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2021-01-08 走心書院

目 錄

第一章 開經篇..... - 4 -

1 開經原文.. - 4 -

2 開經註解.. - 4 -

3 解經名.. - 8 -

4 大智慧.. - 10 -

5 解心字.. - 14 -

第二章 心經註解..... - 15 -

1 觀自在菩薩.. - 15 -

2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16 -

3 照見五蘊皆空。.. - 18 -

4 度一切苦厄。.. - 20 -

5 舍利子。.. - 21 -

6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21 -

7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23 -

8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 24 -

9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25 -

10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 27 -

11 無眼耳鼻舌身意。.. - 29 -

12 無色聲香味觸法。.. - 30 -

13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 30 -

14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 31 -

15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 32 -

16 無苦集滅道。.. - 33 -

17 無智亦無得。.. - 35 -

18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 36 -

19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 36 -

20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 37 -

21 遠離顛倒夢想。.. - 38 -

22 究竟涅槃。.. - 41 -

23 三世諸佛。.. - 42 -

24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 43 -

25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耨音奴).. - 43 -

26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 46 -

27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 47 -

28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 48 -

29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 49 -

30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 49 -

31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 49 -

32 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 50 -

33 菩提薩婆訶。.. - 51 -

第三章 完整註解..... - 52 -

1 原文.. - 52 -

2 註解.. - 53 -

第四章 結經篇..... - 55 -

1 篇後語.. - 55 -

2 結經文.. - 56 -

第一章 開經篇

1 開經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並諸菩薩摩訶薩而共圍繞。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

2 開經註解

對於佛經來說,放在一部經書開始的文章,稱之為開經。在古時候也作為序文,大概是說明此部經的緣起,也就是說這部經的背景吧。我們平時所傳頌的心經版本,缺了開經和結經部分,也許會使得讀經的人茫然不知頭緒。心經的正文要義,玄奘法師或者鳩摩羅什的翻譯已經周全了,只是缺少了首尾兩部分,實在難以稱之為完璧了。這裡把開經結經補上去,就完整了沒有什麼缺憾了。由此可知開結的重要。

(1)如是我聞。佛陀滅度後,僧團為了保存下佛陀的教義,聚集在一起集結經藏。為了表示述經的人是從佛陀那裡親耳聽見的法音,原原本本的說出來記錄下來的,就加了這個標誌。佛如是說,我如是聽,是謂如是我聞,這就是最精簡的解釋了。

(2)一時。說明聽聞佛法的時間,連上面的四個字一起加起來六個字,一般作為佛經的篇首的通例。從開經到結經這一段時間,稱之為一時。時間只是世人認知的一種錯覺罷了,實則無時間可言。這六個字可不是佛陀的弟子隨便加上去的。是有個菩薩勸阿難問佛陀,佛陀涅槃之後,一切經的開首寫些什麼好呢?佛陀說寫這六個字的,把它與外道經書區分開來。

(3)世尊在王舍城鷲峰山中。世尊是世間最尊貴的人,由此可見弟子對佛陀的敬重。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國,這個國家是中印度的大國來的。有個德行高遠的國王名字叫摩竭陀,這個國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王舍城是這個國家的都會所在。佛陀修成正果就是在這個國家的尼連禪河邊的菩提樹下。為什麼叫做王舍城呢?由於這個國家頻遭火災,為了給百姓安定的生活,國王下令如果發現火災,就會追究責任。懲罰首惡,將他遷往寒林,也就是棄屍沒有人煙的地方。可是沒有想到王宮卻先失火了,國王率先垂範,離開了王宮來到了王舍城這個地方。後來建成了城,由於國王先舍居於此地,所以起了這個名字。圍繞著王舍城有五座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靈鷲峰了。為什麼叫這個名字,一也許是由於山形如鷲,二也許是王舍城周圍很許多死人,靈鷲經常去吃,然後飛到山頂上。也難怪此部經中會說了幾個舍利子,舍利子也就是靈鷲,也就是大雕。這種鳥眼睛明亮而且明力大,其它的鳥都很難接近它。這是用來譬喻佛性萬物都很難傷到,如同金剛一樣顛簸不破。

(4)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是佛門出家受戒了的男眾。大比丘是德高望重的男眾。出家的真義,大家也許誤解了。對於小乘佛教來說需要離家隱居,剃髮進入寺廟等。對於大乘佛教來說只要能夠能發大菩提心就是出家,不在形式。出家是出離煩惱妄想暗宅這個家。一千二百五十人,這是經常追隨佛陀身邊的常隨眾,如舍利弗等。佛弟子之中能夠被稱為大比丘的,人數還是很多的,只是分散在各個地方,並沒有同住在一起。經常在身邊,不離座下的,有以前兩百五十人。世尊於成道以後先到鹿野園度了之前追隨他的五個隨從成就阿羅漢道果。接著又度耶輸陀的朋友五十人。後來輾轉來到三迦葉那裡,把他們三兄弟都度了。迦葉,是三兄弟的姓。兄弟三人,一個領眾五百,一個領眾三百,一個領眾二百:總共加起來就是一千人了。後來佛陀來到王舍城竹林園道場那裡,佛所說的許多經都是在這裡的。距離王舍城不遠的地方有兩個村莊,這兩個村莊分別是舍利弗和目犍連的出生地。他們兩個人都是巨富大婆羅門的兒子。當時有一個很大的盛會,有許多好看的絕技表演,他們兩個都去參加了,許多人都以為這是人生的至樂所在了。舍利弗那時才十九歲,他此刻想到百年後,不僅僅是自己,這些人都會盡成枯骨了,還有什麼意思呢?他就不願意再看了,就自己一個人跑到了林子裡坐下來。目犍連也有同樣的感觸,就跟了過來。他們商議一起出家修道。父母都阻攔不住了,任他們把頭髮給剃了,跟著外道學。只是七日七夜不長的時間,都全部學會了外道的道術了。又變成了別人的老師了,領眾五百人。但是他們兩個人自己覺得還沒有修行到家,如何能夠說是解脫了呢?他們帶著比丘到王舍城裡來乞食的時候,有機會到竹林道場裡來,皈依了佛陀。沒過多久都證得了正果,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

(5)並諸菩薩摩訶薩而共圍繞。這時候眾多的菩薩和摩訶薩都圍繞在世尊的周圍,準備聽聞佛法了。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也就是說求覺悟之道的眾生。摩訶薩是摩訶薩埵的簡稱,也就是真實發大菩提心修行的眾生。對於求道的眾生,也不一定都稱之為菩薩,而是要勇猛精進修道才能夠對得起這個稱號,同時還不光是要自己覺醒,還要幫助其它人。摩訶薩這是修行到了見法身的修行人的尊稱,是更高的層次了。

(6)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爾時,就是說當時。世尊入於極深的法界本源的境界,其自性散發光明。如果已經修行到達法界本源,自性就會自然顯現,不會被遮蔽了。世尊就要開始宣說正法了。這裡是說正法,是與外道不同的。這裡所宣說的,是世尊轉正法之輪,念破一切無明障礙。也就是說以甚深般若智慧照見正法然後宣說它。三摩地,這是梵語來的,由此變相可以略稱為三昧。這個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區別於外道的定。如果修行者沒有善根,雖然勤修靜定,不免會受到各種惑亂,在定中所感一些異象。比如出現各種恐怖的形象,出現菩薩相或者如來相,也可能似乎突然就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等。金剛經上說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被色相、音聲所迷惑,就是人行邪道了,不是正定三昧。唐朝的時候大乘起信論在我國保存的很好,可是在古印度已經失傳了。後來唐玄奘把它翻譯成梵文反哺印度佛教。在大乘起信論中詳細列舉了十種邪定之相,與正定對照,避免後世學子誤入歧途。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般若智慧。如果有了般若智慧,就會與佛心心相應,不驚不怖,學佛方能夠究竟。

3 解經名

這部經書從古至今有不同的翻譯版本。佛經原來在古天竺國用的是梵文,後來翻譯成為古漢語,現在更是被簡化為簡體現代漢語了。如此看來此道也許真的離語言文字,梵文所描述的是這個大道,古漢語和現代漢語描述的也是同樣的大道。我們開口閉口不要著相,首先要離的就是這個文字了,於文字而離文字。也許我們在說不要著相的時候,我們自己並沒有跳出這個相而不自知呢?我們需要謙卑恭敬的去修行實證心經所說的真理。歷史上著名的大師鳩摩羅什所譯的經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只有八個字。唐玄奘大師翻譯的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唐玄奘大師翻譯的時候加進去了一個心字。摩訶是大的意思,廣大如同虛空,無所不在。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密多是到彼岸的意思。連起來說的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說如何通過修行證得大智慧到彼岸。整部經說的無非就是這八個字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八個字,可是不簡單的。不僅僅是心經而已,整部大藏經說的,也無非是這八個字的要旨。不厭其煩的說來說去,用盡各種善巧的譬喻和描述都想把實相描述清楚。佛陀看見了實相,比如這個實相如同天上的明月。可是世人從來都沒有看到過,可是如何跟世人描述的清楚呢?它的顏色如何,形狀如何?只能是通過打比方來描述了。這八個字如同指向明月的手指,整部大藏經也如同指向明月的手指。如果執著於文字也許就是抓住手指不放了,而根本不顧天上美麗的圓月。這是佛陀開示的指向正道的一條路,各位修行人也許要小心了,不要被外在的各種各樣的誘惑和迷惑帶離了真正的大道,而傷害了自己的慧命了。說實在正法和邪法魚龍混珠,正師和邪師很難辨別,如何識別這可是一個大問題了。佛陀慈悲專門說一部短小精悍的經講般若波羅蜜多,直指人心使得修行人見性而成佛菩薩。經就是徑,也就是道的意思。佛陀找到了解脫世間痛苦的大道,找到了回自性真家的大道。佛陀慈悲世人,開示世人如何通過自己的修行走回自己心中的家園。此部經以心為名,這是說的心中的大道。我們經常說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場。王陽明可謂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大師來的,他在臨終前給我們留下了什麼遺言呢?大家不妨去查一查,留下的是自性光明,夫復何求?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德終其一生也就是留下了這八個字的遺言。自性自心本來光明,還整天往外尋求什麼呢?我們會看到許多道場寫著莫向外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外無佛。道即是心,心即是道。這個心是不是很神奇呢?想不想找到自己的真心呢?智慧從自性自心中來,這個自性自心如同寶珠一樣珍貴。什麼是最珍貴的呢?也許許多人騎驢找驢,也許找來找去原來一直在自己身上。也許會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感覺吧。如果有了自性的大智慧,直到極樂的彼岸,可不是那麼費工夫的。如果懂得這部經是真經,這部經的難得可貴,與此經所傳佛心印相應,行住坐臥都不離這個,也許就可以修成菩薩,可以修成佛了。大家也不要被佛這個漢字所迷惑了。

