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2種人可探《易經》,第一流的智慧人、沒讀過書的白紙人

2021-01-09 一葉史

《易經》作為中華文明的珍寶之一,其俯察萬物,經天緯地,內容之艱深,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把握。

南懷瑾大師也曾勸誡年輕人,不要簡單研討《易經》。

01-《易經》之玄

位於六經之首的《易經》,是中國文明史上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它是中華文明的總源頭、也是諸子百家的開端。

《易經》其實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套系統,包括天皇氏年代的《連山》、《歸藏》,和秦漢時期的易書《周易》,內容一應俱全,錯綜雜亂,並在時刻河中,逐步吸取古代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諸子百家的思維文明,匯聚成為共同的文明系統。

《易經》以為,六合萬物都處於永不暫停的發展之中,其論述的"道"指的便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則。由此,《易經》發展出三個核心,用六個字歸納為"簡易"、"變易"、"不易"。

簡易是指世界上有許多雜亂的、超出人們了解範圍的事物,可是都可以經過人類的才智,將其轉換成人們簡單了解和處理的問題;變易則是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發展著;不易是指在世界萬物皆變的前提下,存在著僅有不變的東西,便是萬物皆變的這條規則。

在這三條核心之外,又發展出"陰陽"、"五行"、"八卦"等概念。由於其表達非常籠統,因而聽起來感覺玄而又玄。

在中國古代,由於科學不發達,人們的思維中充斥著鬼神巫蠱等封建迷信的色彩,常常期翼經過祭祀、佔卜等與六合溝通。

最早的時候,伏羲和周文王經過觀察六合之間事物工作規則,總結出太極八卦等概念,提出用卦象佔卜吉兇,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爻辭取象,諸事盡在其間,也便是早期的易學系統,後被孔子發揚光大。

開端,孔子對《易經》並不感興趣,以為其僅僅一本卜筮之書。隨著人生的履歷逐步增多,孔子漸漸發現《易經》中蘊含的思維性和哲學性,並有必定的邏輯推理。

於是孔子晚年開端研討《易經》,並寫作《易傳》對《易經》的思維進行論述和傳承。孔子以為,《易經》中飽含"道"和"教",講究"讀易可觀其德而求其德",並由此發展出與儒家思維相近的哲理,比如慎言行、陰陽合而萬物生等。

孔子關於《易經》的了解和論述,將"易學"系統重新擴大,將其從一本佔卜算卦書本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也奠定了《易經》在中華文明四書五經之首的位置。

02-大師的勸誡

《易經》中有許多經典的哲學思維,一直傳承到現在。比如,"天行健,正人以自強不息,地勢坤,正人以厚德載物",就出自《周易·乾·象》,後來也被清華大學引為校訓。

這句話的主要思維是說,世界不斷運動,剛強不息,正人處世,也應該如此,臥薪嘗膽,相同的,大地寬厚和順,正人也應該增厚德行,包容萬物。這樣的大才智,在當時能跳出世俗結構,尋求更高的精力境界,非常可貴。

人們常說的四字成語"苦盡甘來"亦出自《易經》,原文是:"否之匪人,不利正人貞,大往小來。"……"泰,小往大來,吉亨。"其實敘述的是很樸素的事物發展改變的道理,即窘境到達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

相同有名的,還有易經中陰陽諧和的思維。此語出《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意思是:一陰一陽的對立對立和改變一致便是事物發展的"道"即規則性,承繼這個"道"的是美善,而成果這個"道"的則是事物內在的固有實質。由此可見,《易經》已經早早地看破了事物發展改變的基本規則。

關於《易經》這樣一本集哲學與文明於一體的書本,好像每個人有時機都應該深入研討一番。但聞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卻對此持反對態度,他主張年輕人不要去研討《易經》。

南懷瑾大師是一個集宗教家、哲學家和雜家於一身的常識分子,關於佛學、易經等研討非常投入,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自己也多次演講著書,詮釋道家經典。正是由於對易經研討深入,老先生才以為,學習《易經》需求必定的條件,並非人人都可。假如盲目去學,不光於人無益,反而可能誤入歧途。

