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2020-12-06 作如是觀

01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成佛的願望。基於各種原因,並沒有走入修行的門。不如修行的門,並不代表對佛經不感興趣。閒暇之餘,很多人也會拿起佛經,細細品讀佛經的意思。無論是有所得,還是無所得,為了心中的那份夢想,他仍然能做到堅持不懈。

《心經》就是無數人看的佛經中的一部。

很多人品讀《心經》的原因,一是因為篇幅短,讀完一遍不佔用時間;再有一個是因為《心經》的義理,看起來有時淺顯易懂,有時又玄奧難明。很多人讀了無數遍,仍然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經》中的義理。

《心經》中的內涵比較深奧,這是因為,它是一部真正指導人修行的佛經。經過許多年的品讀,很多人逐漸指導,《心經》中主要講的是「真空妙有」。但是,到底什麼是真空妙有呢?既然真的空了,又怎麼會存在有的可能呢?

今天,如是就與大家圍繞《心經》中,空與色的關係,來與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不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02

《心經》中,第一句就提到了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麼,觀自在菩薩照見的空,到底是什麼狀態呢?

佛經中對空的詮釋有很多種,其中普遍被人們認同的就是「緣起性空」。也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當因緣具足時,一切都存在;因緣散盡時,一切都不存在了。不過,這裡的不存在,不是消失不見,而是互相之間,不存在任何聯繫。

人與人之間的因緣,都會隨著時間而來,隨著時間而消逝。佛陀所說的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在這裡,一切都變化無常,並不存在任何恆久不變的東西。所以,因緣的聚散,也是一種容易變動的假象。《金剛經》中所闡述的「緣起性空」,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緣起性空與《心經》中的空存在什麼關係呢?

讀過《金剛經》的人可能都知道,在這部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所以後面還有一句話:「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心經》中講的空,與這裡的「非相」又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其實,它們是一個意思。《心經》中的空,就是人的五蘊都不存在。不過這裡的不存在,並不表示沒有任何物質,而是你與這些物質之間,不存在任何聯繫。佛教中講緣分,你與它們的緣分,已經徹底斷掉了。

說得更清楚一點,你已經不在娑婆世界的「色」中。因為你與這個世界的所有物質的因緣,已經完全斷開了。達到這一步,就已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甚至「無智亦無得」了。這個時候,就是真的達到「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了。

用《金剛經》中的一句話,就叫做「見諸相非相」。所以,這裡的見諸相非相,與五蘊皆空其實是一個意思。

03

在人們的心目中,習慣將兩種不同的事物對立起來。這種思想,是受道家陰陽學說的影響形成的。因為萬事萬物,都存在陰陽,在道家的陰陽學說中,它們的特點是對立的,可以融合,可以分散,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它們不可能是一體。

但是在佛家中,並不存在陰陽學說的這種概念。特別是《心經》中,對於空色的認識,覺得它們就是一體,並不存在任何對立性,或者它們同時存有兩種性質。

關於這一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作了最好的闡述。

《心經》中,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僅如此,後面還有一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人的五蘊,本質是空。

也許這一點不容易理解。那麼,我們就用《金剛經》來作說明。

《金剛經》中,佛陀告訴須菩提:「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意思是說,你心中有了微塵,那麼你就與微塵產生了因緣,產生了聯繫。當你心中,不再去注意它,甚至於心中再沒有微塵的概念,那麼,你與微塵聯繫就斷絕開了。這就是《心經》中所要表述的意思。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當你心中有它,它就是色,當你心中沒有它,它就是空。色與空,本就是一體,只不過,在人心中,對事物產生的不同反應而已。

04

佛門中有一個公案,大家在一起開法會,當風吹過來,旗杆上的幡隨風而動。一名僧人看到了,不經意說了句:「風吹幡動。」意思就是幡動了。另一名僧人立即糾正他:「是風在動。」在他的眼裡,真正運動的是風。如果風不動,幡自身是不會動的。

這個時候,慧能看到了,就說了一句:「非幡動,非風動,仁者心動。」意思就是告訴他們,真正動的,是你們的心。如果你們的心不動,風與幡都不會「動」。

這裡的「仁者心動」,其實就是說的人的心,對事物發生的現象,產生的一種變化。只有不發生任何變化,才能達到《心經》中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