4 大智慧

大智慧到底有多大呢?這個大智慧從本性本心中來。六祖說自性之中具足一切。這個一切可不是隨便說說的,有點不可思議吧?佛祖從來都不會騙人的,不會打妄語。自性圓明的光輝無邊無際,怎麼來形容這個大字呢?道德經中可有幾個形容,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大智若愚。真正大的聲音似乎都聽不見聲音了,就比如宇宙的背景波動與人大腦入定的頻率能夠形成共振。宇宙的背景波動夠大的了,人耳朵聽不見的。方形的東西大到一定的程度似乎都看不到有什麼角了。如此廣大的智慧,看起來卻如同愚人一樣很愚鈍,只是聖人隱匿了自己的智慧而已。如此廣大的智慧想描述出來,卻沒有什麼聲音沒有什麼味道,沒有什麼形狀,如何能夠描述的清楚呢?用語言來表達卻很難明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佛家經常說正法眼藏。真正的佛法雖然明明放在眼前,也許卻看不見。也許如同用一片葉子來遮住眼睛就看不見泰山之大,用兩顆豆子塞進耳朵裡就聽不見打雷是同樣的道理。也許我們的心被物慾所遮蔽了,一下就很難看得懂真經了。不過沒有關係,逐漸的修行,緣分一到也許就可以了。如果能夠有雙超越名相的法眼,就能夠到達彼岸了。當然修行有很多的層次的,超越名相還只是第一步,頓悟明心見性還只是第一步,自從見性起修還有很長的修行路要走呢。明心見性了之後,起碼看到了彼岸了,起碼看到了彼岸的家了。縱然是千裡良駒,如果沒有擅長騎馬的人來騎著,也到不了千裡之外,頂多就是在附近轉悠找到水草肥美的地方罷了。看到了彼岸的家這個還是蠻重要的。牛被很長的線牽著鼻子可以走在正道上。佛陀教導我們善巧的法門,比如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一句佛號能夠不斷地牽引我們走向大道。這麼輕巧的一句佛號能夠四兩撥千斤,很不可思議吧?就如同我們不會在意日常所造的業,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行為,這些都如同無形的絲線一樣,無足輕重。可是我們卻被這些束縛的死死的,找不到如何解。如果能夠看到有形的結那還好說。此岸是苦惱和痛苦,彼岸是極樂。中間是苦海,如果不能有此法眼,也許就只能在苦海中沉浮,有了大智慧就能夠到達極樂的彼岸了。大乘佛教能夠通過大智慧的法船渡多點眾生脫離苦海。這裡的船隻是過河過海的工具罷了,如果已經過了河了就不用背著船走路了,如果這樣做不是很奇怪嗎?小乘的船裝的人就會少一些了,可是如果沒有小乘如何能夠有大乘呢?如果連自己都沒有能夠有辦法解脫,如何能夠有能力和辦法教其它人呢?人生在世上,短短幾十年,如同白駒過隙。白駒過隙到底有多快呢?從一個縫隙裡面看白馬飛馳而過,也許連馬的影子都沒看到就已經過去了。這樣來形容人生夠快的了吧?也許許多人在臨終前回想自己的一生的時候就會覺得的確是這麼快的。我們的人生如同少水的魚,斯有何樂呢?在一個魚缸裡生活的魚兒,同時不斷地放水流走。魚兒還在歡快的遊動,也許還會為搶魚食而懊惱呢?渾然不知道魚缸裡的水流幹了也就是生命結束之時。我們看到魚是這樣,可能會有憐憫之心,然而又不能看看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呢?一生假如百歲也就是三萬多天,三萬多塊錢多不多呢?一天過得夠不夠快呢?一萬塊錢花得快不快呢?雞籠裡面的雞也許一小時前還在為了爭奪一點食物而打架呢?也許一小時後就已經變成了人們的盤中餐了。人生活在世上,往往以假為真,以妄想為真,做不了自己真正的主人。我們都在說養生,也許忙活半天都不知道養生的真正主人是誰。當不了真正的主人,就會被僕人帶著走了,我們的僕人就是根器了。我們的六根隨著物慾在運轉,遇見不好的事情又傷感勞心,勞心勞力也會傷害我們的形體。整日為了生活在奔波,如同在苦海中漂流一樣,常在危險的地方來往,如果遇見了風浪也許就會有危險了。許多人想到往往遭殃的是別人,與自己無關,萬一遇見病痛的時候,又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庸醫,豈不是非常可惜呢?如今正法正道衰落到了極點,中醫也衰落到了極點,但是不要灰心,物極必反的。如果遇見了因緣浪子回頭,可是始終也是回頭看看,還是在此岸,終究還是被苦海所分隔。如果要渡過苦海到達彼岸,需要找到合適的法船,通過般若大智慧平穩大法船到達彼岸。如果有了這艘大法船就能夠到達彼岸,如果沒有法船,也就實在難以到達彼岸了。如果不能達到彼岸,如何能夠見到極樂的境地,如何能夠超越天人,這實在是天底下稀有的事情了。這世間還更有稀有的事情呢,沒有悟道的裝作悟道去騙取錢財,世人迷信各種神奇的能力,而與真正的善知識和老師擦肩而過。也許真正的老師看起來太過平常了,沒有炫耀什麼能耐,看起來卻是大智若愚。如果具備了法眼舉步之間,就可以跳過苦海,直登彼岸了。如果不見到般若智慧,只是整日向外追求,咫尺的距離也如同萬裡那麼遙遠。也許只能終日在苦海中輪迴。如果有了人身,不知道珍惜修行的機會,也許萬劫難以解脫出來了。這個人身是很難得的,人身難得今已得,那就要好好的修行了。佛法難聞今已聞,就要好好的珍惜佛法,依照佛法真修實證了。如果真心學佛的修道人,可以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八個字中下功夫。佛家講戒定慧,由戒能夠生定,由定能夠生慧。有了智慧何愁不能到達波羅密多彼岸呢?般若智慧雖然難以一下知曉,可是可以由淺入深的逐漸知曉,不斷地下功夫去修行。我們的心本有般若智慧,只是如同生鏽的銅鏡一樣,被業障所覆蓋,看不見自性的光明。我們就需要通過不斷地修行來把鏽跡去掉,每念一次佛號,也許就會去掉一點鏽跡,也許有一天就能夠透露出一點點的亮光。這一點亮光可不得了的,能夠讓我們找到信心,再也不會動搖了,不斷地深挖下去,終究能夠把整面鏡子的真實面目給恢復出來。這也就是復明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如何把自性光明發明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大學之道。兩千多年前的古天竺國,世尊在拈花示眾的時候,迦葉微笑而相應。世尊所開示給世人的也就是般若智慧,迦葉所笑的也是這個般若智慧。後來迦葉傳法給阿難,也是傳的這個般若智慧。再到後來的達摩祖師,六祖大師,傳佛心印,傳佛心燈,也不外是這個般若智慧。讀經的修行人可是要認準這個方向了,如果到處亂找,也許終身都沒有參悟透,學法也就沒有什麼益處了。

5 解心字

西遊記講述的就是唐玄奘西天取真經的故事。這個玄奘大師在翻譯這部經的時候,加了一個心字。這也是比較符合中華文化的習慣的。心雖然只有一個字,可是很難言傳。心字在古代的篆文象形文字裡賣弄,左右的形狀對應於陰陽。陰陽和合,一氣而成心。對於楷書而言就取心字的義了,三個點代表著精氣神。一個勾代表著一氣貫之,也歸於一。精氣神並不是三,而是歸於一。精化氣,氣化神。如果神傷了,也就傷到氣了,氣傷了也就傷到神了。精氣神合而為一,正如儒釋道合而為一。這個真心真是不可思議,覺得很奇妙吧?當年二祖在雪地外站了許久,為了表達自己求道的堅定決心,把手臂砍斷了。當然不鼓勵這樣的做法,但是這樣的精誠之心感天動地,有這樣的決心何愁不能修成大道呢?達摩祖師幫他把心安了下來,把衣缽傳給了他。那我們怎麼把心安下來呢?這個心不偏不倚,不外不內,到底在哪裡呢?世人每個人都有這個心,可是真心卻難見難悟。對於修行人來說,也許都有曾入得定中,可是還是難以發明真心。《楞嚴經》中有著名的七處徵心,很受到歷代學佛的人的重視和注意的。阿難七處徵心都不可得,便誠心的五體投地拜伏世尊面前,請求開示。如何知到真心、見到真心自性,甚至證得真心,可以說是修行人的目標所在。如果通過大智慧證得真心自性,就能夠到達彼岸了。在南北朝的時候達摩初祖西來,直指人心使得修行人見性成佛。達摩祖師所指向的是涅槃的真心而不是指人心。此部經單提的話只有一個心字,這個夠簡明的了,也夠直接了的。古聖先賢當中,有王陽明和陸九淵因為直截了當的指出真心所在,所以他們所說的學問被稱為心學。這個心學也是一脈相承的。王陽明和陸九淵也是明心見性的了。如果能夠明心,自性就顯現了。並不是明心是一層工夫,見性又是一層工夫。如果心明了就見性了,就開啟了大智慧了,有了大智慧就到達彼岸了。這個心很神奇的,其大又沒有外,其小又沒有內。大也沒有見到有什麼多餘的,小又沒有看到有什麼不足。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如果能夠實證破譯這個心字,就見到了真正的般若智慧。這個心很奇怪吧?前念悟即佛,後念迷即凡夫。西天原來在咫尺之間,然而咫尺卻如同天涯,需要幾世的修行。可是當今末法時期,真正識得真心的人又有幾個呢?親愛的讀經人,您有緣我們一起讀這部經書,我們嘗試著看能否一起打開這個心門,哪怕我們能夠透過門縫看一看也不枉此生了,也不枉佛陀的恩德了。

第二章 心經註解

1 觀自在菩薩

佛陀每次說法的時候,都有一個當機菩薩,這次是觀自在(或觀世音)菩薩。當機是指每次法會,與佛陀所說法最契合的一個人。比如拈花微笑那個法會,針對的就是迦葉了。觀自在這個觀字可不是那麼簡單的,觀並不是用眼睛去看而已,而是用神明去覺照,暗中契合真心的省察。真心如同生鏽的銅鏡,如果把鏽跡磨去了之後就能夠照天照地了。真心如同明燈,如同蠟燭,如果點亮之後,可以照亮世人回家的路。可以燈燈不斷傳承下去,使得世人都能夠看到回家的大道。道德經中也講了,去掉名相觀察大道之妙,有名相觀察大道的行跡。大道的行跡在天地萬物之中。這個觀字是要用真心去覺照,不是單純的用感官去感受的。用大智慧去覺照自己本來的面目,這樣就能夠得大自在,到了極樂的境界,就能夠到達彼岸了。菩薩在古漢語不僅僅是自己能夠以大智慧覺照,解脫了自己,覺醒了還要去喚醒世間的有情眾生。菩薩覺照一切萬有的妄情,而歸於無情。這個無情並不是世間的真的無情。無情卻真的有情,世間的有情卻真的無情。無情中有真情,有情中有無情。這個是不是很矛盾和糾結呢?也許並不是什麼矛盾的。菩薩連自我的小我都化解掉了,沒有對小我的執著了,對自我無情了。可是這個無情卻是大愛。菩薩把世間萬物和世間眾生都看成自己是一體的,猶如手足,還需要什麼理由才去愛呢?世間的有情是小我的小愛,是有條件的愛,如果滿足不了那些條件就可能就轉化成怨恨了。以大智慧觀照,妄情就化為烏有了,沒有了幻象。物我都泯滅掉了,自性真心顯露出來了,這是大慈悲。

