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空」字

2020-12-04 山海國學

一、重要的解釋

對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務必領悟「空」字。

比如說,我們用眼睛看見的那個物體,用手摸到的東西,換一個角度來看,它們其實都是由原子、分子組合構成的,在這個角度,原子、分子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實體其實並不是實體,而是由運動物質構成的一個組合群。

也就是說,當換一個觀察角度的時候,就發現,所有的物質其實都是由運動變化的物質組合而成的東西,這些東西它們的本質就是運動變化。

再比如說,我們都是人,人的肉體結構裡面各種物質在不斷的發生著運動變化,始終處於一個吸收和釋放能量的過程,當這些物質處於人體形態之內,就維持了人的存在。當這種變化超越了人體形態的範疇,人體形態就被破壞了,就留不住了。

石頭、山川、河流、這些東西看似不會變化,好像永遠都存在,其實,它們的本質也都是由能量結構組合起來的,由某種能量組合方式維持著這個暫時的穩態而已,這種穩態下,這個穩態裡面的東西,也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

所以說,這個「空」,是說,能量結構是一個運動的狀態,並沒有靜止不動的東西。

領悟這個「空」,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運動變化的,都是留不住的,都是空的。

這種運動變化,是永恆的,不存在生滅、增減、好壞的問題。

所以佛祖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也就是說,人類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觀察、感受到的東西是永遠都在變化的,你不要以為你看見的東西就是固定不變的。

這個變化,是全面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

乃至於你的心思、思念、愛欲、知識、意識形態都是在運動變化的。

理解了這個「空」,理解了世界的本質,對於人類有什麼指導意義?

正因為這個世界是空的,是運動變化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正確的解決好我們當下正在解決的問題,搞好正需要我們搞的事情,而不要被過去、未來的無關的東西所幹擾。

世界的運動變化,是有其因果關係,「不入因果」,不介入這個因果關係,是錯誤的方法,「不昧因果」,不要把這些因果問題搞砸了,要把這些因果問題處理好,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領悟空的道理,運用人類的大智慧去正確的解決問題,因而「不昧因果」,去這麼做就行了。

所以說,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大智慧,要有般若波羅密多。

有了「般若菠蘿蜜多」這樣的大智慧,去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在哪裡呢?

出發點就是「菩提心」,要有菩薩心腸,以菩薩心去幫助眾生,幫助他們正確解決當下問題。

這就是心經裡面開始的第一句的意思,所以,第一句這樣表述更合理「菩提心,觀自在」。

那麼,怎麼才能得到大智慧呢?

就是最後那一句,那個就是得到大智慧的秘訣。

就是:解放、解放,自身解放,眾生解放,菩提心遍四方。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智慧總是在跳出那個範疇,跳出那個束縛而變得清晰的,所以,求得智慧的方法就是不斷的解放自己,跳出束縛,超越局限,只有不斷脫離各種束縛,各種局限,才能讓自己的智慧超越,只有自己的智慧超越了,才能讓自己處理問題變得正確,由此才能幫助其他智慧生物實現智慧的超越。

只有用超越的智慧才能駕馭任何的當下,做出不昧因果的正確決策,由此才能全面的進入菩提心遍四方的美好境地。

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新譯文

慈愛心,觀自在,

用靈性的智慧深入社會實踐的時候,

就會感悟到五蘊都是動態變化的,

它能化解一切苦厄。

無私奉獻的人,

一切能夠觀察到的,一切不能觀察到的,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動態變化的,這種動態變化的根本原理是一樣的。

