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奇正相輔,深根固柢,以靜為下

2020-12-04 品詩賞詞

老子處在幾千年前的那個時代,到處是戰亂,遍地是饑荒。他耳聽了許多慷慨悲歌,目睹過無數悲歡離合,更是痛恨那些貪婪、昏庸的當道者。

在《道德經》裡老子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間沒有長久的富貴,也沒有一輩子倒黴;沒有永遠無償的利益,也沒有攻克不破的厚臉皮。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即使筋骨柔弱,有德者也能意志堅強。

0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說,靠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用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的原則而治理天下。

為人處世,我們凡事都要注意變化,也要明白無為的妙處。萬事萬物只有變才能發展,只有不斷地變才能超前,一味地固守,盲目地驕傲必然會落後,直到失敗甚至滅亡。

但是計劃變,人員流動,項目調整,目標改變,並不意味著內心的真和善在變,對朋友的仁義,對工作的態度,對人生的追求等等都應該是在變中求不變,動中守靜。

生活中遇到難題,我們可以用智慧,出奇招靈活地解決。一般的情況下,事業要保持一種常態,歸於自然之道。

02 治人事天,莫若嗇。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嗇:愛惜、保養的意思。柢:樹根。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老子給我們講了「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善建者不拔」的道理。道為根,德為本,須臾不離大道,謂之根深。德須臾不失其正,謂之固柢。

治理國家,愛護百姓要深根固柢,平時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樣的道理。首先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兢兢業業地幹好工作,將各方面的基本功打紮實。

如此有了人脈,學習了知識,掌握了本領,一旦時機成熟,就可以如大鵬展翅。反之,對家人不聞不問,對朋友毫不關心,對工作沒有鑽研精神,處在世上就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朽爛衰敗是早晚的事。

03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老子喜歡無為,把這個道理運用在治國為政,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韓非子·解老》篇上說:「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所以通過韓非子的解釋,我們可以確切地懂得老子這兩句話的含義,當「民忘於治,若魚忘於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來輔助政治,而謀之於鬼,於是鬼神就不靈了。

所以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一旦有了良好的依據和切實可行的條約,就不要輕易地改動,即使暫時看不到效果,只要方向正確,就一定會實現目標。

04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遊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裡,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

老子在這裡教育我們,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要深入基層,善於收集整理群眾的意見,就像百川匯入大海一樣。

好比,江海的海床越低,容積越大,也越有能力蓄容,川谷之水,才能越多的積蓄進來。所以人要有寬廣的胸懷,豐富的涵養,還要博學多才,善於鑑別真偽、識別謬誤,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全文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黃向軍的幸福日常人到中年,大半輩子和國學《道德經》打交道,這本經書,早已融入了他的骨血、他的生活。他撰寫的《道家基礎經典精編》《漢譯禪修》等多部著作,被很多學子奉為大學必讀。他舉辦了500多場線下分享會,在北大清華校園,在西門子等上市公司,也在北京的胡同茶館。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這說明書中的智慧不僅僅適合中國人,還適用於全世界。《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黑---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邏輯階段,絕對精神作為純粹抽象的邏輯概念,超時空、超自然、超社會地自我發展著。第二階段是自然階段,絕對精神轉化為自然界,表現為感性事物的形成。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
  • 道德經:大成若缺,不善言辭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就大業
    我們這一生之中一定聽說過無數次「以不變應萬變」這句話,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倒不是說人們刻意不去做,而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人們在完成這件事的成功率上似乎總是在不斷減少,當看到身邊的人為某一件事情而不斷努力的時候,似乎這個時候自己「不動」就代表輸在了起跑線上。
  • 《道德經》前言
    本書內容全面豐富,集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道德規範,環境保護,自然規律,社會發展,治國用兵,內政外交,修生養性,學習工作等融匯為一體,薈萃了中華民族春秋時期的文化精髓,其思想博大精深,處處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下面將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評價展現出來,這只是部分,更多世界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看到。美國政壇給予老子的評價為「總統之師!」
  •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上善似水,靜而得道
    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採用歷史文獻學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進行勘校,同時結合曆代名家注釋,得出一個結論: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至今後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傳眾多版本經後人篡改已經嚴重失真,世傳王弼本(王本)《道德經》最接近帛書《老子》原貌。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師第七 比第八 師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六十六章 比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七十九章 師,是群眾之意。師卦的卦象是水在地下,寓意君子要用愛心保護人民、養活大眾。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夠匯聚一切溪流成為百穀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於溪谷之下遊。使大眾歸於正道,就可以在天下稱王,正是由於君子「善下」的品德。
  • 外譯名著榜《道德經》居第二
    外譯名著榜《道德經》居第二 2014-08-19 14:22:11 環球時報大字 作為道家思想的開創者,老子憑藉《道德經》為國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經》中所闡發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 說東方智慧的經典道德經和金剛經,解讀沒有思辨的信,真的要不得
    我接觸《道德經》這本書,應該是在高中時代,因為好奇而買了一本地攤貨。夜市的東西往往很便宜,印刷很粗糙,不過還算工整。說實在的,第一次真的沒看懂,就放在一邊了。那是一種從人類生存智慧層面的思辨。逛夜市,是我的一個習慣,就是圖一個熱鬧,又買了一本《金剛經》 ,讀起來非常的喜歡,那是一種特殊的空間和時間的智慧,浪漫的筆觸,描繪了龐大的宇宙和漫長的時間概念。為了對照,我翻出了《道德經》,這才算看懂,什麼是自然?什麼是人生?時光嫣然,人到中年,經歷的多了,心也就靜了下來。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歡迎大家訂閱專欄,閱讀更多精品文章!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在《道德經》裡,其不為大這一章中,老子又強調了道的準確含義。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子開篇就說這一句話,他告訴我們,道是廣博無際的,他可以左右宇宙。老子的道德經,寫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但是思想智慧卻如此的高深,竟然能勘破現代都看不破的宇宙大智慧。怪不得老子被稱為中國古代超級智慧,偉大的東方哲學,中國至今的智慧思想都無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