2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在此部經的開篇說觀自在菩薩,這是全經的綱要所在。這其中有無窮的妙義,但是這可不是僅僅教人一觀了事,觀中有具體的功力,觀中有般若大智慧在的。這裡說行深,就表示有功力了。自性真心如同天上的圓月,被業障烏雲所覆蓋了。如果沒有風吹的功力,如何能夠移走烏雲,顯露出月亮呢?自性真心如同麻三斤,這也是禪宗的一個公案來的,如果不經歷浸泡去除雜質,如何能夠顯現出麻的絲線呢?如何能夠得到製作衣料的麻布呢?這也有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如果生鏽的銅鏡不經過打磨,如何能夠去掉鏽跡呢?這幾個都是類似的譬喻而已。使得真心顯現的過程都是用功力的過程。修行的功力有許多種,比如在甚深禪定之中。在禪定之中就能夠都攝六根,使得六根不會受到外界的誘惑。佛家有六度,也就是有六種可以到達彼的方法。當然法門有八萬四千,這個六度是高度概括的幾種教法。第一是布施,可以進行法布施,菩薩給眾生講佛法;眾生布施財物給世人,可以減少貪念,增加大愛和慈悲之心,減少業障更容易悟道。第二是持戒,管好自己,免得受到外界物慾的幹擾,這樣心更加容易清淨一些。舊的業障在日漸減少,新的業障沒有增加,就有希望了。第三是忍辱,能夠忍得了常人所不能忍的辱;這樣就熄滅了嗔恨心,這也是很難的,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如果修行人能夠忍得了,就會減少了業障了。第四是精進,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不能稱之為精進;我們要深信菩薩所說,精進修行,不斷地減少自己的業障。如果今天減少幾分,就放下了,去造了許多的新業,總的業障反而有可能更厚了的。第五是禪定,不管是哪個法門,也許最後都離不開這個靜定,只有靜定心才不散亂,而且是單刀直入甚深禪定。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如果能夠修生活禪,時時刻刻把注意力都放在當下,心念也會逐漸清淨下來了。佛陀在教導徒弟的時候,要求大家吃飯的時候安安靜靜的不說話,慢慢的感受五穀的滋味。也許我們吃了一輩子的米飯,而從來沒有知道米飯的真正味道是如何的。也許我們喝了一輩子的水,還沒有能夠認真的仔細的品味一下水的滋味。讀經的修行人不妨現在就試試看。行住坐臥都在禪定中,這才是真定。不一定非得要枯坐的。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對於外界要離名相,於名相而離名相,擺脫名相的束縛。在內心一心不亂就是定了。第六就是般若大智慧了,有了前面的五種修行,也許緣分一到就會開啟智慧之門了,自性之中具足的一切智慧如同潮水一樣湧出來了。如果能夠時時刻刻的精進修行,堅持的時間越久就越能功夫成片,這才是真的修行。功到自然成,功力之行深厚以後,般若智慧就會漸長,智慧長明燈就不會滅了,什麼是邪的什么正的馬上就能夠判斷,就能夠看到此岸是死地,彼岸是活地,自然就會離開此岸登到彼岸去了。

3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接下來要具體說的色受想行識。《楞嚴經》中逐一講了五蘊的虛妄不實,修行逐漸圓滿次第空掉了。什麼是色呢?有形象的可以稱之為色,也可以說各種名相,外在的表象。西方叔本華受佛教的思想寫了一本關於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本書,這裡的表象也是色。我們說不要著相,也就是不要被這個外在的色所迷惑了。外在的語言文字也屬於色,也是需要擺脫的。這也難怪六祖會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連具體的佛法也需要放下的,佛法只是過河的工具罷了,我們當然是要敬重佛法,但是不可因為佛法又增添一層執著。受就是肉體的感受,眼耳鼻舌身意對外界的感受。六根對外界的色感受了之後就會行入於內。從外界的色世界被感官納入內心這個過程可以稱之為行。什麼要進入內心,什麼不要進入內心,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個選擇的過程可以稱之為識。想是不是沒有什麼念頭了呢?不是的,擺脫了情緒和情感的束縛了。說是無情也是有情,自然而然的體悟萬物一體,把世間萬物和眾生當成與自己一體的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想什麼就變成好像很客觀似的,像一個機器一樣。正如道德經中說的以萬物為芻狗,以百姓為芻狗。天道沒有刻意的親近任何人,可是常多給予善人。菩薩用大智慧照見五蘊都是空的,這可是實在的深入修行功夫的,這需要真修實證的,不能簡單的通過語言文字說清楚的。通過修行可以次第把這五蘊都放空了。只有各位修行人深入甚深禪定,才能夠實證其中的奧妙。佛法中歸納了十種波羅蜜,也就是十種到達彼岸的方法和途徑,這十種波羅蜜也含有了前面所說的六種方法。其它經書大多講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講的大智慧的方法,唯獨這部經書還多加了一個多字。般若波羅蜜,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不僅僅是十種波羅蜜罷了,還有更多,還有無窮變化的法門,實在是八萬四千法門也形容不完。這個多字,即行深的實功所在。如果不能以實證大徹大悟,了一切波羅蜜,那麼就行不深,就還沒有到般若波羅蜜實相。經書上歸納了十種波羅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如果能夠於這十種波羅蜜中,時時刻刻精進用功,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古漢語中說有十波羅蜜,唯獨本經挑出般若波羅蜜來強調,這說明般若波羅蜜的重要所在。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沒有大智慧如何能夠知道前面那九種確實可行呢?如何能夠對前面九種深信不疑身體力行呢?九種波羅蜜都是本於般若波羅蜜為基礎。佛法修證到了五蘊皆空了,方能觀到大自在之處,菩薩教化修行人如此方能度一切苦厄。如果不能照見五蘊皆空,修行的功力還不夠深,還沒有能夠實證到達波羅密多彼岸,般若大智慧還沒有完全從自性中釋放出來,這樣還不能稱之為觀自在菩薩。修行到足夠深入才能得大自在的。

4 度一切苦厄。

人生在世要經歷生老病死,經歷各種痛苦。也許會在風口浪尖追求名利,也會有恩愛情感生活,也會經歷得失貧富這些所謂的事業。這些事情看起來真的跟真的似的,可是在每個人臨終前回想自己的一生,卻如同在夢中,如同轉瞬之間。佛家說夢中說夢。如果說夢和真互為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夢中也有夢,夢中也有真,也許真的是亦真亦幻了。我們人生也許是一場夢,沒有覺醒之前在這個夢裡又經常做一些夢。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隨著裡面的劇情變化會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以為都是真的一樣。可是只不過是幻燈片快速的投影罷了。世人以假為真,一切都是苦,一切都是厄,不可勝數。佛陀總結了人生的八苦,總之這一切的苦厄,都是由於五蘊而有。如果通過修行實證五蘊皆空,就沒有了色,沒有了受,沒有了想,沒有了行,沒有了識。只有一場空,那麼一切的苦厄,從哪裡生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呢?富貴對人來說是憂患,有了權力富貴,反而整日為了維持這些而造各種業,如果沒有了富貴,安貧樂道,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如果沒有這個臭皮囊,又有什麼值得憂患的呢?也難怪道德經中說貴大患若身了。

5 舍利子。

舍利子,這是鳥的名字,梵語叫做舍利,古漢語叫做鷲鷺,又名大雕。這種鳥眼睛明亮而且明力大,其它的鳥都很難接近它。這是用來譬喻佛性萬物都很難傷到,如同金剛一樣顛簸不破。舍利子可以說是自性真心的譬喻罷了,也可以說是佛性法身的譬喻。世尊的弟子中有一個名字叫做舍利佛的。有些人也許認為這裡的舍利子就是指舍利弗,實際不是的。世尊與舍利弗所說的經是《阿彌陀經》,此部經並不是專門為舍利弗所說的。佛法修證修到五蘊皆空,自性光明的時候才能稱之為觀自在菩薩。在上面所說的五蘊皆空,並不是斷滅絕對全部沒有的頑空,如果著於空相那個也是一個相來的。這個空是佛性的真空,然而真空卻不是斷滅的空。如果以斷滅的頑空為佛性,這不是真正的佛性,也不是修佛的,也斷了自己的慧命。

6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們讀到這裡的時候,也許但看字面意思的話會被繞暈掉了。雖然看著詞語很美,但是也許很難去領悟其中的真正含義。這也是需要修行實證五蘊皆空後談的體會。比如我們看過月亮,如何跟沒有看過的人形容月亮是怎麼樣的呢?即使怎麼說,也代替不了別人親眼一見的。這些都是說的實在的真實的功夫來的。凡是天下有具體的形象的,都可以稱之為色。我們說不要著相就是要擺脫這個色的束縛。外離相即禪,離開這個色相可還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禪了,是不是很神秘呢?色原來由空中生出來,空生出妙有來。空又凝成色,就有了具體的色相。如果色滅了,轉化了就為空了。色和空本來也沒有固定的,空和色本來也是一種幻相罷了。世人也許不知道色空本來都是不二的,本來都是一體的,產生了強行分別的心。用現代的物理學來理解周邊的萬物,萬物都有名相,形狀,顏色等,可是大家只是看到它的這個名相。萬物可以轉化為沒有名相的能量的,愛因斯坦的質能轉化就可以看到了。空可以生成色,這個色不斷地衍生出天地萬物來了。天地萬物本來是一體的。如同大海,波浪,浪花,水珠,水汽本來都是一體一樣。天地,萬物,人類,花木本來也是一體的。把色當做色,把空當做空,就會離開色去求空,離開外界的色相,離開外界的語言文字和表象去追求空,那也是了不可得的。如果說我們讀佛經也是著相,那如果沒有這些文字,如何能夠指引我們去修行,去證得實相呢?道德經中開篇聖人老子也說了同樣的這個問題,也重視一個觀字。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無和有,這也類似於空和色。這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了。這兩者都同樣互為陰陽。陰陽並不是完全分開的,離開了陰,陽了不可得,離開了陽,陰了不可得。道德經中這麼說的意思是,去掉名相,觀察大道的妙處,於名相中觀察大道的行跡。如果沒有了名相,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呢?離世覓菩提,如同找兔子的角。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沒有這個婆娑世界,沒有芸芸眾生,如何能夠幫助我們修行呢?如果修行人去掉名相,絕對的追求空,拒絕一切人事,只是枯坐守靜,或者灰心想把念頭強行止住,或者把眼睛閉上來觀想空,或者整日的為了一個話頭來參,通過這些妄想能夠修成佛道。連這個成佛的欲望也要放下來。殊不知離開了色來求空,這可不是真空的。以空來拒色,這也不是真色。如果這樣怎麼能有般若大智慧呢?怎麼能夠成為得大自在的菩薩呢?通過這樣的描述,也許就能夠對這幾句話能夠有一些深入的領悟了吧?名相和空並沒有什麼不同,可以說名相和空本來就是一體的。可以說心物本來就是一體的。我們也許不必糾結於唯物和唯心,物和心互為陰陽。

7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這四者說到底也是有為法,也可以屬於廣義的色。舍利子佛性似空非空。怎麼形容這個似空非空呢?可以打個比方好了,我們經常用蓮花來比喻佛性,出淤泥而不染。淤泥如同汙濁的塵世,可是卻能夠從裡面長出無暇的蓮花。蓮藕的中間可以說是空嗎?的確裡面也有空空的小洞,但是也不完全是空的,可以說似空非空。很難用語言確切的去形容這個空和有。只能是修行實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比如中藥中的白頭翁,後世的本草中說它能夠無風自搖,有風了反而安然不動。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會不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呢?如果親眼所見了也就覺得這麼說有道理了。白頭翁的幹莖是比較粗的,可是並不高。在其幹莖四面所生的葉子如同艾葉那樣,可是葉子的蒂又細而且軟。只要有微風襲來,其它的草木的葉子都沒有動呢,它的葉子就先感知搖動了起來。世人以為沒有風它卻自動,稱之為無風自搖。待到有大風了,其莖粗而短,風吹不動。其葉子早就趴在一邊了,所以有大風了反而一點都不動了。我們修行人就要精進修行去實證佛法所說了。否則佛陀對我們所說的,就如夏蟲不可語冰。對於色和空,如同有和無。如果不知色,也就不知空。如果不知空,也就不知色。如果不知善,也就不知惡。色和空本來混而為一。正如長江和黃河互為陰陽,回到源頭並無二致。至於受想行識也是這個道理了。受想行識說白了也屬於色。受想行識也屬於空。以般若大智慧來觀,色是這個,空也是這個,受想行識也是這個。也許無法完全用語言來表達,正所謂如是如是。

