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六祖口訣精選

2021-01-07 喜足天

1、〖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切發菩提心的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見一切眾生躁擾不停。猶如隙塵。搖動之心。起如飄風。念念相續。無有間歇。問欲修行。如何降伏。

2、〖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為菩薩。念念不退。雖在塵勞。心常清淨。名摩訶薩。又慈悲喜舍。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名為菩薩。能化所化。心無取著。是名摩訶薩。恭敬一切眾生。即是降伏自心處。真者不變。如者不異。遇諸境界。心無變異。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內不虛曰如。念念無差。即是降伏其心也。(不虛一本作不亂。)

3、〖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溼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多淪墜。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眾生。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雲多淪墜一作墜阿鼻也。)

4、〖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眾生佛性無有異。緣有四相。不入無餘涅槃。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迷人恃有財寶學問族姓。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雖行仁義禮智信。而意高自負。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不合敬爾。名人相。好事歸己。惡事施於人。名眾生相。對境取捨分別。名壽者相。是謂凡夫人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也。

5、〖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虛空無有邊際。不可度量。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虛空。不可度量。無邊際也。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為大。虛空無形相。故得名為大。一切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為大。佛性無有限量。故名為大。此虛空中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脫。佛性本無我人眾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是眾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謂住相布施也。雖於妄心中說有東西南北。在理則何有。所謂東西不真。南北曷異。自性本來空寂混融。無所分別。故如來深贊不生分別也。

6、〖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見。法身者。無有形段。非有青黃赤白。無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見。慧眼乃能見之。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法身身等虛空。是故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惡。盡由色身。不由法身。色若作惡。法身不生善處。色身作善。法身不墮惡處。凡夫唯見色身。不見法身。不能行無住相布施。不能於一切處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眾生。見法身者。即能行無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眾生。即能修般若波羅蜜行。方信一切眾生。同一真性。本來清淨。無有垢穢。具足恆沙妙用。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欲顯法身。故說一切諸相皆虛妄。若見一切諸相虛妄不實。即見如來。

7、〖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阿耨多羅。非從外得。但心無能所即是也。只緣對病設藥。隨機宜為說。何有定法乎。如來說無上正法。心本無得。亦不言不得。但為眾生所見不同。如來應彼根性。種種方便。開誘化導。俾其離諸執著。指示一切眾生。妄心生滅不停。逐境界動。於前念瞥起。後念應覺。覺既不住。見亦不存。若爾。豈有定法為如來可說也。阿者。心無妄念。耨多羅者。心無驕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頓除。即見佛性。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恐人執著如來所說文字章句。不悟無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來為化種種眾生。應機隨量。所有言說,亦何有定乎。學人不解如來深意。但誦如來所說教法。不了本心。終不成佛。故言不可說。口誦心不行即非法。口誦心行。了無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深淺。故言差別。佛說無為法者。卻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皎。鑑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又本雲聖賢說法。具一切智。萬法在性。隨問差別。令人心開。各自見性。

8、〖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所說一切文字章句。如標如指。標指者。影響之義。依標取物。依指觀月。月不是指。指不是物。但依經取法。經不是法。經文則肉眼可見。法則慧眼能見。若無慧眼者。但見其文。不見其法。若不見其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則誦經不成佛道。

9、〖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應談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輕未學。此非清淨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悲心。恭敬一切眾生。是修行人清淨心也。若不自淨其心。愛著清淨處。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見色著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見色離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雲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無雲。日月長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則暗。真智照則明。明即煩惱不生。暗則六塵競起。

10、〖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問須菩提。如來說法。心有所得不。須菩提知如來說法。心無所得。故言無所說也。如來意者。欲令世人離有所得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法。令一切人聞之。皆發菩提心。悟無生理。成無上道。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眾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眾生。被妄念微塵起滅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脫。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羅蜜無著無相之行。了妄念塵勞。即清淨法性。妄念既無。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無另有法。故云是名微塵。性中無塵勞。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塵勞。即是眾生世界。了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證得如來法身。普見塵剎。應用無方。是名世界。

11、〖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恐怖退轉。如此之流。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口說心不行即非。口說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無能所即是也。

12、〖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薩住處。不住涅槃。不住諸法。一切處不住。方是菩薩住處。上文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13、〖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語者說一切有情無情皆有佛性。實語者說眾生造惡業定受苦報。如語者說眾生修善法。定有樂報。不誑語者。說般若波羅蜜法。出生三世佛。決定不虛。不異語者如來所說初善中善後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無有能超勝及破壞佛語者也。

14、〖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大乘者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槃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無生忍。亦名大般若。

15、〖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發心求佛無上道。聞此無相無為甚深之法。即當信解受持。為人解說。令其深悟。不生毀謗。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經也。上根之人。聞此經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經。見性究竟。復起利他之行。能為人解說。令諸學者。自悟無相理。得見本性如來。成無上道。當知說法之人。所得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量。聞經解義。如教修行。復能廣為人說。令諸眾生。得悟修行無相無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離塵勞。雖離塵勞。不作離塵勞之念。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擔如來。當知持經之人。自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

