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2020-12-10 趣觀歷史

引言

中國南朝時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表達了自己對於漢字運用的理解和看法:「是以綴字屬篇,必須練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他的意思是說:聯字作文,對使用的字必須選擇:第一要避免「詭異」,第二要減少「聯邊」,第三要權衡「重出」,第四要調配「單復」。他還記載:「夫文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斯乃言語之體貌,而文章之宅宇也。」他把漢字的作用拉到了很高,由此可見漢字在古人心目中神聖的地位,幸而漢字出現,我中華文明才能源遠流長。

「倉頡造之,鬼哭粟飛;黃帝用之,官治民察。」倉頡造字的時候,天地為之驚號,鬼神為之哭泣,黃帝用了倉頡造的文字,官府得以治理天下,百姓得以分清萬物。歷史的長河在不斷流淌,漢文字也在日積月累中變化,從甲骨文到金文,從大篆到小篆,從中國文字各異到大秦車同軌書同文,再從隸書延伸出楷書、行書、草書等等。秦始皇的書同文是第一次統一中國大地的文字,有意思的是,在我國剛剛成立之初,也曾有過這麼一次文字的革新,不過這種新文字僅存在短短九年就被廢棄了。今天,我們把這種廢棄的文字稱之為「二簡字」。

▲漢字始祖——倉頡雕像

01

上世紀50年代,祖國也是建立初期,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就在這時,一批海外留學多年,受西方文化影響極深的青年回到祖國,支援祖國建設。他們在某一天,忽然發現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保守、頑固的舊思想盤踞在各個角落,迫切想改變這一現狀的他們因為太過急功近利而走入了歧途,錯誤地把目標指向了無辜的漢字。他們那時候覺得,為什麼封建文化、封建思想這麼難改變、這麼難革除,其根源就是在文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很正常,運動失敗了。

▲漢字改革漫畫

但有意思的是,這個失敗的運動卻在無形當中推動了漢字的革新之路。實際上,在封建社會,讀書上學一直是特權階級的專利,要麼有錢,要麼有權,真正出身貧農的士大夫少之又少。這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愚民政策」十分成功,百姓目不識丁,文盲遍地走。新中國建立後,百姓們的基礎素質教育亟需提高,綜合國民素養也亟需提升,因此,漢字簡化在當時看來,勢在必行。

▲二簡字

1972年,在總理主持修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操刀的情況下,歷經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二簡字」誕生了。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二簡字」對照表

02

原來,在「二簡字」不斷推廣的同時,無數的專家、學者在經過他們自己的研究和討論發現了很多問題。中華文化已經流傳了數千年之久,漢字作為眾多象形字中的一種,其本身的框架、結構早已經過前朝不知多少名士大家的修改和描摹。因此,到現在的漢字,它不僅僅是書寫朗讀,在某些時候,它更是一種藝術品,甚至帶有著濃厚的歷史氣息。這麼一簡化,很多專家學者就認為,不僅字形的美感消失了,甚至連漢字的本身精髓也在丟失。

▲日本文字

而且在使用「二簡字」的過程中,人們也漸漸發現了越來越多的不方便。比方說因為簡化過多導致詞語意思不清晰;又或者新字和原來的舊字字形千差萬別,難以辨認;還有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他們的片假名、平假名就是取自我國漢字的偏旁部首,而改動太多的「二簡字」反而更像是日文而不像中文了。因此,在使用9年之後,最終還是被國家廢除了這種新字。

結語

文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基礎最根源的東西,輕易不可改動,畢竟牽動著千千萬萬國民的生計,也關係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因此,改動務必當心,文字不可輕變。

參考資料:

