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在佛家素有「經中之王」的寶號,又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無論是之於在家居士而言,還是對皈依佛門的佛弟子來講,《心經》的利好之處不言而喻,每一次翻閱,都會給人一種「不讀此經誤此生」的感受。
雖然很多人未聞佛法,也不曾接觸過《心經》,但是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大家定然是時常聽聞,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句話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佛家,都廣為流傳,各種書籍和影視劇中都有出現過,即使不了解佛學的人,對這句話也大多是耳熟能詳的。
然而此語名氣雖大,可現實中依舊有很多人都並不明白其真實含義為何,對其理解程度也大多停留在字面意義上。
甚至連一些接觸過佛法,在佛學上小有造詣的人,都容易曲解它的真實寓意,最終在修行歧途上越陷越深,離正法之事也越來越遠,著實令人惋惜。
那麼作為《心經》整篇中最具有代表意義,且意義最深刻的一句話,「色即是空」到底又蘊含著什麼樣的大智慧?世人又該如何正確理解它呢?
今日咱們便來好好分析解讀一下,機會難得,不容錯過。
01「色」,非情慾
現實中很多人把「色即是空」中的「色」誤認為是情慾美色,錯把這句話看作是佛菩薩勸誡世人不要貪戀美色,要遠離美色的一種教誨。可事實真是如此嗎?非也。
事實上,在佛教中,「色」是指自然界中人們所能感知到的一切事物。從狹義角度來講,是我們肉眼所能看見的東西,它包括物質的形狀、顏色、長短大小等等。
而從廣義角度來分析,「色」又是一切物質的總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能感知到的一切事物。
比如眼睛看到的景象,鼻子聞到的氣味、耳朵聽到的聲音,舌頭嘗到的味道,以及身體觸碰、感知到的冷暖、燥溼。
甚至那些我們憑藉肉眼、嗅覺、耳朵無法觀察到,只是通過我們的第六感,即佛家所述的「阿賴耶識」去暢想出來的事物,那也都屬於佛教中「色」的範疇。
故此,色是形色,它和情慾好色有著雲泥之別,前者是對物質的一種籠統解釋,而後者則是主要代表的人的一種欲望,因此,「色即是空」中的色不是好色,這是對這句話的誤解,一定要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