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的名聲不太好,農村裡一般都叫偷油老鼠,當然這是一個誤會,而事實上蝙蝠的長相夠醜陋,所以種花家第一次看到有人吃蝙蝠時,實在有些震驚莫名,而最近新冠肺炎病毒攜帶者據說可能是蝙蝠,又讓大家對它的厭惡增加幾分,那麼問題來了,假如蝙蝠是真兇,能讓它徹底滅絕嗎?
其實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的統稱,這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全世界總共有19科185屬962種,除了兩極以外基本上遍布全球!蝙蝠最早起源於創新世,是一種古老的物種。
4900萬年前的蝙蝠化石,和現代蝙蝠幾乎一樣
蝙蝠的四肢和尾部之間覆蓋了堅韌的翼膜,它可以像鳥類一樣飛行,它具有發達的聽力,大部分蝙蝠都能使用超聲波定位捕食,除了捕食昆蟲以外還有吸血蝙蝠和捕魚的蝙蝠。蝙蝠一般棲息於洞穴、樹洞、森林中!
蝙蝠攜帶了多種病毒,還是狂犬病毒、伊波拉病毒、SARS的原型病毒、MERS冠狀病毒等眾多病毒的源頭,而在2019年1月24日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朱懷球團隊發表的研究文章認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兩個潛在宿主,其中水貂可能為中間宿主。朱懷球團隊研究認為與感染其他脊椎動物的冠狀病毒相比,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具有更相似的感染模式,而水貂病毒的傳染性模式更接近新型冠狀病毒!
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上發表文章「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現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該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最有可能是蝙蝠,它與雲南菊頭蝠中存在的RaTG13冠狀病毒一致性高達96%。
兩個團隊的研究不約而同的指向了蝙蝠,至少蝙蝠已經脫不了干係了!
為什麼蝙蝠會攜帶那麼多病毒?
蝙蝠的DNA損傷修復基因和其他哺乳動物相比有些特殊,它的DNA修復能力很高,蝙蝠的飛行導致代謝率很高更易產生DNA損傷,蝙蝠是通過DNA修復與之抗衡!比如蝙蝠的的細胞能抗熱壓力(飛行消耗很大代謝高,體溫也很高)。大部分哺乳動物對抗病毒感染是I型幹擾素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活性的分泌蛋白質,以I類MHC分子結合內源性肽段精確阻擊被感染病毒細胞。
細胞察覺發現自己被病毒感染之後會把合成的病毒蛋白進行消化,進而產生病毒特異性的肽段,加載到MHC-1的溝槽中,轉移到細胞表面,進而告訴CD8+T細胞「我被病毒感染了」,這時候CD8+T細胞就會釋放穿孔素顆粒酶把這個細胞打洞,細胞死了,裡面還沒出來的病毒也就一起掛了)。
本來可以通過產生IL-1β介導炎症反應的炎性小體,但蝙蝠居然缺失了PYHIN家族的基因,所以儘管蝙蝠感染了病毒,但卻沒有症狀,也就是病毒一直可以在蝙蝠體內潛伏,發展卻不對蝙蝠本身致病或者很少致病!這是蝙蝠的飛行帶來的副產品,當然對蝙蝠來說這是好事,它有比較高的壽命,極少得癌症等!
從上文來看,蝙蝠簡直就是一種飛行的病毒源,能將其徹底消滅嗎?其實蝙蝠與人類本來就沒有多少糾葛,是我們人類找招惹它,一種面目如此醜陋的生物,居然燉它的湯來喝,好表示它的肉非常緊緻,這是在沒話好說!不過蝙蝠可是生態環境中重要一環,請不要想著將其消滅,後患無窮!
當然最緊急關頭也沒啥可以顧忌的了,蝙蝠該消滅那就來個預案看看,能徹底消滅蝙蝠嗎?
其實根據蝙蝠的習性來說,有這可能,因為它們比老鼠和文字更容易消滅,但要消滅它卻也不太可能,主要有如下因素:
蝙蝠一般都聚居於樹林、樹洞或者山洞
蝙蝠一年繁殖一次,妊娠約2-6個月,單胎
這兩個蝙蝠容易被消滅主要因素,聚居而且單胎,表示一次可以搞定一大批,而且繁殖率不高,恢復水平比較低!所以從長這兩點看,蝙蝠被搞定概率還是挺大的,那又為什麼消滅不可能呢?
蝙蝠遍布全球各大洲,大部分氣候地帶都有
這表示人類得追殺全球,事實上不太可能,像老鼠和文字一樣,他們將永遠與人類為伴,除非我們人類某天移民木星軌道上的掩體,根據《三體》的時間表,這個掩體計劃大概在數百年後發生,到那會我們可選擇帶哪些物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