《漢字改革運動》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
  • 安倍也會書法,但他是寫漢字還是日文,完全出乎預料
    安倍也會中國書法,但由於日本字和中國字不完全一樣,那麼他寫的書法到底是漢字還是日文呢,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看他書法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二幅吧。 這是安倍的妻子昭惠和梅拉尼共同舉起了「和平」二個字,看來他們對中國漢字還是挺感興趣的啊。這是安倍在展示一幅中國書法作品,其內容是「風雲論道」。
  • 為何日文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而韓文卻沒有呢?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聰明
    本文為歷史研究基地原創,請勿轉載為何日文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而韓文卻沒有呢?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聰明縱觀如今的日本文字,我們就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字體中還是可以看到漢語的存在。而除了日本之外,當年也有一個國家和中國的文字十分相近,但後來由於她的制度改動,如今的文字早已變得和中國完全不同,他就是韓國。當年韓國日本兩國都是共用中國文漢字作為文字橋梁,後期兩國都進行了一定整治。不同的是日本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語言只加入部分片假,而韓國卻在整改的過程中完全放棄了中國漢字,把他們所有的文字都通過片假書寫。
  • 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但對於日文是不是起源於我國漢字,中日雙方都有著爭議,畢竟文字是記錄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認日文發源於我國,那就相當於承認了日本的文化都是源於我國。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近日,有日本教授在一個節目中稱,日文的漢字、平假名、片假名起源於中國,這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爭議,甚至有日本網友罵其為「日奸」。
  • 日本網友:為何日文發音與中文有點像?只因中國有一方面比日本強
    其實很多對日本文化比較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大串的日文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夾雜著幾個漢字,如果你細心一點的話,甚至會發現這些語句的讀音甚至都與中文有些類似,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日本網友在國外歷史論壇提出這一疑問:「為何日文發音與中文有點像?」
  • 口字旁的「當」為何沒了?曼德拉效應浮現,專家:根本沒那個字
    「當」,這個字如今根本打不出來,不相信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嘗試,然而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這個字確確實實的存在,並且很多人還表示絕對見過,如今很多人寫「叮噹」兩個字的時候,還時常會寫出來,那麼為何憑空消失了呢?
  • 為何日本很多字和漢字很像,難道是漢字演變的?網友:肯定是
    日本有什麼特色吸引著中國遊客嗎,這個我沒有想通,可是到日本旅遊,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日本國內一些商店的牌子或者路牌等其它一些含有文字的地方,都會看見有的日文和中文好像,有些像中國的繁體字,有些像我們平常用的簡體字,這就讓我們充滿了無盡的想像,日本的文字和中國的漢字存在關係,還是為了中國遊客方便故意這麼寫的。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
  • "世芳扯鈴"又一樁 "逢中必反"卻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世芳扯鈴"又一樁 "逢中必反"卻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2019年04月03日 07:0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疑路口「待轉區」三字字體為簡體字,但被網友指正,其實是日本漢字。
  • 日本街頭交通廣告牌的「日文漢字」是這些意思
    無論是哪國旅人只要到達日本、走出機場,一定都能在路上發現寫有各種日文片假名及漢字的交通指示廣告牌,這些廣告牌上不外乎就是寫路名、往哪個方向之類的,一般中國人將這些漢字照念雖然也是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大家有仔細想過其中的漢字意思是什麼嗎?
  • 民代炮轟高雄路面「簡體字」 實際上是日文漢字
    民代炮轟高雄路面「簡體字」 實際上是日文漢字 快看 來源:央視網 發布時間:2019年04月04日 11:49 A-A+
  • 別搞錯了,它們是兩種語言,那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
    受漢字影響最大的是日文,至於日語,在學術界的觀點看來,則是同漢語有著本質區別的另一種語言體系。那麼,日文和中文(漢文),日語同漢語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二是孤立語的語序十分嚴格,句式中的語序但凡出現變化,就很有可能導致整個句子的含義發生變化,例如「我喜歡你」和「你喜歡我」,句子中的單個字完全一致,卻因不同的語序而有著不同的表達。最後一個特徵,就是漢語不屬於拼寫讀音的範疇,這也就使得漢語中充斥著許多同音字(韓國廢除漢字之後,深受同音字拼寫表述的摧殘)。
  • 10個深入中國的日文漢字詞彙
    除了「經濟」、「社會」、「主義」等,日本開始接觸西洋文化、改革維新時,將這些西洋單字翻譯成了日文,而中文則直接引用這些日文漢字做使用之外,現代生活中也不乏有許多漸漸深入中國的日文詞彙。這一次要介紹10個在中國能在生活中看見、聽見,甚至自己曾經使用過的日文漢字詞彙,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日文名詞悄悄地在中國扎了根吧!你一定碰過!
  • 漢字筆順 你寫對了嗎:專家詳解漢字筆順規則意義何在
    關於這個問題,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向記者推薦了一位權威專家:國家語委原副主任、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原國家督學傅永和。傅老告訴記者,1965年,由國家文化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錄6196字,這就是我國首次確定的漢字筆順規範。「當時規範的制定依據已無從考證,但從那時起至今,這個筆順規範的字量不斷擴充,其根本規則一直未變。」傅老說。
  • 漢字為何能令外國人痴迷?與英語相比漢字有什麼魔力?
    #近日西方某論壇上討論起東亞的虎文化,並談到了老虎額頭上的花紋與漢字「王」的關係,外國人感到很神奇,中國人居然能從老虎身上獲得靈感創造出「王」這個字,這個漢字造的太好了,老虎是力量的象徵,用它額頭上最明顯的符號作為文字,如同西方的家族紋章,這簡直是天才的創造!
  • 韓國廢除漢字後,嘲笑日本保留漢字,最後被日本網友懟的臉都丟完了
    韓國廢除漢字後,嘲笑日本保留漢字,最後被日本網友懟的臉都丟完了 我國是一個旅遊大國,旅遊資源特別豐富。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吸引了很多遊客來中國旅遊。大多數外國遊客來到中國旅遊後,都被中國的文化給深深吸引。
  • 漢字「簡繁之爭」起波瀾 專家:須尊重字理與規律
    誠然,漢字有工具的屬性,但它更是文化,其特有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超越符號化工具的意義。每一個字的構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象的一種樣式,或者說是造字者對事象內在邏輯的一種理解。」  漢字奧妙,一字表一意  何謂漢字獨特的表意?據相關專家介紹,在解釋這個問題前,先要說明,漢字不僅表意,還有象形與表音等特質。
  • 走進漢字的世界——訪北師大漢字學專家孟琢
    深感於漢字文化推廣之必要性,北京師範大學漢字學專家孟琢副教授根據大學古代漢語、漢字學課程的基礎框架,面向小學階段的孩子寫作了《漢字就是這麼來的》系列叢書,精選能體現造字邏輯與中國歷史文化的400餘個神奇漢字,配以300多幅全彩手繪、文物圖、漢字樹形結構圖,畫說漢字的前世今生。
  • 能認全這些水果蔬菜的日文漢字 算你牛!
    日本的「常用漢字表」裡,記載了2136個漢字。在九年義務教育國語(語文)教學指導大綱裡,對中小學生掌握漢字的數量有明確規定。在現實生活中,漢字常常被片假名代替,比如商店裡賣的蔬菜水果,多數情況下用片假名來表示。天天吃,卻未必認識它們的漢字名,況且有些果蔬的名字高大上的深奧,令人一頭霧水地不知上哪兒擦好。
  • 世界文字史〔關於漢字為何沒有被表音文字取代的淺顯剖析〕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需要注意的是,如同拉丁字母一樣,漢字並非漢語專有,漢字不僅可作為漢語的書寫用字 ,也被用於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