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根固本才是長久之道,暴富、暴紅難以長久,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2021-01-08 清風明月文學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一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踮起腳尖向遠處眺望的人是無法持久筆直站立的(言難以持久之意);拉伸極限跨跳前進的人是無法走遠路的(意思是一時的爆發可以但是難以長久的都是爆發),老子說的和今天的網絡社會恰恰相反,現在講究的是突然的爆發、突然的出名,然後突然的成功,現在的人都有一種幻想就是什麼也不幹,總有一天我會突然成功,這種感覺還很強烈。

但是這種成功是不長久的,猶如曇花一現(樹木沒有深根,風來的時候第一個被吹斷,人沒有深厚的積累突然的成功也會摧毀一個人),尤其在現在的網絡社會,網紅紅的快被遺忘的也快,很多人能承受得住成功但是不一定能承受得住失敗,能夠承受爆紅帶來的流量關注熱潮,不一定能承受流量浪潮走後赤裸的自己,能承受住突然爆發財富,不一定能承受富過後心態的崩塌。當你想起成功時候眾人環繞的溫暖熱切,就要想到成功走後冷冷清清的白眼和冷臉,當你想起暴富之後的揮霍無度,就要想到財富走後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不易,當你想起有權力之後別人的阿諛奉承,就要想到失去權力以後的低聲下氣。

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人能夠明達嗎?只相信自己是對的人能夠看到真正的對嗎?自己徵伐自己的人能算功勞嗎?自我驕矜的人能夠長久嗎?這一連四個問題,概括了人最容易犯的四個錯誤,短視、固執、虛榮、驕矜。人們常問就算知道了這些大道理又能怎麼樣呢?能改變什麼呢?這些大道理不如生活中的一個小技巧管用呢,是這樣嗎?技巧有千萬種它好像是樹上的葉子,到了冬天就會落了,來年又會發出新芽來,大道就是樹的主幹,不斷的滋養你的主幹才能長出更多的枝條和樹葉,大道理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卻能讓你避免大的禍患保持生命的長久。小聰明是無法長久的。還有句話說的好,不知者不罪,不知道錯誤你犯錯了沒關係,下次改正就是了,但是「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明知道錯誤在哪卻不去改正這是真的錯啊!善於改正、善於虛心、善於變通就合於道,合於道者自然長久、順利。

