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月光寶盒,大喊「般若波羅蜜」,到底是啥意思?
本期進入到《六祖壇經》第二品:般若。這一品比較長,依然分成上下兩集來說。
———第二品 般若 上集———
惠能大師云:
第二天,韶州刺史韋他們又來上課了。我上座之後,讓他們都靜靜,把心裡放空,今天我要給他們講,究竟什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
說到終極覺悟的智慧,本來這是人人自備的。可偏偏大家都不懂這個道理,也不往這想,必須得通過名師的指引才能認識到這一點。要知道,愚人和智者,佛性上本來是一樣的。,他們的區別僅僅是因為開悟的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我今天就專門給你們把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講透了,讓你們都能得到智慧。
現在的人,這一天天的全在嘴上說要智慧,連智慧在哪都不知道。就像是肚子明明很餓,嘴上卻說著我吃飽了,這能解決問題嗎?如果總是靠空談智慧進行自我欺騙,那活得再久也看不見佛性,這樣修行一點好處都沒有。
這句「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古印度的梵語,意思特別簡單直接,就是「到彼岸的大智慧」。這哪是用來口念的,明明就是用心去體會的。心裡不動,嘴上念得再好,就是個幻覺,鏡花水月。嘴上在念,心裡要體會,才能取得心口相應的效果。只有本性才是佛,去其它地方找佛,都是緣木求魚,根本行不通。
摩訶
這個「摩訶」的意思就是「大」。心量能有多大?虛空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大到無邊無際。這裡不分方與圓、大與小,也沒有上下長短,沒有恨與愛,沒有是與非,沒有善與惡,沒有開始和結束。所有的佛國淨土都是這樣。最神奇的地方在於,人的自性也具備這種與生俱來的虛空,因此並不需要去學什麼法。我們常說的自性的真相也是空,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你們可別聽我說空,就真的回去都「空」著去了。要理解什麼是真的「空」。首先別執著於這個所謂的「空」。要是刻意地在靜坐時,故意讓自己什麼都不想,就理解錯了。
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虛空之中,其實是包含著萬事萬物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所有的須彌山, 都存在於這個虛空之中。我們本性中的空,也是這樣。
說到這你們也聽出來了,這個自性包含了一切的一切,你說大不大。人的自性之中也包含了一切。當看到一切人的善或惡時,還能感受到無愛無恨,不受影響,心就如同虛空一樣遼闊。這就是「大」,這就被稱作「摩訶」。
愚昧的人喜愛耍嘴皮子,智者會去踐行這種感覺。還有的人,他們在那裡靜坐,故意什麼都不想,就號稱體會到了「大」的感覺。這號人都是歪門邪道,遇到了也別理他們,沒法交流。
般若
真正的心量之寬廣可以觸及一切——它早已將一切分得清楚明白,運用好它就能認識一切。一切事物都有其本性,用心看清了這個本性,就看到了真相,也就看清了一切。這種狀態下,起心動念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束縛,這就叫做「般若」。
一切「般若」的智慧,都是從自性產生的,不是從外部輸入進去的。這一點千萬要注意,不要搞錯了。有個專有名詞形容這個道理,叫做「真性自用」。當人看清了真實的自己,也就看見了一切的真相。從相反的角度也能看到,除了自性之外也不可能有其它的方式,能夠承載起心量這種無限寬廣的存在。
所以,還是那句話,嘴上空說,心裡不悟是沒用的。這就好比是一個老百姓整天自稱國王,自欺欺人。誰要是這樣的人,出門了可千萬別說是我學生。
說了這麼多,到底什麼是「般若」?翻譯成咱們唐朝化,是「智慧」的意思。擁有智慧意味著,不管你在哪,在幹嘛,起心動念永遠是發自內心的。保持這個狀態,就是「般若行」。一個念頭犯傻,就能導致般若消失;一個念頭是智慧的,就能讓般若產生。
普通人愚昧且執迷,感受不到般若。他們只是會說「般若」這個詞,心裡其實還是傻。總聽有人說:「我要修行般若」,開口閉口都是空,這都是假「空」。真正的般若並沒有固定形式,心裡有智慧,就是般若。從這個角度講,般若也可以叫做「般若智」。
波羅蜜
為什麼叫「波羅蜜」?這也是古印度梵文,翻譯成我們唐朝話,就是「到彼岸」——脫離煩惱。在「此岸」人,執著於外在環境的變化,隨波逐流起伏不定;「到彼岸」的人,脫離了煩惱,處於如水順暢流動一般的新常態。
不懂這些道理的人,嘴上念經,心裡還是想東想西。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做什麼我就專注於什麼,這才是真實的自性。領悟了這套方法,是般若法;照此修行,就是般若行。不修就是凡人,一心一意照此執行,自己就是佛。
所以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一個念頭未開悟,是凡夫;後一念頭悟了,是佛。前一念還在執著,是煩惱;後一念到了彼岸,是覺悟。
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最最根本,最最高級,排名NO.1的覺悟之路,如虛空一般存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所有佛都是這樣過來的。我們也該用這樣的大智慧,打破世俗中的種種煩惱。照此修行,就是走上成佛之路,成為心目中那個更好的自己。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