8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佛法說緣起性空。我們說因緣,因為內因,緣為外緣。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還要加上一個隨緣。就比如說我們的命運,命是內因,運是外緣。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樣,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也可以說互為陰陽的。打牌的時候,主動打牌的技術技巧佔有七分,三分也許是外緣了,也就是運氣了。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但是又了不可得的。正如金剛經中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祖告訴我們的事情可都是實話,從來不會說謊的。諸法也就是多種法,也就是一切有為法,都是畢竟空相的。連佛法也是要空掉的,六祖大師說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果執著於佛法又多生出了一分執著了。如果已經過河了,還背著船做什麼呢?這個可是在壇經中講了的,不是我在這裡編出來的哦。連佛法都要空掉,連成佛做祖的欲望也空掉了。所以這裡說舍利子佛性是諸法空相,這一點也不虛的哦。前面申明五蘊皆空,這是不空之空。這裡又說空,又說色相。空中有相,相藏於空。空和相互為陰陽。正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世事人生如同在一大夢中,然而這個大夢中又在做夢。夢和覺互為陰陽,陰中又有陽,陽中又有陰。也難怪莊子會說讓人暈的話,不知道到底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呢,還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呢?無相之相也許才是實相,正如佛陀說的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一天都向外追尋佛祖,可是佛祖在這裡破除了世人的迷信了,什麼是如來,這裡說的清清楚楚。大家在金剛經中都可以查得到的。不空而空這才是真空的。舍利子佛性是水中之蓮,火中之金。雖然是真空而有妙相,妙相而合於真空,空和相本來也不是兩樣東西,其本質是合一的。正如天地萬物、人類、你我他其實並無二致。大海,海浪,浪花,水珠和水汽並無二致。道德仁義禮智信也並無二致,如同一條河流,不斷地衍生出支流來。如同一顆樹,不斷的分出樹枝來。舍利子佛性如同天上的明月,散發出無邊無際的光輝,並不是孤寂無用的空。

9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能夠化諸法,也就可以化為一切有為法。正如無可以生出妙有來。空而不空,正如我們看到碗裡沒有裝水可以稱之為空,可是裡面有無色無味的空氣的。如果沒有房屋的空,就不能住人了。如果沒有鐘鼓的空,就不能撞出悅耳的聲音了。如果陶器中間不空,就不能裝什麼東西了。空而能有妙用。如果心不空就不能生出智慧了。心空了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呢?那智慧又是什麼呢?舍利子佛性不生亦不滅,不垢亦不淨,不增亦不減。對於月亮來講,圍繞著地球轉,就會有盈缺的變化。可是我們現在已經熟悉了天文了,月亮自始至終都不曾有什麼變化,也沒有變什麼顏色,沒有變成汙垢或者乾淨,也沒有增多也沒有減少。只是世人認知的一種錯覺罷了。佛性如同金剛一樣,顛簸不破。生滅、垢淨和增減這些法,都是有為法,這只是因為人心才有的。如果妄念起來了就可以稱之為生,妄念消了稱之為滅。塵世汙染了稱之為垢,脫離紅塵俗世了稱之為淨。私慾和物慾多了稱之為增,私慾和物慾減少了可以稱之為減。舍利子佛性是不空之空的,如何有這些生滅增減的變化呢?佛性沒有南北之分,六祖在見到五祖的時候的回答足以讓師傅看到它的根器非常了得。證得舍利子佛性也就找到了般若智慧了,也能夠到達菠蘿蜜彼岸了,不必再向別的地方求智慧的彼岸了。生滅垢淨增減諸法都是陰陽相對的,正如大小、遠近、善惡和高低等。本來並無二致,無大無小,無遠無近。如果有種種分別心,終在生滅垢淨增減諸法中來往,如何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如果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就與般若大智慧相隔了。與波羅密多彼岸也是離得遠了。後世修行人當於空和相,無和有這幾個字細心追究其不可說,不可思議的真義。這樣方能知曉生滅生滅垢淨增減諸法,本來俱無的。般若智慧自然顯現,波羅蜜多彼岸就不遠了,可以舉步輕輕跳過無邊苦海了。這裡說說近和遠,本來也是無近無遠的。對於八卦和六十四卦來說,循環往復,周而復始。一開始從乾卦開始,逐漸的走遠,最遠到了坤卦了,最後又回到了原點了。社稷的氣數也是如此,由合而分,由亂而治。波羅密多彼岸看似遙遠,西方似乎非常的遙遠。可是六祖說了,前念悟即佛,後念迷即凡夫。這可是祖師說的,真實不虛哦。前念和後念離的有多遠呢,離的有多久呢?也難怪佛祖會說頓悟成佛了。古往今來有許多高僧大德有頓悟的瞬間,有的睹桃花而悟道,有的參悟公案而悟道。如果沒有漸修甚至幾世的修行得來的慧根利器,如何能夠有頓悟呢?頓悟大道,西天就在咫尺。也許只有一紙物慾之隔,也猶如在天邊那麼遙遠。

10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舍利子佛性非空非相,菩薩修行甚深的時候,持守這個空,這個空可是有些不可思議了。可以說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可以說是涅槃,也可以說是無生法忍。念一聲阿彌陀佛,即是無上甚深禪。單刀直入,一門深入念佛,精進修行就有可能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了。在大徹大悟的境界中,可以實證到了空中沒有色,也沒有受想行識這四者了。前面已經講到五蘊皆空了。一切色相都是由凡夫有心而結成。果真是這樣的嗎?我們來看看我們感官中的世界吧。首先看這個光,在聖經中說神說需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在人類還沒有進化出雙眸之前,這個光,只是光波而已,在宇宙中寂寞的穿梭了億萬年。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場景嗎?這個場景到底是光明還是黑暗呢?人眼接受到了光線就稱之為光明,人眼接受不到光線稱之為黑暗。想像一下在另外一個星球,沒有人類生活,沒有人類明亮的雙眸去感知光影,那麼光線也只能寂寥的穿梭在宇宙間。也不能稱之為暗,也不能稱之為明。對於聲音又如何呢?我們人類沒有雙耳去感知空氣的震動。那麼聲波充其量也就是聲波,不會有什麼音響。這麼看來我們所見,我們所聽是否是真實的呢?是否又是虛幻的呢?也許是亦真亦幻,如夢如幻的吧?對於時間和空間又有一物可得嗎?時間也許也是人類認知的錯覺。日月雙輪變換,天地萬物的變化,讓人有了時間的概念。心又能徵得到嗎?楞嚴經中佛祖給阿難說法,七處徵心都了不可得。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祖從來沒有說假話的。為什麼說心了不可得呢?六祖大師也說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真心自性如何找得到呢?並如何安心呢?這個也許需要真修實證才能了卻所有的這些疑問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的心念回想過去的時候,過去能否找得到呢?心念稍縱即逝,我們在想這件事情的時候,馬上已經過去了。我們夜晚看到滿天繁星的時候,也許有些星光在億萬年前開始發送過來的,在這一刻才到達我們的眼睛。不同的星球到達我們的眼睛的時間是不同的。也許我們看到的星球,此刻已經不復存在了的。那我們是不是被滿天繁星的假象所蒙蔽了呢?我們被自己的心騙了,被自己的五官給騙了,可是自己還不知道的。被人賣了還要幫著數錢呢。所以我們要通過大智慧,精進的修行找到我們的真心。要不能了卻此件大事,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豈不是有些可惜了呢?如果心著於色相,般若智慧就暗昧不明了。諸法就紛紛應運而生,彼岸雖然盡在咫尺,可是還是未能夠到達,豈不是可惜了呢?色相是五蘊之首,也是諸法的賊頭所在,從無始劫以來,有了色身也有了色相了。色相是由於有了色身而感召來了。我們這個色身劫劫都在色界中做事,為了滿足色身而奔波勞碌。我們本來就有這個色身,這個色身也在色界之中,如何從這個色界中解脫出來,如何超脫得了呢?在塵世的汙濁中如何超脫出來呢?蓮花如何在汙濁的泥水中超脫出來呢?老子說貴大患若身,富貴也是大的禍患,有了這個色身也是同樣的禍患。業力是如此的重,如何超脫呢?飛鳥要飛翔如何擺脫地球重力的束縛呢?魚兒要自由的遊動如何擺脫水阻力的束縛呢?我們在無形的業絲束縛下,不知道如何解脫了。如同我們現在自由的呼吸空氣,然而不知道空氣中的霧霾在汙染我們的身心。我們所做的業隨時都在汙染我們自己的身心和別人,包括周圍的環境。此部經中單獨提出來色字來與空來對講,生滅垢淨增減諸有為法,都由色相而生。如果不能了色相這一蘊,其它五蘊如何能夠了得了呢?色相如果沒有了,自然就無受想行識。受想行識這四者是由於色相燻蒸而成相。如果空中無色,色便歸於空了。受想行識,也同樣歸於空了。

11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是六根。我們平時說的六根清淨就是這個了。布袋和尚有一首詩是這樣的: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方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裡說了哦,六根清淨方為道。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也說了,要管好自己的門戶哦。莊子裡面也說了一個寓言故事,忽和悠幫忙別人鑿開了七竅就會死去了。黃帝陰符經裡面也說了九竅的重要性了哦。如何關注自己的不聽話的六根呢?牽牛要牽著鼻子就可以輕輕地把龐然大物搞定了。要把心猿意馬給搞定,也許只需要一句輕輕的佛號,綿綿不絕的用功一門深入。這樣就能夠統攝六根了。

12 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裡的色是狹義的色了,是眼睛看到的色。前面的色是廣義的色相,包含了更廣義的有為法了。色出於眼睛,聲出於耳朵,香氣出於鼻子,味道出於舌頭,觸出於身體,法出於意。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者稱之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這六者被稱之為六塵。之所以稱之為根,是由於它們是生色聲香味觸法的。道德仁義禮智信,道是根,德是樹幹,其它的為枝葉。之所以稱之為塵,是因為它們迷惑和覆蓋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說是紅塵汙染和覆蓋了六根了。這個塵上面一個小,下面一個土字夠形象了吧。

13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塵因為六根而生。如果沒有六根就沒有六塵了。這裡的界是境界的意思了。比如說眼識以色為界,耳識以聲為界,鼻識以香為界,舌識以味為界,身識以觸為界,意識以法為界。前面說了識是對外界的選擇和分別。比如眼識可以分別五顏六色。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光就是白光的,後來牛頓用三稜鏡分出了五顏六色的光。原來和合而為一了。眼睛可以識別出明暗強弱顏色。耳朵可以識別出聲音的大小強弱,甚至是哪一首樂曲。這六識各有各的勢力範圍,分別管一部分。如眼識以色為界,這就是所謂的六識,也可以稱之為六界,也就是說六識之界。不僅僅是眼界,連其它的六界都能夠打破,都能夠跳得出來。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術語,裡面也有開闊眼界,也是從佛經中來的。如果能從這些中跳出來,就可以說無眼識界,無鼻識界,無耳識界,無舌識界,無身識界和無意識界。