關於學習《易經》的條件,南懷瑾老先生提出,有兩類人是可以去研討的。一類是第一流的才智的人,還有一類是徹底沒有讀過書的一張白紙型的人。

處於這兩者中間的人,不要去碰,就算固執要去研討,最好只學一半,不要鑽到底。由於《易經》假如鑽到底了,人也就變成一個廢人了。

所以,假如不是這兩種類型的人,最好離這門學識遠一點。

03-為什麼不能研討《易經》

南懷瑾大師之所以不推崇年輕人研討《易經》,第一是由於《易經》中所包括的學識,浩如煙海,觸及的領域方方面面,裡邊的哲學、宗教、科學、諸子百家等常識,即使一個人用上一生的時刻,什麼都不做,僅僅去研討,也不可能學的完。

年輕人的時刻和精力都很有限,與其將有限的時刻,投入到無限的研討中,還不如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南懷瑾大師自己的親身經歷也闡明,研討《易經》要穩重。他曾在夜間讀《易經》,被其間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所招引,好不簡單想通一個困惑,又立刻會墮入下一個困惑中去,越鑽越深,越來越迷惑不解。常常是一夜無眠,在不知不覺中天就亮了。因而,南懷瑾大師曾感慨:"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事"。

第2, 《易經》是一門形而上的哲學,假如沒有大才智,學習《易經》很簡單將自己墮入到風水命理、陰陽五行之中去,脫離了現實日子,活得過於虛無縹緲,不接地氣。

特別關於青年人,正是生氣勃勃的人生階段,更應該擁抱日子,投入社會,此刻研討如此艱深的哲學,整日考慮都是形而上的精力理論,不光不能令其青春煥發,還會染上暮氣沉沉之態。

此外,研討《易經》需求大才智,不僅需求有辯證法的思維,還需求深沉的人生經歷和常識儲備。這些都是年輕人很難具備的。

假如帶著一知半解的狀況去研討易經,很簡單劍走偏鋒,要麼是以為《易經》等同於命裡演說,自以為自己窺透了"天機",要麼便是自己胡亂推演八卦,誤入歧途。其實,都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第3, 關於年輕人來說,與其埋頭研討理論常識,不如認真地對待日子。南懷瑾大師曾趨勢怒火年輕人,先從普通日子中的小事做起,磨鍊自己的心性。

比如做一份合理的職業,規規矩矩的上班幹事,不要整天怨天尤人,不務正業,活在夢想的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論是修行仍是研討"易學",都應該先改變自身習性,輔佐定力修習。年輕人最可貴是自立,能夠提前自立,獨立自主,自然會漸漸生出才智。

確實,讀書做研討都是在學習理論常識,可是真實的"易"其實在咱們日子的一言一行之中,好好的日子和幹事,其實無形中便是在學習"易"的道理。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更是一本排憂解難的書,當你遇到生活裡裡面的苦難、挫折時,根據《易經》所說,書中的卦辭就是解決你問題的最好方法。

《易經》一書,是一本可以學終生、用終生的書籍,書中的知識對我們的一生都是有幫助的。

但是很多人覺得《易經》都是全篇文言文,讀起來晦澀難懂,根本看不進去。

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易經》,這套是白話文圖解版本的,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裡面還有對應的注釋和插圖,書中蘊含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無一不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廣博;

