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雲「一切眾生相,皆是非相」意思是說我們所有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實相。其實是告訴我們生命最終的,真相就是一個「空」。
比方說我們崇拜英雄,其實我們崇拜的並不是英雄,這個人本身這個人和我們非親非故,沒有什麼感情基礎,我們崇拜的其實是,他的精神、思想和行為。比如我們從拜嶽飛,是他那個精忠報國的精神;崇拜諸葛亮是崇拜他足智多謀;反之,如果沒有嶽飛,還有楊家將,如果沒有諸葛亮,還有劉伯溫,我們所欣賞的並不是這些人的肉體,而是承載於之上的那些東西。
《金剛經》所要告訴我們的是,不要被任何的概念名稱所束縛的「空」,包括佛說的解脫法門,至高佛法。佛說「法無定法」也就是這個意思。
世人迷信佛祖把他,供奉成金光萬丈的法身,其實並未真正明白佛祖的一片佛心,佛祖在世時從沒有教人崇拜偶像佛教本來就是無神論,偶像崇拜完全是迷信,也與最佛教的教義背道而馳。《金剛經》主張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不要被外在的形式而迷失了本性,就比如有些人每天燒香拜佛,或者是很虔誠的在佛像面前誦讀經書,可是一出了寺廟就,我行我素壞事做盡,滿腹牢騷,這樣不是在學佛這只是一種形式。
誦讀《金剛經》,經常會看見「四相」的說法,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用現代語言,簡單的來說,是分為兩種有形的相與無形的相,有形的相是指物質層面的,例如我們所說的造佛像,這是指外形的東西,崇拜外形的東西,物質上的東西就是指的這種相,後者是指精神層面的,精神層面的可理解為我們的思想、精神、各種想法和念頭就是精神上的。這兩個層面構成了我們的人生,我們就在人生的種種向當中喜、怒、衰、樂。而所有的這些相都是虛妄,必須從層層疊疊的相,所構成的牢籠裡解放出來,回到你真正的自己。
「相」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例如我愛我的身體,我愛這個房子,我愛這個地位等等,所有這些相都是由,我們的心所生起來的種種牽掛,這些外在的相患得患失,內心就會出現不安煩躁,焦慮的心理狀態。
而佛陀所說的「不執於相」,就是告訴我們要從這種物質中解脫出來。 不必過多的執著於外在的這些東西,更重要的也不能執著於自己的思想,比如說我認為這個東西是對的,那麼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被自己這種認為對的思想所困擾,過多的執著這種,認為對的思想只想也要放下。
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看到的是對的,然後執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別人攻擊別人不肯捨棄自己狹隘的觀念,夫妻之間何以會吵架?因為看法不同,上司和下司為什麼會爭執,也是因為看法不同。由於強烈的執著彼此之間就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爭執,這就是我們煩惱的根源,所以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我們應該寬容與理解。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問題,然後,理智和冷靜的思考尋找,一個雙方都儘量滿意的結果,那麼,我們的煩惱必然會大為減少,心魔也叫無從產生了。
那麼「一切眾生相,皆是非相」世間的一切,你所看到的,你所想到的你認為是對的,所有這些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不要被這種假象所迷惑,要懂得變通,更加要懂得將所學的,佛法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去,這樣才是不被自己的執念所迷,無論好的壞的都要將它放棄掉。這邊是達到了一種空的狀態,這種空是一種空杯心態,一種空的觀念來看待所有的一切是,一種境界的體現。
感恩閱讀,感恩分享,感恩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