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2020-12-10 騰訊網

漢語的書寫文字被稱為漢字,在朝鮮語,日語等等語言中也有被借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高度發達文字。

傳說漢字最開始的起源就是當時有一個人叫做倉頡,他見到鳥獸的足跡就可以分辨出是何種鳥獸。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除開秦國的大篆還算是規範以外,其他諸侯國的文字大多都是以俗體為主,並且彼此之間都有著一定的分歧。但是據我國現代的文字學家考證,不管是什麼樣的分歧,卻都可以用以六書為主的造字系統解釋。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約是公元前221年。開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政策,這也促進了當時的民族大一統。當時是由李斯這位宰相負責這項政策的實施,在秦國大篆的基礎之上,進行簡化。至於其他六國的文字則是一一廢除,就形成了現在的「小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簡化漢字。

而後的隸書就是自小篆演變而來,當時小篆還是沒有那麼方便書寫。當時有一個人就在監獄之中創造出了這種平正方直的筆畫,改變了小篆的圓線條,更加方便書寫。於是這種字體就被稱為「隸書」,也稱作是「古隸」。

唐朝時期也是為了方便書寫,便創造了「楷書」這種字體,當時的歐陽詢等書法大家紛紛推崇這種字體,以至於後世一直將楷書作為練字的規範。而到了宋朝時期,有一些文人開始收集統計戰亂時期經常出現的異體字,當時《宋元以來俗字譜》其中還收錄的簡體字,這是現在的簡體字第一次出現記載上。

隨後就是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歷史上第一次賦予了簡體字的合法地位。當時太平天國所有的公文以及來往信件書籍,用的都是民間所流行的簡體字,當時還創造了一些新的簡體字、這些簡體字也被現在的《漢字簡化方案》收錄。

後來就是19世紀起,中華文化圈遭受了到西方文明侵入。當時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都受到了西方的影響,開始掀起學習西方的狂潮。當時甚至是想要廢除漢字。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成功,可簡化漢字勢不可擋,於是1935年,當時的大家錢玄同在《簡化字》譜中選出來近1300個漢字進行簡化,這就是如今我們使用的「一簡字」。

隨後的1955年,當時的新中國已經成立。為了普及識字率,當時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組,對簡化字進行增加,這就是「二簡字」。1964年時,二簡字的字體數量翻了幾番。1977年國家開始正式推行二簡字,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

其一就是二簡字的簡化力度過強,將一些不必要簡化的字體也簡化了,這樣的字體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思,而且本是普及識字率的意願推行的二簡字,但是卻連受過文化的人都很難接受,何談推行?

其二就是當時的二簡字已經失去了中華傳統文字的精髓,參差不齊。有專家認為二簡字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像是日語,因為日語就是在漢字偏旁的基礎上進行創造。二簡字很多也是簡化的只剩下偏旁。

