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切發菩提心的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見一切眾生躁擾不停。猶如隙塵。搖動之心。起如飄風。念念相續。無有間歇。問欲修行。如何降伏。
2、〖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為菩薩。念念不退。雖在塵勞。心常清淨。名摩訶薩。又慈悲喜舍。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名為菩薩。能化所化。心無取著。是名摩訶薩。恭敬一切眾生。即是降伏自心處。真者不變。如者不異。遇諸境界。心無變異。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內不虛曰如。念念無差。即是降伏其心也。(不虛一本作不亂。)
3、〖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溼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多淪墜。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眾生。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雲多淪墜一作墜阿鼻也。)
4、〖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眾生佛性無有異。緣有四相。不入無餘涅槃。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迷人恃有財寶學問族姓。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雖行仁義禮智信。而意高自負。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不合敬爾。名人相。好事歸己。惡事施於人。名眾生相。對境取捨分別。名壽者相。是謂凡夫人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也。
5、〖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虛空無有邊際。不可度量。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虛空。不可度量。無邊際也。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為大。虛空無形相。故得名為大。一切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為大。佛性無有限量。故名為大。此虛空中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脫。佛性本無我人眾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是眾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謂住相布施也。雖於妄心中說有東西南北。在理則何有。所謂東西不真。南北曷異。自性本來空寂混融。無所分別。故如來深贊不生分別也。
6、〖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見。法身者。無有形段。非有青黃赤白。無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見。慧眼乃能見之。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法身身等虛空。是故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惡。盡由色身。不由法身。色若作惡。法身不生善處。色身作善。法身不墮惡處。凡夫唯見色身。不見法身。不能行無住相布施。不能於一切處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眾生。見法身者。即能行無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眾生。即能修般若波羅蜜行。方信一切眾生。同一真性。本來清淨。無有垢穢。具足恆沙妙用。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欲顯法身。故說一切諸相皆虛妄。若見一切諸相虛妄不實。即見如來。
7、〖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阿耨多羅。非從外得。但心無能所即是也。只緣對病設藥。隨機宜為說。何有定法乎。如來說無上正法。心本無得。亦不言不得。但為眾生所見不同。如來應彼根性。種種方便。開誘化導。俾其離諸執著。指示一切眾生。妄心生滅不停。逐境界動。於前念瞥起。後念應覺。覺既不住。見亦不存。若爾。豈有定法為如來可說也。阿者。心無妄念。耨多羅者。心無驕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頓除。即見佛性。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恐人執著如來所說文字章句。不悟無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來為化種種眾生。應機隨量。所有言說,亦何有定乎。學人不解如來深意。但誦如來所說教法。不了本心。終不成佛。故言不可說。口誦心不行即非法。口誦心行。了無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深淺。故言差別。佛說無為法者。卻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皎。鑑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又本雲聖賢說法。具一切智。萬法在性。隨問差別。令人心開。各自見性。
8、〖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所說一切文字章句。如標如指。標指者。影響之義。依標取物。依指觀月。月不是指。指不是物。但依經取法。經不是法。經文則肉眼可見。法則慧眼能見。若無慧眼者。但見其文。不見其法。若不見其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則誦經不成佛道。
9、〖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應談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輕未學。此非清淨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悲心。恭敬一切眾生。是修行人清淨心也。若不自淨其心。愛著清淨處。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見色著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見色離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雲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無雲。日月長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則暗。真智照則明。明即煩惱不生。暗則六塵競起。
10、〖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問須菩提。如來說法。心有所得不。須菩提知如來說法。心無所得。故言無所說也。如來意者。欲令世人離有所得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法。令一切人聞之。皆發菩提心。悟無生理。成無上道。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眾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眾生。被妄念微塵起滅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脫。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羅蜜無著無相之行。了妄念塵勞。即清淨法性。妄念既無。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無另有法。故云是名微塵。性中無塵勞。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塵勞。即是眾生世界。了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證得如來法身。普見塵剎。應用無方。是名世界。
11、〖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恐怖退轉。如此之流。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口說心不行即非。口說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無能所即是也。
12、〖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薩住處。不住涅槃。不住諸法。一切處不住。方是菩薩住處。上文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13、〖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語者說一切有情無情皆有佛性。實語者說眾生造惡業定受苦報。如語者說眾生修善法。定有樂報。不誑語者。說般若波羅蜜法。出生三世佛。決定不虛。不異語者如來所說初善中善後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無有能超勝及破壞佛語者也。