人的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無私奉獻的人,

所有運用的方法都是動態變化的,

這種動態的變化,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由於這個原因,

面對動態的變化,

不要停留於能觀察到方面。

不要停留於受、想、行、識,

不要停留於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

不要停留於色、聲、香、味、觸、法,

不要停留於固定的眼界,

乃至不要停留於固定的意思形態,

不要停留於無明,

也不要停留於徹底斷除無明,

乃至不要停留於衰老和死亡,

也不要停留於斷除衰老和死亡,

不要停留於苦、集、滅、道,

不要停留於智慧的思考,

也不要停留於得失。

因為任何東西都是留不住的,

有慈愛心的人,

憑藉靈性的智慧而能夠明白,

心不會被任何東西所牽絆。

因為心不會被任何東西牽絆,

所以就沒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終究迎來光明和輝煌。

過去、現在、未來的大成就者,都是如此,憑藉靈性的智慧,成就他們偉大的無私的慈愛。

所以我知道,靈性的智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斷除一切苦難,這是真實不虛的。

因此把靈性智慧的咒語說出來。

這個咒語是:

解放、解放,自身解放,眾生解放,菩提心遍四方。

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原文、譯文對照

觀自在菩薩,---慈愛心,觀自在,(「菩提心,觀自在」這個文字表述更好一些)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用靈性的智慧深入社會實踐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就會感悟到五蘊都是動態變化的,

渡一切苦厄。---它能化解一切苦厄。

舍利子,---無私奉獻的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能夠觀察到的,一切不能觀察到的,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動態變化的,這種動態變化的根本原理是一樣的。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人的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舍利子,---無私奉獻的人,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有運用的方法都是動態變化的,這種動態的變化,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是故,---由於這個原因,

空中無色,---面對動態的變化,不要停留於能觀察到方面。

無受想行識,---不要停留於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不要停留於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

無色聲香味觸法,---不要停留於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不要停留於固定的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乃至不要停留於固定的意識形態,

無無明,---不要停留於無明,

亦無無明盡,---也不要停留於徹底斷除無明,

乃至無老死,---乃至於不要停留於衰老和死亡,

亦無老死盡,---也不要停留於斷除衰老和死亡,

無苦集滅道,---不要停留於苦、集、滅、道,

無智,---不要停留於智慧的思考,

亦無得。---也不要停留於得失。

以無所得故,---因為任何東西都是留不住的,

菩提薩陀,---有慈愛心的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運用靈性的智慧(而能夠明白),

心無掛礙。---心不會被任何東西所牽絆。

無掛礙故,---因為心不會被任何東西牽絆,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所以就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磐。---終究迎來光明和輝煌。

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的大成就者,(都是如此),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憑藉靈性的智慧,

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他們偉大的無私的慈愛。

故知,---所以我知道,

般若波羅蜜多,---靈性的智慧,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能斷除一切苦難,這是真實不虛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因此把靈性智慧的咒語說出來。

即說咒曰:---這個咒語是:

