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所產的白蠟來源於有白蠟蟲的白蠟樹,為此也叫蟲蠟。在中國,白蠟主要用於製作蠟燭。不過要在白蠟裡加入牛油、柏油等物質。湖北省的德安府,湖南省的孟陽縣、龍陽縣、辰州府、綏陽縣、永順府是白蠟的主要產地。1905年白蠟輸出量為3219擔,交易額為165900兩。市場時價每擔35兩~50兩。」20世紀初期日本外交官水野幸吉在1905年到日本駐漢口領事館擔任領事工作期間就注意到了這種主要產自湖南的工業原料,並詳細地記錄在《中國中部事情:漢口》中。
可見百年前的白蠟生產在湖南湘西甚為廣泛。且作為道地物產,湖南幾乎壟斷了中南地區的白蠟出口,且產值豐厚。
道地物產,不僅跟物產的生產地有關,往往還涉及一群有傳習歷史的手工業人群。芷江白蠟,不僅需要掌握製作白蠟的手藝,白蠟蟲的習性與自然繁殖亦需要馴養蟲師們的苦練。這群與深山為伴的蟲師,也是這次我們將要展開對話的主角。
他們更貼近自然與蟲的領悟。
白蠟蟲
為什麼蠟字是蟲字旁?深山蟲師告訴你
撰文/本報記者錢燁
9月16日,長沙日出時間是06:13:49。芷江艾頭坪村的艾厚平夫婦已在蠟樹林中勞作了4個小時。夫妻倆凌晨2點起床,趁著水蒸氣在日漸低冷的氣溫中逐漸凝結,他們抓緊採集蠟樹林中凝結在枝頭的白蠟。艾頭坪村人馴養、採集這種白蠟已經有400多年歷史。
從第一代的「蟲師」到今年46歲的艾厚平,馴養白蠟蟲400多年的艾頭坪村人總結出一張始於山林修養與收穫的勞作時間表。根據老「蟲師」們的經驗,這種可以吐蠟的白蠟蟲,清明節前從雲南金沙江流域的山林中重金購買回來,於小滿前掛包,讓雄蟲上樹,白露前入山採集白蠟。期間8月為蠟蟲泌蠟的關鍵時期,白皚皚的白蠟樹遠觀又有「侗鄉八月雪」之稱。
人給蟲以關照,而蟲給人以豐厚的回報。這種得益於自然的協作傳統,在芷江依然可見。艾厚平也成為新一代的「蟲師」。
白蠟產地在芷江,蟲卵卻要到雲南購買
沿著巫水蜿蜒的河床向東前行,越過懷化到芷江的鐵路,再向前開10公裡就是以種植白蠟樹為歷史產業的艾頭坪村。芷江生產白蠟的歷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明代萬曆年間的《沅州府志》記載「蠟蟲,蟲小如蝨,芒種則緣冬青樹枝,食汁吐液,帖於嫩枝,化為白蠟及結成蠟狀」。並記載了製成白蠟的做法:「處暑後剝取之,謂之蠟渣,其蠟渣烤化濾淨或甄瀝下器中,待冷凝成蠟塊,而成蠟也」。
照此古法所制蠟為白蠟,與蜜蠟同為古代蠟燭的原料,後者又稱黃蠟。因白蠟密封性好,具有潤滑作用,近代多用其作炮彈、飛機等國防工業的防潮劑,一些精密儀器行業或紡織、輕工業均需這種優質的生物原材料作密封或防鏽材料。中醫認為白蠟可治跌打損傷,經濟價值極大。
但如此貴重的白蠟卻產自一隻只針尖一般大小的蟲子。令人稱奇的是,芷江雖以生產白蠟為名,但這種可以分泌白蠟的蠟蟲卻非本地所產,而是每年清明節,艾頭坪、羅舊等山村村民皆結伴過往雲南昭通、巧家,在雲南金沙江一帶森林去購買蠟蟲。
