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史上,出現過很多危險病毒,如尼帕、亨德拉、伊波拉、馬爾堡、非典型肺炎等等,這些病毒都很可怕,其中伊波拉病毒能殺死90%的感染者,致命性極高。而冠狀病毒雖然達不到這麼高的致死率,但是其傳播速度很快。這些令人生畏的病毒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近50年內出現於人類身上的,並且有著共同的攜帶者—蝙蝠。
雖然說蝙蝠是病毒的攜帶者,但是需要澄清一下的是這還真不是蝙蝠的錯。我們養的家禽牲畜甚至是我們自己肆意侵入蝙蝠棲息地才很大可能是導致近日疫情爆發和展開的主要原因,熱帶地區更是如此。
像馬來西亞這個國家,連蝙蝠棲息的森林都被商業養豬場佔了,這樣一來病毒就會從蝙蝠身上傳到豬身上,再由豬帶給人類,首次尼帕病毒就是這樣在人類中爆發的。又比如在澳大利亞,由於原生森林遭到當地居民的破壞,才讓果蝠有機會飛進郊區花園,從而萌生出亨德拉病毒。
當然了,蝙蝠所攜帶的病毒確實比絕大部分動物多,而且攜帶的大多是對人類致命的病毒。至於背後的原因,很大程度因為蝙蝠是群居動物,即使是不同種類的蝙蝠也會聚集在一起,生活於密閉的空間之內。因此,病毒就能輕易地在它們當中的個體和種群之間廣泛傳播。
更重要的是,蝙蝠自己受到感染並不會死亡,而且還能安然無恙,至少大部分蝙蝠是這樣的,它們照樣可以活得很好,還能到處飛行,從而使病毒蔓延下去。
是什麼讓蝙蝠如此「頑強」?其實很大可能正是因為其飛行特性。蝙蝠是一種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在產生可供飛行的大量能量時,必然也會產生損害DNA的副產物。因此,蝙蝠在飛行過程中就會提高DNA修復能力和其他一些防護措施,比如產生可抑制入侵者的特殊細胞等等,百毒不侵的蝙蝠就是這麼來的。
相對於「病毒攜帶者為何會是蝙蝠」、「蝙蝠受感染為何不會死亡」這兩個問題,人類最感興趣也對我們最重要的是病毒是如何在蝙蝠體內生存的。
惡名遠揚的病毒對宿主十分挑剔,它們喜歡寄生在溫度能夠精確控制的陸生哺乳動物體內。而蝙蝠在飛行的時候體溫會上升到約40℃,這種頻繁的「桑拿浴」不是一般的病毒能夠承受的,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少數,是那些進化出耐高溫的堅強病毒,對它們而言我們發高燒的溫度只是小菜一碟。可見,是飛行成就了蝙蝠對病毒的免疫力,同時也讓病毒對我們「免疫」。
既然如此,人類又能拿蝙蝠怎麼樣呢?我們還需要依靠蝙蝠來傳播花粉、控制昆蟲等等,畢竟我們對土地愛得那麼深沉。另外,或許我們還能在蝙蝠身上學習到一些有用的免疫技巧,比如如何預防癌症之類的。再說了,蝙蝠並非病毒的最大攜帶者,人類才是,我們最好別再打擾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