷瑾先生早就說過答案!
    夜貓子的意思是說,儘管多數人並不是佛教徒,也未必讀過佛經,可是佛教的思想還是在我們社會中處處都有體現的,自從達摩祖師將佛教送到中國來之後,佛教的思想基因,文化基因就已經深深地融入於中國的文化之中了,蘇東坡,王陽明都是中國歷史上佛教的集大成者。
  • 南懷瑾很有智慧的語錄,大家只用記住其中8個字,一生妙用無窮!
    為什麼有些博士都找不到工作?這樣的問題,相信很多人在沒有讀南懷瑾的語錄前,也能回答上來。因為我們這個社會,是很現實,很殘酷的。雖然說博士畢業,有敲門磚,但最終還是看個人能力。如果你沒有實踐能力,空有學歷,有什麼用呢?最終,學歷不會幫你去做事,不會幫你完成工作,你還是得靠自己。而那些混學歷的人,多少人明白這個道理?
  • 天堂和地獄都在每個人自己身上
    但有的人是用欲的眼光看世界,也就是那些「利益論」不離口的人,怕死,是因為還沒有享受夠。所以,生前想到的是,什麼好吃的還沒吃到,什麼面料還沒穿到,什麼風景還沒看到,最重要的當然還有什麼沒有撈到,死前最遺憾的就是沒有佔盡天下所有便宜。國人究竟屬於哪一種,我也不好妄下結論,這個只能各自對號入座。王爾德說:天堂和地獄都在每一個人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