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的解釋
對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務必領悟「空」字。
比如說,我們用眼睛看見的那個物體,用手摸到的東西,換一個角度來看,它們其實都是由原子、分子組合構成的,在這個角度,原子、分子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實體其實並不是實體,而是由運動物質構成的一個組合群。
也就是說,當換一個觀察角度的時候,就發現,所有的物質其實都是由運動變化的物質組合而成的東西,這些東西它們的本質就是運動變化。
再比如說,我們都是人,人的肉體結構裡面各種物質在不斷的發生著運動變化,始終處於一個吸收和釋放能量的過程,當這些物質處於人體形態之內,就維持了人的存在。當這種變化超越了人體形態的範疇,人體形態就被破壞了,就留不住了。
石頭、山川、河流、這些東西看似不會變化,好像永遠都存在,其實,它們的本質也都是由能量結構組合起來的,由某種能量組合方式維持著這個暫時的穩態而已,這種穩態下,這個穩態裡面的東西,也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
所以說,這個「空」,是說,能量結構是一個運動的狀態,並沒有靜止不動的東西。
領悟這個「空」,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運動變化的,都是留不住的,都是空的。
這種運動變化,是永恆的,不存在生滅、增減、好壞的問題。
所以佛祖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也就是說,人類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觀察、感受到的東西是永遠都在變化的,你不要以為你看見的東西就是固定不變的。
這個變化,是全面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
乃至於你的心思、思念、愛欲、知識、意識形態都是在運動變化的。
理解了這個「空」,理解了世界的本質,對於人類有什麼指導意義?
正因為這個世界是空的,是運動變化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正確的解決好我們當下正在解決的問題,搞好正需要我們搞的事情,而不要被過去、未來的無關的東西所幹擾。
世界的運動變化,是有其因果關係,「不入因果」,不介入這個因果關係,是錯誤的方法,「不昧因果」,不要把這些因果問題搞砸了,要把這些因果問題處理好,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領悟空的道理,運用人類的大智慧去正確的解決問題,因而「不昧因果」,去這麼做就行了。
所以說,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大智慧,要有般若波羅密多。
有了「般若菠蘿蜜多」這樣的大智慧,去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在哪裡呢?
出發點就是「菩提心」,要有菩薩心腸,以菩薩心去幫助眾生,幫助他們正確解決當下問題。
這就是心經裡面開始的第一句的意思,所以,第一句這樣表述更合理「菩提心,觀自在」。
那麼,怎麼才能得到大智慧呢?
就是最後那一句,那個就是得到大智慧的秘訣。
就是:解放、解放,自身解放,眾生解放,菩提心遍四方。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智慧總是在跳出那個範疇,跳出那個束縛而變得清晰的,所以,求得智慧的方法就是不斷的解放自己,跳出束縛,超越局限,只有不斷脫離各種束縛,各種局限,才能讓自己的智慧超越,只有自己的智慧超越了,才能讓自己處理問題變得正確,由此才能幫助其他智慧生物實現智慧的超越。
只有用超越的智慧才能駕馭任何的當下,做出不昧因果的正確決策,由此才能全面的進入菩提心遍四方的美好境地。
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新譯文
慈愛心,觀自在,
用靈性的智慧深入社會實踐的時候,
就會感悟到五蘊都是動態變化的,
它能化解一切苦厄。
無私奉獻的人,
一切能夠觀察到的,一切不能觀察到的,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動態變化的,這種動態變化的根本原理是一樣的。
人的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無私奉獻的人,
所有運用的方法都是動態變化的,
這種動態的變化,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由於這個原因,
面對動態的變化,
不要停留於能觀察到方面。
不要停留於受、想、行、識,
不要停留於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
不要停留於色、聲、香、味、觸、法,
不要停留於固定的眼界,
乃至不要停留於固定的意思形態,
不要停留於無明,
也不要停留於徹底斷除無明,
乃至不要停留於衰老和死亡,
也不要停留於斷除衰老和死亡,
不要停留於苦、集、滅、道,
不要停留於智慧的思考,
也不要停留於得失。
因為任何東西都是留不住的,
有慈愛心的人,
憑藉靈性的智慧而能夠明白,
心不會被任何東西所牽絆。
因為心不會被任何東西牽絆,
所以就沒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終究迎來光明和輝煌。
過去、現在、未來的大成就者,都是如此,憑藉靈性的智慧,成就他們偉大的無私的慈愛。
所以我知道,靈性的智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斷除一切苦難,這是真實不虛的。
因此把靈性智慧的咒語說出來。
這個咒語是:
解放、解放,自身解放,眾生解放,菩提心遍四方。
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原文、譯文對照
觀自在菩薩,---慈愛心,觀自在,(「菩提心,觀自在」這個文字表述更好一些)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用靈性的智慧深入社會實踐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就會感悟到五蘊都是動態變化的,
渡一切苦厄。---它能化解一切苦厄。
舍利子,---無私奉獻的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能夠觀察到的,一切不能觀察到的,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動態變化的,這種動態變化的根本原理是一樣的。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人的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舍利子,---無私奉獻的人,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有運用的方法都是動態變化的,這種動態的變化,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是故,---由於這個原因,
空中無色,---面對動態的變化,不要停留於能觀察到方面。
無受想行識,---不要停留於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不要停留於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
無色聲香味觸法,---不要停留於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不要停留於固定的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乃至不要停留於固定的意識形態,
無無明,---不要停留於無明,
亦無無明盡,---也不要停留於徹底斷除無明,
乃至無老死,---乃至於不要停留於衰老和死亡,
亦無老死盡,---也不要停留於斷除衰老和死亡,
無苦集滅道,---不要停留於苦、集、滅、道,
無智,---不要停留於智慧的思考,
亦無得。---也不要停留於得失。
以無所得故,---因為任何東西都是留不住的,
菩提薩陀,---有慈愛心的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運用靈性的智慧(而能夠明白),
心無掛礙。---心不會被任何東西所牽絆。
無掛礙故,---因為心不會被任何東西牽絆,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所以就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磐。---終究迎來光明和輝煌。
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的大成就者,(都是如此),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憑藉靈性的智慧,
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他們偉大的無私的慈愛。
故知,---所以我知道,
般若波羅蜜多,---靈性的智慧,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能斷除一切苦難,這是真實不虛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因此把靈性智慧的咒語說出來。
即說咒曰:---這個咒語是:
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