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三身四智

2021-01-18 老一道人

僧人智通,是壽州安豐人。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

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如果偏離本性,從別處說三身,就是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沒有自性,就是四智菩提。

然後惠能傳說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惠能所說偈語的含義,是自性中生出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自自性發明出四種智慧。

但智通還是沒有領悟,於是再請問四智的含義,

惠能說,已經懂了三身,也就能懂得四智,就不需要問了。如果離開三身,在別處談論四智,這叫做有智無身,雖說有智,但實則無智。

然後惠能再說偈語: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四智,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智源自於自性,不可偏離自性來看這四種智。這四智的名稱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大圓鏡智,是心智好像是巨大的圓鏡一般,可以觀照眾生;平等性智,是眾生平等,心智相同;妙觀察智,是心智能夠觀察眾生的前因後果;成所作智,是心智可以來有所作為並做成。

然後智通頓悟,對惠能說,三身本是我體,四智本是心明。三身四智融通無礙,隨應眾生變化,不應起修,也不應守住。

智通原本不懂三身四智,但經過惠能點撥之後,就悟到三身四智都不可偏離本性。只有見本性,才能夠準確地看待三身與四智。本性不生不滅,無垢無淨,不可修,不可住。所以對於三身與四智,不應在身上下功夫,也不能在智上下功夫,而是要能夠讓本心自然地顯現出來。以本心觀照,自己就是清淨法身,就是圓滿報身,就是千百億化身,原本就有大圓鏡智,原本就有平等性智,原本就有妙觀察智,原本就有成所作智。

註:文章僅為個人讀《六祖壇經》筆記,多有不足之處。

相關焦點

  • 禪宗的「三身」「四智」是何意?對俗人有何啟示?(學壇經)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一、《壇經 · 機緣品第七》經文(系列之三)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唐代有一位僧人叫智通,據說他鑽研《楞伽經》已經有千多遍了,但他還是沒有弄清楚「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的意義,以及「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四智的內涵。於是,他便去恭請六祖慧能講解。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確然,禪法不在論而在悟,但弟子畢竟是凡人,未可期見道之日,故一再閱讀《壇經》,並參考其他資料,發現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獨是其禪法宗旨,融合空有(這裡指「佛性」,而非「唯識」)二宗,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方向,殊不簡單。
  • 發現佛山|六祖與三水有何因緣?
    這座低調的小廟,卻是佛山如今唯一留存六祖蹤跡的古廟。六祖是與先哲孔子、老子並列的「東方三聖人」。1300餘年前,六祖革故鼎新,開創禪宗頓悟一派。六祖隱藏嶺南十餘年裡,曾駐錫於現今的南邊一帶的一座小廟,並將其命名為「寶月堂」。千年滄海,寶月堂幾受風煙湮滅,又經歷代重修留存至今,成為三水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文物古蹟之一。
  • |《六祖壇經》03
    本期進入到《六祖壇經》第二品:般若。這一品比較長,依然分成上下兩集來說。———第二品 般若 上集———惠能大師云:第二天,韶州刺史韋他們又來上課了。我上座之後,讓他們都靜靜,把心裡放空,今天我要給他們講,究竟什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說到終極覺悟的智慧,本來這是人人自備的。
  • 《六祖壇經》善知識,摩訶波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摩訶波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摩訶波若波羅蜜前頭已經解釋過了,就是大智慧到彼岸,通過大智慧到彼岸,所謂的此岸也好,由我們的心來決定的,著境生滅起,水有波浪就名為此岸呀?離境無生滅,波一平之後就是彼岸,完全取決於自己,其實沒有什麼彼此。
  • 有沒有可能是三?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但我所說的這些還不都是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懺悔法」。那麼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開示的「懺悔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且看《法寶壇經》第109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據《法寶壇經》記載,六祖一時說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
  • 六祖大師住世時,說過一個預言(宣化上人)
    「大眾哀留甚堅」:這時候六祖座下這麼多人,大家又有的哭起來。前邊哭了一次,這回一聽說要走了,又哭起來,就不叫六祖大師走。甚堅,就是執意不叫六祖大師走。「師曰」:六祖大師就說了,「諸佛出現,猶示涅槃」: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現於世,都尚且示現涅槃相呢!「有來必去」:有來必有去,有生必有滅,「理亦常然」:理是很平常的。
  • 創世紀的史詩——彝族「六祖分支」
    六祖的後代,當他們找到氣候溫暖、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就定居下來,開墾經營。經數代人的繁衍發展後,又祭祀分支,就這樣,六祖的後代越分越多,幾乎遍布雲、貴、川、桂四省區,綿亙至今。以上這段文字,是根據《西南彝志》、《六祖魂光輝》、《夷僰榷濮》、《篤慕源流》、《六祖史詩)等彝文經典所記載的關於彝族六祖分支的共同情節得出的。
  • 禪宗六祖惠能說無念無相無住,是什麼意思呢
    惠能在《壇經》中提出要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並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念而不念」,就是不執著於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中國古代道家學說有一句話叫做「物物而不物於物」,就是把物當做物,但是不把自己的思想束縛在物上面,被外在的物牽著跑。佛教常用這種 比喻,就是人的心像一面鏡子,天地萬物都在鏡子裡面照出來,但是鏡子裡面何嘗有萬物呢?
  • 六祖慧能總結的這8條,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其實《壇經》裡就有答案,在這本經中裡,六祖慧能總結了8條,說得真到位。他首先說在家修行的整體原則和在家修行的可行性:「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三、「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這裡的「鑽木取火」不是真的要「鑽木取火」,而是要求在家人的修行要像「鑽木取火」一樣勤學修悟。如果做到這一點,就算你身陷淤泥中,也能生出紅蓮來。換句話說,你要用「鑽木取火」一樣的精神用來修行,就算你所處的環璋再惡劣,你也一樣會有所覺悟。四、「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