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孫悟空姓是菩提祖師取自「猢猻」二字,「悟」是按「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下來的。來看看原著:
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 「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正是:鴻蒙初闢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而叫「空」字大師有很多,如「了空」,「淨空」,等。為什麼佛門喜歡用「空」字取名呢?「空」字有何玄機呢?正如原著所說「打破頑空須悟空」。明李贄《觀音問·答自信》:若無山河大地,則清浄本原為頑空無用之物,為繼滅空不能生化之物,非萬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錢乎?
通俗地講,矇昧無知即為頑空,因為他並不是看破了紅塵世界,而是因為無知才無欲無求,看似灑脫其實無知。
佛教講「四大皆空」,這裡所說的「空」,並非是指「空無一物」,而是指人體本身與身外之物都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依因緣暫時聚合而成,並依因緣處於變動不居之中,沒有一個特立獨存的不變體。惠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是空,哪來的塵埃?哪來的善惡?哪來的佛?哪來的魔?既然無佛無魔,無善無惡,還要佛法幹什麼?豈不是自相矛盾嗎?所以,我認為惠能大師其實是偷換了概念,把「空」換成「一無所有」的「空」了。
《心經》中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流傳很廣,很多不學佛的人也都知道,但真正能理解這句話的人,估計就不是很多了。
「色」,很容易讓人誤解,尤其是沒有學佛的人,經常把這個「色」當成「美色」、「美女」,甚至把這句話當成貪戀女色的藉口,這是對佛經極大的誤解。其實這裡的「色」指的是物質、現象,我們能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一切事物,在佛經裡都稱作色。
「空」就是無,空性,這個字說起來容易,但是能真正的證悟到空,就很難了。
打個比方,世界上本來沒有水這個東西,所謂水,實際上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臨時組合而已;人是什麼?其實人就是各種有機物和無機物組合成的一個生物體。就如同氫原子氧原子臨時組合成水一樣。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水」,「人」就是「色」,當「水」「人」這個組合散開以後,水沒有了,人也沒有了。所以水也好,人也好,都是空。所以說色即是空。
既然知道水、人都是各種物資的臨時組合,終究是要散開的,是空的。世界上的名也好,利也好,莫不如此。莫不是空。既然如此,名也好,利也好,還有什麼可爭的?到頭來不都是空嗎?因此,不要為名利,勾心鬥角,爭個你死我活,何必呢?君不見,「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嗎?秦始皇在哪裡?一切都是空啊!所以,能悟到這個「空」,才是佛門最高境界!原著說得好:打破頑空須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