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和我們如今的大多數人一樣,都有一個三個字的名字,但是在這三個字中最有意義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最後一個字「空」!
而且這個「空」字簡直可以說是大有學問,其中的含義直接貫穿了孫悟空的一生,分別對應著三個不同的階段。或許有人覺得孫悟空的名字只是菩提祖師信手拈來,至於以上這些說法,只不過是個人的猜測和聯想,但是如果你真正看懂了《西遊記》原著,應該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了。
孫悟空名字中的三個字都是怎麼來的?
「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
這是原著中菩提祖師為孫悟空起名時所說的原話,意思也就是說,孫悟空的姓氏其實只根據他的形象演化而來,可以作為他個人形象的象徵,這裡面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說道。
至於接下來的「悟」字那就更簡單了,因為菩提祖師將自己的門徒分成了12個輩分,分別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這12個字。然而到了孫悟空這一代,正好是第十代,所以剛好輪到「悟」字輩。
其實我們中國的很多家族都有這樣的習慣,將名字中間的一個字用來區分輩分。因此,只要是同一個大家族的人,一聽對方名字就知道屬於哪個輩分,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稱呼對方。所以說這個是對於孫悟空本身而言,沒有太過深刻的含義,只是論資排輩剛好排到這裡而已。
那麼說到最後也就只剩下了這一個「空」字,雖然菩提祖師當時取這個名字的時候,並沒有經過反覆推敲和仔細斟酌,只是非常隨意的就敲定了下來。但是正所謂道法自然,渾然天成,有時候越是隨意,反而就越發高深。因為靈感這種東西總是可遇而不可求,有時就如同電光石火一般稍縱即逝,所以這一個「空」字,很有可能就是菩提祖師在那一瞬間捕捉到的一絲靈感,然後賦予在了孫悟空身上。
不過說了這麼多,這一個字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其實我們只要重新審視一遍孫悟空這一生的經歷,就能夠明白其中的玄機。
「空」的三大境界
1、最原始的「空」——一無所有。
孫悟空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一無所有的狀態,既沒有父母,也沒有家室,孑然一身,遊蕩於天地之間。此刻的他,整個人都處在一種空靈的狀態,如同剛剛出生的嬰兒,整個身心都不曾沾染一絲雜塵。
再往後來,雖然他帶領著一群花果山上的猴子,佔領了水簾洞,並且做起了山大王。可是之後為了追求長生不老的夢想,孫悟空又毅然決然的放棄了眼下的一切,走出了花果山,又一次變得一無所有。
也就是說,在遇見菩提祖師之前,孫悟空其實一直都處在最原始的「空」境之中,因為此時以他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的能力來講,的確很難真正擁有什麼東西,也無法讓自己變得充實。不過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夠一直保持著一種空杯的心態,不斷的求索,不停的進取,朝著自己夢想中的方向邁進。
如果把這個階段對應的人生當中,那麼就可以理解為是人生的起步階段,這個時期最主要的任務不是釋放,而是積累,是要認識到自己的「空」,然後再想方設法去填補自身的空白。
2、是非成敗轉頭「空」。
從菩提祖師那裡出來之後,孫悟空第一階段的「空」境也就基本上告一段落,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再像最初那樣一無所有,而是擁有了在世間打拼的能力,並且走上了一條頗為輝煌燦爛的道路。至於他在這段期間有多少光輝事跡,咱們就不多說了,畢竟像鬧龍宮鬧地府鬧天宮之類的故事大家都已經聽得太多,再說一遍也沒什麼意思。
總之這個階段的孫悟空已經開始飄了,或者也可以說他膨脹了,因為在他自己看來,他不空了,變得比之前有實力了!來到東海龍宮,老龍王把他奉為上賓,到了地府閻王對他唯唯諾諾,甚至就連天庭的玉皇大帝,也是表現的非常客氣。
面對這樣的情形,孫悟空怎麼可能覺得自己依然是一無所有呢?所以這個時候的他一點都不覺得空虛,也更不知道什麼叫做謙虛。
但是到頭來,這些所謂的輝煌,其實也是一場空。他在這段時間裡膨脹的越快,到最後也就空的越厲害,一座五行山,壓碎了他的所有幻想。
對於被壓在五行山下的孫悟空來說,什麼天庭地府,什麼東海龍宮,什麼齊天大聖,完全都已經變成了過眼雲煙,曾經所有的輝煌都無濟於事。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生中的擁有和失去都是相對的,同時也在不停的轉換,擁有未必就能長久,失去也未嘗不是一種獲得和解脫。
追名逐利的人,為名利所累,自命不凡的人,終將自食其果,唯有看破一切的人,始終寵辱不驚。
3、「空」的最終含義,其實就是拿得起,放得下。
佛經中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這句話聽起來給人的感覺相當玄乎,但是事實上說白了,也就是一個道理——做人要看的開,而這也正是孫悟空最終的境界。
當他在於靈山成佛的那一刻,再回首往日的歲月,回過頭來再看曾經的自己,是否也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最初的他是那麼率真,那麼可愛,而後來的自己又是如此的狂妄,如此的可笑……
等到踏上取經之路以後,他又一次發生了改變,在一步步破除原來的執念和虛幻,努力回歸著自己最真實的本性。不過與此同時,他身上也多了另外一種氣質,那就是正義和善良,以及責任和擔當。
這一路上,他始終肩負著整個取經團隊中最重要的責任,十幾年如一日從未鬆懈。可是真正到達靈山之後,孫悟空卻又把過去的一切徹底放了下來,他不在執著自己是不是齊天大聖,也不念叨這一路上立下了多少功勞,更不貪圖人世間的供奉和享受。
曾經的是非功過榮辱興衰,在這一刻,似乎都已經遠離了他的內心,這就是最終的「空」,即是擁有也是放下。他所擁有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內心境界,是一種人格和心靈上的升華,放下的是過往的喧囂和浮華,是達到這一境界之前的所有迷茫和偏差。
這就像馬雲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他說自己其實並不喜歡錢,連碰都很少碰。有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甚至拿這句話的笑話來聽。但是此刻的結合《西遊記》中這種「空」的境界,兩者之間也就可以形成一種完美的對照和詮釋。
曾經的馬雲,也許是為了錢而拼搏努力,但是當他真正成功以後,錢對於他來說,其實就已經相當於「空」了。包括孫悟空也是一樣,他曾經為了名譽和地位在三界之間攪弄風雲,可是當他成佛之後,所謂的名譽和地位在他心裡其實也不過如此,有又如何?無又如何?
一個人走到這一步,也就走到了「空」的最後一種境界,拿得起也放得下。
結語
「孫悟空」,我們很多人都聽著這個名字度過了童年,又在這三個字的陪伴下成長,直到如今依然還有人經常將其掛在嘴邊。可是念叨了這麼多年,你又是否真的理解了這個名字中所蘊藏的含義?
其實真正的「空」,並不一定非要達到多麼崇高的成就,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奧妙。即使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也完全有能力和機會去體會其中的含義,因為這是一種思想上的境界,而並非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堆砌。《西遊記》總有很多道理,都是趨向於人生層次,需要我們運用自己的內心去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