馬雲多次公開推薦《易經》,感嘆越早讀越能比別人更進一步。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多次勸人「莫碰易經」,為何他自己卻精通其中奧秘呢
    近段時間,網絡上一段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習《易經》的視頻,引發諸多討論。這段視頻中,南懷謹大師認為:想要系統並且深入研究佛學和易學是非常困難,只有兩種人可以很好的研究它們。第一,擁有大智慧,且超脫人間的修行者。
  • 南懷瑾:「易經是科學的無數法則,歸納後的產物」易學大師的警示
    歷朝歷代,成大事者,多曾研讀過《易經》,將其內所蘊之過去未來學說,融合入自己的工作領域中,以此學以致用。他們將《易經》視為自己成功的密碼。追溯這一本傳奇之書的起源,竟要回顧至數千年以前,中華文明的誕生。
  • 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我們,儘量不要晚上讀《易經》
    《易經》中揭秘了2個人生真相:三種人「命最苦」,三種人最有福《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易道廣大,潔靜精微。而這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將人的修養和修行以及人的命運講到了極致。
  • 《易經》智慧:什麼人什麼命,努力成為這4種人,好運慢慢來!
    《周易》告訴我們,下面這4種人會擁有好的命運:一、善良寬容的人《周易》強調「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良與厚德、厚道的內涵基本相同。《周易》說厚德載物,其實厚德載物的本質就是善良寬容。厚德是善良,用善良的心地去承載萬物,待人接物,包納萬物,就是寬容。
  • 《易經》智慧:人到中年,依舊落魄,看看這2條規則!
    易經:人到中年,要小心這兩個徵兆,才能保持運勢,事業長青!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人生已經走完三分之一,無論是歷練還是財富,都有一定的積累。這時候,要小心這兩個漏財的徵兆,才能保持運勢,事業長青。可當時,他們根本就不屑於新出來的智慧型手機(剛問世的智慧型手機,的確有很多不足),當時他們是全球手機行業的老大哥,王者的心態,讓他們失去危機意識,最後被時代無情淘汰。「我們沒做錯什麼,但我們輸了」這就是典型的:亢龍有悔。大到公司,小到個人,都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要注意這2個方面,一是要穩中求進。
  • 易經建議:人到了50歲,儘量不要和2種親戚來往了,謹記避而遠之
    對於那些關係好的親戚,多來往挺好,可對於那些不招人待見的親戚,則會覺得來往也是在浪費感情,不願意活得太虛偽。人到了50歲以後,應該看開一些,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把所有的委屈都咽在肚子裡,對自己沒好處,在《易經》中給50歲的人一個忠告: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強調了人如果到了50歲的話,那麼這2種親戚就不要來往了,儘量遠離。
  • 《易經》中暗藏的2個事實:有3種人「命最苦」,這3種人最有福相
    世界上有人說,讀一本易經總比讀世界上的萬卷書好。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在中國,《周易》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人看來,《周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到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周易》其實是一部修身祈福的古籍,其中蘊含著更為深刻的智慧。
  • 被稱作「群經之首」的易經,歷來爭議不斷,最早只是一本無字書?
    它不是只對應一件事情,而是對應一類事情,其中每個卦每個爻都對應了三個點,第一這個時空點好還是不好,第二你應該怎麼做,第三結果怎麼樣。比如乾卦,初九爻:潛龍勿用。有人認為《易經》是一部佔卜書,裡面有指導如何去預測吉兇禍福,有人認為是一本哲學書,記載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有人認為是科學書,包含了天文天象,地理山川和人事變化等自然宇宙的神奇奧妙……這些爭議也證明了易經是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易學是一門無邊無際的學問,可以從各種角度、各種層面對《易經》進行闡釋、理解和分析。
  • 《易經》勸告:跟人攀談時,少說這3種話題,有利於自己的發展
    《易經》勸告:跟人攀談時,少說這3種話題,有利於自己的發展俗語說:出言有尺,戲虐有度。1個人講話必需把握好分寸,不然便是引火燒身。有一些話,再親密的人也不能說。跟人攀談時,少牽涉這3種議題,有益於自身的發展,以防受制於人,落人口角,財運才會越來越旺!首先少說自身的密秘在我們和別人閒聊的時候,認為自身和別人的關係足夠好,能夠跟別人說自身的密秘,或是,你認為告知別人你的秘密就能獲得別人的信賴,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人全是值得我們交心!
  • 《易經》智慧: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儘量遠離3種親戚
    《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升」和「鬥」都是古代的計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記載:「量者,龠(yuè)、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漢唐時期規定,一鬥等於十升。
