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說「般若」空

2020-12-08 望瑞棉

在鳩摩羅什大師之前,東晉佛教以般若性空為中心,辛勤探索,對般若有各樣理解,形成六家學說。

本無家

意思是在自然變化的萬物之前,有一種空無的狀態存在,這種空無的狀態就是萬物的本體,也就是無中生有。

即色家

認為色即是空,認為應該從色的本身來認識空,而不是在色以外來認識空。

心無家

認為空心不空色,意思是外物是真實存在的,並非外物和內心都空,對外物不起執著的心,認為這就是空。

識含家

認為萬物都是顛倒迷惑的心識的變現,如果認識到三界本空,顛倒迷惑的心識就消失了,不再見到三界萬物和諸法,把客觀存在的現象說成是惑者的幻相,認為整個世界被心識所含,都是空。

幻化家

與識含家相似,主張心有色無。

緣會家

認為諸法因緣會合而有,都沒有實體,都是空。

修心

六家的形成,是當時佛法開始傳入我國時國人早期的理解。這六家的理解當然不是大乘般若空義。

靜心

相關焦點

  • 佛教:隨著衣冠南渡,玄學「六家七宗」逐漸衍生出了佛家般若
    唐代劉知幾在《史通·邑裡》中說: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衣冠南渡的士人和僧侶將魏晉的玄學傳統和士大夫佛教帶往南方,形成南方特色的崇尚義理的般若佛教思想和發達的居士佛教形態,同時也將北方相對成熟的佛教譯經系統帶往南方。
  • 佛教:道安說法般若、散徒傳法,使小乘禪法開始了大乘化之路
    道安在佛圖澄門下,主要從學小乘佛教,重禪數之學,同時也修學了大乘般若學說。他一生當中,也翻譯、研究、注釋了很多小乘經典。但道安來到襄陽後,受南朝玄學思想影響,使他中年以後,主要研習和講授的都是大乘般若思想。他成為魏晉時期般若學說的六家七宗中其中的一個流派「本無宗」的代表人物。
  • 「色即是空」從何而來?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蓮藕的中間可以說是空嗎?的確裡面也有空空的小洞,但是也不完全是空的,可以說似空非空。很難用語言確切的去形容這個空和有。只能是修行實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比如中藥中的白頭翁,後世的本草中說它能夠無風自搖,有風了反而安然不動。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會不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呢?如果親眼所見了也就覺得這麼說有道理了。白頭翁的幹莖是比較粗的,可是並不高。在其幹莖四面所生的葉子如同艾葉那樣,可是葉子的蒂又細而且軟。
  • 吳學國 周會民:從「無住」到「圓融」:論天台性具哲學對般若思想的...
    事實上,般若學的華化從東晉的六家七宗就已開始,而在唐末以後,純粹意義上的般若學基本消失,取代它的是摻雜了大量本土元素的空觀。(Inada,p.148)直譯應為:「從因緣生者,我們說其是空。此(「空」)亦是假名,故此是中道。」對照羅什譯文,可見什譯前二句大致沒有問題,但後二句與原文有較大出入。蓋依梵本,第三、四句的主語「此」(sa),都是指第二句的賓語「空」。故此偈是以空為假名,空亦復空,是為中道。什譯青目釋謂空亦復空,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亦清楚表明第三、四句的主語都是「空」。
  • 心經全文、譯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譯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世音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其深妙的時候,觀照徹見五蘊都是因緣和合的,並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除去了造業受苦的根源而無有煩惱,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煩惱生死之苦厄。
  • 月光寶盒的穿越口訣為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六祖壇經》03
    說到終極覺悟的智慧,本來這是人人自備的。可偏偏大家都不懂這個道理,也不往這想,必須得通過名師的指引才能認識到這一點。要知道,愚人和智者,佛性上本來是一樣的。,他們的區別僅僅是因為開悟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今天就專門給你們把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講透了,讓你們都能得到智慧。現在的人,這一天天的全在嘴上說要智慧,連智慧在哪都不知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英文版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既然真的空了,又怎麼會存在有的可能呢?今天,如是就與大家圍繞《心經》中,空與色的關係,來與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不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02《心經》中,第一句就提到了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纙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分三藏(經律論)十二部經(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其次,法無我(法空)。一切法相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它是不斷變幻的,也沒有恆常的主宰。一切法相從本質上說,都是如幻如化的假象。佛教的無我理論,最初主要是針對羅門教的「有我論」而提出的。當時,婆羅門教主張「梵我一如」。他們認為」是最真的唯一本質,是字宙間的最高主宰,是無所不在的,自我(靈魂)是梵的一部分或梵的化身。
  • 佛教經典《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般若一念如是
    字面地理解,就是真正的智慧,智慧是一種廣泛的含義,但在《金剛經》裡,這種智慧叫做空,破除自我相、眾生相、佛相的迷茫,看世間紅塵皆如鏡花水月。為什麼會有空?因為世間萬般苦。生活不易,世人皆為生活瑣事所苦惱,人生來就在不斷地紛擾中度日,執著於可得和不可得之間,放不下心中的執念。《金剛經》中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唯有不執著於萬事萬物的表象,不偏執於得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所謂色即是空,就是讓我們放棄執著,佛經中通過各種故事闡述了這一點:《金剛經》中用木筏的比喻,闡明了執著的愚蠢。釋迦牟尼說:現在就讓我們聆聽佛陀的教誨,一邊聽著木魚的敲打聲,去看看能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吧。(《心經》全文。)
  • 般若的智慧
    佛經中「般若波羅蜜」為梵語,般若意為小船、菠蘿蜜意為彼岸,就是乘小船渡河到達彼岸。這是本意,翻譯後引申為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也可以稱為智慧,所以般若波羅蜜可以理解為智慧的用意。由此可見,我們平常執著或執迷於某件事、某個問題而不會變通是自性問題,沒有實質的意義,這是般若的智慧。我們祖先創作的《易經》也告訴同樣的道理,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我們執念是靜止固定的,「刻舟求劍」並不可取。
  • 十六個字解釋「色」和「空」的真正關係
    十六個字解釋「色」和「空」的真正關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釋】觀自在菩薩修行極深般若智慧時,觀察到集聚構成人我的肉體、感受、思想、意志、心識五種要素,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係。
  • 跟我讀一遍般若波若蜜多心經吧!頓時釋然
    觀大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若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依般若波若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有掛礙,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nou)多羅三貌三菩提.故知,般若波若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若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婆娑訶。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空」字
    一、重要的解釋對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務必領悟「空」字。所以說,這個「空」,是說,能量結構是一個運動的狀態,並沒有靜止不動的東西。領悟這個「空」,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運動變化的,都是留不住的,都是空的。
  • 除了張三丰之外,還有誰能抵擋得住金剛般若掌
    各位武林大俠,大家好,說到武林門派的話第一想到的是「武當」和「少林」,這兩大門派號稱武林泰山北鬥,而張三丰也曾說過少林武當同屬一家,因為張三丰也是出自少林,少時師從少林覺遠禪師,被趕出少林之後,張三丰便自創武當派,憑藉先師所傳授的「九陽真經」等作為基礎,悟出眾多武林絕頂武功,成為倚天屠龍記中實至名歸的第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