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唯一一句千古名言:短短14字道盡為人之道,至今家喻戶曉

2020-12-08 騰訊網

眾所周知,由我國著名導演楊潔女士組建拍攝的首部神話劇《西遊記》,一經播出便轟動全國,因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近90%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而這部電視劇在有限的藝術、技術條件下,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的神話世界,生動地表現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不畏艱險的頑強精神,其百看不厭的劇情也讓它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電視劇。

如今作為家喻戶曉的央視86版《西遊記》,其實改編自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同名文學古典名著。在作者的刻畫下,唐僧師徒的形象一個個立體飽滿,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大師兄孫悟空,他不畏權勢,敢於反叛的精神讓文章增色不少。然而,小說中孫悟空並不秉承所謂的尊師重道傳統,反而對唐僧極盡調侃和嘲諷,但他始終記掛著師傅救他脫身的恩德。已至被師傅誤會後,孫悟空仍不離不棄,最後用短短14字道盡為人之道,至今廣為流傳!

孫悟空雖然是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但在原著《西遊記》中他也有祖籍。小說一開頭就寫到,東勝神洲有一花果山,山頂一仙石,受日月精華,生出一石猴。之後石猴同一群猴子在山中避暑,無意之間發現了一股飛瀑從山頂流下。石猴自告奮勇鑽入飛瀑,竟發現一個寬敞、幽靜的水簾洞,後被花果山諸猴推舉為眾猴之王,尊稱其為「美猴王」。就這樣,美猴王在花果山裡天真享樂,時間很快就過了數百年,後來為了能讓自己長生不老,他亦然離花果山去尋仙訪道。

猴王坐著自己建造的木筏,歷經千山萬水來到西牛賀洲拜訪名師。在一位樵夫的指引下他來到靈臺方寸山,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賜名孫悟空。菩提祖師精通三教諸子百家,法力無邊,祖師認為他有靈性教授悟空長生不老之術。後來祖師在明知孫悟空會出去惹禍的情況下,用三年時間教會了孫悟空十八般武藝和七十二變以及筋鬥雲,這些都是些打鬥逃生的本領。然而,孫悟空在功夫即將學成時,卻因在師兄弟面前賣弄本事,被菩提祖師逐出師門。臨走時菩提祖師再三提醒孫悟空出師門後不要再提起他,否則就讓孫悟空萬劫不復。

功夫學成之後,孫悟空回到闊別已經花果山,但此時花果山水簾洞卻被一個叫做「混世魔王」的妖魔霸佔。看到自己猴群被欺負,咽不下這口氣的孫悟空便用法外分身將其擊殺,替小猴子們出了惡氣。(在央視版《西遊記》中,混世魔王則與孫悟空結拜為兄弟。)打敗混世魔王的美猴王,為了幫助群猴不被欺負,他使用起法術將傲來國的兵器攝上了花果山,山中的妖、獸全部拜在了悟空足下。興旺發達的孫悟空隨後收復七十二洞妖王,結義六大魔王,但卻因沒有一件順手的兵器而發愁。

為了尋一件稱手的兵器,他大鬧東海龍宮,終尋得如意金箍棒,又由其他三海龍王贈予鳳翅紫金冠、鎖子黃金甲、藕絲步雲履作為披掛。不久,他又去陰曹地府,在生死簿上塗掉了所有猴子的名字。種種作為惹得龍王和閻王懷恨在心,他們共同上報天庭玉帝,要求緝拿妖猴。看到告狀的玉帝非常生氣,欲遣天兵捉拿妖猴,但卻因太白金星的諫言,把孫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了弼馬溫,在御馬監管馬。幾日後,當孫悟空得知做的是個不入流的官職後,感覺自尊受到愚弄,大怒之下打出南天門,回到花果山自封了個響亮的稱呼「齊天大聖」。

得知悟空逃走後,玉帝親命託塔天王和哪吒太子帶著天兵天將來捉悟空,結果被悟空打得大敗。玉帝無奈,只好承認「齊天大聖」的名號,命令孫悟空到天宮管理蟠桃園。但不料孫悟空桀驁不馴,反而偷吃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並擾亂蟠桃盛宴,闖出禍端的悟空再次面臨天兵神將的捕捉,隨後他戰勝各路神將,使分身術戰勝十萬天兵名揚天下。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捨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更名兩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

根據原著記載,孫悟空被壓期間可謂受盡磨難,飢時給他吃鐵丸子,渴時也只能喝熔化的銅汁。就這樣,孫悟空苦度了近五百年的光陰,後經觀音菩薩的點化,被唐僧救出拜其為師,踏上西天取經之路。在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孫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護師傅唐僧取得真經返回唐朝,自己也被封為鬥戰勝佛修成正果。可在十萬八千裡取經路上,師徒二人的關係也並非一帆風順,期間悟空曾幾次遭到師傅的嚴厲呵斥,已至被逐出取經團隊。

在小說中,孫悟空雖然並不秉承所謂的尊師重道傳統,反而有時候對唐僧極盡調侃和嘲諷,但是他始終記掛唐僧救他脫身的恩德。而這也在每次被唐僧驅離的時候都有表現,尤其是在取經前期三打白骨精時孫悟空竟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雖只有短短14字,但卻道盡為人之道,至今廣為流傳!