  • 易經:人到了50歲,這2種親戚就不要來往了,牢記要避而遠之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同時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提起《易經》,很多人稱其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易經》中所講的道理,歸根結底就是「大道至簡」四個字。「至簡」二字,就是簡單平易的身心狀態,簡單輕鬆的心理狀態。做人做事回歸簡易,往往事半功倍。
  • 易經智慧:感到不順,是一種信號,告訴你應該變通了
    《易經》是一本講規律變化的古書。有的人雖然沒讀過《易經》,也不懂64卦,但是自己有悟性,能在實踐中找出規律,隨機應變,順勢而為,成為各行各業的高手。這篇文章,教大家運用《易經》一條最基本的規律:變通。他們沒想過,通過轉變思維,也能找到出路。《易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世界上,沒有什麼困難比山窮水盡,更讓人絕望的了。然而,規律永遠不會走向死胡同。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一旦會轉動,變通,所有事情都可以轉變。
  • 《易經》揭示成功的定律:一個人拼到最後,靠的並不是努力和運氣
    知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晚上的時候千萬別讀《易經》,是因為一不小心天就亮了」。從而不難看出這本書的博大精深之處。中國知名的建築物之一,故宮,它的設計構思實際上便是參照了《易經》中的卦理,這才促使這座氣勢恢宏的宮殿,在經歷了上百年的風吹雨打後,依然不減當年的恢宏。而對於平常人而言,《易經》是1部修養福氣的著作。
  • 我們質疑《易經》,外國專家卻證實這是超科學!還研究出2大理論
    《易經》是已經傳承了6500多年的上古奇書,絕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從古至今,學習易經的人都非常多,比如說孔子,諸葛亮等。但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人們相信科學開始,易經就開始被質疑,因為裡面的記載的卦象,陰陽理論,都讓人感覺是純粹的迷信。我們質疑《易經》,但沒想到的是,外國專家也研究易經,而且還證實易經是超科學!
  • 《易經》中隱含的10條天規,條條都是大智慧!值得收藏
    如果要在浩瀚如海的書籍中選擇一本「智慧寶典」,毫無疑問,非《易經》莫屬!千百年來,《易經》被廣泛地運用在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科學、哲學等領域中,是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2.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將自我迷失子曰覺得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最終會讓變成一個「臺上的演員」。時刻在意別人的眼光,不能夠正視認可自己的人,最終會在迷失自我。
  • 《易經》:什麼人什麼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號書院,ID:YHSY-11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易道廣大,潔靜精微。而這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將人的修養和修行以及人的命運講到了極致。
  • 易經告誡:生性涼薄之人,喜歡獨來獨往,那我們最好和他保持距離
    若是要找一部書來涵養普通人生活,為普通人提供福報,那《易經》再合適不過了。如果中國文化要讓一本書來代表,應該選哪本?那筆者首推是奇書《易經》!一個人行事獨來獨往的人,那我們最好和他們保持距離,這是易經對我們的告誡!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南懷瑾出生在浙江的一個小村莊,家境不錯,讀得起書,現在看來應該和魯迅的童年差不多,年輕的南懷瑾愛讀書,但不會讀,小學畢業時,居然考到了班上的最後一名。憤怒的南父想送他去學泥瓦匠,將來好生有個養家餬口的本領,南懷瑾不樂意,硬勸父親在家自學三年。必須說,他是有定力的,這也為他以後苦心修行佛法,打下了基礎。
  • 我國存在2幅上古神秘圖,《易經》來源於此,被譽為「宇宙魔方」
    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首",是"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為什麼將《易經》作為"大道之源"?伏羲創製八卦,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傳》,他們的共同目的只有一個,即闡明天道之理,教人性命之旨。
  • 易經64卦與64個DNA生命遺傳密碼十分相似,網友:這不簡單
    易經哲學:「易經六十四卦是透過六十四卦的組合,去反應六十四種不同的事務、情境、現象、特定環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運作法則。」數學家:「數學符號是用來表達邏輯關係的,將概念用符號聯繫起來,使思維更連貫;數學符號是一種特別有效的工具,可以幫助人將複雜的關係一步接一步,有系統地聯繫在一起,比如我們測量的血壓體溫視力用數字表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