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色」和「空」,首先浮現在腦海裡的便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經典名言。在普通大眾眼裡,色,就是美人,女色也;空就是虛無,啥也沒有。意思是一個人看破紅塵,出家做了和尚,於是斷了所有的俗念,就算是美色當前,也能手執佛珠,雙手合十,念一句「阿彌陀佛」,然後視而不見,擦身而去。
其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義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它出自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含有很深的哲學思想。根據佛法來解釋色和空即是: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和現象,而這些事物和現象是由因緣聚合產生,空是事物的本質,有從空中生。
說實話,色是事物和現象以及因緣聚合,這還好理解。但空是事物的本質,真心不懂。既然身在俗世當中,不如放下大乘佛經,翻開《說文解字》來看一看是怎麼說的。
色,顏氣也。從人從卪。凡色之屬皆從色。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為顏氣。《說文解字》上對色的解釋很簡單,就說是顏氣,沒有別的。
空,《說文》竅也。從穴工聲。苦紅切。空(kōng ):虛、有實而非實;空間;天空;竅;不實際;不有。空(kòng) :空間;閒時;使有空。空(kǒng ):古同「孔」,洞、門。《說文解字》空有三種讀音,但也沒有一種解釋對得上《心經》的意思。
由上可知,《說文解字》對色和空兩個字的解釋,並沒有包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空和色的字義,就是說《說文解字》對色和空的解釋不完整。這是為什麼呢?經查詢原來是時間問題,《說文解字》面世在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漢字版面世在後。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原書作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作者許慎,是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漢字字體的來源。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錄漢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
大乘佛教大約於公園150~250世紀在印度興起,並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傳播,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以梵文為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也是在公元150~250年,是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時間上晚於《說文解字》,所以色和空的佛教字義沒有被收錄在《說文解字》中。由於出書時代久遠,《說文解字》是存在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