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書寫文字被稱為漢字,在朝鮮語,日語等等語言中也有被借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高度發達文字。
傳說漢字最開始的起源就是當時有一個人叫做倉頡,他見到鳥獸的足跡就可以分辨出是何種鳥獸。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除開秦國的大篆還算是規範以外,其他諸侯國的文字大多都是以俗體為主,並且彼此之間都有著一定的分歧。但是據我國現代的文字學家考證,不管是什麼樣的分歧,卻都可以用以六書為主的造字系統解釋。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約是公元前221年。開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政策,這也促進了當時的民族大一統。當時是由李斯這位宰相負責這項政策的實施,在秦國大篆的基礎之上,進行簡化。至於其他六國的文字則是一一廢除,就形成了現在的「小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簡化漢字。
而後的隸書就是自小篆演變而來,當時小篆還是沒有那麼方便書寫。當時有一個人就在監獄之中創造出了這種平正方直的筆畫,改變了小篆的圓線條,更加方便書寫。於是這種字體就被稱為「隸書」,也稱作是「古隸」。
唐朝時期也是為了方便書寫,便創造了「楷書」這種字體,當時的歐陽詢等書法大家紛紛推崇這種字體,以至於後世一直將楷書作為練字的規範。而到了宋朝時期,有一些文人開始收集統計戰亂時期經常出現的異體字,當時《宋元以來俗字譜》其中還收錄的簡體字,這是現在的簡體字第一次出現記載上。
隨後就是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歷史上第一次賦予了簡體字的合法地位。當時太平天國所有的公文以及來往信件書籍,用的都是民間所流行的簡體字,當時還創造了一些新的簡體字、這些簡體字也被現在的《漢字簡化方案》收錄。
後來就是19世紀起,中華文化圈遭受了到西方文明侵入。當時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都受到了西方的影響,開始掀起學習西方的狂潮。當時甚至是想要廢除漢字。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成功,可簡化漢字勢不可擋,於是1935年,當時的大家錢玄同在《簡化字》譜中選出來近1300個漢字進行簡化,這就是如今我們使用的「一簡字」。
隨後的1955年,當時的新中國已經成立。為了普及識字率,當時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組,對簡化字進行增加,這就是「二簡字」。1964年時,二簡字的字體數量翻了幾番。1977年國家開始正式推行二簡字,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
其一就是二簡字的簡化力度過強,將一些不必要簡化的字體也簡化了,這樣的字體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思,而且本是普及識字率的意願推行的二簡字,但是卻連受過文化的人都很難接受,何談推行?
其二就是當時的二簡字已經失去了中華傳統文字的精髓,參差不齊。有專家認為二簡字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像是日語,因為日語就是在漢字偏旁的基礎上進行創造。二簡字很多也是簡化的只剩下偏旁。
所以在1982年,中國的語言文字工作組就正式廢除了二簡字的推行,但是在如今還是可以見到二簡字的,比如說「肖」就是「蕭」的簡化版本。而「桔」就是「橘」的簡化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