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闡述為人處世之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020-12-04 狀元絮人生

// 01

公元前571年,老子曾告誡世人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那老子這話,究竟何意呢?

很明了,他老人家在闡述為人處世之道,懂者已步入雲層,不懂者尚欠浮遊於地面。

老子這番話的意思是說:自逞得見的人,他往往得不到彰明,而自以為是的人,它往往得不到顯昭。同樣,自我誇耀的人很多,但他們最後都沒能建立起功勳,自高自大者是不能做眾人之長的。

從老子的角度上講,這些都是浮躁的行為,在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它往往打得你措手不及,浮躁不堪。

而你又從中得到一些好處,得到一些情面後,便忘了自己身處何位、何種境界,最後忘乎所以然,一切儘是毀在自己手中。

//02

明朝年間,朱元璋起義,經過多年奮戰,一躍成為一代帝王。他是個敏感的人,疑心很重,但凡身邊懂事的臣子們,皆不敢招惹他,生怕朱元璋疑心一重,最後禍害到自己身上。

但偏偏就有人不信這個邪,記住,他的名字叫做胡惟庸。

在朱元璋的朝代,能人異士並不少,但大多都因為他的猜疑、嫉妒,以及想維護自己的統治權利,全部找藉口,將之除掉了。

在胡維庸上崗之前,他贏了劉基,劉基是朱元璋的一個優秀謀士,一生足智多謀,他對形勢的判斷極其準確,而且思維縝密。

在職期間,曾為朱元璋解決了不少的煩心事,在戰場上幫他搬回了多次戰局,因此朱元璋統治了明朝後,便將劉基納入麾下,委以重任。

說劉基類似於歷史上有名的諸葛亮,都是一代智囊,這話也不無道理。

但正是因為他太過聰明,太過會算計,而且跟諸葛亮一樣,有預測風雨、氣象之本事。朱元璋開始緊張了,他不希望手下的人強過自己,也怕身邊養這麼一群人,將來江山不保。

於是這便為劉基埋下了一個隱患,直到胡惟庸出現時,朱元璋下手了。他利用胡惟庸,除掉了劉基,從此高枕無憂,將胡惟庸扶上位。

但胡惟庸卻不知道自己真正勝利的原因,他以為自己強過劉基,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是朱元璋站在了他這一頭。

正是因為胡惟庸沒有劉基聰明,他對朱元璋構不成威脅,所以被朱元璋選擇了。

此後的事情,果然大跌眼鏡啊!胡惟庸自認聰明,開始挑戰皇威,他拉幫結派,搞得很有派頭的樣子,他拉攏群臣,想鞏固自己地位,在他的心裡,「老子天下第一」。

用今天的一句話來說:「他驕傲了,忘記了自己身處何位」。

胡惟庸的種種行為,惹怒了朱元璋,別人認為他不自量力,以卵擊石。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年代下,他確實比別人成功了許多,但「自是者不彰」這句話,他不懂啊!

所以,最後,朱元璋也一併將他除掉了,這也就成了後來有名的事件:「胡惟庸案例」。

生活在亂世之中,人不「傻」一點,又怎麼能行呢?

得道之時,忘卻它,將自己置身於局外之中,不正是最高明的為人之道嗎?只可惜,最後他懂得這個道理時,人已經步入黃泉。

//03

不過說著容易,做起卻很難。

胡歌是一個名人,說他是名人,是因為他被許多人知曉。但同時他是一個演員,說他是演員,是因為他敬業,他虛心,他謙卑,集儒雅與一身的可貴之人。

繼「仙劍奇俠傳」後,「琅琊榜」和「偽裝者」再次讓他走紅大江南北。按理說,此時紅火滔天,撈得個盆滿缽滿,他要是繼續在撈金,也只是信手拈來。

但此時,他卻做出了一個令人佩服的決定——去國外留學深造,讀更多的書,看更多的「世界」。

這一舉動,短短時間內便被網友們評論為:可貴可貴啊,在意氣風發之時,卻退出來安心學習,試問有幾人能做到了?