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理解《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
    《心經》在佛家素有「經中之王」的寶號,又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無論是之於在家居士而言,還是對皈依佛門的佛弟子來講,《心經》的利好之處不言而喻,每一次翻閱,都會給人一種「不讀此經誤此生」的感受。雖然很多人未聞佛法,也不曾接觸過《心經》,但是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大家定然是時常聽聞,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佛家,都廣為流傳,各種書籍和影視劇中都有出現過,即使不了解佛學的人,對這句話也大多是耳熟能詳的。
  • 無無無,空空空,《心經》中的重複字帶來的挑戰
    《心經》的文字有個特點,重複字特別多。正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無」字,出現了21次。其次是「不」,出現8次。「波羅」和「空」,各出現7次,「色」「是」「咒」各出現6次,「菩提」「般若」各出現5次。格子數固定,很容易確定每個字的位置。一旦發生字數增減,立刻就能發現。在書寫過程中,兩個相同的字重疊的地方最容易出現錯誤,如「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樣的句式。往往寫了前面的「空」就忘記寫後面的「空」。
  • 「色即是空」從何而來?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心經》就是無數人看的佛經中的一部。很多人品讀《心經》的原因,一是因為篇幅短,讀完一遍不佔用時間;再有一個是因為《心經》的義理,看起來有時淺顯易懂,有時又玄奧難明。很多人讀了無數遍,仍然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經》中的義理。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分三藏(經律論)十二部經(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所謂色即是空,就是讓我們放棄執著,佛經中通過各種故事闡述了這一點:《金剛經》中用木筏的比喻,闡明了執著的愚蠢。釋迦牟尼說:現在就讓我們聆聽佛陀的教誨,一邊聽著木魚的敲打聲,去看看能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吧。(《心經》全文。)
  • 孫悟空的「空」字,有何玄機?
    我們知道孫悟空姓是菩提祖師取自「猢猻」二字,「悟」是按「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下來的。來看看原著: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 「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心靈調整到最佳的狀態,豈不就沒有什麼煩惱與痛苦了,豈不就生活得最最自在了嗎?能夠把心靈調整到最佳狀態的方法,應該說就是大智慧了。可以說,整個大般若部的經典,都是在研究如何把人類的心靈調整到最佳的狀態。而這般若波羅蜜多的核心經典的《心經》,自然應該是關於心靈的最根本智慧了。
  • 心經.直簡白話解
    【般若】二字是印度語觀音菩薩對舍利子說舍利子呀【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不要分別色與空有什麼不同 、【色即是空】色為緣起性本空 、【空即是色】空非真無' 方便受用不離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受想行識這些自身感受與行為與空與色' 是一樣的道理 、【舍利子!】
  •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1《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喬力辨析:顯然,當我們要了解一本書的時候,我們最起碼是要明白書名的意思,就像你交了一個新朋友,新朋友的名字叫張三
  •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
    剛接觸佛學的人都會選擇心經,因為心經全文字數少,在修行時會覺得更容易。其實心經只是字數少,但它的每個字都有一定的深意,所以剛開始修心經的師兄,可以多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這方面的內容,這樣會讓師兄對經文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而且在念誦時也不會把經文念錯。
  • 心經與量子力學
    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 《心經》白話譯文(餘秋雨版)
    我們知道,《心經》是一部文字簡要,意蘊深厚的佛教經書,理事圓融,知行合一。《心經》歷來注釋很多,妙義層出不窮,經文雖然只有260多個字,但它是般若的核心,攝取了般若學說的要義,文約義深,教化眾生,隨機引導。
  • 潘宗光教授教你《心經與生活智慧》
    本書以心經為切入口講習佛法,是一本面向普羅大眾的通俗入門性小冊子,看完後能產生對佛法的基本認知。要想讀懂心經,就要理解三個概念。一、「不執著」「不執著」是指不被過往的認識或觀念的主觀作用所局限,能做到如實地完全覺知當下的環境與事物。
  • 心經常識:人去世後親人念心經可以嗎
    《心經》是非常經典的經文,也是非常流行的經文我們修持《心經》全文對我們的好處是非常多的。人去世後親人念《心經》是可以的,這樣可以為逝去的人多消除一些業障,也可以為逝去的人求得福報。為什麼"般若心經"能有這特殊的效果呢?那我們也必須知道及理解人為什麼會變成"冤鬼"呢?所謂"無冤不成鬼",人在生的時間,因為心中有許多看不開、甚至想不透的冤屈,死後便集了一身的怨氣,久久不願去地府報導,情願魂寄存於人間,不願安息。從此空間不能順利到另一空間,而被夾在兩個空間之中,十分痛苦甚至到了極點,每日處於黑暗之中,也不是發生什麼事。
  • 可以用《說文解字》來解釋空和色的含義嗎?
    其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義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它出自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含有很深的哲學思想。根據佛法來解釋色和空即是: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和現象,而這些事物和現象是由因緣聚合產生,空是事物的本質,有從空中生。
  • 《心經》英文版,挺直白的
    偶爾在網上發現了兩個英文版的《心經》,挺直白的。比漢語的白話文還要白話文。對學英語有興趣的,又喜歡佛法,不妨了解一下英文版的《心經》。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法的心髓【版本一】美國萬佛城翻譯的英文心經以及念誦。
  • 十六個字解釋「色」和「空」的真正關係
    十六個字解釋「色」和「空」的真正關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釋】觀自在菩薩修行極深般若智慧時,觀察到集聚構成人我的肉體、感受、思想、意志、心識五種要素,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係。菩薩徹見五種集聚的要素是緣起性空,所以脫離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痛苦。舍利弗啊!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