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

2020-12-05 千面略懂先生

《心經》在佛家素有「經中之王」的寶號,又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無論是之於在家居士而言,還是對皈依佛門的佛弟子來講,《心經》的利好之處不言而喻,每一次翻閱,都會給人一種「不讀此經誤此生」的感受。

雖然很多人未聞佛法,也不曾接觸過《心經》,但是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大家定然是時常聽聞,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句話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佛家,都廣為流傳,各種書籍和影視劇中都有出現過,即使不了解佛學的人,對這句話也大多是耳熟能詳的。

然而此語名氣雖大,可現實中依舊有很多人都並不明白其真實含義為何,對其理解程度也大多停留在字面意義上。

甚至連一些接觸過佛法,在佛學上小有造詣的人,都容易曲解它的真實寓意,最終在修行歧途上越陷越深,離正法之事也越來越遠,著實令人惋惜。

那麼作為《心經》整篇中最具有代表意義,且意義最深刻的一句話,「色即是空」到底又蘊含著什麼樣的大智慧?世人又該如何正確理解它呢?

今日咱們便來好好分析解讀一下,機會難得,不容錯過。

01「色」,非情慾

現實中很多人把「色即是空」中的「色」誤認為是情慾美色,錯把這句話看作是佛菩薩勸誡世人不要貪戀美色,要遠離美色的一種教誨。可事實真是如此嗎?非也。

事實上,在佛教中,「色」是指自然界中人們所能感知到的一切事物。從狹義角度來講,是我們肉眼所能看見的東西,它包括物質的形狀、顏色、長短大小等等。

而從廣義角度來分析,「色」又是一切物質的總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能感知到的一切事物。

比如眼睛看到的景象,鼻子聞到的氣味、耳朵聽到的聲音,舌頭嘗到的味道,以及身體觸碰、感知到的冷暖、燥溼。

甚至那些我們憑藉肉眼、嗅覺、耳朵無法觀察到,只是通過我們的第六感,即佛家所述的「阿賴耶識」去暢想出來的事物,那也都屬於佛教中「色」的範疇。

故此,色是形色,它和情慾好色有著雲泥之別,前者是對物質的一種籠統解釋,而後者則是主要代表的人的一種欲望,因此,「色即是空」中的色不是好色,這是對這句話的誤解,一定要弄明白。