胡歌的「不驕不躁」,為他贏得了一片好名聲。

人成功之時,也能把握好自己,不偏離軌道,實屬難得,他也真正做到了老子闡述的為人之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04

筆者有一個朋友,是大學時的同窗室友。

就叫他小A吧,他是個很優秀的人,在大學如此,出入社會亦如此。但同時,我又不得不說,他是個愚蠢的人,他的所作所為,讓身邊的人,漸漸遠離了他。

大學那會兒,小A對別人常說的話是:「賺錢而已嘛,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

別人聽後,都只是尷尬一笑,虛心請教。

小A卻引以為榮,每次回到寢室,他常對別人說:「哎呀,今天我去了一個酒吧,那裡的酒好貴,沒錢還真消費不起,一瓶紅酒都要上萬呢」。

「而且,那酒吧很嚴格,穿著不華麗,都不讓進呢!我還專門定做了一套西裝」。

幾個人笑呵呵的回應著,也有幾個人假裝沒聽見。

「對了,昨天那個外國語學院,有一個漂亮的藍眼睛妹子,我約她去吃飯了,得趁早把他搞到手才行」。

漸漸的,周圍的同學們,聽煩了他這一套話,開始躲避了。

大四那年,學校安排實習,小A在外面找了一份好工作,他又以此為炫耀的資本。有一次,在班上的畢業論文群裡,同學問他在忙什麼?

小A說:我在某某公司擔任市場營銷總監,月薪一萬多。

還沒走出社會時,這個月薪固然令人嚮往,也挺高的。

但他這麼一說,群裡其他的同學便記在了腦子裡,私底下對他的評價也不好,有的嘲笑,有的厭惡,總之,身邊的人一個個的遠離了他,而他還完全被蒙在了鼓裡。

對,人成功固然是好的!這值得學習,但他忘乎所以然,沒有將自己擺在一個正確的位置,才導致後面一系列的事情出現。

達文西曾經說過:「微少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使人謙遜,所以空心的喬稈高傲的舉頭向天,而充實的禾穗卻低頭向著大地。」

//05

現實生活的確如此,想必你也聽說過,許多人身敗名裂的例子。其中不乏有這種驕傲過頭,最後栽倒在泥溝裡的。

但也有,身居高位,卻謙卑做人的。

他們同處一個世界,活法卻截然不同,有的幸福了,有的悲劇了,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我想這大抵也跟性格能拉扯上點關係。

為人處世之道,它看不見,摸不著,但處處圍繞在生活的周邊,需要你細細琢磨。

不擺正態度,端正做人,我想,你或許就是下一個胡惟庸。

最後,用馬太福音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我每每看見人真是虛心謙卑的時候,我就不禁想到「壓傷的蘆葦它不折斷,將殘的燈火它不吹滅」這一教示。」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簡介