14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前面說的五蘊空掉了,六界都無,心就不會妄動了。妄念也就不會產生了。在靜定之中久了之後就會打破無明了,也就會生起大智慧了。無明這個詞也是比較形象的了。這個自性真心就像是明燈,就像是天上的明月,就像是銅鏡一般。本來是光明的,只是被物慾所覆蓋,被六塵所幹擾,跟著六根走迷失了而已。六根把自己當做主人了,喧賓奪主了,心跟著六根走了。六根在一個宅子裡就如同六個妯娌擠在一個房子裡,喧囂非常,也難免會有矛盾了。六根都被六塵所覆蓋了,心就看不到光明了,也就變的無明了,這個詞是不是很形象呢?比如生鏽的銅鏡,被鏽跡遮得嚴嚴實實的,看不到一點光亮,這也是很好的譬喻吧。月亮被烏雲遮住了,看不到光亮,也可以說是無明吧。燈被物慾的風吹滅了,可以說是無明了。貪嗔痴的私慾障礙住了六根,心就失去了光明,就稱之為無明了。怎麼來解釋這個無無明盡呢?就比如說我們說無為,連這個無為也是一種執著。我們說無無明,連無無明本身也是一種執著。我們說學習佛法,佛法也是一種執著來的。佛法是心藥,如果心病已經治好了,還執著於藥,那也是一層執著了。比如我們通過念佛法門去掉無明,那無明去盡了,連這個佛號也需要去掉。佛號如同是以契出契,用佛號把妄想雜念都通通擠掉,待到妄想雜念沒有了,連佛號也需要空掉了。我們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比如用一些話語去安慰自己,比如凡事往好處想,又比如不要擔心。如果有幾天是用凡事往好處想來寬慰自己,另外幾天又用不用擔心來寬慰。那到底用哪一句好呢?到底需不需要用這些話語來調整心態呢?比如用南無阿彌陀佛來念佛,古代梵語不是這幾個字吧?古代漢語也不是這幾個字,這是現代簡體文字。那歐美的人豈不是要用英語來念佛呢?到底是哪一句才是對的呢?是不是有這樣的疑惑呢?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也許就是由於這個就可以超越語言文字了,也就是可以頓悟了的。如果能夠離語言文字,逐漸就離名相了。外離相即禪,也就接近於禪了。禪是不是很奇妙呢?去掉無明,而連刻意去掉無明的有為法也盡了,這才稱得上是真的無無明了。如果有心於無,那還是有無明,算不得真的無無明。待到無無明盡了,無心而無明也盡無了。如果執著於無無明,那也不能算是真的無無明。既不能執著於無明,也不能執著於無無明。

15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佛陀說有八苦,分別為生老病死等苦。老和死實在是苦中之最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希望能夠追求長生不老。傳說中彭祖活了八百歲,藥王孫思邈活了一百四十多歲。唐代二十一位皇帝當中有六位是服用丹藥中毒而死的。佛陀教導我們解脫痛苦,獲得智慧到達彼岸。很重要的就是了脫生死大事。前面也說了無生無滅,心念無生無滅,我們的人生的實相也是無生無滅的。看到這裡,各位讀者說是不是騙人的呀?實在不是什麼騙人的。只是我們需要通過真修實證來體證這一點而已。比如前面說的月亮,我們說無盈無缺,如果不是看到了完整的實相,如何能夠確信無誤呢?只是憑著自己所看到的月亮的變化。對於盲人摸象的故事,每個人摸到的只是大象的局部,他們堅持所說的都沒有錯的。我們也許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也許只是看到了宇宙和人生的一小部分呢?電腦遊戲裡面的角色如何能夠理解我們人類外面的世界呢?無明盡,連無無明也盡了,老也可以接受了,死也可以接受了。修行到了無老死之心。如果無老死之念還存在心中,那還有老死在,算不得無老死。如果修行到了老亦如是,死亦如是,不會因老死而減少般若大智慧,使得般若大智慧有生滅,不會因老死而使得般若大智慧而暗昧,這才可以稱之為無老死盡。

16 無苦集滅道。

這裡所說的苦集滅道可是佛陀大徹大悟之後的四聖諦教法。我們經常說真諦,還有一個是俗諦相對的。真諦是如是不顛倒的真理,俗諦是世俗的顛倒的。國學大師陳寅恪給王國維的墓碑上題的辭含有脫俗諦之桎梏。如果有脫俗諦之桎梏而得自由者,就必為聖賢,可為萬世師表。佛陀大徹大悟之後給曾經追隨他的五個隨從先講法,轉動法輪用四聖諦的教法。這個法輪這個詞也是一個譬喻來的,不要誤解了哦。法輪是佛法如同像轉動的輪子一樣,碾碎一切煩惱和無明,使得世人能夠有大智慧到達彼岸。就像法船也是一個比喻罷了,法船有大有小,大的是大乘,小的是小乘。中間有苦海,世人還沒有解脫之前在苦海中沉浮,這些也是很形象的譬喻。

什麼是苦呢?說明了世間是苦果。我們現在在苦海中品嘗著苦果,這是由於我們之前無始劫以來造了很多的業。因果報應一點都不是虛假的哦,有了因才會有果的。我們看到了種種苦果,是不是很痛苦難受呢?也許看透了就會升起出離心,想辦法進行解脫。佛陀當年雖然貴為一國的太子,但是看到了這些苦果,有大慈悲心,想幫助世人解脫這些痛苦。

什麼是集呢?這是要找到現在品嘗苦果的原因,集合而來的原因。苦果形成的原因除了內因,可能還有外緣的。內因和外緣互為陰陽的。所以佛陀在講的時候還會講十二因緣,也是專門來講這個的。其中一個因緣就是無明,這個無明跟前面講的是一個意思。我們的心燈無明,被吹滅了或者被業障給遮蔽了,看不見光亮了。由於無明我們就會去繼續造業,沉迷於苦海之中不知道怎麼出來。

什麼是滅呢?這個滅是講的解脫和證果,這裡讓我們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原來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原來能夠有大智慧。我們都想離苦得樂的。如果能夠找到形成苦果的因緣,那我們就有可能形成甜果。我們都喜歡甜蜜的東西,還是有辦法改變苦果變成甜果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如果知道做了小善就會有一點小的甜蜜的果報,如果做了一點小惡就會得到小的苦的果報,那就不敢小看這些一絲一絲的業了。

什麼是道呢?道是修行離苦得樂的方法和道路。道也是很形象的,可以說是回家的路。佛陀還教了我們八正道,這也是原始佛教的教法。佛陀大徹大悟之後看到的是很清楚的,教給我們要走正道,而不要走泥濘的小道或者邪道了。苦集的因緣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著了色相,被物慾牽著走,無始劫以來不斷的造業。涓涓細流的業絲不斷地凝結和集中成苦果了。

這裡講到苦集滅道,這些佛法也需要放下的,這才能稱得上真的空了。如果執著於這些也不能算是空,也不能算是無。只有舍利子空相,連苦集滅道都無,方能成全一個觀自在菩薩。

17 無智亦無得。

要得到大自在,豈能用謀慮的智巧來獲得呢?如果抱著有所得的心,反而也許就得不到了。如果不爭反而天下不能與之爭。如果不想刻意得到,就偏偏會得到了。是不是很奇怪呢?比如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想辦法去壓制念頭,非常想讓心安定下來,這樣強制性的安靜下來,如何能夠安靜得了呢?心性如同一頭牛一樣,如果不按照它的規律,直接按著它要喝水,它偏偏不肯喝水。需要順著心性來的。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如龍御珠,遊魚不顧。我們念佛人就是龍的傳人,比如說是龍。嘴巴裡含著夜明珠,這顆珍貴的夜明珠就是佛號了。遊魚是妄想雜念,在那裡紛紛擾擾,都根本不要管。龍含著夜明珠,根本不必在意身邊的小魚小蝦。如果張開嘴,呵斥小魚小蝦,夜明珠可就掉了哦。這是我們做功夫的實在所在。任隨花開花落,自然就可以入定了。我們需要連這顆珍貴的夜明珠都要放下,才能得大自在。最後甚至連這個大自在也要放下了,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呢?這些都需要實證的了。

18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佛果也是無得而得的。如果抱著有所得的心,反而得不到,這種也是一種欲望來的。故菩薩修行依般若而觀。菩提薩埵,這個是全稱來的,簡稱即是菩薩了。菩薩是依佛法真修實證的人,不僅僅是自己修行佛法解脫自己,還要渡世間眾生到達彼岸的。這裡菩薩跟下面的幾句是連在一起的,下面都是說的菩薩修行如何如何。

19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如果菩薩依照智巧分別來觀,就不能得到自在了。我們需要用大智慧來去除名相來觀大道的妙處。需要用大智慧來於名相處來觀大道的行跡。在萬物之中隱約能夠看到大道的行跡的。大道沒有什麼形象但是還是有一些斧鑿的痕跡的。如果以智巧來看的話,如何超脫得了呢?就比如說再厲害的大力士,如何能夠揪住自己的頭髮,把自己給舉起來呢?再厲害的千裡眼,如何能夠自己看到自己的眼瞼呢?如果有這麼多的情想分別,這些也是業絲纏縛來的,如何能夠得道解脫呢?如果以般若大智慧來觀,就會照見五蘊皆空了,這些要整修實證的。用般若大智慧來觀,業絲就會一絲不掛了,也沒有業給我們造成障礙了,所以就叫做掛礙了。我們每個人累劫以來,不斷地造業,如同春蠶在吐著業絲一般,不斷地把自己給束縛起來了。但是這些業絲看起來也太不起眼了,根本用肉眼都看不到的,也根本就太小了,也引起不了任何的重視。其實正是這些細小的無形的絲線,纏縛了我們,讓我們不知道從哪裡解脫出來。這個解脫很形象吧。我們所說的這些絲線就是平時嘴巴所說,心裡所想,行為所做。也難怪古聖先賢會不厭其煩的跟我們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依照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我們的命運可以說基本上是可以預測的。可是如果我們不斷地進行修行,也許能夠很大程度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許就很難預測得到了。比如袁了凡被算命先生預測了,壽命只能到五十多歲,命中無子,做官做到什麼程度。但是了凡先生被告人指點之後,不斷地做善事,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了兒子了,壽命也長了,也難怪說仁者壽。我們想不想通過修行改變我們命運呢?這些也都是很實在的事情,學佛可不是消極避世的哦,是不是出乎有些人的意料之外呢?看到這裡大家還會認為學佛是迷信的嗎?

20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如果用般若大智慧觀照,把業絲照的清清楚楚,也知道什麼因緣有這樣的苦果,就知道怎麼樣解脫了。照得業絲一絲不掛了,也沒有什麼業的障礙了。正是因為沒有什麼掛礙了,就沒有恐怖了。我們的心承受的恐怖很多的,比如對老的恐怖,對生死的恐怖。我們都害怕容顏的衰老,即使是傾國傾城的容貌,像西施那樣的容貌,也會有老去的那一天。如果以般若大智慧來看的話,西施也是在算不上是美。西施到湖邊梳洗的時候,魚兒看到都會怕的,趕緊沉下去了。佛陀帶著自己的僧團走到河邊的時候,看到河對岸有一對猴子在嘻戲打鬧。佛陀就跟弟子說,看對面的公猴看著母猴也會覺得非常的美麗的。佛陀曾經在宮裡當太子,宮裡美女如雲,可是他有一次看到夜裡歡宴之後,紛紛睡著的各種醜態,他就覺得沒有什麼可美的了。是啊,公猴看著滿臉毛的母猴也會覺得很美。假如我們的人進化到現在臉上都還是長毛的,我們也會覺得很美的,難道不是嗎?如果用般若智慧觀照,就沒有美,也沒有所謂的醜了。如果能連生死都可以解脫,那其它的也算不得什麼恐怖了。金剛經中佛陀說,如果有人能夠看到這部經書,不驚不怖,非常的難得。大道至簡,如果以智巧來看的話,也許就會有恐怖了,也看不下去了,也許會人行邪道了的。對於佛經來說升起信心很難得,不驚不怖也很難得。這樣的人也許如同白天的星星般稀有了。可是物極必反,也許未來有許多人會覺醒了呢?我們會不會睡得不是很沉的那部分人呢,能否先覺醒呢?

