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蝙蝠怎麼會這麼「毒」?科學家:這是為了飛行所付出的代價

2021-01-15 魅力科學君

科學家們曾經對69個國家的大約200種蝙蝠做過研究和統計,他們在這些蝙蝠身上發現了4000多種病毒,其中至少有60種是對我們人類有威脅的,比如說伊波拉、SARS、MERS、馬爾堡、亨德拉、尼帕等等,由此可見蝙蝠的「移動病毒庫」這個稱號並不是空穴來風。這不禁令人奇怪,小小的蝙蝠怎麼會這麼「毒」?

能夠攜帶大量病毒的蝙蝠早就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並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表明蝙蝠之所以這麼「毒」,其根本原因就是,相對於其他哺乳動物而言,蝙蝠的機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很弱,這種特性使得進入蝙蝠體內的病毒更加容易存活。那麼為什麼蝙蝠會有這種特性呢?科學家告訴我們,這是為了飛行所付出的代價。

蝙蝠是地球上唯一的一種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大家都知道,飛行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的,因此在蝙蝠體內的新陳代謝就非常的快,這個過程會對蝙蝠的機體產生各種損傷,特別是會導致DNA複製的出錯率大幅上升。動物的免疫反應就是機體對可疑的異己成分作出的防禦反應,因此可以說,如果蝙蝠的免疫反應不這麼弱的話,它們將無法存活下去。

病毒其實就是由蛋白質外殼包裹著的遺傳代碼(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蝙蝠的免疫反應弱了,其機體也就很難將它們區分出來,於是蝙蝠也就很容易被病毒入侵了。蝙蝠的祖先可以追溯到5000萬年以前,再加上它們又是群居動物(一個群體的數量甚至可以達到幾百萬之多),它們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互相傳播病毒,小小的蝙蝠這麼「毒」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問題就來了,蝙蝠攜帶大量病毒自己卻沒事,人類能從中得到對付病毒的方法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蝙蝠攜帶大量病毒自己卻沒事,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

炎症反應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炎」,通常表現為紅腫、發熱等等現象,這是動物的免疫系統對入侵病毒進行抗爭的反映,但這也會導致動物機體自身的損傷,如果某個部位發炎太厲害,甚至會危及到生命。研究表明,蝙蝠對由病毒引發的炎症反應有著的強大的抑制能力,簡單地講就是,當蝙蝠的機體被病毒入侵時,它只會有一點點發炎,甚至根本就不會發炎。

那麼蝙蝠的機體就這樣對病毒不管不問嗎?其實不然,對於這種情況,蝙蝠進化出了兩大特殊的本領,首先就是它們體內的幹擾素隨時都是處於活躍狀態。所謂幹擾素,是指動物機體內分泌的一種具有抑制細胞增殖以及抗病毒作用的糖蛋白,其中I型幹擾素最為重要,當某個細胞被病毒入侵後,它能夠促使其附近的健康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從而阻止病毒的進一步入侵。

其他的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的I型幹擾素,通常都只有在機體被病毒入侵之後才會被激活,但在蝙蝠的體內,不管有沒有病毒入侵,其體內的I型幹擾素一直是處於激活狀態,這使得蝙蝠的免疫系統對被病毒入侵的細胞高度警覺,一旦發現馬上阻止病毒繼續在體內傳播。

更重要的是,蝙蝠擁有其他哺乳動物無法企及的DNA修復能力,研究表明,在蝙蝠的基因組中有很多與DNA修復有關的基因,這使得它們體內的病毒複製過程受到了很強的抑制。除此之外,蝙蝠的體溫是可變的,在很多時候它們的體溫都維持在40攝度,這使得很多病毒根本無法在其體內正常複製。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蝙蝠並不是擁有非常強大的對付病毒的能力,而是它們對病毒擁有極高的耐受能力。所以說就算知道了為什麼蝙蝠攜帶大量病毒自己卻沒事,人類也無法從中得到對付病毒的方法。

在漫長的演化史裡,蝙蝠進化出了飛行的能力,這使得它們成功地成為了地球上除了人類以外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然而它們也為飛行付出了代價,那就是隨時都與大量病毒共存。值得一提的是,蝙蝠是植物的授粉者、種子的傳播者、蚊子等夜行昆蟲的捕食者,森林生態環境的重建者……總而言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物種。

(上圖為蝙蝠分布圖)