16、〖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經之人。如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為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如來甚深經典。常被人輕賤。不得人恭敬供養。自以受持經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心無惱恨。蕩然無所計較。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行。曾無退轉。以能如是修行故。得無量劫以到今生。所有極惡罪障。並能消滅。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即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17、〖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菩薩若見有眾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眾生心。即是人相。謂涅槃可求。即是眾生相。見有涅槃可證。即是壽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薩也。

18、〖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佛言實無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離此心外。更無菩提可得。故言無實也。所得心寂滅。一切智本有。萬行悉圓備。恆沙德性。用無乏少。故言無虛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於諸法。心無取捨。亦無能所。熾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貪著。一切生為佛法。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心無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齊行。禮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19、〖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一切人盡有五眼。為迷所覆。不能自見。故佛教除卻迷心。即五眼開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羅蜜法。初除迷心。名為第一肉眼。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起憐憨心。是名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為第四法眼。細惑永盡。圓明遍照。名為第五佛眼。又雲見色身中有法身。名為天眼。見一切眾生。各具般若性。名為慧眼。見性明澈。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來自備。名為法眼。見般若波羅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為佛眼。

20、〖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現在心不可得者。真心無相。憑何得見。未來心不可得者。本無可得。習氣已盡。更不復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為佛。

21、〖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凡夫說法。心有所得。故告須菩提。如來說法。心無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說。如來語默皆如。所發言辭。如響應聲。任用無心。不同凡夫作生滅心說。若言如來說法。心有生滅者。即為謗佛。維摩經雲。真說法。無說無示。聽法者,無聞無得。了萬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於自性空中。熾然建立。一切言辭演說。諸法無相無為。開導迷人。令見本性。修證無上菩提。

22、〖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諸佛。下至昆蟲。盡含種智。與佛無異。故言平等。無有高下。以菩提無二故。但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若不離四相。雖修一切善法。轉增我人慾證解脫之心。無由可了。若離四相。修一切善法。解脫可期。修一切善法者。於一切法。無有染著。對一切境。不動不搖。於出世法。不貪不著。不愛。於一切處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使之歡喜信服。為說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23、〖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以兩字。是發語之端。色者相也。見者識也。我者。是一切眾生身中自性清淨。無為無相真常之體。不可高聲念佛。而得成就。念須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聲求之。不可見也。是知於相中觀佛,聲中求法。心有生滅。不悟如來矣。

24、〖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約理而言。則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數也。心為善惡之本。能作凡作聖。其動靜不可測度。廣大無邊。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過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說一合相者。心有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無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壞假名。而談實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說不可盡。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貪著文字事業。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無上菩提。何由可得。

悲智二法指慈悲與智慧也,此為佛菩薩所具有一雙之德,稱曰悲智二門,智者,上求菩提,屬於利己;悲者,下化眾生,屬於利他。以之配於人身之兩手,則悲為左手,智為右手。又配於真言之兩部,則悲為胎藏界,智為金剛界。配於彌陀之兩脅士,則悲為左脅之觀音,智為右脅之勢至。

25、〖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發菩提心者。應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應見一切眾生無漏種智。本自具足。應信一切眾生本無煩惱。應信一切眾生。自性本無生滅。雖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說無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說無相法。心行無相行。而能所心滅。是名法相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七寶福雖多。不如有人發菩提心。受持此經四句。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百千萬億。不可譬喻。說法善巧方便。觀根應量。種種隨宜。是名人演說。所聽法人。有種種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別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無所得心。無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是名如如不動也。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煩惱。影者是業障。夢幻泡影業。是名有為法。若無為法。則真實難名相。悟者無諸業。