21 遠離顛倒夢想。

圓覺經上說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連這個也如同夢,那什麼不是夢了呢?我們在大夢中,在這個夢中還做著各種各樣的夢。有黃粱美夢,也有一些噩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在夢中也有一個大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可不是假的哦。我們由於因緣發明了電腦,在電腦的虛幻遊戲中,有各種遊戲的角色在生死的。然而不過不是般若大智慧的圓融通達的觀照,決不能遠離顛倒夢想之相。這個相猶如鏡中花,水中月,看著是顛倒的。夢想和顛倒這兩個詞可以說很多很多了。

先說說夢想吧。前面也說了一些關於夢的。西方佛洛依德有關於夢的解析,認為我們的意識還只是冰山一角,潛意思是深不可測的。也的確如此,無上甚深微妙法都蘊藏其中,潛在的不可見,還沒有開發出來的這部分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我們能夠通過修行,得到大自在就能夠開發出來了,就能夠有大智慧了。自性之中具足一切,這一切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哦。傳統中醫的經典中也有關於夢的分析,我們的魂魄藏在臟腑之中,我們做什麼夢直接和我們的五臟六腑和經絡相關的。我們反過來想想,佛陀說覺悟,還有說夢中說夢,難道我們真的是在夢中,還沒有覺醒嗎?如果有人對你說,整天都沒睡醒的樣子,也許你會跳起來哦,可是實相又是如何的呢?也許只有修行才能夠實證了的。佛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夢幻泡影。柏拉圖有一個洞穴的故事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在一個洞穴裡面有一群人被繩子困住了,只能面向一面白色的牆壁。在身後燃著一堆篝火,這群人可以看到篝火的光影在牆壁上變化,可是看不到火。會因為光影的變化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這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看電影呢?大家以為這個世界就只有牆壁上發生的一切。直到有一個人好不容易掙脫了繩子走出了洞外,看到了別有洞天。可是他返回洞裡面來,無論如何勸說他們,他們都不相信,還以為這個人肯定是瘋了,在說夢話呢?我們可以從中受到什麼啟發呢?

接下來說說顛倒吧。張果老倒騎驢,他難道真的不會正著騎嗎?非得倒著騎?是否給世人一些啟示呢?佛陀經常說顛倒眾生,我們真的是顛倒的嗎?也許我們以大為小,以小為大。以正為邪,以邪為正。以夢為真,以真為夢。我們也許在大夢中,以為是真的和實在的。這裡也需要跳出我們對夢和真的執著,也許是亦夢亦真的,不可思議的。河流不斷地往下流,我們只是感嘆江河的波瀾壯闊而看不到源頭了。也許我們真的倒流的黃河水往回去看看的。布袋和尚的那首詩前面也說過了,為什麼退步原來是向前呢?我們都想向前走,可是退後卻是向前了,不可思議吧。我們如果被物慾所迷惑,被色相所迷惑,也許就會把大道看成是小道,把小道當成大道,這是不是也是顛倒了呢?業障猶如煙霧一樣,不斷地繚繞,使得修行人想看清大道都看不清了。偌大的一條大道都完全看不見,就比如用兩顆豆子塞住耳朵聽不到打雷的聲音,用一片葉子遮住眼睛看不到泰山一樣。道德經中有許多這樣的詞語,比如正言若反,大智若愚,大方無隅,大白若辱,這個世界難道真的是顛倒的嗎?

也許許多人真假難辨,以假為真,以真為假,可是自己卻完全不知道,這樣白白斷了自己的慧命。西遊記裡面有些大智慧來的,經常會串出一個假的孫悟空出來,兩個表面看起一摸一樣,如何辨別呢?如果沒有法眼如何認,那可是個問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使得唐僧都誤解了孫悟空,師徒反目了。那我們修行人捫心自問一下,哪些是真正的正道佛法,哪些是真正的善知識和明師呢?這可不是那麼好認的。佛陀在世的時候說了,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數。如何識別真偽這可是個大問題來的。孫悟空在師兄弟面前展現神通,師傅生氣把他逐出師門了。我們需要的是般若大智慧,需要的是無上正等正覺,而不是神通,神通只是副產品而已,只是自然而然得來的而已,不求自得的。如果為了吸引世人而展示,只會迷惑了世人,容易使得人行邪道罷了。我們需要展示給世人的是不神之神,不愛之愛。佛陀曾經給自己生病的弟子擦背,曾給弟子縫補衣物,這也都是真實大愛的佛陀。他曾經身為人父,生下了一個兒子羅睺羅。他曾經身為人子,是淨飯王的兒子,也是太子。他修行大徹大悟之後教給自己父親的無上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可謂是大孝。他曾經身為人夫,耶輸陀羅公主是他的夫人。隨著歷史天空的推移,這一切似乎都被掩蓋了,使得人們看不到聖人真實的一面了,也似乎不太願意接受這些真實的一面,但是也千萬不可低看聖境哦。

用大智慧照見五蘊皆空,逐步修證就可以證得涅槃了,也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了。涅槃這個詞也是梵語來的。鳳凰涅槃獲得重生,這也是一點都不虛的。修行人用大智慧到彼岸,獲得大自在是不是獲得重生了呢?鳳凰可不是被火燒死了哦,這一點不要誤解了哦。這個詞也可以說是寂滅,也可以說是圓寂了。這個圓寂最先的意思並不是歸西哦,並不是死去了哦。這可是得到了寂滅永安,得到了修證佛道的極果哦。菩薩修行,如果舍掉了般若大智慧,決非真修了。

22 究竟涅槃。

前面說菩薩依般若大智慧修行而得正果,不但菩薩是如此,究竟涅槃的三世諸佛,都是依此般若大智慧而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這些詞許多都是從梵文中來,接下來後面會有專門針對這些詞的解釋的,這裡就不贅述了。涅槃在古漢語中是說無為,也是說圓滿清淨。也是說無上正等正覺,也是說無生法忍,也是最終的佛果了。可是我們還是要連這個佛果也放下不能執著。楞伽經中說,涅槃是清淨不死不生之地。在涅槃中了脫了生死。所有修行的人的最終歸宿,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個涅槃可不是死哦,千萬要注意。千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哦,這個有形的生命如果離開了,如何幫助我們修道呢?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雖然處在末法時期,可是上天對我們已經不薄了哦。我們修得人身,很不容易的。也能夠聽聞到真正的佛法,這也更難得了。所有叫我們放棄生命的修行,都不是真的修行的,這可要相當注意了。修行絕對是好的結果,如果不是佛陀也不會苦口婆心的勸說我們的。我們從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福報的,可以說是福慧雙修才是圓滿的。由此可知,涅槃者是佛修到了大覺,入於清淨無為之地,已經由凡入脫化成聖了。這裡不是說是死,如果是死,怎麼能夠成佛呢?後人不知涅槃真正的含義,就以死來解,這可是大錯了,斷了自己的慧命了。

23 三世諸佛。

三世是指過去世,未來世和現在世。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我們都是學佛的人,然而什麼是佛呢?這裡可能要說一下的。前面已經解釋了菩薩。佛這個字從梵語那邊來的,一開始華語是沒有的。左邊有一個人,那說明也是從人而來的。六祖說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在世間的,不能離開世間而談佛法的。佛法是談如何修行得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如果離開世間眾生來談,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離開這個世間來尋覓菩提,如同在兔子頭上找角,那是了不可得的哦。這可以說給了我們很多信心哦。我們每個人通過精進的修行,都有機會,有可能修成正果的哦。這一點給了我們莫大的希望的呢。當然在具體修行的時候,成佛作祖的這種欲望也是要放下來的。要不本身這個也是一種執著,執著於佛法也是一種執著來的。佛也叫做覺者。前面講到夢想,如果我們在大夢中,醒來的就叫做佛了。這是不是很形象了呢?這個覺呢,對外離一切有相,對內離一切空相。於相而離相,於空而離空。不要被有所束縛,也不要被空所束縛,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呀,那就精進修行吧。

24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前面說菩薩依照般若大智慧修行到達彼岸。這裡說三世諸佛,也是依照般若大智慧到達彼岸的。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了。那我們是不是也要依照般若波羅蜜來修行呢?這可是一個很大的法寶來的哦。這部經書就是專門來說這個事情的。足可以見智慧的重要。

25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耨音奴)

這個詞是不是比較拗口呢?這是來自於梵語。阿在華語中是說無;耨多羅在華語中是上;三在華語中是正;藐在華語中是等;菩提在華語中是覺。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了。這個道果可是無上的哦,也是如來無去無來之道,也是涅槃大解脫之道。佛法必要修到無上正等正覺才能稱之為極功。如果不到這個境界,不能稱之為成佛,也不算是大徹大悟了。

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這裡再進行解釋一下,當然是要靠實證的了,我們面對無上正等正覺,如同仰望著高山一樣,如果不親自爬上去如何能夠知道呢?但是佛陀還是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的,我們每個人只要精進修行都是有希望獲得解脫的。正覺這裡強調了正道,有很多不同的覺。比如我們在做夢的時候,以為是自己已經醒了的。我們醒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可能在夢魘當中,有可能半夢半醒。這裡告訴我們要正覺。如果我們已經明心見性了的話,我們就很容易知道正道了,我們借著微弱的亮光看到了大道,就不至於走上邪道。正等是覺於等等,正於等等。沒有一件事情不覺,沒有一件事不正。無上是已經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了,無心於覺,可是覺已經不會再進入夢中了。無心於正,可是不得不正了。修佛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境界,可以說光輝遍滿世界了。人們常說無量光無量壽,我們可以看到聖人的畫背後都有光亮的。如果已經修成了無上正等正覺,物慾再難傷害到了,一切塵世苦惱災患不能傷害了,可以居於自在極樂了。