相關焦點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佛陀所說的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在這裡,一切都變化無常,並不存在任何恆久不變的東西。所以,因緣的聚散,也是一種容易變動的假象。《金剛經》中所闡述的「緣起性空」,就是指的這個意思。緣起性空與《心經》中的空存在什麼關係呢?讀過《金剛經》的人可能都知道,在這部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心經」的「心」字就是心臟的意思,在經題中引申為精要、心髓的意義,就是說《心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字,但其中包含很多重要的佛教教義和修行方法,含義極為廣博而精深,在600卷般若經中,最概括切要、提綱挈領,說盡「般若皆空」道理的,就是《心經》。
  • 色即是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最早聽到這句話,源自九十年代觀看的香港電影臺詞。此後多年,在不同書籍、影視劇甚至日常對話的玩笑中,亦常聞此句,然而對於「色即是空」的涵義卻始終缺乏深入認知。
  • 「色即是空」從何而來?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空」字
    一、重要的解釋對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務必領悟「空」字。所以說,這個「空」,是說,能量結構是一個運動的狀態,並沒有靜止不動的東西。領悟這個「空」,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運動變化的,都是留不住的,都是空的。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三生萬物」,原來我們都想錯了,這才是正解
    最美女和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代表著佛家的哲學,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色指的是萬物的形與質,一切萬物都有其產生的原因,不是本來就有的。而任何萬物都最終會消散,也就是空。教育人們放下執念,方得始終。意思就是不要執念於產生與消亡 ,而要樂觀的態度看待問題不要被問題束縛自身。就像我們常說的安靜,一種解釋是去到沒有嘈雜聲音的環境,一種是相對的安靜。
  • 若《心經》之中所說的萬物皆空是為空,那我們讀它又有何用?
    如果萬物皆空,是意味著不存在的空,那我們所追求的一切究竟還有什麼意義?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對金錢的追求是沒有意義的,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無意義的?我們以執著的追求來堅持夢想,佛卻說,越執著於大徹大悟,就越不能領悟佛法的真諦。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所謂色即是空,就是讓我們放棄執著,佛經中通過各種故事闡述了這一點:《金剛經》中用木筏的比喻,闡明了執著的愚蠢。釋迦牟尼說:現在就讓我們聆聽佛陀的教誨,一邊聽著木魚的敲打聲,去看看能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吧。(《心經》全文。)
  • 潘宗光教授教你《心經與生活智慧》
    本書以心經為切入口講習佛法,是一本面向普羅大眾的通俗入門性小冊子,看完後能產生對佛法的基本認知。要想讀懂心經,就要理解三個概念。一、「不執著」「不執著」是指不被過往的認識或觀念的主觀作用所局限,能做到如實地完全覺知當下的環境與事物。
  • 心經.直簡白話解
    智慧、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 屬於《用》妙觀察智' 和成所作智即自性化身佛也、二、觀照般若' 屬於《相》平等性智即自性報身佛也觀音菩薩對舍利子說舍利子呀【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不要分別色與空有什麼不同 、【色即是空】色為緣起性本空 、
  • 無無無,空空空,《心經》中的重複字帶來的挑戰
    《心經》的文字有個特點,重複字特別多。正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無」字,出現了21次。其次是「不」,出現8次。「波羅」和「空」,各出現7次,「色」「是」「咒」各出現6次,「菩提」「般若」各出現5次。在書寫過程中,兩個相同的字重疊的地方最容易出現錯誤,如「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樣的句式。往往寫了前面的「空」就忘記寫後面的「空」。每當發現自己少寫或多寫了一個字,造成整幅作品半途而廢或功虧一簣,我都會感到很沮喪,因為一張好好的宣紙就這麼浪費了。
  • 心經與量子力學
    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雖然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背,有些人常常把它掛在嘴上,有些人甚至把它作為座右銘,除了佛學以外,在有些物理學的書籍,哲學的論著當中,也時常會引用這句話。這段話的藏漢版本,無論是在文字上,還是內容上,都是非常精確、非常貼近的。
  • 《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內觀經》詳解了三篇之後,已對自身由來和生理結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尤其是《內觀經》上一篇對於心神作用的詳述,更加深了對《心經》的理解層次,還有《清靜經》和《金剛經》,更容易加深對《心經》的理解。其實道家也好,佛家也罷,了解多了之後,說的都是一個道理,說的都是自然宇宙的實相,只不過是言語表述不同和普通大眾難以明白罷了!略有不同之處,道家側重修長生,佛家側重修往生,結果都是跳出輪迴,不生不滅。
  • 色即是空:看完這些圖,人生還有什麼想不通?
    近期一直在連載《心經》講解系列,對於這部短小卻意味深遠的經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定是大家最熟悉也最迷惑的一句,今天我們就用更直接的方式來體驗下「色」與「空」。
  • 《心經》英文版,挺直白的
    出定以後,他對舍利弗說(Shariputra):舍利弗,實體(色)與空無沒有什麼區別,空無與實體也沒什麼區別;實體本身就是空無,空無本身也就是實體。對於受想行識這四蘊,也是一樣。舍利弗,所有的法(Dharmas),本性皆空,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所以在空幻之中,無所謂色受想行識五蘊、也無所謂眼耳鼻舌身意,也無所謂聲香味觸法、也無眼界至意識界等十八界。沒有無明(ignorance),也無所謂終止無明,沒有衰老、死亡,也無所謂終止衰老、死亡。沒有苦集滅道,沒有理解,也沒有獲得。
  • 《心經》白話譯文(餘秋雨版)
    按照佛學的傳統說法,《心經》是我們覺悟的指南,是利益眾生的法寶。 《心經》可分為七個部分,分別是:總綱分,色空分,本體分,妙用分,果德分,證知分,秘密分。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 心經常識:人去世後親人念心經可以嗎
    《心經》是非常經典的經文,也是非常流行的經文我們修持《心經》全文對我們的好處是非常多的。人去世後親人念《心經》是可以的,這樣可以為逝去的人多消除一些業障,也可以為逝去的人求得福報。為什麼"般若心經"能有這特殊的效果呢?那我們也必須知道及理解人為什麼會變成"冤鬼"呢?所謂"無冤不成鬼",人在生的時間,因為心中有許多看不開、甚至想不透的冤屈,死後便集了一身的怨氣,久久不願去地府報導,情願魂寄存於人間,不願安息。從此空間不能順利到另一空間,而被夾在兩個空間之中,十分痛苦甚至到了極點,每日處於黑暗之中,也不是發生什麼事。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纙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如果「空即是色」,那「五蘊皆空」豈不可以說成「五蘊皆色」
    題記:若把「五蘊皆空」理解為五蘊皆是空,那你就還沒得到心經的法髓「五蘊皆空」、「空即是色」,都是見於心經的佛學概念,亦可以說是重要的佛學概念。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