第二句: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像這幾種在道看來,就稱為多餘的食物又像身體上多長的肉,萬物都知道這是不好的,所以說有道者不處於這樣的境地。有道者不幹多餘的事,沒有多餘的行為,有道者順應大道。有道者不幹預大道的運轉因為一是幹預不動二是既然合於道了為什麼還要幹預它,幹擾它不就是幹擾自己嗎?你會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嗎?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智慧,奇正相輔,深根固柢,以靜為下
    在《道德經》裡老子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間沒有長久的富貴,也沒有一輩子倒黴;沒有永遠無償的利益,也沒有攻克不破的厚臉皮。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即使筋骨柔弱,有德者也能意志堅強。0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 《道德經》:自是者不彰,何解?
    「自是者不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所以做事情要思路冷靜,找到合適的方法再去行動,這才是符合大道思想。只能看見自己的人,是不能明白事理的。自以為是的人,是不能明辨是非的。自我誇耀的人是沒有什麼功勞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會長久的。從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成事先要修身,這樣才是符合大道思想。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善於知道別人、善於戰勝別人、知道滿足,這些在老子都只是小畜,認識自我、戰勝自我、勉力勤行才是目的。因為要長久必不可喪失基礎,正如死而不忘道才是長壽。 履即鞋,卦說的是人踩在老虎尾巴上而沒有危險。怎樣才能做到呢?老子認為順其自然可以避開死亡,因而善於保護生命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老虎,進入敵陣中不不帶鎧甲和兵器。
  •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知止方能長久;處柔,才可反敗為勝。
    經過了多少的歲月,我們的人生有如在薄霧中穿行,我們伸出雙手一直向外索取,我們在用力的想要抓這個世界,而終是徒勞……而兩幹多年以來老子《道德經》的智慧,猶如清流,滌蕩著人心。人間清歡,歲月浮沉。道是自然,道是路徑。讓我們透過老子道的思想,對世間得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在《道德經》第九章中,老子對於萬事求全者給予後世的我們以善意的忠告。
  • 道德經第六章說!我們都身在道中
    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了解一下宇宙的奧秘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一種翻譯一、道是不死的,但在哪裡呢?她是孕育生命,孕育世界的子宮(比喻生育萬物的條件)二、陰陽交合,而生萬物,玄牝之門,是天地的根基,也就是說我們都在天地之中,都在道中,是道運行著萬物。
  • 道德經天下第二解 第六章 第七章 雌雄之分 本為假象 何來長生
    作為道文化的最後一位守護者,並非完全為了利益在煎熬,其中也有信仰的一面,希望相互理解,也當作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性」的本義「性」最初指天性,天生之性,每個人,每個動物,每個微生命都有。老子以天地對比聖人(聖上)是話外之音,隱勸帝王少生、讓襲、甚至無繼。居於後反身先,居於外反身存,說的是有失必有得,以失換得,失去的是傳襲,得來的是人心。必須以無私之心才能成就自我之「私」,第二個私指盛名、讚譽等可流傳於百姓或歷史的題材。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
    【古人】《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跂而欲立,跨而欲行,違性之常,而冀性之適,難矣。以德為循,則有足者皆至。」【譯文】做事情只看得見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明辨事理;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更是不可能辨清是非;總是自我誇耀的人也顯不出功勞;同理,那些自高自大的人更是不可能長久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久,長久。死,這裡指物質形態的殞滅。亡,這裡指精神或根本性的消亡。壽,長壽,這裡引申為堅忍不拔。第一句: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這一句的大意是:能夠明白別人言行舉止的意義的人,是真正聰明的人;能夠知道自己是境況,把握和控制好自己的人,是真正自我明確的人。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道德經》全文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zhuì)行。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chǔ)。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ǎng)為之名曰大。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載營魄①抱一②,能毋離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④?滌除⑤玄鑑⑥,能毋有疵⑦乎?愛民治國,能無為⑧乎?天門開闔,能如淵⑨乎?明白四達⑩,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理道 理解道德經譯文
    理解道德經 譯文第一章自然界存在產生宇宙萬物的始基,作為派生宇宙萬物的本元。我未知其名,勉強為之取字「道」,勉強為之取名「大」。冀求知物,依附於知道;已經知道(得道),得以知物;已經知物(得物),復守道(復命復樸返本歸元循道順道),是為玄德。
  • 《道德經》新解:第一章永恆之道
    道,無根無源、無始無終。從無名生,以有名顯。無中生有,隨觀而現。《道德經》全篇分為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大成之數。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
  • 《道德經》第七章,何為「天長地久」?不自生,故能長生
    那請問各位道友,人真的可以長生不老嗎?真的可以與天地同壽嗎?我現在的答案是「可以」,答案就在《道德經》第七章中。本章一開始就用四個字來起頭「天長地久」,多厲害,多有氣勢呀!什麼是「天長地久」,天一直存在,地也一直存在,在我們人類有限的時間裡,天地對我們這短暫的一生而言就是長久的存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太陽月亮依舊在,只是新人換舊人。
  • 理道 理解道德經原文譯文
    理解道德經 原文第一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復守其母,是謂玄德。塞其兌,閉其戶,知常,終身不堇;開其兌,濟其事,妄作,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上一章中,老子藉助小和大這一對概念,論述了道看似渺小,實則偉大的原因,在第35章,老子繼續給我們闡述看似平凡的道,卻有著用之不盡的偉大功能。我們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解析:這一章就說了四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示例。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
  • 《道德經》40章: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本章雖然字數少,卻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按順序講,它處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腰眼上。本章對應《周易》遁卦,是第33卦,屬於中間位置,老子寫到這裡,便借遁卦對周易理論的核心規則做了深入講解,告訴我們,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文 | 楊吉德話說《道德經》40章返也者,道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