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自古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一種帶有一點邪惡的神秘生物,事實上人類的整個文明中都有蝙蝠的痕跡,因為蝙蝠是自然界中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包括冠狀病毒在內,還有破壞力更強的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都來自蝙蝠的傳播,科學家從全世界200種蝙蝠身上發現了4100種不同的病毒,其中各種冠狀病毒就超過500多種,可以說蝙蝠的身體就是一個可飛行的病毒庫,只是蝙蝠為什麼會攜帶如此多的病毒而且自身卻不受影響呢?
科學家發現蝙蝠的這種情況竟然是因為它的飛行有關,由於蝙蝠身體的免疫系統具有較強的耐受能力,同時蝙蝠在飛行時會產生較高的體溫來殺死病毒,這兩種機制平衡了蝙蝠的身體不會受到病毒的侵害,而且蝙蝠的群居特性讓它成為病毒攜帶和傳播能力最強的生物之一,研究還發現蝙蝠還具有抑制身體炎症的機制,以保證身體不會出現發高燒的情況,不得不說適者生存的原理才讓蝙蝠的身體出現這些奇怪的特徵。
雖然冠狀病毒具有很強的致命性,但蝙蝠天生「遲鈍」的免疫系統讓這種病毒不會在身體裡產生反應,在經過數萬年的繁衍迭代以後,蝙蝠的身體對抗病毒的反應減弱,反而讓它能夠生存下來,不過蝙蝠的生活並不會與人類直接進行接觸,而是通過接觸像果子狸、蛇、竹鼠之類的其它動物間接傳播病毒,2003年的SARS病毒就是通過果子狸傳播的,一般在接觸這些動物的過程中並且不會進行專門的消毒,這些本身只存在於動物身上的病毒才會感染到人類身體中。
在數千年前的古人們早就因為對肉食的需求巨大,而開始出現圈養動物的行為,像雞鴨牛羊等這些家禽都是經過口感的篩選以後才進行人工圈養的,在人工飼養環境下不會出現野生動物身上才有的病毒,而且人體內的菌群環境是經過長時間才逐漸適應這些圈養動物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歐美人和亞洲人對於牛奶乳糖的耐受能力,是需要經過數代人的積累才能適應這些外部物質,人體的菌群環境是經過數千年的飲食習慣下才逐漸形成的,而免疫系統也是在這種條件下與身體達成默契的。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John Mackenzie教授認為,研究蝙蝠的身體如何與病毒保持平衡是很有意義的項目,能防備未來在人群中出現其它流行病毒。病毒對於人類而言本身就是相生相剋的,它本來就符合自然界的淘汰機制:適者生存。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