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蝙蝠是哺乳動物,卻是「蟲」字旁?我們先來看「蝙蝠」二字的造字法。《說文解字》稱:「蝙蝠,服翼也。從蟲,畐聲。」那麼,古人為什麼用「蟲」字旁來做它的偏旁呢?是不是搞錯了?不是!
問題的根源是——人類對於動物的認識是逐步發展成熟的,語言文字的發展也是逐步成熟的。綜合古人的文獻資料來看,「蟲」這個字也有廣義和狹義之稱之分,而且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古人當時造字的時候,是依據當時的認識來的。
下面一一來解析——
一、古人最初的認識——「蟲」,古代泛指所有的動物
古代所有的動物都可以用「蟲」字來泛指,這應該是含義最廣的「蟲」字了。人稱為「走蟲或倮蟲」;老虎稱為「大蟲」,蛇稱為「長蟲」,魚稱「水蟲」,鳥稱「羽蟲」,有介殼的稱為「介蟲」,還有什麼不能用「蟲」來表示的呢?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說,毛蟲的精華是麒麟,羽蟲的精華是鳳凰,介蟲的精華是神龜,鱗蟲的精華是蛟龍,倮蟲的精華是聖人。
在這種含義之下,《說文解字》中「蝙蝠,從蟲,畐聲」的解釋就再合適不過了。同時,這種含義在《漢語詞典》中有標註:「蟲,動物的通稱。」
二、古人認識的發展——有腳的叫「蟲」
隨著認識的提高,人們把一切動物統稱為「蟲」顯得有些不足了,於是認識上有了發展。於是《爾雅·釋蟲》稱:「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
因為蝙蝠是有腳的,所以用蟲字旁也合情合理。「豸」是什麼呢?本來是指長脊動物,如貓、虎之類。但在此時解釋為無腳的蟲,體多長,如蚯蚓之類。可見這個字的含義也是不斷變化的。
三、古人認識的深入——「鳥獸蟲魚」,分門別類
古人較為深入的認知,分為「鳥獸蟲魚」四類,用這四個字也就可以籠統地稱呼自然界的各種動物了。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有一句話:「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歷代文化名人如賈誼、柳宗元、劉伯溫、李漁、蘇軾、蒲松齡、方孝孺、歐陽修、程頤等,對於自然界的鳥、獸、蟲、魚都有記錄和思考,今人將其編成《歷代文化名人筆下的鳥獸蟲魚》一書。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沒有把「蝙蝠」歸為「鳥」類呢?請繼續往下看——
四、「蝙蝠」為什麼不用鳥字旁
上面說到,隨著認識的發展,中國古人把自然界的動物分為「鳥獸蟲魚」四類,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沒有把「蝙蝠」歸為「鳥」類呢?
有兩方面原因——
原因之一,古人對「鳥」的認識,象鳥形,飛禽總名。按理說蝙蝠也看似可以歸為鳥類,但是後來人們觀察發現,鳥有長羽毛,蝙蝠沒有長羽毛。《說文解字》:「鳥,長尾禽總名也。象形。」
原因之二,古人認為「蝙蝠」是老鼠變化來的,故有「飛老鼠」之稱。《孝經·援神契》有註解:「形絕類鼠,肉翅與足相連,夜捉蚊蚋食之,俗言老鼠所化也。」因此,按「鳥獸蟲魚」四分法,還是把蝙蝠歸為「蟲」類。
五、人類對動物的科學認識
近現代科學的發展,人類對動物與自然界有了更為科學的認識,將所有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蝙蝠劃分在脊椎動物、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也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真正飛翔的獸類。
不過這已經是後話了,如果古人造字之初就有這種知識的話,那麼「蝙蝠」這兩個字可能要改寫。
人類對於動物的認識是逐步發展成熟的,語言文字的發展也是逐步成熟的。古人造字之時,依據當時的認識,把蝙蝠二字冠以「蟲」字旁,應該是時代的局限吧!
(參考文獻:《說文解字》、《漢語字典》、《爾雅·釋蟲》、《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動物百科知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