我們不能因為蝙蝠很「毒」,就想著去怎麼讓它們滅絕(其實這也很難做到),蝙蝠的棲息地與人類互相遠離,對人類也沒有攻擊性,並且它們攜帶的病毒必須要經過非常複雜的過程才可能對人類造成威脅,因此我們只要做到儘量不與野生動物產生接觸(吃野生動物更加不可以),就可以保證自己安全了。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蝙蝠身藏近百種病毒?科學家:為了會飛而付出的代價
    最近這段時間蝙蝠又火了,當然,更多的是對蝙蝠的害怕,因為蝙蝠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已經為我國帶來了2次病毒傳播,上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當時果子狸曾經替蝙蝠「背鍋」10餘年的時間,最終在2017年,在雲南,科學家們終於在中華菊頭蝠的身上檢測出了SARS病毒,證明果子狸也是「受害者
  • 毒王蝙蝠為什麼這麼毒,可能是為了飛行,不得不做出的犧牲!
    指骨與上肢之間有一層薄膜相連,這層皮膜一直連接著蝙蝠的下肢,四肢展開後,像是滑翔傘一樣。科學家推測,蝙蝠的飛行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點點演化而來的。在早期,蝙蝠的祖先雖然已經有皮膜的存在,但卻不具備飛行能力,只能從高處的樹上滑翔到另一顆樹上。
  • 蝙蝠為什麼那麼毒?科學家稱可能是為了飛行做出的犧牲
    還有之前全球肆虐的伊波拉病毒,也在蝙蝠的身體內找到了源頭,而現在正在傳播的新型冠狀病毒據科學家分析大概率是源自於蝙蝠。除了蝙蝠之外科學家還公布了很多「危險」的野生動物,例如刺蝟、浣熊、穿山甲、野豬、野兔、土撥鼠、蛇、果子狸等,最危險的行為就是「吃野味」,面對這樣大的潛在危機只是為了一口食物實在是不值當。
  • 蝙蝠為什麼那麼「毒」?科學家:可能是為了飛行做出的犧牲
    除了蝙蝠之外科學家還公布了很多「危險」的野生動物,例如刺蝟、浣熊、穿山甲、野豬、野兔、土撥鼠、蛇、果子狸等,最危險的行為就是「吃野味」,面對這樣大的潛在危機只是為了一口食物實在是不值當。蝙蝠指的是翼手目下的一大類動物包含了19科185屬961種,是整個哺乳綱下的第二大類群,僅僅次於齧齒目動物類群,是非常大的一類哺乳動物,最大的蝙蝠翼展可以達到1.5米,最小的十幾釐米。同時也是唯一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相信很多人都曾認為蝙蝠是鳥類。那麼大家是否想過蝙蝠為什麼攜帶這麼多的病毒?
  • 人類若想進化出翅膀,需要付出什麼代價?看完沒幾個人願意接受
    縱觀如今自然界所有的哺乳動物,只有蝙蝠具有真正的飛行能力,其它的哺乳動物要麼只會短距離滑翔,要麼連滑翔都不會。鳥類之所以掌握飛行技能,是因為它們長出了一對翅膀。然而蝙蝠並沒有長出翅膀,而是在前肢和身體側邊長出了翼膜。
  • 蝙蝠——並非你所知
    蝙蝠——並非你所知! | 安誠蝙蝠是唯一進化出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它在這次新冠病毒傳播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那麼,你心中的蝙蝠是個什麼形象呢?它是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蝠」與「福」諧音,並且蝙蝠的壽命比較長,因此,中國的「福」文化中,就越來越多的出現蝙蝠的身影。白居易曾留下「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網羅」的詩句。這句話來自民間的一種傳說,人們認為蝙蝠可以喝到鐘乳洞裡的水,因此可以長生,千年之後,它們身體的顏色也會從原來的灰黑變成雪白,成為真正的「仙鼠」。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混沌初開時,由一隻白蝙蝠所化。
  • 「病毒之王」蝙蝠:飛行時會「發燒」,攜上百種病毒卻很長壽!
    不過屬於大蝙蝠亞目的蝙蝠主要吃水果,而小蝙蝠亞目的蝙蝠主要吃昆蟲。 另外古人之所以認為蝙蝠有「福」和祥瑞,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蝙蝠通常都很長壽。首先蝙蝠都是胎生的(每年通常只育一崽),只要出生的蝙蝠安全度過幼蝠和亞成蝠期這兩個階段,如無意外的話,基本上可以活個20-30年,甚至是40年。這壽命對於小型哺乳動物來說,那可是相當長了。
  • 上帝的寵物:蝙蝠究竟是什麼物種進化的?為何那麼毒自己還不死?
    蝙蝠的帶毒體質蝙蝠在大家印象中並不是一種吉利的動物,所以和它接觸也相對較少,大家對這種毛茸茸、而且還會飛的動物,實在不太感冒,但你有一點不得不承認,蝙蝠這種動物實在是太牛逼了,簡直就是上帝的寵物!首先它的高壽,按動物體型比,蝙蝠壽命目測也就2-3年,最多也就5-6年,因為大致上體型和壽命是正比的,但這個定律在蝙蝠身上失效了,你家的寵物狗那麼大隻,還不如小小的蝙蝠能活,大部分蝙蝠能活過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而你家的狗狗,大概只有11-12年的壽命,了不起15年到頂了!
  • 蝙蝠竟然會傳播狂犬病毒?科學家給出答案,讓人感到害怕
    因為這種病毒被叫做狂犬病毒,所以很多朋友都會誤以為只有在犬類的體內才會攜帶,其實,在很多野生動物的身上都有攜帶這種病毒,它屬於人畜共患的一種傳染病,最早在1884年被發現,此後由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在多次試驗之下最終研發出了狂犬疫苗。
  • 科學家:這是為了進化而付出的代價