可是如果要修到無上正等正覺,需要依賴般若大智慧,精進不斷地天長日久的修行,到了彼岸方能得到。如果還沒有徹底,即使有了部分的般若智慧正覺,也還沒有到無上正等正覺。對於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佛,對於已修成未修成剛修成的無數諸佛而言,無數的佛修到涅槃,都不外乎是依賴了般若大智慧的方法。這裡再次強調般若智慧是眾菩薩的真種子,也是三世佛修道成功的關鍵路口。如果要修成菩薩,修成佛,都需要通過這個路口的。菩薩所修的是正等正覺之事,這屬於上乘之道;佛所修的是無上正等正覺之事,這屬於最上乘之道。上乘之道是到彼岸之道;最上乘之道是到了彼岸還要向上離開彼岸之道。有佛經說: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雖然到了彼岸,但是這個彼岸之中還含有彼岸,正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還要從菩薩的此岸修到成佛的彼岸。如果還沒有到彼岸,就需要精進修行到彼岸。如果已到彼岸,就需要繼續精進修行脫離彼岸。修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寂寥之境,不生不滅,更再沒有可上了,也到了極樂世界了。總之不管是菩薩還是佛,都需要依賴般若智慧進行修持,如果功力還沒有到極處,就稱之為菩薩了,如果已經修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境地,就稱之為佛了。菩薩就像是儒家裡所謂的賢,佛就像是儒家所謂的聖了。不管是賢還是聖,所走的路都是一條路,都是般若智慧這條路,只是功力深淺程度上有分別罷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用梵文來翻譯,的確有難言和不可以思議之處。雖然先聖把它解為無上正等正覺,又給了許多的別名來指向它。其實用無上正等正覺來形容其中的奧妙,還遠遠未足以形容的。比如我們要對別人形容蜜蜂糖怎麼好吃,對於沒吃過的人,連糖都沒吃過的人,對於蜜蜂都沒見過的人如何形容的清楚呢?真如佛性不落於有,也不落於空,不落於邊界,也不落於無邊界。如果要勉強形容它吧,也許一形容就失去它的本意了。如果要議論和描述它吧,就容易讓別人誤解了,也難怪佛陀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之後,覺得此法妙難思。可真是太奇妙和神奇了的,怎麼能夠給世人講的明白呢?佛陀慈悲世人才決定住世講佛法的。舍利子空相不可思議,哪裡有什么正覺的形跡,哪裡還有什么正等的端倪呢?古聖先賢在翻譯經書的時候,保留了梵語而不翻譯成華語,大概其中也有不可取,不可說的妙處吧,需要我們去真修實證其中的奧妙吧。大道隱而無形,還待心傳。達摩祖師來中土傳禪宗的佛心印,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先賢因為這句梵語是硬骨頭來的,絕沒有地方下口,不得已而勉強翻譯成了無上正等正覺。只是打開一條很小的光明的縫隙,使得後世學人看到了小的亮光,就不再懷疑,向著這個修行的目標而精進修行了。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也許到了一個境界,就迷戀那裡的風景,以為已經到家了。殊不知,不到這個境界還不算是到家的。

26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接下來又要讚嘆般若波羅蜜多,般若大智慧了。這個是無上的方法。正是因為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智慧才能成就諸佛菩薩。因此般若大智慧,並非中下二乘的小事。菩薩和佛的修行方法是上乘無上道。中下二乘要麼執著於空相,要麼執著於有相。空相本身也是一種相來的哦,沒有一種東西固定的叫做空。般若波羅蜜多實在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27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接下來講幾個咒了。世人都覺得咒語是非常的神秘和深不可測的。咒在於華語來說是總持,也就是不二法門,也就是總持萬法的意思。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意思,如果打開了這個總持的法門就可以了。什麼又是不二法門呢?我們平時口頭老說不二,不二就是一了。二就不符合於道,一就符合於道了。還專門有一個公案是一指禪的。這個一和二堪比數學上一加一等於二的論證了,也是妙不可言的哦。二也許是有分別心的,有美醜、善惡、高下和長短等的分別。亞當和夏娃也是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實而犯了原罪,吃了知善惡樹的果實就會區分善惡了,有了分別心了,也許這個是原罪的,不是嗎?道德經上也說了,不以玉為貴,也不以石頭為賤。作為修行人,不管是走哪個修行的法門,總歸都離不開靜定,離不開般若大智慧這條路的。這就是不二法門,也是總持的法門了。舍此別無他法了。這麼一說,對於咒語是不是有了有別於平常的一種理解了呢?咒為神咒,明咒,上咒和等等咒,這裡說的咒語。

什麼是神呢?如果只知道神,而不知道不神之神,那可算不得神。只能是說執著於神,正如執著於空和有。如果執著於彼岸,連彼岸都離不了,如何能夠算得了真的解脫呢?我們也講精氣神,凝神就能夠聚氣了。我們腎臟雖然屬於陰,五行屬水,可是陰中有真陽,水中有真火。我們的心臟雖然屬於陽,五行屬火,可是陽中卻有真陰,火中有甘露的。白天陽氣浮越,人就感覺不到困。夜晚腎心相交,充足睡眠就會精力充沛了。如果我們能夠通過修行,不需要睡眠也就能夠使得心腎相交,互相滋養,那就能夠擺脫睡這個欲望了。佛家的五欲裡面財色名食睡,還包含了睡這個欲望的。

什麼是明呢?明與暗相對,明與無明相對。明字左邊是日,右邊是月,日月互為陰陽。日月雙輪變換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前面也講了無明了,也講了無無明了,連無無明都不要執著。有一些比方我們的內心如同一處暗宅,需要心燈照亮。一燈能初萬年暗,一智能處萬年愚。這個智是般若智慧,不是智巧哦。

什麼是神明呢?這可是神和明合稱謂之神明。不神而神,這可以稱之為大神;不明而明,可以稱之為大明。大神大明,神明之至,終無形跡,乃至於無上正等正覺。

這裡讚嘆般若大智慧為大神咒,為大明咒。這些咒語並不是有意隱瞞或者晦澀,而是明明白白的說給世人。只要按照般若智慧來修行,就可以有所成就的。

28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前面也解釋過無上這個詞。武則天在開經偈中也說了,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個形容是比較貼切的。無等等的意思是說神明大而無對,找不到能夠與之相對的了,相等的或者差一點點相等的都沒有了。這個無等等是總持一切法,是所有的佛菩薩修行的總持。由此可以分散出來成一切法,而一切法都不可與之等論,這是最上一乘微妙圓通之法。這裡說無上咒,無等等咒,佛祖再次讚嘆提醒修行人,只有這個事實和實相了,其它的都不是真的了。

29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裡說般若大智慧是總持的法門,前面讚嘆了這個法門的不可思議,這裡說能夠除一切苦,而且是真實不虛的哦。這裡請注意了,可以除一切苦哦,沒錯就是一切。我們人生在世很多的苦,佛陀給我們總結了八苦。我們年輕的時候可能還沒有覺得有什麼苦的,當我們老到牙齒都掉了,走也走不動了,彎腰駝背,臉上滿是皺紋,身上滿是病痛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苦呢?讀者去各個寺廟看看吧,現在許多修行的人都是老人,也許真到了那個時候才覺得人生是多麼的苦,多麼的不容易。雖然臨時抱佛腳,佛還是會管的,可是在我們還是壯年的時候為什麼不福慧雙修呢?放著這麼好的大智慧不修學,豈不是可惜了嗎?佛菩薩慈悲,擔心世人還不能夠相信,就再次強調可以除一切苦的,而且強調了真實不虛的哦。

30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由於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大明,無上無等等咒,因此說如果依照此咒來進行修行,也就是說依照般若大智慧這個法門來進行修行,就可以除掉一切苦了。依法修行就可以到彼岸,歸於大神大明,無上正等正覺了。

31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即說咒,這裡再重說一下這個總持的法門,也就是般若大智慧法門。這裡重說此般若波羅蜜多咒,並非在般若波羅蜜多咒之外,還有什麼別的咒語可說的。揭諦這兩個字,似乎是從梵文中來,古人沒有翻譯出來。如果單從字面上來進行解釋,也還是可以解得通的。揭是揭開的意思。對於真諦可能深藏不露,要把宇宙和人生的實相給揭露出來。前面也說了什麼是俗諦,什麼是真諦。這裡再次提醒修行人了,此部經,甚至乃至於一句咒語都是在揭開萬年的謎團的,告訴世人修行的真諦。足見佛菩薩慈悲救世之心。揭諦揭諦,這是佛菩薩重複叫兩次,說明是在催促修行人,叫醒一切後世學人,急須用力揭開神明咒。也許真諦之中含有難言的秘密,不能揭而強揭,揭而又揭,再三研磨,使得實證真義。比如我們心如同生鏽的銅鏡一樣,就需要磨而又磨,不斷地努力才能磨開一絲亮光。這樣就會深信不疑了,也會不斷地沿著那個小洞繼續的磨,最終就會使得銅鏡鏽跡全部去掉了,也才能看到宇宙和人生的所有實相了。

32 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波羅揭諦。波羅這個是般若波羅密多的省略語來的。佛菩薩最後都提世人著急了,簡略掉了一些字了,就如同直呼小名一樣。可以依照般若大智慧揭開真諦,揭開事實的真相。

波羅僧揭諦,般若波羅蜜多彼岸之僧趕緊還要繼續向上修行無上道,修到無上正等正覺。不要停在彼岸就不走了哦,還要脫離彼岸才是最後的究竟哦。

佛菩薩催促各個層次的修行人繼續精進的修行,不要停下腳步,要不還是脫離不了苦海。佛菩薩看著大家受盡世間痛苦,他們是過來人,真的很慈悲的。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句,既是大明咒,也是密語來的。正所謂正法眼藏,如果不是這麼千叮嚀萬囑咐,生怕大家還不夠重視的。般若波羅密多,其中蘊含著甚深妙義,真實不虛的,一字可以頂的上一萬字,一句可以頂的上一萬句了。如果不是細心體貼的修行者不能入,也不會引起重視。如果不是放下四大的修行人也許是參不透的,如果不是修習靜定的人也許就不能參悟,如果不是始終如一的精進修行的人也許就不能參悟了。了脫生死為最大的一件事了,我們這一輩子,也許就這一件事情最大,可是世人都在追求一些似乎並不太重要的事情,所以佛菩薩看著著急了。天下上等最大的事,必須發大心有大志方能成。天底下最久的事情,必須要持久不斷地用功方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在打磨銅鏡的時候,磨到了一半,根本沒有看到一點亮光就停下來了就不行了。佛法是了脫生死的大事來的,豈是粗心大意,心不誠的人所能知的呢?

33 菩提薩婆訶。

菩提薩婆訶這是梵語來的,對於華語來說是一切智慧,這個真諦揭開來之後就是具足一切智慧了。如果依照般若波羅蜜多咒,來進行精進的修行,就能證菩提正覺,能具足一切智慧。自性之中具足一切智慧,這不是簡單說說的,都是真實不虛的。如果捨棄波般若波羅蜜多咒,就再也沒有什麼別的求成佛的咒語了,如果有也就是外道了。如果離開了般若大智慧,離真正的佛法也就遠了,南轅北轍如何能夠修成正果呢? 如果還沒有看到彼岸,那就要依照般若智慧修行看到彼岸;如果已經看到了彼岸,不要貪戀此岸的物慾了,要趕緊藉助法船,行深到彼岸了;如果只是看見彼岸,還沒有到彼岸,只是畫餅充飢而已,虛而不實,無濟於事的;如果只是看見彼岸,還捨不得離開,就還是繼續深陷泥潭,終身還是在苦海中漂流的,雖然貌似於僧,但還是不離俗世的,只有到了彼岸才是真正之僧;然而雖然已經為波羅僧,但是必須還要從彼岸繼續深進一層功夫,揭諦到大神大明,神明莫測之處。修行到了無上正等正覺,修行到了涅槃,這也許才是無上的大智慧,這也許才是真正的解脫了。

第三章 完整註解

1 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2 註解

菩薩在甚深禪定之中,用般若大智慧觀照自性,得大自在,照見了五蘊的空性。這裡說五蘊都是空,可以說似空非空。在楞嚴經中有說五蘊次第空的描述。通過大智慧修行到彼岸了,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了。五蘊分別為色受想行識這五者。色沒有什麼不同於空,空也沒有什麼不同於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和色本來是一而不是二。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