艾厚平是芷江縣艾頭坪村堅持養蟲20多年的老「蟲師」。每年清明前後,即坐火車來往滇貴兩省去尋覓最佳的蠟蟲蟲卵。在生物學上,芷江蠟蟲是一種寡食性刺吸式口器小昆蟲。雌蟲的卵大概只有0.2毫米。這些生長於雲南、貴州溫暖森林中的昆蟲,在雲南並不大面積分泌白蠟,只有將雌蟲的卵囊帶回芷江,在海拔500到1000米的避風陽坡集體放養才會吐出蠟絲。蠟蟲區與產蠟區自古就是分開的,這需要兩地「蟲師」之間依照自然節令進行默契的合作。
「雄蟲分泌蠟,雌蟲不產蠟」,有20多年種蠟經驗的艾厚平說,優質的蟲卵是種蠟環節的第一關。這需要極好的眼力。在雲貴,蠟蟲雌雄個體在白露後完成交配,雄蟲死去,雌蟲安全越冬後,在樹上產卵,並覆蓋在體表下,形成一個外表泌糖的棕色球體。雌蟲死去,卵囊包裹在身體裡,成為下一代若蟲的孵化場。雲南人稱此時的雌蟲為「蟲籽」,清明時從樹枝上摘下來進行兜售。
「巧家的蠟蟲卵,每斤蟲卵可產四五斤白蠟」,艾厚平說,這種蟲卵「開口小,稱為木魚口,卵囊粒小而豐滿,蟲籽大而圓」,是選優質蟲卵的標準。
蟲卵買回後,在蠟農家裡要馴養一段時間,至立夏小滿放蟲。3個月後,到白露前割蠟、炮製。因前後百天,所以芷江白蠟又被本地人稱為「百蠟」。而從放蟲到割蠟的100天內,蠟農要為蠟蟲疏通枝葉,驅趕天敵,而得到的回報便是極珍貴的白蠟了。
蠟蟲區與產蠟區的分離,源自芷江獨特小氣候
產地與蠟樹的分離,必然是因為兩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按照艾厚平的種蠟經驗,艾頭坪村中低丘陵的天然海拔優勢,與溼潤的夏季森林氣候是蠟蟲泌蠟的關鍵。
9月16日,我們徒步前往艾厚平的白蠟樹林,從村落周圍橘柚果樹的發育來看,這裡山地雨水足,而地氣乾燥,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的領土。
艾厚平的白蠟林地以山紅壤為主,很適合栽種紅薯或葛。低矮丘陵擋住了凜冽的北風,坡下有處水潭,白蠟林在人工的照料下生長旺盛。而以嫩枝的汁液為食的白蠟蟲在適宜的溫度中自然可盡情泌蠟,形成一層厚厚的「蠟花」,這是雄蟲即將化蛹的前兆。
雄蠟蟲在白蠟樹上的生長周期大約3個月。從當初的一齡幼蟲發育成成蟲。整個過程都將個體深埋在自己分泌的蠟花中,這樣數以萬計的雄蠟蟲同時發育,就有可觀的蠟花待收割了。
處暑到白露間數次降溫是刺激雄蠟蟲進一步泌蠟的關鍵。此時雨水不能過多,還要晝夜溫差大,但又不能低於10℃。山谷的庇佑與晴朗的天氣成為處暑前後泌蠟的關鍵。而蠟花一旦發育完成,白蠟林似乎披上了一層雪白的外紗,遠觀就如「侗鄉八月雪」了。夏秋之際,當南北冷暖氣流在山頂匯聚,「蟲師」們嗅到森林裡氣候的微妙差異,一年的收穫時節就要來了。「蟲師」與白蠟蟲之間總是共用著一張時間表。
地理知乎
白蠟蟲:同翅目白蠟蚧類昆蟲。雄蟲在一齡到二齡發育過程中會分泌大量白蠟。雌蟲則不分泌白蠟。雄蟲生命周期較短,蛹化後長有翅膀可飛行與雌蟲交配後即死,生命周期3-4個月。雌蟲不蛹化,生命周期接近一年,每年8月下旬與9月中旬與雄蟲交配後待在樹上越冬,第二年清明前完成產卵,硬化為孵化殼後死去。卵囊被包裹在外殼裡得以孵化。芷江白蠟的生產,卵由雲南巧家縣提供,放養在艾頭坪、羅舊村海拔500到1000米的山坡上,已有4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