在原著第二十七回中,也就是「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這一章節裡,師徒四人路過一處荒山野嶺,師傅唐僧腹中飢餓,孫悟空就駕起祥雲尋找食物。而這時白骨精見孫悟空離去覺得有機可乘,就變成送飯的妙齡少婦,說是要將齋飯布施給唐僧。不辨真偽的豬八戒和唐僧險些上當,在關鍵時刻,大師兄孫悟空及時趕到用火眼金睛看穿了少婦的原型,一棍打死了白骨精。唐僧見後大怒,誤以為孫悟空濫殺無辜,於是就要趕孫悟空離開。

此時孫悟空說了這樣一句話:我不曾報答師傅的大恩,所以不願意離去。緊接著唐僧就問我與你有什麼恩情?孫悟空連忙跪下扣頭說道:「我當年大鬧天宮時,惹下殺身之禍,被我佛壓在兩界山,觀音菩薩與我受了戒行,幸虧師傅救脫苦海,我若不同你一同去西天取經,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做罵名』。」(意思是說知道別人對自己的恩情而不思圖報不是高尚的人,將會世世代代被人唾罵。)

由此可見,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是一個重情重義的猴子,知道師傅對自己有救命之恩,不管如何也要將這份恩情還了才可以。而「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做罵名」這句話隨著《西遊記》影響力的擴大,在數百年的流傳之中,也已經成為了一句千古名句,至今廣為流傳。因為這短短的14個字卻將人們做人的底線全部都標註出來了。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知恩圖報,千萬不要做忘恩負義之人。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才是人性關輝的閃光點。

而這種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在小說孫悟空身上也展現的淋漓盡致,原著第三十一回,黃袍怪拿了唐僧,豬八戒去請孫悟空來救。黃袍怪說,你已經被你師父驅逐了,還有什麼嘴臉來見我要人。悟空答道:「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愁』?你傷害我師父,我怎麼不來救他?」如此看來,孫悟空雖秉性兇惡,但在得知師傅遇難時,一心懷有感恩之情要將師傅從妖怪手中救出,著實讓人為之敬佩!