慈悲秀才,專欄作家,說人生、道心酸、寫冷暖,我用慈悲寫故事,歡迎你來做客。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日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
    碧水,藍天,白雲,青山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古人】《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自見則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自是則仁不足以同眾,故不彰。有其善,喪厥善,故無功。矜其能,喪厥功,故不長。」《明太祖御解道德真經》:「其四自字之說,有何難見也?不過使人毋得張聲勢耳。」
  • 《道德經》:自是者不彰,何解?
    「自是者不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因為身體容易疲憊,思路比較急促混亂而導致錯過最優的方法,這樣就不容易達到目標。所以做事情要思路冷靜,找到合適的方法再去行動,這才是符合大道思想。只能看見自己的人,是不能明白事理的。自以為是的人,是不能明辨是非的。自我誇耀的人是沒有什麼功勞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會長久的。從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成事先要修身,這樣才是符合大道思想。
  • 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學會四句話,做一個成功的中年人
    人到中年,生活的百般滋味都已體驗,最大的痛苦就是:花到盛放時,人卻不得意!成功不需要先有錢,也不需要生在終點線,關鍵要有眼光和膽識。學會四句話,做一個成功的中年人:1、自足者不彰2、自見者不明經常自我表現
  •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真是人生大智慧
    老子雖然是2000多年前的人物了,但是他的思想對後人影響真的很深,用來作為一生的為人處世、行為準則,真的一點也不落伍,非常具有道理/對於人性的老子有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為自己所想。)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關於無和有的關係,老子在第十一章有詳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章)】。說到老子,許多人都說「無為」、「不爭」,然老子的無為不爭不是不作為、與世無爭的意思。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又雲【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用老子的思想武裝自己的情商
    老子思想大到可以平國治天下,小處也可以為人 一、為人處世之道 今天對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還有他在《道德經》第八章裡的「夫唯不爭,故無憂」又有新的理解。老子的思想真可謂是大到可以治天下,小處可以處事為人!
  • 《道德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注釋:天長存,地久在。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自益其生,因此能長久存在。所以,聖人把自己擺在眾人後面,卻反而贏得了眾人的擁護,被推為領導;清靜無為不求益生,反而能住世久長。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所以反而能成就了他。
  • 人民日報:為官者當不落經驗主義之窠臼
    於是,他隨手續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待調任黃州後,蘇軾偶入菊園,只見滿地金黃、枝頭無一朵枯花,頓覺汗顏。 見慣了「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誤以為天下菊花莫不如是,並不存在落瓣的菊花,無意間便墜入經驗主義、主觀主義的窠臼。好在蘇東坡勤於觀察、善於自省,最終成就了一段知錯輒改的佳話。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整個世界面前,個體的智慧和經驗總是很有限的。
  • 深根固本才是長久之道,暴富、暴紅難以長久,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一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踮起腳尖向遠處眺望的人是無法持久筆直站立的(言難以持久之意);拉伸極限跨跳前進的人是無法走遠路的(意思是一時的爆發可以但是難以長久的都是爆發),老子說的和今天的網絡社會恰恰相反,現在講究的是突然的爆發、突然的出名,然後突然的成功,現在的人都有一種幻想就是什麼也不幹,總有一天我會突然成功,這種感覺還很強烈。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之道
    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古老的處世智慧。 1 否極泰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 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的名言名句,讀之受益匪淺!
    老子名言名句大全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2、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 鬼谷子為人處世記住3句話,少走彎路不吃虧
    如鬼谷子就告訴我們,為人處世明白記住3句話,會少走很多彎路不吃,人生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不如意。 1、 相益則親,相損則疏。益者,利之也。損者,害之也 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互相有利,就親近一點;彼此有害,距離就會遠一些。 說的也就是「人情冷暖」,往往人與人能聚集在一起大多為了利益,才能產生一些共同的話題。但這只是一種表面親近的假象,如有一天遇到了困難,而對方會毫不猶豫地離開。所以,這種關係是不長久的。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在《論語》中,孔子說過這樣一些話:「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這三句話的意思分別是說:「君子的道德有三項,我還沒有達到」;「聖人,我是看不到的了;只要看到君子,就可以了」;「這哪裡是仁,簡直可稱得上是聖了!連堯、舜都難以做到啊!」可見孔子是謙虛的,他從不以聖人自居,他是一位謀道之人。
  • 為人處世,勿忘心安;懂得心安,天地自寬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果你總是被麻煩包圍,你不僅會感到非常沉重和沮喪,而且對你的身心健康也不好。如果你長時間抑鬱,你的內心會煩躁不安,你會跌入痛苦的深淵。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心安。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先秦道家學派是由老子創立,或者道家學派以老子為宗。《莊子·天下篇》中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老子也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為人處世,真正的聰明人,反而會有八種「不聰明」的表現,真奇怪
    為人處世,真正的聰明人,反而會有以下八種「不聰明」的表現,或者說往往有以下八種做人「心計」,早晚能混出頭,真奇怪。「心計」四、丟掉小聰明,要以大局為重為人處世,對人對事,都應該從大處入手,以大局為重,而不是耍小聰明。靠耍小聰明,你或許會得意一時,但必定難以長久,且總是得不償失的。現實生活中,很多有些小聰明的人,與人相處時,總是喜歡斤斤計較,各種算計,不願吃一點點小虧,可結果呢,人際關係越來越差,遇到人為的障礙越來越多,從大局上看,其所佔的那點小便宜永遠無法和損失的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