舍利子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說緣起性空,諸法到了最後都是歸於空的。可是不能執著於有,也不能執著於空。用大智慧修行到了彼岸,再繼續修行脫離了彼岸之後就證得了真正的空相了。也不能執著於空相。實證了空相之後,就會發現,空中沒有色,也沒有受想行識。也擺脫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束縛了。也沒有了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了。六識各有各的範圍,分別管一部分。如眼識以色為界,這就是所謂的六識,也可以稱之為六界,也就是說六識之界。不僅僅是眼界,連其它的六界都能夠打破,都能夠跳得出來。如果能從這些中跳出來,就可以說無這六界。證得了畢竟空相之後,就打破了與生俱來的無明了,這是無始劫數以來積累下來的無明汙垢。無無明,連這個無無明也要擺脫。就比如說無為,也要連無為都要放下。證得了畢竟空相,就可以了脫老死的苦了,連了脫老死都放下了。佛陀用四聖諦苦集滅道來教化眾生,看到世間都是苦,都在承受著苦果;我們在承受著苦果,什麼都是有因果的,那就要找到苦的集成的因緣;佛陀滅掉苦果得到了正果,這也給世人看到了希望;佛陀教導我們用般若智慧修行解脫的方法。修行需要依靠的是般若大智慧,並不是普通的智巧,修行說是有大的好處,得大自在,但是也確實沒有得到社麼具體的有名相的東西。

正是因為沒有什麼具體的東西可得,所以才沒有什麼束縛的。道德經中說貴大患若身。如果有富貴,那也就有禍患了。如果有身,才有禍患了。如果沒有身,就不會擔心饑寒了,也不用擔心生老病死了。菩薩依照般若智慧修行,心不會被業絲所掛礙。心沒有什麼束縛和掛礙的,就沒有什麼好恐怖的了,沒有得也沒有失。也就遠離了顛倒夢想,證得了究竟涅磐。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佛都是依照般若智慧修行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正果的。從這裡可以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這個咒是總持的法門的意思。這個咒可以說是密咒,也可以說是明咒來的。這裡也說了是大明咒了。正所謂正法眼藏的。用這個般若智慧的咒,可以除去一切苦厄,這可是真實不虛的哦。這裡佛菩薩慈悲為懷,再重複說一下這個咒語,這個咒語使用梵語來說的:如果通過字面的意義來說,也大概可以說的通。揭開真諦,揭開真諦。趕快通過般若智慧揭開真諦,如果已經到達彼岸的僧人還要繼續向上修行脫離彼岸。修行到了最後就會具足一切智慧,就會修證到無上正等正覺。

第四章 結經篇

1 篇後語

我們看到這裡已經完整的讀完了整一部心經了,是不是有一些感想呢,在這裡回顧一下吧。回顧整篇心經,總共也沒有多少個字,反覆的說來說去,都是在說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句妙義而已。有般若智慧的修行人,才能不被五蘊六根六塵所牽引。六塵迷惑六根,遮蔽了心性,使得修行人把五官當成了自己的真主人,這豈不是比較荒唐了呢?本來心性是主人,而五官是僕人,現在完全顛倒過來了的。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就會為五蘊六根六塵所迷惑,也就很難看到彼岸,看不到彼岸,也更難到彼岸了。到了彼岸如果不繼續精進修行,也離不了彼岸,修成正果。如果菩薩不能修行甚深禪定,如果不能在禪定中觀照五蘊皆空,如果不能得大自在,那也不能有大智慧了,也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了。這部經首先提出菩薩觀自在,修習甚深禪定,依照般若大智慧深行之。整部經三次提到般若波羅蜜多,這麼短小精悍的一部經書重複這麼多次,足見其重要性了。般若智慧,這屬於教外別傳的秘密了,雖然說是秘密,實在也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可以說是大明咒了。在經中仔細的辨明五蘊六根六塵,而唯獨沒有明示般若波羅蜜多。並不是佛菩薩不想多說,只是想說但是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連許多咒語都是用的梵語,不好翻譯成華語了。只有靠菩薩觀自在,自己修證領悟了,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仔細斟酌,再仔細斟酌一下,每個人身上都有無上珍貴的摩尼寶珠,家家戶戶家裡面都有寶藏,大家莫要騎驢找驢,騎馬找馬了。也不要整天對著鏡子照,反而在找鏡子在哪裡。佛菩薩勸說修行人要儘快揭開無明的蓋子,就能夠找到方向了。雖然這部經說了,也進行了註解了,但是還需放下語文文字,才能得到真經。

2 結經文

一部經的終結的說明文字,稱之為結經。古代把它作為方便流通的說明文字。一部經講完主要的內容之後,一般以聽眾歡喜信受奉行作為結尾。這部經的結經原文如下:「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佛說此經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並諸比丘,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裡簡單的翻譯一下:諸位菩薩如果能夠精進誦讀後面這五句真言,也是修學般若波羅密多的重要方法,也能證得舍利子真如佛性。這時候世尊從甚深正定中安詳的起來,讚嘆觀自在(或觀世音)菩薩說,善哉,善哉,正如你所說,如是如是,沒錯就是這樣的,般若波羅密多就當這樣學的,也能夠證得最上究竟的佛性。所有的如來聽了都隨喜。世尊宣說正法完成了之後,所有在場的菩薩,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本經如果到了最後這幾句梵語那裡就沒有了,也許學者無法知道持誦的要領所在。這裡還有個結經文作為尾聲,作為補充,實在有畫龍點睛的妙處了。末尾有五句真言,對於修般若智慧的菩薩,如果一味持誦此真言,也能與三密相應。這也是密宗的修法。如果這樣也能夠修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顯密只是不同的教法而已,並無高下之分。

相關焦點

  • 般若的智慧
    佛經中「般若波羅蜜」為梵語,般若意為小船、菠蘿蜜意為彼岸,就是乘小船渡河到達彼岸。這是本意,翻譯後引申為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也可以稱為智慧,所以般若波羅蜜可以理解為智慧的用意。在我們的世界裡,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同樣的問題,這些就源於不同的智慧。由此可見,我們平常執著或執迷於某件事、某個問題而不會變通是自性問題,沒有實質的意義,這是般若的智慧。我們祖先創作的《易經》也告訴同樣的道理,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我們執念是靜止固定的,「刻舟求劍」並不可取。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月光寶盒的穿越口訣為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六祖壇經》03
    說到終極覺悟的智慧,本來這是人人自備的。可偏偏大家都不懂這個道理,也不往這想,必須得通過名師的指引才能認識到這一點。要知道,愚人和智者,佛性上本來是一樣的。,他們的區別僅僅是因為開悟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今天就專門給你們把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講透了,讓你們都能得到智慧。現在的人,這一天天的全在嘴上說要智慧,連智慧在哪都不知道。
  • 人如果沒有般若智慧,把假的當作真的,受苦的就是自己
    在佛法來講,這個故事就是提醒我們,人如果沒有般若智慧,把假的當作真的,受苦的就是自己。所以,我們要去除這個假象,心不生疑,要堅信這個真實性,有兩種方法:一是用我們的般若智慧,一是安住我們的正念。就是師父在說法,大眾聽法念心,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當下這個心要處處作主、如如不動,安住這念心,就稱為活在當下,這一念心就是如來妙心。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因此,我們知道了,智慧到彼岸,是大神秘的秘密語,是大光明的秘密語,是無限高尚的秘密語,是無可比擬的秘密語能夠驅除一切痛苦煩惱,真正實在不虛幻,所以說那智慧到彼岸的秘語;於是我說出了秘語:【要義】所謂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指大般若部經典的核心經典,當然,你也不妨把它理解為修心的經典
  • 心經全文、譯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譯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世音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其深妙的時候,觀照徹見五蘊都是因緣和合的,並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除去了造業受苦的根源而無有煩惱,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煩惱生死之苦厄。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03般若——最圓滿的智慧般若(讀音bo re,波惹),各位師兄應該都看過《大話西遊》吧,每次星爺拿著月光寶盒想要穿梭時間的時候就會大聲喊一個密咒這個般若乃是梵語的音譯,一般來說翻譯為智慧,可能有師兄問了,乾脆直接就叫智慧好了,幹嗎還般若啊菠菜什麼的,實在太拗口了,還不好理解。
  • 佛教經典《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般若一念如是
    字面地理解,就是真正的智慧,智慧是一種廣泛的含義,但在《金剛經》裡,這種智慧叫做空,破除自我相、眾生相、佛相的迷茫,看世間紅塵皆如鏡花水月。為什麼會有空?因為世間萬般苦。生活不易,世人皆為生活瑣事所苦惱,人生來就在不斷地紛擾中度日,執著於可得和不可得之間,放不下心中的執念。《金剛經》中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唯有不執著於萬事萬物的表象,不偏執於得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少林武術的終極目標——「禪武合一」以禪門解脫、實現般若智慧
    三、少林武術的目標——以禪門解脫、實現般若智慧為目標少林武術誕生在佛教寺院這一獨特的環境中決定了少林武術的精神內涵具有濃鬱的佛教韻味。少林武術的修習者不是單純的個人,而是具有深刻信仰的佛教僧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信仰服務的,武術修煉當然也不例外。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般若般若,為梵語音譯,也譯為「波若」、「缽羅若」等,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或「般若波羅蜜」,其意為智慧。佛教認為,般若智慧是洞視徹聽、切明了的無上智慧,眼塵世間的聰明智慧不同。
  • 南懷瑾:什麼是佛經裡的波若智慧?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英文版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Listen Sariputra, this Body itself is Emptiness and Emptiness itself is this Body.
  • 跟我讀一遍般若波若蜜多心經吧!頓時釋然
    觀大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若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依般若波若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有掛礙,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nou)多羅三貌三菩提.故知,般若波若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若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婆娑訶。
  • 《獨孤天下》如何證明,般若是愛著宇文護的
    大型古裝劇《獨孤天下》熱播中,該劇圍繞獨孤家三姐妹般若、曼陀、伽羅的故事展開。戲中宇文護和宇文毓都是喜歡獨孤般若的,最後般若決定選擇嫁給了宇文毓,這個決定可讓太師宇文護傷透了心。宇文護對獨孤般若可以說是情深意重,宇文護在般若大婚前再度真情流露,結果太師又一次被狠心拒絕了。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電影電視上我們常聽到佛教一個經典名詞「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詞其實是一個音譯詞,也代表佛教經書的一個系列,這一系的佛經在公元2世紀到3世紀傳入中國,為其後的禪宗的行成奠定了哲學基礎。其中《心經》是所有關於般若波羅蜜多的經典中篇幅最短的。
  • 六家說「般若」空
    在鳩摩羅什大師之前,東晉佛教以般若性空為中心,辛勤探索,對般若有各樣理解,形成六家學說。本無家意思是在自然變化的萬物之前,有一種空無的狀態存在,這種空無的狀態就是萬物的本體,也就是無中生有。這六家的理解當然不是大乘般若空義。靜心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釋迦牟尼說:現在就讓我們聆聽佛陀的教誨,一邊聽著木魚的敲打聲,去看看能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吧。(《心經》全文。)2.《心經》句讀「摩訶」在梵語中是「偉大」的意思,「般若」意為「智慧」,「波羅蜜多」意為「到達彼岸」。用偉大的智慧到達彼岸的《心經》開篇是這樣說的:佛陀便是「悟道者」。菩薩、菩提薩埵是「雖然悟道,但放棄涅槃,與眾生一起生活者。」
  • 吳學國 周會民:從「無住」到「圓融」:論天台性具哲學對般若思想的...
    這都表明天台教門乃是以般若學會通《法華經》,而《法華經》所開觀法亦大同於般若,因此般若學乃是天台觀法之重要思想資源。事實上,天台宗的基本理論體系就是通過其對般若思想的獨特解讀而形成。  不過,印度般若學的精神與華夏文化的特點迥然不同。
  •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1《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喬力辨析:顯然,當我們要了解一本書的時候,我們最起碼是要明白書名的意思,就像你交了一個新朋友,新朋友的名字叫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