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成佛的願望。基於各種原因,並沒有走入修行的門。不如修行的門,並不代表對佛經不感興趣。閒暇之餘,很多人也會拿起佛經,細細品讀佛經的意思。無論是有所得,還是無所得,為了心中的那份夢想,他仍然能做到堅持不懈。
《心經》就是無數人看的佛經中的一部。
很多人品讀《心經》的原因,一是因為篇幅短,讀完一遍不佔用時間;再有一個是因為《心經》的義理,看起來有時淺顯易懂,有時又玄奧難明。很多人讀了無數遍,仍然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經》中的義理。
《心經》中的內涵比較深奧,這是因為,它是一部真正指導人修行的佛經。經過許多年的品讀,很多人逐漸指導,《心經》中主要講的是「真空妙有」。但是,到底什麼是真空妙有呢?既然真的空了,又怎麼會存在有的可能呢?
今天,如是就與大家圍繞《心經》中,空與色的關係,來與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不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02
《心經》中,第一句就提到了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麼,觀自在菩薩照見的空,到底是什麼狀態呢?
佛經中對空的詮釋有很多種,其中普遍被人們認同的就是「緣起性空」。也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當因緣具足時,一切都存在;因緣散盡時,一切都不存在了。不過,這裡的不存在,不是消失不見,而是互相之間,不存在任何聯繫。
人與人之間的因緣,都會隨著時間而來,隨著時間而消逝。佛陀所說的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在這裡,一切都變化無常,並不存在任何恆久不變的東西。所以,因緣的聚散,也是一種容易變動的假象。《金剛經》中所闡述的「緣起性空」,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緣起性空與《心經》中的空存在什麼關係呢?
讀過《金剛經》的人可能都知道,在這部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所以後面還有一句話:「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心經》中講的空,與這裡的「非相」又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其實,它們是一個意思。《心經》中的空,就是人的五蘊都不存在。不過這裡的不存在,並不表示沒有任何物質,而是你與這些物質之間,不存在任何聯繫。佛教中講緣分,你與它們的緣分,已經徹底斷掉了。
說得更清楚一點,你已經不在娑婆世界的「色」中。因為你與這個世界的所有物質的因緣,已經完全斷開了。達到這一步,就已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甚至「無智亦無得」了。這個時候,就是真的達到「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了。
用《金剛經》中的一句話,就叫做「見諸相非相」。所以,這裡的見諸相非相,與五蘊皆空其實是一個意思。
03
在人們的心目中,習慣將兩種不同的事物對立起來。這種思想,是受道家陰陽學說的影響形成的。因為萬事萬物,都存在陰陽,在道家的陰陽學說中,它們的特點是對立的,可以融合,可以分散,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它們不可能是一體。
但是在佛家中,並不存在陰陽學說的這種概念。特別是《心經》中,對於空色的認識,覺得它們就是一體,並不存在任何對立性,或者它們同時存有兩種性質。
關於這一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作了最好的闡述。
《心經》中,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僅如此,後面還有一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人的五蘊,本質是空。
也許這一點不容易理解。那麼,我們就用《金剛經》來作說明。
《金剛經》中,佛陀告訴須菩提:「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意思是說,你心中有了微塵,那麼你就與微塵產生了因緣,產生了聯繫。當你心中,不再去注意它,甚至於心中再沒有微塵的概念,那麼,你與微塵聯繫就斷絕開了。這就是《心經》中所要表述的意思。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當你心中有它,它就是色,當你心中沒有它,它就是空。色與空,本就是一體,只不過,在人心中,對事物產生的不同反應而已。
04
佛門中有一個公案,大家在一起開法會,當風吹過來,旗杆上的幡隨風而動。一名僧人看到了,不經意說了句:「風吹幡動。」意思就是幡動了。另一名僧人立即糾正他:「是風在動。」在他的眼裡,真正運動的是風。如果風不動,幡自身是不會動的。
這個時候,慧能看到了,就說了一句:「非幡動,非風動,仁者心動。」意思就是告訴他們,真正動的,是你們的心。如果你們的心不動,風與幡都不會「動」。
這裡的「仁者心動」,其實就是說的人的心,對事物發生的現象,產生的一種變化。只有不發生任何變化,才能達到《心經》中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
要想真正達到「五蘊皆空」,僅僅憑自己的智慧理解到它的內涵還不行,還需要在事物中不斷地實踐,真正讓自己在事物中,對任何事物都要做到「心無掛礙」才行。
05
以上所述,也僅僅只是《心經》中無盡奧義的「冰山一角」。如果你對《心經》也感興趣,不妨大家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