要想真正達到「五蘊皆空」,僅僅憑自己的智慧理解到它的內涵還不行,還需要在事物中不斷地實踐,真正讓自己在事物中,對任何事物都要做到「心無掛礙」才行。

05

以上所述,也僅僅只是《心經》中無盡奧義的「冰山一角」。如果你對《心經》也感興趣,不妨大家一起來討論。

相關焦點

  • 「色即是空」從何而來?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纙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等待牡丹花的開放,感時傷春的是人,為落葉的凋落而惆悵的也是人,分辨的意識和分辨的世界,這就是「色」。世界本為一,湖水、海水、溪水都是水,牡丹花、櫻花、茶花都是花。色是空,將空視為色的是人,是人的分辨意識。放棄自我的執著正視這個世界,色就是空,色只是表象世界而已。(釋迦牟尼畫像。)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當代幾位書法名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看看寫得咋樣!
    當代幾位書法名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看看寫得咋樣!》 趙樸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
    剛接觸佛學的人都會選擇心經,因為心經全文字數少,在修行時會覺得更容易。其實心經只是字數少,但它的每個字都有一定的深意,所以剛開始修心經的師兄,可以多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這方面的內容,這樣會讓師兄對經文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而且在念誦時也不會把經文念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英文版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分三藏(經律論)十二部經(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
  • 《心經》常識:怎樣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心經》是大乘佛學的經典經文,也是非常不錯的經文,我們修持《心經》的好處是非常多的,但我們也要有正確的方法,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怎樣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持誦《心經》注意事項:1 、持誦時必須發出聲音,但無須大聲朗誦,重以誠心誠意的恭敬心和懺悔心護念之。2 、持誦時,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1《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喬力辨析:顯然,當我們要了解一本書的時候,我們最起碼是要明白書名的意思,就像你交了一個新朋友,新朋友的名字叫張三
  • 如何正確理解《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
    《心經》在佛家素有「經中之王」的寶號,又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無論是之於在家居士而言,還是對皈依佛門的佛弟子來講,《心經》的利好之處不言而喻,每一次翻閱,都會給人一種「不讀此經誤此生」的感受。雖然很多人未聞佛法,也不曾接觸過《心經》,但是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大家定然是時常聽聞,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佛家,都廣為流傳,各種書籍和影視劇中都有出現過,即使不了解佛學的人,對這句話也大多是耳熟能詳的。
  • 十六個字解釋「色」和「空」的真正關係
    十六個字解釋「色」和「空」的真正關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釋】觀自在菩薩修行極深般若智慧時,觀察到集聚構成人我的肉體、感受、思想、意志、心識五種要素,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係。
  • 心經與量子力學
    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 《心經》英文版,挺直白的
    出定以後,他對舍利弗說(Shariputra):舍利弗,實體(色)與空無沒有什麼區別,空無與實體也沒什麼區別;實體本身就是空無,空無本身也就是實體。對於受想行識這四蘊,也是一樣。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咒語(Mantra)、是一種偉大的光明咒語,是最最高級的咒語,是無與倫比的咒語。它能去除一切的痛苦,它真實不虛,這就是為什麼佛會講授般若波羅蜜多的緣起。這咒語中這麼說道:Gaté Gaté Paragaté Parasamgaté Bodhi Svaha!網上有英文念誦版本。
  • 心經全文、譯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譯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世音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其深妙的時候,觀照徹見五蘊都是因緣和合的,並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除去了造業受苦的根源而無有煩惱,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煩惱生死之苦厄。
  • 《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空」字
    一、重要的解釋對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務必領悟「空」字。所以說,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大智慧,要有般若波羅密多。有了「般若菠蘿蜜多」這樣的大智慧,去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在哪裡呢?(「菩提心,觀自在」這個文字表述更好一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用靈性的智慧深入社會實踐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就會感悟到五蘊都是動態變化的,渡一切苦厄。
  • 色即是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心經》白話譯文(餘秋雨版)
    我們知道,《心經》是一部文字簡要,意蘊深厚的佛教經書,理事圓融,知行合一。《心經》歷來注釋很多,妙義層出不窮,經文雖然只有260多個字,但它是般若的核心,攝取了般若學說的要義,文約義深,教化眾生,隨機引導。
  • 跟我讀一遍般若波若蜜多心經吧!頓時釋然
    法師一日閉門而坐,至夕開門時,見一老僧,法師於是參拜,懇求老僧相助,老僧即口授《心經》教其念誦,於是山川平易,險阻不再,怪物潛蹤。到了印度,戒日王為法師設論座,十八國辯論者無一能與法師抗衡,法師當時遍遊五印,請諸梵本,於貞觀十九年還京,回到長安後,法師立即組織力量翻譯經典,共譯成經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而《心經》就是其中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