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拒絕野味」的倡議在03年因食用果子狸而爆發的SARS非典後又被頂上熱搜,多了許多懊悔和憤怒的意味。
而在「野味」背後,病毒真正的宿主蝙蝠,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蝙蝠因為奇特的進化裡程,今天來看就是個超級病毒炸彈,近千種蝙蝠共攜帶137種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病毒61種,且蝙蝠群數目巨大,還會飛,那麼問題來了:
飛行炸彈火力足,人還怎麼活?
要捕殺蝙蝠嗎?
為什麼蝙蝠染病自己沒事?
拜讀幾篇高贊科普,整理了以下幾點,希望讀完可以對蝙蝠、野味、病毒之間的關聯有較為全面的認知:
01
會飛,更會「發燒」,所以蝙蝠自己沒事兒
蝙蝠是哺乳類動物中唯一的「空軍「,他們在飛行時代謝加快體溫上升,就像獵豹發起高速追捕時,體溫會升高一樣,哺乳動物體溫上升會影響細胞正常工作,所以獵豹狂奔數分鐘後必須停下來休息,避免身體過熱而出問題。
宏都拉斯一種白色蝙蝠
「發燒」同樣對有害細胞也有「殺傷力」,是一種免疫功能,和獵豹狂奔是一樣的道理,持續高燒是會掛掉的。但是蝙蝠不一樣,它的DNA有極強的修復功能,常細胞因發燒受損也能快速修復,讓細胞仿佛「永生」(這種試圖「永生」的細胞在人類身上的體現是無限掠奪營養物質的癌細胞),是500W年前一次意外的進化成果。
蝙蝠因為會「發燒」,它的免疫功能就變成了24小時不閉閘的狀態,這就導致普通病菌根本沒機會發作,然而那些能留存下來的病毒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一旦感染沒有防控藥物,殺傷力驚人。
所以蝙蝠百毒不侵成為許多病毒的「自然宿主」, 禽類也是許多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我們的機率比起同為哺乳動物的蝙蝠,更低一些。所以我們說蝙蝠相當於一個病毒「炸彈」。
02
要捕殺蝙蝠大軍嗎?這樣一勞永逸?
廢話,當然不能。
蝙蝠是群居動物,繁殖力強,體質強大,找個大一點的山洞裡面就有千萬隻,遍布全球,怎麼殺?
還有依賴蝙蝠傳播授粉的植物,比如葫蘆樹、仙人掌和熱帶植物果子,怎麼能殺?
這些植物不被蝙蝠吃無法發芽,發芽後也會被母樹毒素殺死。圖源m.huahuibk.com
換個角度想想,蝙蝠可以遠距離飛行且數量眾多,為什麼引發的疫情次數有限?
蝙蝠只是扮演了自己的食物鏈角色,疫情黑鍋它不背
蝙蝠的棲息地和人類的領土原本非常遠,即使在科考人員入洞研究SARS病毒源頭時,也分情況進行輕度、重度的防護隔離,自然接觸感染的概率非常非常小,所有網上一搜,還能看到許多人類照顧蝙蝠寶寶的事例。
接下來看看這張圖:
(對不起,我畫太醜了)
人在發展過程中,擠佔了其他生物的棲息地似乎在所難免,在馬來西亞,商業豬圈建在了蝙蝠常常活動的樹林裡,豬與蝙蝠接觸的機會多了,豬受了感染尼帕病毒就爆發了。
又或者是果蝙蝠吃水果時病毒留在了水果上,水果被感染掉在地上被一個非洲小孩吃掉,伊波拉就爆發了。
非典距今17年,疫情解除後,科研人員又用了13年時間不斷尋找,終於在確認了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菊頭蝠,主要生活在雲南。
再次留意傳播路徑:雲南的菊頭蝠感染果子狸,果子狸被販賣到廣東,廣東人吃果子狸,非典爆發。
自然界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平衡萬物聲息,原本是很正常的調控機制,儘管事件中所有角色都按照「食物鏈法則」在行動,但人類活動無意間增加了感染的機率,並承受著或輕或嚴重的後果,這大概是徵服自然的代價吧。
03
好奇害死貓 欲望毒死人
比起蠻荒時代,如今物產豐饒,沒什麼採食野味的必要,那究竟是為什麼要吃野味?是雞鴨魚不香了還是豬肉太貴?
「好奇害死貓」的道理不足以道盡全部,吃野味只是出於「獵奇」不足以成為產業,一定還有別的東西——比如吃野味能讓自己顯得很特別。
吃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靠吃奇怪的、大部分人不吃或吃不到的東西就能豐富人生,甚至還能到處炫耀,成就感來得如此輕鬆。
其他惹不起的小動物,請滑動查看
除開疫情外,人類膨脹扭曲的物質欲望的惡果不在少數,欲望是人類構建的高樓,被推下高樓的一刻才來調控自己的物慾就來不及了。能讓人生真正增光添彩的東西很多,無一不需要我們付出畢生心力去成就它,光是動動嘴皮的事情不但不靠譜現在看來還很危險。
這些欺騙性很強
也惹不起
哎,食用果子狸帶來的教訓,被人淡忘時都還沒找到「真兇」菊頭蝠,科研人員十幾年追尋真相的速度怎麼能追得上十數分鐘口腹之歡的效率。
希望這次事件過後,世人警醒。
如果你還是想不付出行動就凸顯自己與眾不同,我也有個既好又特別的方案,成本低廉,取材方便,甚至可以自產自銷,搞搞環保。
那就是吃shi,信我,只要你吃shi大家都會覺得你很牛X的。
*參考文章:
《殺人冠狀病毒為什麼不殺蝙蝠?》微博@澳洲伯爵
《是什麼讓蝙蝠成為眾多病毒的理想宿主?》網易怪羅
《這些野生動物的病毒怎麼就到了人類社會?》石正麗於公眾號一席發布,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未尋得出處未署名,見諒,侵刪。
武漢加油,人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