    (野生動物一出生就能走路,而人類卻不行)進化的代價實際上,這正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地球上最強的生物,很大的原因就在於靠後肢行走,從而解放了前肢。比如貓和狗,雖然偶爾也能靠後腿直立起來,但是無法長時間保持下去,這是因為它們的骨骼和肌肉原本就不是為了直立行走而生長的。因此,為了能夠讓我們可以整天直立行走,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歲月裡,不斷地發生著身體結構的改變。其中的改變之一,就是盆骨的收縮。通過盆骨的收縮,我們的後腿更容易支撐整個身體,從而讓我們可以自由地直立移動。
  • 科學家研究機械蝙蝠已掌握蝙蝠飛行特性
    科學家研究機械蝙蝠已掌握蝙蝠飛行特性,關節慾動和各種飛行參數。據每日科學網報導,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藉助機械蝙蝠揭開了蝙蝠飛行的四個要素:特殊結構的韌帶,彈性的皮膚、肌肉的支撐和靈活的骨骼。具備了這幾個要素,讓蝙蝠可以快速上升和下降。研究人員採用一個複雜的系統的關節、機矽彈性體的柔性膜和伺服電機、一個皮帶輪系統使用與蝙蝠翅膀相同的質量製成了一個機器翼。
  • 為何會通過蝙蝠傳播?研究員終於找到答案
    比方說我們熟悉的企鵝,它們是海洋中的遊泳高手,可是企鵝卻是鳥類的一種,在6000萬年之前,企鵝的祖先為了生存放棄了天空,選擇了大海。蝙蝠也是如此。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後,蝙蝠的祖先為了生存,也成功進化出了飛行的能力,成為了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而且蝙蝠並沒有翅膀,它們是用翼手完成飛翔的。
  • 為什麼說蝙蝠堪比「萬毒之祖」,看完就知道蝙蝠有多毒了?
    在新冠肺炎全球爆發後,一個動物又進入了人們的視線,那就是蝙蝠。近現代以來,蝙蝠身上攜帶了數種病毒都感染到了人類身上,例如狂犬病、伊波拉病毒、mers病毒、sars病毒等。蝙蝠對於人類而言,可以說是天然的&34;。為什麼這麼說呢?
  • 人類為了長出翅膀,究竟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那鳥人還是人嗎?
    大家好,前幾天我們一起了解了自然界最會儲存食物的八種動物,還有青蛙殺手以及會兩棲作戰的蝙蝠,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我們人類自己的進化問題吧。如果今天讓我能夠自己選擇要當什麼生物,實話說鳥類還真的在我名單前幾名,而且我相信有這樣想法的人絕對不只我一個,世界上甚至有人為了獲得這樣的飛行能力而付出了超乎你想像的代價。當然,今天我們也不光是來介紹這些奇人異事的,還要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探討人類有可能進化出翅膀嗎?結果很可能超乎你的想像哦。
  • 《蝙蝠和雷達》揭開蝙蝠探路的秘密(內附練習題)
    2.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1.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是怎麼做到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2.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3.蝙蝠靠超聲波在夜間飛行。飛機裝上了雷達,得以安全飛行,這是科學家利用仿生學造福人類的體現。你們還知道生活中哪些發明是受到了動物的啟發嗎?
  • 科學家揭示蝙蝠飛行及免疫適應性相關機制
    中外科學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組學研究近日在《科學》上在線發表。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適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蝙蝠除了飛行就是倒掛睡覺,它們是如何繁殖後代的?
    蝙蝠是唯一一種會飛的哺乳動物,這是它與其他哺乳動物最大的不同之處。而飛行的能力雖然讓蝙蝠嘗到了甜頭,但是為此蝙蝠也付出了許多代價,比如為了躲避鳥類的競爭,它們有了晝伏夜出的習性(大多數鳥是晝出夜伏的)。而且蝙蝠的一生除了飛行就是倒掛著,那麼作為一種哺乳動物,它是如何繁殖和哺育後代的呢?
  • 蝙蝠為什麼這麼「毒」?3分鐘英文動畫帶你了解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組長鍾南山2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對2019-nCoV的基因組的分析研究表明,其與SARS-CoV有79.5%的相似性,而與蝙蝠來源CoV有96%的相似性,基本支持2019-nCoV來源於蝙蝠,但是否存在中間宿主目前還需要研究。
  • 科學家研製出蝙蝠機器人,可模仿真蝙蝠57%飛行動作
    他們在設計時只「複製」了蝙蝠的五個自由度:肩部、肘關節、手腕彎曲、腿和尾巴的運動。儘管如此,理論上來講,這款蝙蝠機器人可以複製真正蝙蝠超過57%的飛行動作。此外,B2僅重93克,體積與埃及果蝠相近,翼展長達47釐米。
  • 隨身攜帶100多種病毒,蝙蝠為啥卻沒事?美科學家:原理很簡單
    那麼,蝙蝠為啥會這麼「毒」呢?為啥它們攜帶如此多的病毒,自身卻不會出事?科學家對蝙蝠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它們具備和大量病毒「共生」的特殊能力。,而飛行動物有一點非常特殊,那就是他們需要劇烈的運動才能起飛,從而導致其體溫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