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說文解字》來解釋空和色的含義嗎?

2020-12-04 畫月成眉

一看到「色」和「空」,首先浮現在腦海裡的便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經典名言。在普通大眾眼裡,色,就是美人,女色也;空就是虛無,啥也沒有。意思是一個人看破紅塵,出家做了和尚,於是斷了所有的俗念,就算是美色當前,也能手執佛珠,雙手合十,念一句「阿彌陀佛」,然後視而不見,擦身而去。

其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義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它出自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含有很深的哲學思想。根據佛法來解釋色和空即是: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和現象,而這些事物和現象是由因緣聚合產生,空是事物的本質,有從空中生。

說實話,色是事物和現象以及因緣聚合,這還好理解。但空是事物的本質,真心不懂。既然身在俗世當中,不如放下大乘佛經,翻開《說文解字》來看一看是怎麼說的。

色,顏氣也。從人從卪。凡色之屬皆從色。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為顏氣。《說文解字》上對色的解釋很簡單,就說是顏氣,沒有別的。

空,《說文》竅也。從穴工聲。苦紅切。空(kōng ):虛、有實而非實;空間;天空;竅;不實際;不有。空(kòng) :空間;閒時;使有空。空(kǒng ):古同「孔」,洞、門。《說文解字》空有三種讀音,但也沒有一種解釋對得上《心經》的意思。

由上可知,《說文解字》對色和空兩個字的解釋,並沒有包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空和色的字義,就是說《說文解字》對色和空的解釋不完整。這是為什麼呢?經查詢原來是時間問題,《說文解字》面世在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漢字版面世在後。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原書作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作者許慎,是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漢字字體的來源。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錄漢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

大乘佛教大約於公園150~250世紀在印度興起,並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傳播,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以梵文為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也是在公元150~250年,是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時間上晚於《說文解字》,所以色和空的佛教字義沒有被收錄在《說文解字》中。由於出書時代久遠,《說文解字》是存在局限性的。

