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2020-12-05 騰訊網

《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日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意思是踮起腳跟用腳尖站立,是站不牢靠的;大跨步前行,是走不遠的;只看見自己的人是不能明辨事理;自以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自我誇耀的人顯不出功勞的;自高自大的人不可能長久的。以上這些行為從「道」的觀點來看,只能稱得上殘羹贅肉,惹人厭惡,所以有道之人是不做這些事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腳尖是難以站立的,這是人的身體結構決定的。身體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兩隻腳上,所以腳長得厚實、寬闊,足以支撐起沉重的身軀,而一旦改變這種平衡,將全身的重力都集中到腳尖上,它是無法承擔這一重任的,因為腳尖太瘦弱了,它根本沒有能力完成這一任務,如果我們硬要將這一重任強加給它,這一強追性的行為本身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也就是所謂的不合「道德」。踮起腳跟用腳尖站立,其目的是為了站得高看得遠,但腳尖不堪重負,所以只能是事與願違,腳尖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人的思想和行為違背了大道,其結果必然失敗。同樣的,跨的意思是三步並作兩步地走,這種走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一條腿抬起來還沒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這怎麼可能呢?跨者是為了快才跨,但就這麼一跨就走不了路了。跨是情緒焦躁的表現,由此可見,急於求成、焦急煩躁辦不成事。跨這一動作本身也沒有錯,關鍵在於我們的動作和行為是否能達到目的,如果不能達到目的就是違背自然規律,就是違背大道和大德的行為,自然無法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和渴望的結果。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幾句在前道德經全面的章節中已經出現過,如此重複出現就是為了強調指出不合道德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其中始終貫通著大思想家老子以退為進、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既然是「曲則全」,那麼不故意去表現、張揚自己是比較明智的行為;自以為是的人是無法彰顯自己的能力和優勢的;自我炫耀是沒有什麼功勞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長久的。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自是者不彰,何解?
    「自是者不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因為身體容易疲憊,思路比較急促混亂而導致錯過最優的方法,這樣就不容易達到目標。所以做事情要思路冷靜,找到合適的方法再去行動,這才是符合大道思想。只能看見自己的人,是不能明白事理的。自以為是的人,是不能明辨是非的。自我誇耀的人是沒有什麼功勞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會長久的。從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成事先要修身,這樣才是符合大道思想。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
    碧水,藍天,白雲,青山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文軒】只看的見自己,什麼事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會忽略了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當然,除非你是一個人,不與他人接觸,可這似乎不怎麼現實。【古人】《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自見則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自是則仁不足以同眾,故不彰。有其善,喪厥善,故無功。矜其能,喪厥功,故不長。」《明太祖御解道德真經》:「其四自字之說,有何難見也?不過使人毋得張聲勢耳。」
  • 老子闡述為人處世之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01公元前571年,老子曾告誡世人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那老子這話,究竟何意呢?很明了,他老人家在闡述為人處世之道,懂者已步入雲層,不懂者尚欠浮遊於地面。老子這番話的意思是說:自逞得見的人,他往往得不到彰明,而自以為是的人,它往往得不到顯昭。同樣,自我誇耀的人很多,但他們最後都沒能建立起功勳,自高自大者是不能做眾人之長的。
  • 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學會四句話,做一個成功的中年人
    學會四句話,做一個成功的中年人:1、自足者不彰2、自見者不明經常自我表現,其實是不智慧。3、自誇者無長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認可4、自伐者無功自我誇耀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戒掉四個缺點,早晚必成大器
    一個人,想要成大器,除了提高自身的能力,還必須戒掉自身的缺點,《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列出一個人最主要的四個缺點:「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一個人,想要成大器,需戒掉這四個缺點,戒掉一個,也厲害;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也能戒掉這四個缺點,早晚必成大器!
  • 《道德經》:能力與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腳踏實地才能站的穩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譯文:踮起腳跟走路的人會站不穩,跨步前行的人反而走不快。自我張顯的人不明於道,自以為是的人不善辨析,自我炫耀的人少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長久。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行為就如同多餘之食、累贅之形,惹人厭惡。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全文
    不自見(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zhāo),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明,自明,即自我明確。勝,戰勝。力,力量。強,剛強。足,滿足。富,富有。強行,堅持不懈。志,志向。所,根本。久,長久。死,這裡指物質形態的殞滅。亡,這裡指精神或根本性的消亡。壽,長壽,這裡引申為堅忍不拔。第一句: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 深根固本才是長久之道,暴富、暴紅難以長久,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一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踮起腳尖向遠處眺望的人是無法持久筆直站立的(言難以持久之意);拉伸極限跨跳前進的人是無法走遠路的(意思是一時的爆發可以但是難以長久的都是爆發),老子說的和今天的網絡社會恰恰相反,現在講究的是突然的爆發、突然的出名,然後突然的成功,現在的人都有一種幻想就是什麼也不幹,總有一天我會突然成功,這種感覺還很強烈。
  • 《道德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道德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注釋:天長存,地久在。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自益其生,因此能長久存在。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升華人生的真理
    道德經本章,透視劉備:知人善任,大智若愚。呂布:力勝群雄,敗給本性。道德經三十三章。老子本章重點倡導:人要自我修養,豐富自己的人生知識。從「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引伸至「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以此升華自己的人生格局。老子這幾句經典,在人生中,立身處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人民日報:為官者當不落經驗主義之窠臼
    於是,他隨手續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待調任黃州後,蘇軾偶入菊園,只見滿地金黃、枝頭無一朵枯花,頓覺汗顏。 見慣了「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誤以為天下菊花莫不如是,並不存在落瓣的菊花,無意間便墜入經驗主義、主觀主義的窠臼。好在蘇東坡勤於觀察、善於自省,最終成就了一段知錯輒改的佳話。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整個世界面前,個體的智慧和經驗總是很有限的。
  • 《道德經》第七章,何為「天長地久」?不自生,故能長生
    我現在的答案是「可以」,答案就在《道德經》第七章中。本章一開始就用四個字來起頭「天長地久」,多厲害,多有氣勢呀!什麼是「天長地久」,天一直存在,地也一直存在,在我們人類有限的時間裡,天地對我們這短暫的一生而言就是長久的存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太陽月亮依舊在,只是新人換舊人。人活一世雖滄桑,可天地長久存在,見證一切,明了一切,洗滌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