相關焦點

  • 李白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詩,用詞簡單質樸,道盡人生無常
    李白在遊覽大好河山時寫過很多懷古詩,其中當他遊覽越中時看到了滿地的蕭條,聯想起歷史上曾經的輝煌之景,思索中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詩——《越中覽古》。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在看到古蹟時腦海裡在想什麼,寫下的經典詩歌表達出了怎樣的思想,我們一起來跟隨李白的詩歌感受這番人生況味。
  • 納蘭性德雪夜無眠寫此詞,句句悽美,其中7個字道盡其一生的孤獨
    在一個雪夜,納蘭性德深夜無眠寫下了這首詞,全詞句句悽美,其中7個字更是道盡了一生的孤獨。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浣溪沙》清.納蘭性德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
  • 李清照醉酒後一首詞,短短6句道盡四季變換,現改編成歌廣為傳唱
    李清照出身名門,父親李格非是蘇東坡的得意門生,母親是名門之女,長於詩文。受此影響,她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詞作才能。初見來提親的趙明誠時,李清照說: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這三個字,仿佛是世間所有才女的代名詞,本該燦如天上星月。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寫這首詩時,王之渙35歲。就這麼短短20個字,讓本來名氣不算大的鸛雀樓紅了1000多年,成為了很多文人墨客嚮往之地。這首詩的特點就是寫得大氣磅礴的同時充滿了人生哲理。因為全詩無一生僻字,所以理解起來也就很簡單,小學生不看翻譯都能解釋,其大意如下:太陽依傍著山巒緩緩落下,黃河水滾滾而下,向著大海流去。
  • 和尚半夜釣不到魚,卻悟出一首千古名作,僅28個字從開篇美到結尾
    唐代也有這樣一位和尚,叫德誠,一日頗有閒情雅致,在月夜下釣起魚來,結果一直等到深夜,還是一條魚都沒釣到,雖然無功而返,但他卻悟出一首千古名作,僅28個字從開篇美到結尾。德誠曾師從藥山弘道儼禪師,學成後便離開藥山,過上了一人一舟的生活,他擺渡於朱涇和松江之間,世稱船子和尚,他的28字詩作名為《船子和尚偈》。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 溫庭筠水平最高的詞,開篇3個字回味無窮,其中一句千年無人超越
    懂詞的人都知道,小令是詞中最難寫的一種,要在58個字之內寫盡詞義,不是高手很難出佳作。溫庭筠在這首《望江南·梳洗罷》,就是小令中流傳千古之作。《望江南·梳洗罷》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 諸葛亮的警世名言,短短只有12個字,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關於思考這個問題,從古至今,很多人都提出過不同的理論,警世名言更是層出不窮,不過在這些名言警句中,我更加對諸葛亮的「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12字名言感興趣,因為短短12個字,就把思考對於人的重要性講得淋漓盡致,讓人深思。至於這12字名言的深意究竟在哪裡,我結合實際繼續為你分析。
  • 王維懷念友人,寫下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家喻戶曉!
    而隨著《唐詩三百首》的流傳,王維這首《相思》也一直傳誦至今,且被我們自小就在語文課本上熟知,可謂家喻戶曉。那麼王維的這首相思詩,究竟是如何表達他對友人李龜年的懷念之情的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王維的這首《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 校長教師之家:孫悟空為什麼會服唐僧?管理之道,盡在其中!
    《西遊記》中蘊含的管理之道,恐怕說它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 牆倒眾人推的下一句是什麼?來頭相當之大,兩句話卻道盡人生真諦
    牆倒眾人推的下一句是什麼?來頭相當之大,兩句話卻道盡人生真諦   「牆倒眾人推」的下一句就是「樹倒猢猻散」,這句話的來由還與南宋相國秦檜有關
  • 千古名言「親者痛,仇者快」的創造者
    彭寵時任漁陽太守,為朱浮的下屬,他見朱浮不務正事,醉心此道,心中大感厭惡,於是,他寫信進言說:「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邊城還多有戰事,我們身為臣子,當為皇上盡心分憂,務實求進,大人實不該多養賓客,濫封官屬,浪費錢糧。此言發乎我心,也實為大人著想,或有得罪,還請大人看在國家的利益上,原諒我的直言犯顏。」
  • 李清照寫愁很著名的一首詞,開頭14字成千古名句,至今無法模仿
    李清照是宋詞裡的一朵奇葩,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她是為數不多的女詞人,卻有著不輸男人的豪氣與浪漫。她前後段的人生天差地別,卻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前半生,她是名動京城的天才少女,詞中句句寫自己的少女情懷,自然而美好。
  • 老子闡述為人處世之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很明了,他老人家在闡述為人處世之道,懂者已步入雲層,不懂者尚欠浮遊於地面。老子這番話的意思是說:自逞得見的人,他往往得不到彰明,而自以為是的人,它往往得不到顯昭。同樣,自我誇耀的人很多,但他們最後都沒能建立起功勳,自高自大者是不能做眾人之長的。
  • 孫悟空的「空」字,有何玄機?
    我們知道孫悟空姓是菩提祖師取自「猢猻」二字,「悟」是按「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下來的。來看看原著: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 「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
  • 靜不下心來,讀讀蘇軾這首經典禪詩,開頭28個字道盡從容的力量
    靜不下心來,讀讀蘇軾這首經典禪詩,開頭28個字道盡從容的力量生活中,我們身邊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時話不多,做任何事時永遠從容鎮定。和這種人相處時,我們總會覺得特別心安,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發現一種從容的力量。而與他們相反,我們自己在平時生活中,總會因為各種煩心事,耐不住性子,靜不下來。
  • 千古名篇!蘇軾為悼念愛妻寫的詞,開頭兩句家喻戶曉
    千古名篇!蘇軾為悼念愛妻寫的詞,開頭兩句家喻戶曉 文|小航與你分享歷史古往今來,多位詞人的詩詞孕育出的情感不一樣,但真正用心用情寫出來的給人一種哭也無法壓制住眼淚。在千古的歷史長河中,學過很多歷史名篇有的流傳古今,有的讀著就有異樣的情愫。現在先來看下其中的一首,蘇軾先生寫給離去多年妻子,陪伴自己成長的夫人。本首詞開頭兩句至今為歌頌美好的愛情的佳句,從詞中我們可以讀到一位深情男人的執著,細細琢磨後那是對髮妻永遠不能忘記的愛。蘇軾的三任妻子都是皆因想念王弗而娶,她紅顏已逝後蘇軾幾乎用了多年的時光想念。
  •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建議收藏)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 @鐵山青士(笑獨行)[選訂編注] / 【鐵山青士按】 近期頗鍾情於晚清名臣曾國藩關於讀書修身與為人處世之主張見解,有心系統覽讀其言論語錄,乃求之於網絡,卻不意網絡上所流傳之曾國藩語錄或箴言錄
  • 歷史上最有名的五句罵人名言,皆出於高學歷之口,才華越高越毒
    古人有君子動口不動手之說,這些文人就不跟你動手,僅用嘴皮子就能將你氣死,有時候動口比動手更嚴重,因為也有禍從口出的成語嘛,今天小編將帶著大家來看看歷史上最有名的五句罵人名言,他們的罵可不是像我們平時那樣破口大罵,其中的話還罵的非常文雅,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在誇他呢。第三句,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 子女道--天貴星,兄弟姐妹道--以義為根,姑娘道--性如棉,提滿家
    子 女 道1.子女是一家的天貴星,以孝為根。2.為人子女,年幼時,很難在生計上幫助父母,最重要的是少讓父母擔憂不讓父母擔憂,是最大報恩。長至成年,要盡心盡力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3.作為子女,應以盡孝為己任。能承祖業,弘揚家風,立志超過前輩。4.給老人物質上的滿足,那是一種義務,還不算孝。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最經典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悠然灑脫,無憂恣意,就像夢迷蝴蝶的莊周一般,超然脫俗於世外。「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萬物紛雜繁多,各自回歸本性,各自回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