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智通,是壽州安豐人。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
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如果偏離本性,從別處說三身,就是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沒有自性,就是四智菩提。
然後惠能傳說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惠能所說偈語的含義,是自性中生出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自自性發明出四種智慧。
但智通還是沒有領悟,於是再請問四智的含義,
惠能說,已經懂了三身,也就能懂得四智,就不需要問了。如果離開三身,在別處談論四智,這叫做有智無身,雖說有智,但實則無智。
然後惠能再說偈語: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四智,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智源自於自性,不可偏離自性來看這四種智。這四智的名稱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大圓鏡智,是心智好像是巨大的圓鏡一般,可以觀照眾生;平等性智,是眾生平等,心智相同;妙觀察智,是心智能夠觀察眾生的前因後果;成所作智,是心智可以來有所作為並做成。
然後智通頓悟,對惠能說,三身本是我體,四智本是心明。三身四智融通無礙,隨應眾生變化,不應起修,也不應守住。
智通原本不懂三身四智,但經過惠能點撥之後,就悟到三身四智都不可偏離本性。只有見本性,才能夠準確地看待三身與四智。本性不生不滅,無垢無淨,不可修,不可住。所以對於三身與四智,不應在身上下功夫,也不能在智上下功夫,而是要能夠讓本心自然地顯現出來。以本心觀照,自己就是清淨法身,就是圓滿報身,就是千百億化身,原本就有大圓鏡智,原本就有平等性智,原本就有妙觀察智,原本就有成所作智。
註:文章僅為個人讀《六祖壇經》筆記,多有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