14、〖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大乘者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槃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無生忍。亦名大般若。
15、〖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發心求佛無上道。聞此無相無為甚深之法。即當信解受持。為人解說。令其深悟。不生毀謗。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經也。上根之人。聞此經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經。見性究竟。復起利他之行。能為人解說。令諸學者。自悟無相理。得見本性如來。成無上道。當知說法之人。所得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量。聞經解義。如教修行。復能廣為人說。令諸眾生。得悟修行無相無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離塵勞。雖離塵勞。不作離塵勞之念。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擔如來。當知持經之人。自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
16、〖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經之人。如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為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如來甚深經典。常被人輕賤。不得人恭敬供養。自以受持經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心無惱恨。蕩然無所計較。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行。曾無退轉。以能如是修行故。得無量劫以到今生。所有極惡罪障。並能消滅。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即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17、〖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菩薩若見有眾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眾生心。即是人相。謂涅槃可求。即是眾生相。見有涅槃可證。即是壽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薩也。
18、〖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佛言實無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離此心外。更無菩提可得。故言無實也。所得心寂滅。一切智本有。萬行悉圓備。恆沙德性。用無乏少。故言無虛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於諸法。心無取捨。亦無能所。熾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貪著。一切生為佛法。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心無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齊行。禮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19、〖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一切人盡有五眼。為迷所覆。不能自見。故佛教除卻迷心。即五眼開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羅蜜法。初除迷心。名為第一肉眼。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起憐憨心。是名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為第四法眼。細惑永盡。圓明遍照。名為第五佛眼。又雲見色身中有法身。名為天眼。見一切眾生。各具般若性。名為慧眼。見性明澈。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來自備。名為法眼。見般若波羅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為佛眼。
20、〖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現在心不可得者。真心無相。憑何得見。未來心不可得者。本無可得。習氣已盡。更不復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為佛。
21、〖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凡夫說法。心有所得。故告須菩提。如來說法。心無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說。如來語默皆如。所發言辭。如響應聲。任用無心。不同凡夫作生滅心說。若言如來說法。心有生滅者。即為謗佛。維摩經雲。真說法。無說無示。聽法者,無聞無得。了萬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於自性空中。熾然建立。一切言辭演說。諸法無相無為。開導迷人。令見本性。修證無上菩提。
22、〖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諸佛。下至昆蟲。盡含種智。與佛無異。故言平等。無有高下。以菩提無二故。但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若不離四相。雖修一切善法。轉增我人慾證解脫之心。無由可了。若離四相。修一切善法。解脫可期。修一切善法者。於一切法。無有染著。對一切境。不動不搖。於出世法。不貪不著。不愛。於一切處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使之歡喜信服。為說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23、〖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以兩字。是發語之端。色者相也。見者識也。我者。是一切眾生身中自性清淨。無為無相真常之體。不可高聲念佛。而得成就。念須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聲求之。不可見也。是知於相中觀佛,聲中求法。心有生滅。不悟如來矣。
24、〖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約理而言。則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數也。心為善惡之本。能作凡作聖。其動靜不可測度。廣大無邊。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過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說一合相者。心有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無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壞假名。而談實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說不可盡。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貪著文字事業。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無上菩提。何由可得。
悲智二法指慈悲與智慧也,此為佛菩薩所具有一雙之德,稱曰悲智二門,智者,上求菩提,屬於利己;悲者,下化眾生,屬於利他。以之配於人身之兩手,則悲為左手,智為右手。又配於真言之兩部,則悲為胎藏界,智為金剛界。配於彌陀之兩脅士,則悲為左脅之觀音,智為右脅之勢至。
25、〖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發菩提心者。應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應見一切眾生無漏種智。本自具足。應信一切眾生本無煩惱。應信一切眾生。自性本無生滅。雖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說無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說無相法。心行無相行。而能所心滅。是名法相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七寶福雖多。不如有人發菩提心。受持此經四句。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百千萬億。不可譬喻。說法善巧方便。觀根應量。種種隨宜。是名人演說。所聽法人。有種種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別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無所得心。無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是名如如不動也。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煩惱。影者是業障。夢幻泡影業。是名有為法。若無為法。則真實難名相。悟者無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