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鳩摩羅什大師之前,東晉佛教以般若性空為中心,辛勤探索,對般若有各樣理解,形成六家學說。
本無家
意思是在自然變化的萬物之前,有一種空無的狀態存在,這種空無的狀態就是萬物的本體,也就是無中生有。
即色家
認為色即是空,認為應該從色的本身來認識空,而不是在色以外來認識空。
心無家
認為空心不空色,意思是外物是真實存在的,並非外物和內心都空,對外物不起執著的心,認為這就是空。
識含家
認為萬物都是顛倒迷惑的心識的變現,如果認識到三界本空,顛倒迷惑的心識就消失了,不再見到三界萬物和諸法,把客觀存在的現象說成是惑者的幻相,認為整個世界被心識所含,都是空。
幻化家
與識含家相似,主張心有色無。
緣會家
認為諸法因緣會合而有,都沒有實體,都是空。

六家的形成,是當時佛法開始傳入我國時國人早期的理解。這六家的理解當然不是大乘般若空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