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5月6日刊文稱,科學家發現,與大多數其他動物相比,蝙蝠攜帶的能感染人類的病毒似乎特別多。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與解答。
●棲息密度極高
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哺乳動物策展人布魯斯·帕特森說,蝙蝠擁有的一些獨特特點或許使它們能攜帶大量病毒。這種哺乳動物「極其喜歡群居」,大部分時間都聚集在一起。在夏季,全球規模最大的蝙蝠群會降落在德克薩斯州布拉肯洞穴,屆時會有逾1500萬隻墨西哥游離尾蝠聚集在那裡。在這個洞穴裡降生的小蝙蝠的棲息密度極高。
「我們都知道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及其在打破病毒傳播鏈方面發揮的作用——可是,當整個生物群體都擠在一起且這種非常緊密的社群中的個體彼此照顧時,就很難做到這一點了,」帕特森說,「任何病原體或寄生蟲傳遍整個群體無需很長時間。」
●免疫系統強大
帕特森說,由於像這樣採取群居生活方式,為了生存,蝙蝠進化出了強大的免疫系統。這種強大的防禦系統使得它們雖然攜帶很多病毒卻不會生病,或者至少抵禦狂犬病等致命疾病的時間比其他哺乳動物更長。
只有當蝙蝠在冬季為保存體能而冬眠時,這種天生的保護能力才會下降。
●新陳代謝旺盛
除了擁有非同尋常的免疫系統外,蝙蝠還是唯一能飛翔的哺乳動物。蝙蝠進化出的一些助其待在空中的能力也使得它們對病毒有適應力。
「飛行是最奢侈的出行方式之一,消耗的體能比遊泳、走路或跑步消耗的體能要多得多,」帕特森說,「為了待在空中,蝙蝠不得不非常努力。」因為蝙蝠在飛行時消耗了很多體能,它們的新陳代謝率很高。
另一種可能性是,飛行令蝙蝠的體溫上升到擊敗病毒的水平。這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兒類似發燒能幫助人類抗感染。
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它們的超級群居行為、「渦輪增壓」式新陳代謝過程以及超強的免疫系統——形成了攜帶和傳播疾病的完美風暴。「蝙蝠的這些特性不僅使得它們非常擅長阻止病毒攻克它們的系統,也使得那些病毒在蝙蝠體內存活的時間比在其他動物體內更長,」帕特森說,「這增加了蝙蝠將病毒傳播給其他動物或人的可能性。」
●蝙蝠種類繁多
不過,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病毒生態學家納德斯·莫倫茲認為,蝙蝠種類繁多,所以,我們會在蝙蝠身上發現那麼多人畜共患病毒。
事實上,許多病原體是由其他動物傳染給人類的。與蝙蝠相比,臭鼬或浣熊讓你染上狂犬病的可能性更高;中東呼吸症候群通常是由駱駝傳播的;而引發2003年非典疫情的多半是果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