相關焦點

  • 「病」到底怎麼來?挑戰《說文解字》
    可能學了好多年的書的人從來沒有留意過中國文字,學過就學過了,看過就看過了,或者說留意的人可能只留意了那些重要的字,「病」這個字可謂是獨到,深刻,巧妙,實在驚嘆於造字先祖,我這裡和說文解字裡解釋的方式可不一樣,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特地去翻了下網上說文解字對此字的解釋,以免我說重了,可沒多大意義。
  • 文字源流開篇(說文解字)
    一般研究中國古文字的書用繁體字的居多,為了從小就只學習過簡體字的我們觀看方便,這裡還是用簡體字書寫。從小我們被告訴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上古時期唯一留存下來的活的文字,是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那麼漢字是象形文字嗎?
  • 摩西英語教你趣味學英語——「說文解字話(化學)元素」
    就是那種既有趣,又可以從中學到英語知識與能力的英語學習方法?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答案吧。摩西英語就是這樣一個有趣的英語單詞在線學習平臺。該平臺的特色在於,周一至周五每天著重講述一個英文單詞的起源,引出這個單詞的詞根(或前綴和後綴),並且講述一些輕鬆有趣的西方文化背景故事。每天一句英文名言,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 《易經》是《蜥蜴經》嗎?是哪位專家說的?
    對「易」字含義的解讀:《說文解字》【卷九】【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凡易之屬皆從易。」 蝘蜓一般指壁虎。壁虎是蜥蜴的1種,又稱"守宮"。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就是:易經=蜥易經=蜥蜴經=蝘蜓經=壁虎經。它的解釋對不對?
  • 解密漢字裡的「雙胞胎」,為何表示肉的字,卻用「月」來做偏旁
    今天跟大家來聊聊兩個字:【月】和【肉】。它們哪裡像了呢?別著急,請往下看!肝和膽,胸和膛,髒與腸,背和脊,肩和膀……發現沒有,這些和我們人體有關聯的一系列字,都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以「月」做偏旁部首。有人會說這有啥稀奇的,早就知道了,小學老師都教過,月旁又叫「肉月」,所以這些代表人體的部位或器官的字才都用同樣的偏旁。
  • 為什麼很多字取名字喜歡用「駒」字?學「馬」造字您就明白了!
    很多人的名字中含有「駒」這個字,比如出名的搖滾歌手:黃家駒,也有很多人在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會詢問,如何用自己的姓然後帶「駒」字來取更合適。接下來我們學習和馬有關的造字:由馬產生的動作:「闖」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解釋為:闖,馬出門皃。意思就是:馬衝出門外的樣子。
  • 說文解字:「窮」字為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寓意?網友解釋更生動!
    話說有一字迷:「頭頂寶字蓋,下面八分開,見人弓身行禮,手中沒有錢財」,說這是什麼字?按照謎面每句話寫下,其實很容易得出這是一個繁體的「窮」(窮)字!《說文解字》:窮,極也。窮字(簡化字)有網友更加生動的解釋說:「穴:乃捆綁
  • 古人為什麼用一個跟狗相關的字來形容低頭走路的人
    今天是第205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這六個漢字基本全部是生僻字,甚至其中四個字GBK字庫已經沒有了,但為了保證整套課程的完整性,我們還是保留了對這幾個字的解說,這可能枯燥,所以我們加一點《說文解字》的基礎知識:《說文解字》的說解體例:(1)凡許慎對於文字的說解,必先字義,然後字形。比如:「定,安也。從宀,從正。」
  • 總說「封建、封建」,「封建」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今天這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正+廴)(GBK字庫不收,只能描述,一個正字,一個廴,要注意與「延」字的字形差別)。讀zhē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正+廴),行也。從廴,正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此與《辵部》(正+辵)、徵音義同。」《正字通·廴部》也說:「(正+廴),行也。
  • 《說文解字》第369課:「只」字的繁體,你很可能寫錯了
    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屰,不順也。從幹,下屮,屰之也。」會意字。本義是不順。來看字形發展: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說文》另有逆字,義為「迎」。不順的意義,還是寫作屰。 (二)pò。讀音出自《集韻》。同「霸」,義為月始生,就是新月。月始生是《說文》「霸」字的本義。《集韻·陌韻》:「霸,月始生,古作屰。」
  • 《說文解字》第366課:「器」字中間為什麼會有一條犬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四個口,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部的三個漢字:嘂、(+莧)、器。這三個字中,只有「器」字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器」,標題中問題的答案請見第三個字的解說。三個漢字的詳情如下:1、嘂。讀jià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嘂,高聲也。一曰大呼也。從,丩聲。
  • 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說文解字,原來這麼有趣
    每一個漢字都是逐漸演變而來,都有著它獨特的含義。今天說說來、麓、廉、法這幾個漢字。1.來。字義說明:來去的動作詞,古時視為麥類之一;許慎解釋,來是周代先人所接受的瑞麥,一莖兩穗,像芒刺之形。與來有關的字,有萊、徠、淶等字。
  • 說文解字:為什麼「聽」字是口字旁?原因竟是意料之外!
    讀過《說文解字》的很多朋友都喜歡琢磨,比如有網友就說,為什麼「聽」字是口字旁?按理說應該是用耳朵在聽啊!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口在說,聽的人心裡論斤稱一稱話的份量」?這是形聲字還是會意字呢?但聲音不一定是口說出來的,世間萬物都可以製造聲音!跟「口」有什麼關係,該如何解釋呢?
  • 咬文嚼字:成語「咄咄怪事」中,「咄」字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相謂也。從口,出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謂欲相語而先驚之之詞。」什麼意思呢?就是想要跟人說話,先說「咄」,以引起注意。所以,咄的本義即表示引人驚詫或注意的嘆詞。比如: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說文解字》第177課:鳥兒啁啾,「啁啾」,你讀對了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7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六個字多個是生僻字,學來相對枯燥,請堅持,今天的六個字分別如圖: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zhā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啁,啁嘐也。從口,周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此復舉字未刪者。」他認為「啁」與上一個字「嘐」同義,其實「啁嘐」是連綿詞。《集韻.爻韻》:「嘐,啁嘐,誇語。」啁嘐的本義就是自大、驕矜義。
  • 揭秘為什麼蝙蝠是哺乳動物,卻是「蟲」字旁?原來還有那麼多學問
    為什麼蝙蝠是哺乳動物,卻是「蟲」字旁?我們先來看「蝙蝠」二字的造字法。《說文解字》稱:「蝙蝠,服翼也。從蟲,畐聲。」那麼,古人為什麼用「蟲」字旁來做它的偏旁呢?是不是搞錯了?不是!問題的根源是——人類對於動物的認識是逐步發展成熟的,語言文字的發展也是逐步成熟的。
  • 佛學智慧:為何佛學中強調一個「空」字,有什麼含義嗎?
    佛學智慧:為何佛學中強調一個「空」字,有什麼含義嗎?佛教受到大眾的歡迎,是因為佛教中那樣謙和向善的態度。當我們去寺廟的時候,和尚們總是彬彬有禮輕聲細語的,沒有塵世的喧囂,讓我們覺得很放鬆。即使脾氣再暴躁的人,也變得柔軟很多。
  • 《蚍蜉說字》一個註定有故事的字
    「弗」字屬於「不」字的同源字。然而它真的可以像「不」字一樣用作否定之意嗎?我認為,如果只是粗略地解釋為「不」未免有些淺薄,想必每一個字都具備其它字不可替代的獨有意義。弗,《說文解字》解之為矯。這是它的本義。而《公羊傳》曰:「弗,不之深也。」
  • 漢字故事:「目不識丁」說「丁」字
    意思是說,現在天下太平無事,不打仗了,你們這些大老粗力氣再大有個屁用,還不如認識一個「丁」字。  然而,關於「目不識丁」,歷史上卻一直是聚訟紛紜,幾為士林一大疑案。有論者認為,「丁」是古人的訛傳,應為「個」字,因形近而致誤。如北宋孔平仲在《續世說》中稱:「『一丁字』應作『一個字』。因篆文『丁』與『個』相似,誤作『丁』耳。」 大家看,下圖中的小篆「丁」,是不是很像小篆「個」?
  • 醜的甲骨文本義與「相貌難看」無關,原本含義像消失了一樣
    5、《說文解字》:「醜,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醜,亦舉手時也。」 『說文解字注』 (醜)紐也。律曆志曰:紐牙於醜。釋名曰:醜,紐也。寒氣自屈紐也。淮南天文訓、廣雅釋言皆曰:醜,紐也。糹部曰: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十二月陰氣之固結已漸解,故曰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