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

2020-12-05 淘文軒

Fur Elise

貝多芬,Liszt,Debussy,Gershwin,Sibelius,Brahms,Bach,Handel,Wolfgang Amadeus Mozart,Ravel,Music-Themes

前言

品老子之言,悟自己人生。

水波蕩漾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注釋

企:抬起腳後跟、踮起腳。

跨:躍,闊步而行。

譯文

如果總是踮起腳跟用腳尖站立,是不可能站得牢靠的;一味地大跨步地往前走,也是走不遠的;

文軒

違背規律行事,如何能走得遠?

古人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跂而欲立,跨而欲行,違性之常,而冀性之適,難矣。以德為循,則有足者皆至。」

碧水,藍天,白雲,青山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注釋

彰:明顯,顯著。

譯文

做事情只看得見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明辨事理;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更是不可能辨清是非;總是自我誇耀的人也顯不出功勞;同理,那些自高自大的人更是不可能長久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文軒

只看的見自己,什麼事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會忽略了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當然,除非你是一個人,不與他人接觸,可這似乎不怎麼現實。

古人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自見則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自是則仁不足以同眾,故不彰。有其善,喪厥善,故無功。矜其能,喪厥功,故不長。」

《明太祖御解道德真經》:「其四自字之說,有何難見也?不過使人毋得張聲勢耳。」

對稱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注釋

餘食:餘是餘的繁體字,剩飯。

贅形:即形。贅,長出、凸現在外的東西,故稱贅形。

譯文

上述這些行為都是從「道」的觀點來看的,這些行為也只能稱其為殘羹贅瘤。

文軒

吃多了就容易長胖,多麼質樸的道理啊!

古人

王弼的《道德真經注》:「其唯於道而論之,若卻至之行,盛饌之餘也。本雖美,更可薉也。雖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為肬贅者也。」

淡雅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注釋

處:處世行事。

譯文

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因此,得道之人是不屑於做這些事情的。

文軒

不這樣幹的(只看得見自己,自以為是,自高自大)也未必是有道者啊!

古人

《老子河上公章句》:「此人在位,動欲傷害,故物無有不畏惡之者。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國也。」

紫雪林

原文全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自是者不彰,何解?
    「自是者不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自以為是的人,是不能明辨是非的。自我誇耀的人是沒有什麼功勞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會長久的。從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成事先要修身,這樣才是符合大道思想。如果做不到修身合道,什麼樣的缺點短板都會顯現出來,就像前面說的那樣固閉自封、不明事理、自以為是、不明是非、自吹自擂、自高自大。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些缺點短板,可見這是什麼樣的一個人,還有成功的可能性嗎?總而言之,修身合道,方為成功基礎。
  • 《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日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老子的整篇《道德經》雖區區五千言可謂字字璣珠,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如著名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6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自逞己見)者不明;自是(自以為是)者不彰;自伐(自我誇耀)者無功;自矜(自高自大)者不長。(24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借鑑)。
  • 《道德經》全文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zhuì)行。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chǔ)。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ǎng)為之名曰大。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同人十三 大有十四 同人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七章 大有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五十四章 同人,是眾人的意思。同人卦認為集體行為(離)順應天道(乾)所以大家都吉利。老子認為,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運行,聖人與世無爭反而在眾人中領先。
  • 被故意篡改的道德經與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對比
    65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至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66第二十四章炊者不立,自視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 《道德經》問答第9章-揭示老子文章的出處
    由於秦朝同一文字,又由於秦漢之間的文化斷代,《老子》原本沒有人能真正看懂,假經便堂而皇之的成為正宗學問。過去我只是從寫作體系上否定王弼的「老子」學說,細讀郭店楚墓竹簡後,又從文字上進一步證實了王弼本乃至漢墓帛書本的錯誤。把寫作體系和簡本結合在一起,本章每句文字的出處便自然顯現出來了。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老子闡述為人處世之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01公元前571年,老子曾告誡世人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那老子這話,究竟何意呢?很明了,他老人家在闡述為人處世之道,懂者已步入雲層,不懂者尚欠浮遊於地面。老子這番話的意思是說:自逞得見的人,他往往得不到彰明,而自以為是的人,它往往得不到顯昭。同樣,自我誇耀的人很多,但他們最後都沒能建立起功勳,自高自大者是不能做眾人之長的。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三清大殿裡的三尊塑像玉清原始大尊、上清雲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他們分別代表了老子在天地形成不同的時期的三個化身。告誡人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聖母殿。公元666年,李淵認老子之母為祖宗;公元684年,武則天尊李母為先天太后。遊人焚香膜拜,以表孝道。
  • 「老子」宇宙觀、方法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說: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陋的存在。大家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惡的存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黑與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前和後等等。
  • 用老子的《道德經》是否可以破譯生命的起源?
    第二個自然發生論,好像我國古代說的「腐草化為螢」,螢火蟲是由腐草生出來的。我們現在還經常聽到這種說法,貓會生跳蚤啊之類。事實證明,貓,只會生貓,不會生跳蚤的。腐草化螢絕對是違心論。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裡面是這樣描述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個「道」是混成的!那怎麼混混成這個樣子?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明,自明,即自我明確。勝,戰勝。力,力量。強,剛強。足,滿足。富,富有。強行,堅持不懈。志,志向。所,根本。久,長久。死,這裡指物質形態的殞滅。亡,這裡指精神或根本性的消亡。壽,長壽,這裡引申為堅忍不拔。第一句: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 《道德經》40章: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本章雖然字數少,卻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按順序講,它處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腰眼上。本章對應《周易》遁卦,是第33卦,屬於中間位置,老子寫到這裡,便借遁卦對周易理論的核心規則做了深入講解,告訴我們,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文 | 楊吉德話說《道德經》40章返也者,道之動。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認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經》,「它卻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並指明「這書包含有兩部分,道經和德經,但通常叫道德經,這就是說,關於理性和道德的書」,既講到一般哲學理論,又講到倫理學理論,即有雙重理論地位與雙重理論意義。
  • 《道德經》問答15章-古人為什麼一直在錯解《老子》
    以魏晉王弼本《道德經》為代表的通行本,在近兩千年的時間基本被作為標準範本,原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但公元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西漢初年的帛書甲、乙兩部《老子》抄本,打破了這一定論,因為其中《道經》和《德經》的排列順序不同,很多文字也不同。1993年郭店楚墓又出土了部分竹簡《老子》,其中大量的文字與漢帛本又有所不同,更異於通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