相關焦點

  • 發現佛山|六祖與三水有何因緣?
    這座低調的小廟,卻是佛山如今唯一留存六祖蹤跡的古廟。六祖是與先哲孔子、老子並列的「東方三聖人」。1300餘年前,六祖革故鼎新,開創禪宗頓悟一派。六祖隱藏嶺南十餘年裡,曾駐錫於現今的南邊一帶的一座小廟,並將其命名為「寶月堂」。千年滄海,寶月堂幾受風煙湮滅,又經歷代重修留存至今,成為三水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文物古蹟之一。
  • 學佛者,看一看,受持金剛經的五大好處?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著名經典,相信學佛的人,大多數都知道此經,也都讀過此經,可還有一些人,對於學習金剛經的好處,並不了解。如果你了解了,受持金剛經的五大好處,或許會對此經,愛不釋手。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有何好處?好處一、增長福德。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要了解「三無」,當探本尋源,一面從禪宗的發展與融合中國文化來看,一面則從如來藏與空宗入路,理解六祖的「自性」與般若思想的關係,故加上「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這副題,作較宏觀的探討。
  • 《金剛經》中的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金剛經》中的兩2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金剛經》在我國很是流行,這大概和六祖慧能大師是分不開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從這部經開悟的,所以從六祖慧能大師開始,就用《金剛經》來驗證開悟的人境界的真假。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的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剛經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金剛經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句子,幾乎都是重點,都是精華,都能啟迪人的智慧,有許多人明白了金剛經中一句話就能夠悟道,就像禪宗六祖,因為聽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用意就這四個字
    學佛就免不了要閱讀經書,而佛門眾經書中,無有能比《金剛經》,金剛般若是最殊勝的法門。《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諸佛都是以《金剛經》之法門得道,世間諸法都是從《金剛經》中受到啟發,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重點,都蘊含著佛門的精髓,有許多人讀懂了其中一句話就能夠覺悟超脫。
  • 金剛經:釋迦牟尼講法49年,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特別是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這個字就是空字。佛教因此被稱為「空門」,出家人有時也被稱為「空門弟子」。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金剛經是針對上根人說的一部經。我們熟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悟道。而金剛經,就是佛經核心內容中,般若部經的核心。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個空字。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佛教有繁多經典,但是有這麼一本經被稱之為「經中之經」,那就是《金剛經》。《金剛經》不是講述四大金剛的經文,《金剛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就是一本讓人能夠斬斷煩惱,去掉妄執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在佛教的地位是第一無二的,對於剛入佛門的人來說,想要了解佛法,是必須要從《金剛經》著手去通讀,但是對於一個修為高深的佛教高僧來說,一本《金剛經》還是讀不完,讀不盡。哪怕對於一個沒有皈依佛門的世俗人來說,《金剛經》也可以讓人領悟到人生不一樣的真諦和智慧。
  • 《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德山禪師對《金剛經》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作了一部《青龍疏抄》。聽說南方提倡「頓悟成佛」之說,頗不以為然,便帶著《疏抄》南下,準備破斥此一邪說。  到了南方,路上經過一所賣餅的小店,德山腹飢,欲買餅作為點心充飢。店中僅一老婆婆,見德山買點心,當即問「你肩上擔的是什麼啊?」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38篇之前咱們聊了《金剛經》名氣和影響力為什麼會這麼大,一方面和禪宗用來「印心」以及包含了很多名句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和六祖惠能的相得益彰今天咱們主要來講一下《金剛經》名字的由來,只有真正的明白了經書的名字,我們才能更好地奉行讀誦。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版本前面多加了兩個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八個字都有不可思議的妙用,我們下面一一來介紹。
  • 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
    結合《金剛經》後邊的經文,這個心指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通俗地講,就是成佛的心。當然大乘佛法的成佛,不是自我的成佛,而是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心是世俗諦菩提心。什麼是「清淨」?佛教說清淨,對應的那個詞叫「染汙」或「雜染」。那什麼是清淨、不染汙?基於空性而發的菩提心,就是清淨的心。所以生清淨心,就是生起菩提心。大菩薩們應該怎麼樣生起菩提心呢?
  • 玄之又玄:微積分所蘊藏的《金剛經》奧秘
    《金剛經》所謂「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何時「住」,何時便「降伏」,沒有「重點」,時時皆是「正手眼」,「住」和「降伏」只是同時,只是互相轉化,停心降伏意念之時全體自現。如今弄明白微積分是怎麼回事竟然是因為看《金剛經》,便又回想起大學四年裡可是被高數折磨得痛不欲生。微積分是在表達狀態,而高中以下的數學都是死東西,算個結果或者證明個結果出來,二者天壤之別。
  • 創世紀的史詩——彝族「六祖分支」
    六祖的後代,當他們找到氣候溫暖、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就定居下來,開墾經營。經數代人的繁衍發展後,又祭祀分支,就這樣,六祖的後代越分越多,幾乎遍布雲、貴、川、桂四省區,綿亙至今。以上這段文字,是根據《西南彝志》、《六祖魂光輝》、《夷僰榷濮》、《篤慕源流》、《六祖史詩)等彝文經典所記載的關於彝族六祖分支的共同情節得出的。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大殿內的佛像六祖慧能解釋說:所謂「三身」,其實是假立的名號,都發自本源自性,每個人的本源自性都具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初祖庵智通聽了六祖慧能的這番話後,當下大悟。於是,智通讚嘆道:「三身原來就在我的本體,四智也在我的心中,心體融合無礙,都成了絕對的大圓鏡智,最高的智慧之光,映照三千大千世界,應物現形,自由自在。
  • 六祖大師住世時,說過一個預言(宣化上人)
    「大眾哀留甚堅」:這時候六祖座下這麼多人,大家又有的哭起來。前邊哭了一次,這回一聽說要走了,又哭起來,就不叫六祖大師走。甚堅,就是執意不叫六祖大師走。「師曰」:六祖大師就說了,「諸佛出現,猶示涅槃」: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現於世,都尚且示現涅槃相呢!「有來必去」:有來必有去,有生必有滅,「理亦常然」:理是很平常的。
  • 金剛經的思想重心是什麼?
    《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 陰陽師金剛經單眼哪裡多
    陰陽師金剛經單眼哪裡多?
  • 六祖壇經|三身四智
    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如果偏離本性,從別處說三身,就是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沒有自性,就是四智菩提。然後惠能傳說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