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處在幾千年前的那個時代,到處是戰亂,遍地是饑荒。他耳聽了許多慷慨悲歌,目睹過無數悲歡離合,更是痛恨那些貪婪、昏庸的當道者。
在《道德經》裡老子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間沒有長久的富貴,也沒有一輩子倒黴;沒有永遠無償的利益,也沒有攻克不破的厚臉皮。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即使筋骨柔弱,有德者也能意志堅強。
0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說,靠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用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的原則而治理天下。
為人處世,我們凡事都要注意變化,也要明白無為的妙處。萬事萬物只有變才能發展,只有不斷地變才能超前,一味地固守,盲目地驕傲必然會落後,直到失敗甚至滅亡。
但是計劃變,人員流動,項目調整,目標改變,並不意味著內心的真和善在變,對朋友的仁義,對工作的態度,對人生的追求等等都應該是在變中求不變,動中守靜。
生活中遇到難題,我們可以用智慧,出奇招靈活地解決。一般的情況下,事業要保持一種常態,歸於自然之道。
02 治人事天,莫若嗇。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嗇:愛惜、保養的意思。柢:樹根。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老子給我們講了「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善建者不拔」的道理。道為根,德為本,須臾不離大道,謂之根深。德須臾不失其正,謂之固柢。
治理國家,愛護百姓要深根固柢,平時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樣的道理。首先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兢兢業業地幹好工作,將各方面的基本功打紮實。
如此有了人脈,學習了知識,掌握了本領,一旦時機成熟,就可以如大鵬展翅。反之,對家人不聞不問,對朋友毫不關心,對工作沒有鑽研精神,處在世上就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朽爛衰敗是早晚的事。
03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老子喜歡無為,把這個道理運用在治國為政,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韓非子·解老》篇上說:「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所以通過韓非子的解釋,我們可以確切地懂得老子這兩句話的含義,當「民忘於治,若魚忘於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來輔助政治,而謀之於鬼,於是鬼神就不靈了。
所以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一旦有了良好的依據和切實可行的條約,就不要輕易地改動,即使暫時看不到效果,只要方向正確,就一定會實現目標。
04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遊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裡,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
老子在這裡教育我們,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要深入基層,善於收集整理群眾的意見,就像百川匯入大海一樣。
好比,江海的海床越低,容積越大,也越有能力蓄容,川谷之水,才能越多的積蓄進來。所以人要有寬廣的胸懷,豐富的涵養,還要博學多才,善於鑑別真偽、識別謬誤,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