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近通過對書法的學習,發現了很多好玩的漢字,也有很多漢字長得跟「雙胞胎」似的。今天跟大家來聊聊兩個字:【月】和【肉】。它們哪裡像了呢?別著急,請往下看!
肝和膽,胸和膛,髒與腸,背和脊,肩和膀……發現沒有,這些和我們人體有關聯的一系列字,都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以「月」做偏旁部首。
有人會說這有啥稀奇的,早就知道了,小學老師都教過,月旁又叫「肉月」,所以這些代表人體的部位或器官的字才都用同樣的偏旁。沒錯,真的沒錯!
可是你知道為什麼嗎?
你知道「月」做偏旁部首還有和「肉」沒關係的字嗎?
你知道「月」做偏旁部首還有和「月」、「肉」都沒關係的字嗎?
看懵圈了吧?嗎?雖然拗口,但是解釋起來其實很簡單。今天就來補一課吧,看看小月月和小肉肉都有哪些你分不清不知道的小秘密。

起源和變化
月,闕也。太陰之精。象形。「月」與「夕」在甲骨文中本是同一個字,後分化。月,甲骨文是指事字,古人發現月有圓缺變化,故在半圓形中加一短豎指事符號,表示這種發光天體。因為月亮出現在夜晚,古人稱之為「太陰」,與出現在白天的「太陽」相對。

肉,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刀」的刀刃和刀背之間加一短豎指事符號,表示要用刀來切割的東西。有的甲骨文隱去「刀」形。金文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礎上加一豎指事符號,表示紋理。
小篆的「月」和「肉」字形很接近,雖然一個看上去像是月亮,另外一個看上去像是一片肉。但有細微不同:「月」字內部是平行的兩橫,「肉」字內部是「仌」形的兩道折筆。《文字形義學概論》一書中提到:「自篆而上,形義無不相合,自隸以下,形義大多相離」,可見識篆是我們認知漢字的一個樞紐,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書寫上的變化
這兩個字隸化並最後楷化的時候,就分別寫成了「月」和。「肉」。但是,當「肉」作為字的一部分特別是做偏旁時,空間受限,不能寫得寬,所以為了書寫方便,把「仌」拉直,就寫得和「月」一樣了。人體的器官和部位,多和「肉」有關,所以會用這個字作為偏旁部首來造字,開頭列舉的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有沒有不用「月」,還保留「肉」的字呢?當然有!
放下那塊「肉」
少數上下結構的字,肉在下部,而上部又較寬,有足夠的空間留住「肉」,所以就保留了原本的形象,如腐敗的「腐」,禁臠的「臠」。
字裡有純「月」
月亮對地球來說,其重要性僅次於太陽,怎麼可能木有帶「純月」的字呢?雖然不多,還是有那麼一些的,「明、朗;朦朧;朔、望;朏、朓;期」這些都是。
「淘氣」的化學家
「胺、肟、肼、肽、胩、胂、胍、脎、胲、脒、脲、腈、膦」這些字平時基本沒人用,因為這些都是化學家後面造的字,作為專業用途。


不「月」也不「肉」的字
「服」、「朝」,這兩個字中「月」的部分,在小篆裡都寫作「舟」,是一艘船的形象。

特立獨行的「有」
「有」這個字,漢代的《說文解字》認為日月有食,所以從月,《康熙字典》沿襲說文的傳統,把「有」歸為「月」部。不過現在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有」的本字是「又」,甲骨文裡的形象就是一個人的右手的樣子,金文在底下加了一塊「肉」,表示持有的樣子。小篆的「有」,手持肉塊的形象十分清晰。
前文提到,篆書是文字史上的分水嶺,因此如果對漢字感興趣的朋友,篆書是必須要認知的。很多字的本意要從篆書向上追溯,而演變要從篆書向下了解。識篆寫篆也是書法學習的簡易法門。
這裡介紹一個好方法,可以研習小篆說文解字部首,部首是漢字的基本構件,通過部首的組合,漢字的演變幾乎是無窮無盡,豐富多彩,識篆寫篆也讓文字的學習和書法的入門擺脫了枯燥和單調,變得有意思起來。清代很多書法大師精通篆書,都有小篆說文解字部首的作品傳世,其中吳大瀓的作品從用筆和字形結構上都更為規範,推薦給大家學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