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曾經對69個國家的大約200種蝙蝠做過研究和統計,他們在這些蝙蝠身上發現了4000多種病毒,其中至少有60種是對我們人類有威脅的,比如說伊波拉、SARS、MERS、馬爾堡、亨德拉、尼帕等等,由此可見蝙蝠的「移動病毒庫」這個稱號並不是空穴來風。這不禁令人奇怪,小小的蝙蝠怎麼會這麼「毒」?
能夠攜帶大量病毒的蝙蝠早就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並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表明蝙蝠之所以這麼「毒」,其根本原因就是,相對於其他哺乳動物而言,蝙蝠的機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很弱,這種特性使得進入蝙蝠體內的病毒更加容易存活。那麼為什麼蝙蝠會有這種特性呢?科學家告訴我們,這是為了飛行所付出的代價。
蝙蝠是地球上唯一的一種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大家都知道,飛行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的,因此在蝙蝠體內的新陳代謝就非常的快,這個過程會對蝙蝠的機體產生各種損傷,特別是會導致DNA複製的出錯率大幅上升。動物的免疫反應就是機體對可疑的異己成分作出的防禦反應,因此可以說,如果蝙蝠的免疫反應不這麼弱的話,它們將無法存活下去。
病毒其實就是由蛋白質外殼包裹著的遺傳代碼(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蝙蝠的免疫反應弱了,其機體也就很難將它們區分出來,於是蝙蝠也就很容易被病毒入侵了。蝙蝠的祖先可以追溯到5000萬年以前,再加上它們又是群居動物(一個群體的數量甚至可以達到幾百萬之多),它們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互相傳播病毒,小小的蝙蝠這麼「毒」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問題就來了,蝙蝠攜帶大量病毒自己卻沒事,人類能從中得到對付病毒的方法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蝙蝠攜帶大量病毒自己卻沒事,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
炎症反應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炎」,通常表現為紅腫、發熱等等現象,這是動物的免疫系統對入侵病毒進行抗爭的反映,但這也會導致動物機體自身的損傷,如果某個部位發炎太厲害,甚至會危及到生命。研究表明,蝙蝠對由病毒引發的炎症反應有著的強大的抑制能力,簡單地講就是,當蝙蝠的機體被病毒入侵時,它只會有一點點發炎,甚至根本就不會發炎。
那麼蝙蝠的機體就這樣對病毒不管不問嗎?其實不然,對於這種情況,蝙蝠進化出了兩大特殊的本領,首先就是它們體內的幹擾素隨時都是處於活躍狀態。所謂幹擾素,是指動物機體內分泌的一種具有抑制細胞增殖以及抗病毒作用的糖蛋白,其中I型幹擾素最為重要,當某個細胞被病毒入侵後,它能夠促使其附近的健康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從而阻止病毒的進一步入侵。
其他的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的I型幹擾素,通常都只有在機體被病毒入侵之後才會被激活,但在蝙蝠的體內,不管有沒有病毒入侵,其體內的I型幹擾素一直是處於激活狀態,這使得蝙蝠的免疫系統對被病毒入侵的細胞高度警覺,一旦發現馬上阻止病毒繼續在體內傳播。
更重要的是,蝙蝠擁有其他哺乳動物無法企及的DNA修復能力,研究表明,在蝙蝠的基因組中有很多與DNA修復有關的基因,這使得它們體內的病毒複製過程受到了很強的抑制。除此之外,蝙蝠的體溫是可變的,在很多時候它們的體溫都維持在40攝度,這使得很多病毒根本無法在其體內正常複製。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蝙蝠並不是擁有非常強大的對付病毒的能力,而是它們對病毒擁有極高的耐受能力。所以說就算知道了為什麼蝙蝠攜帶大量病毒自己卻沒事,人類也無法從中得到對付病毒的方法。
在漫長的演化史裡,蝙蝠進化出了飛行的能力,這使得它們成功地成為了地球上除了人類以外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然而它們也為飛行付出了代價,那就是隨時都與大量病毒共存。值得一提的是,蝙蝠是植物的授粉者、種子的傳播者、蚊子等夜行昆蟲的捕食者,森林生態環境的重建者……總而言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物種。
(上圖為蝙蝠分布圖)
我們不能因為蝙蝠很「毒」,就想著去怎麼讓它們滅絕(其實這也很難做到),蝙蝠的棲息地與人類互相遠離,對人類也沒有攻擊性,並且它們攜帶的病毒必須要經過非常複雜的過程才可能對人類造成威脅,因此我們只要做到儘量不與野生動物產生接觸(吃野生動物更加不可以),就可以保證自己安全了。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