所以在1982年,中國的語言文字工作組就正式廢除了二簡字的推行,但是在如今還是可以見到二簡字的,比如說「肖」就是「蕭」的簡化版本。而「桔」就是「橘」的簡化版本。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字」誕生了。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比如日本的建築就是模仿的唐朝建築樣式,日本的神道教,是我國道教和日本原始宗教結合的產物,日本的很多風土人情,也都能夠在我國找到模板。但對於日文是不是起源於我國漢字,中日雙方都有著爭議,畢竟文字是記錄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認日文發源於我國,那就相當於承認了日本的文化都是源於我國。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
  • 安倍也會書法,但他是寫漢字還是日文,完全出乎預料
    安倍也會中國書法,但由於日本字和中國字不完全一樣,那麼他寫的書法到底是漢字還是日文呢,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看他書法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二幅吧。 這是安倍的妻子昭惠和梅拉尼共同舉起了「和平」二個字,看來他們對中國漢字還是挺感興趣的啊。這是安倍在展示一幅中國書法作品,其內容是「風雲論道」。
  • 日本網友:為何日文發音與中文有點像?只因中國有一方面比日本強
    其實很多對日本文化比較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大串的日文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夾雜著幾個漢字,如果你細心一點的話,甚至會發現這些語句的讀音甚至都與中文有些類似,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日本網友在國外歷史論壇提出這一疑問:「為何日文發音與中文有點像?」
  • 為何日本很多字和漢字很像,難道是漢字演變的?網友:肯定是
    有許多遊客想要出國旅行,不管年輕的,還是上歲數的,都有一顆旅遊的心,對於去國外旅行,我認為最不方便的就是我們不懂他們的文化和文字沒有辦法很好的與他們進行交流與溝通,對我們的旅行生活造成了一些麻煩,影響我們遊玩的心情,對於我們周邊的國家來說,有很大一部分中國人會選擇去日本旅遊。
  • 御宅、違和感……這些詞原來都是日語?10個深入中國的日文漢字詞彙
    日本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代都和中國頗有關聯,且日本與中國距離近又擁有迷人的文化與景致,相當受到中國人的喜愛,不但成為中國人出國首選旅遊地,甚至身在中國也能夠從食物、習慣,甚至用語等各方面發現來自日本的事物,說不定還已經太過於常見,導致中國人自己都會忘記原本這是日語呢。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
  • 為何日文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而韓文卻沒有呢?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聰明
    本文為歷史研究基地原創,請勿轉載為何日文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而韓文卻沒有呢?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聰明縱觀如今的日本文字,我們就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字體中還是可以看到漢語的存在。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加上了自己的特有讀音寫法之後,一切都變了,與我國有了一些不同,也更加容易區分。同時上彰顯了他們自己國家的獨特魅力。而除了日本之外,當年也有一個國家和中國的文字十分相近,但後來由於她的制度改動,如今的文字早已變得和中國完全不同,他就是韓國。
  • "世芳扯鈴"又一樁 "逢中必反"卻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世芳扯鈴"又一樁 "逢中必反"卻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2019年04月03日 07:0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疑路口「待轉區」三字字體為簡體字,但被網友指正,其實是日本漢字。
  • 日本街頭交通廣告牌的「日文漢字」是這些意思
    無論是哪國旅人只要到達日本、走出機場,一定都能在路上發現寫有各種日文片假名及漢字的交通指示廣告牌,這些廣告牌上不外乎就是寫路名、往哪個方向之類的,一般中國人將這些漢字照念雖然也是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大家有仔細想過其中的漢字意思是什麼嗎?
  • 民代炮轟高雄路面「簡體字」 實際上是日文漢字
    民代炮轟高雄路面「簡體字」 實際上是日文漢字 快看 來源:央視網 發布時間:2019年04月04日 11:49 A-A+
  • 別搞錯了,它們是兩種語言,那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
    受漢字影響最大的是日文,至於日語,在學術界的觀點看來,則是同漢語有著本質區別的另一種語言體系。那麼,日文和中文(漢文),日語同漢語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前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語言學教授藤岡勝二,曾將阿爾泰語系中的十三個典型特徵(藤岡勝二將阿爾泰語的特徵總結出了十四條)同日語相匹配,但之後的俄國學者波利瓦諾夫,則堅持自己可以論證日語同馬來語體系有著密切聯繫。因此,由於多方各執一詞的觀點,有關日語起源的問題便成了空中樓閣,無法得到正確合理的解答。
  • 花式「玩」漢字、潛心探字源,他說:每個漢字都蘊藏著中華文明的...
    他堅信每個漢字的創造和演變都與文化有著密切關聯:「正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說『凡解讀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字源研究和古漢字識讀推廣,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2氤氳楚風漢韻,結下漢字緣說起與漢字的結緣,劉志賢從櫥房裡搬出一塊半平方米大的刻滿老宋體字的雕版,這是他7年前為自己的《釋紋解字》書稿作的序,細述了自少年以來鑽研古字的歷程。當時寫完之後,意猶未盡,他又花了三個月時間,按照古籍書版的式樣雕刻成版。
  • 韓國廢除漢字後,嘲笑日本保留漢字,最後被日本網友懟的臉都丟完了
    韓國廢除漢字後,嘲笑日本保留漢字,最後被日本網友懟的臉都丟完了 我國是一個旅遊大國,旅遊資源特別豐富。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吸引了很多遊客來中國旅遊。大多數外國遊客來到中國旅遊後,都被中國的文化給深深吸引。
  • 韓國人為什麼要「復活漢字」?8分鐘看完朝鮮半島的文字歷史
    在古代,中國是東亞地區當之無愧的領袖,其文明一直受東亞各民族推崇,漢字也成為東亞各國的通用文字——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均以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即使是他們自創的民族文字(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字喃)也都是以漢字為藍本進行仿製的。
  • 口字旁的「當」為何沒了?曼德拉效應浮現,專家:根本沒那個字
    「當」,這個字如今根本打不出來,不相信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嘗試,然而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這個字確確實實的存在,並且很多人還表示絕對見過,如今很多人寫「叮噹」兩個字的時候,還時常會寫出來,那麼為何憑空消失了呢?
  • 那些我們老讀錯的字,都悄悄改拼音了!連老師們懵圈了……
    點擊播放 GIF 0.7M那些我們老讀錯的字「騎」字在類似動詞詞義時讀 qí ,比如騎兵。其他的類似名詞詞義的全部都讀 jì。輕騎,車騎,驃騎。不過,現代全部都讀 qí,jì 音已經取消了。新版新華字典這個字就只有 qí 一個讀音。(舊讀「jì」「jí」,2005 年起,統一廢「jì」「jí」讀「qí」,詳見《新華字典》第 11 版)沒辦法,我們要與時俱進,不能堅持舊的,否則就是錯的。
  • 那些恥度爆表的爐石傳說日文翻譯
    【17173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對不少玩家來說,有著不少漢字的日文可能會顯得比英文更「親切」,即使讀不懂全文,也可以通過漢字來「跳著看」。不過由於大部分日文漢字的意義與中文不同,有時我們從中文原文的角度理解來看,會覺得不少日文翻譯簡直是腦洞炸裂。
  • 中國筆畫最多的漢字,足足有64畫,形容人嘮嘮叨叨,簡直太貼切了
    中國的漢字非常的有意思,在造字的過程中有非常多的趣事。我們日常能用到的漢字數量只佔全部漢字的一小部分,所以其中難寫的字不多(也可能是大家有意規避自己不會寫的字吧),也就20畫左右就頂天了。但實際上中國漢字中有很多字的筆畫非常多,筆畫最多的一個字足足有64畫。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5月19日下午,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北京大學日語系副教授孫建軍在京舉辦講座,講解漢字在日本的發展歷程,探尋中日文化的異同。活動現場從漢字看日本文字是窺探不同文化體系的線索。實際上不僅是日本漢字,整個傳入日本的中國古代文化都是如此。」劉曉峰說。經過千百年的吸收、發展,漢字早已在日本生根發芽,並且成為了日文文化的一部分。笹原宏之注意到:漢字在日本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出現了很多俗字。他認為,這些變化顯示了漢字富有演進可能性,展示了漢字內在的多樣化品質。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漢字展示了日本人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