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2021-01-19 活法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經》


「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當人們對道的認識出現缺失的時候,才彰顯仁義。對社會而言,如果人人都有道德,何談仁義?就修道的人而言,清虛內觀,靜極而無知無言。反之如果心中不守道,則廢道亂性,就有了情感、好惡、仁義、執著,心有貪慾,心不在道,迷失本性。為了滿足假我的欲望,用後天的聰明智慧去巧取豪奪,諸魔叢生,永失真道。修道之人要去偽存真,不要被煩惱擾心,以失本真。



「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從社會層面看,當幼不尊老、下不敬上的時候,家庭失去了道德,這樣才顯襯出孝慈。六神各自內觀內守,順性愛靈,出玄入牝,煉己忘形,自然百脈和暢,氣藏於神,母抱於子,自然有慈有愛。


何謂國家?除了社會學意義上的國家以外,從修行的角度講,修行者的身心也是一國一家。元靈、元神、元氣是國家,性命亦是。


什麼是昏亂?心神不定、六神無主、神昏意亂。身心定,魂魄安,虛中靜,性命應,元神定,金烏玉兔,相吸相守,坎離相交,水火既濟,神復於內,情投祖氣,不依外藥,求法內丹。譬如國家,天下太平時,上行下效、子孝母慈都是自自然然的事情。自然和諧之國,沒有所謂忠臣的用武之地;當國家有難之時,才顯出忠臣良將。


【作者簡介】

吳誠真,女,1957年1月出生,湖北武漢新洲人,原名吳元真,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歷。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湖北省人大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委員會委員、湖北省道教協會會長、湖北省慈善總會副會長、湖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海外文化聯誼會理事、武漢市道教協會會長、武漢長春觀方丈。

是我國道教史上第一位女方丈。


點擊【閱讀原文】·過年不打烊,來本好書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章比較簡短,意思也很好理解,同時也可以說很不好理解。為何這樣說?不好理解是指其中的邏輯關係,老子所描述的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不和與孝慈,昏亂與忠臣,這四組關係,與我們平常的思維邏輯不吻合,該對立的相應,該相應的卻對立。但我們聯繫【道德經】的全文來看,這章其實與老子所主張的思想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並不矛盾。如第三章的「不尚賢」,第五章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我們來具體解讀下。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勸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闢。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闢隱,專務肅莊。
  •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8章 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第二種就是民眾之間不再相信道,這是一種發展演化的結果,就好像孔子所在的時代一樣,孔子想去遊說各國以周禮文化治國,結果都沒有人願意理睬孔子。
  • 博雅讀老子之十八:大道廢,有仁義——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但是時代每況愈下,道德淪喪,人心異化,是以造成人類社會的異化病態。老子這一章提出,仁義,智慧,孝慈,忠臣是社會病態的產物。乍一聽一定很吃驚,我們社會不是提倡仁義,孝慈,智慧,忠臣嗎?但如果我們這個社會不病態,那麼那些東西就本來就已經存在,談不上需不需要。正如第十六章所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自然。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一句出自《道德經》的道經部分。在這一章裡,全篇共26個字:「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被放棄了,出現了所謂的仁義;聰明的智慧出現了,與之相對的虛偽狡詐也隨之出現;家庭關係不和睦了,才能彰顯出父慈子孝的重要;國家動蕩不安了,這才出現了所謂的忠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個相互辯證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不僅有對立的矛盾,同時也存在統一的關係。
  •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忠臣孝子的偽裝從第十七章的道的層面而相關於中國歷史哲學的演變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思想的特殊之處。老子的歷史哲學與儒家的觀念,乃至一般社會人生的態度,另成一格,大異其趣。
  • 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14.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一九八二年六月五日開示於萬佛聖城「人心不古,道德淪亡」,世界一天比一天往下流,而不知往上達。現在的讀書人只會利己,而不知利人;又有一些教學者公開鼓勵學生吃迷藥、行淫慾,或做種種擾人亂世的事,故將世界弄得一天不如一天。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道德經講義(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莊子是否以「魚相濡以沫之情」表達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
    即開篇所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由此可推測:「相濡以沫」這一寓言,其所要表達的內容,肯定是用以明確闡述「齊生死」這一觀點的。而世人肯定是無法齊生死的(人之有所不得與),於此莊子便進行分析,得出世人無法齊生死的原因在於「物情」(皆物之情也)。即戀生厭死,是僅僅將自己情感阻滯於自己的生命(即「物」),而不是繫於「有生便有死」這一客觀規律上。」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八 章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這個親而譽之,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也是王道。但老子的無為之道卻比王道,仁義之道還厲害。其實,社會除了上古時代,或者說先天易時代。何曾有過大道不廢的時候。關於先天易時代,我也有專門的篇章,在此就不多說了。
  • 第十八章 大道廢 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①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注釋為:大道不彰,有不仁而仁義方顯。智慧出現,才有大偽和大真之分。家庭內部不和,才有孝與逆之分。國家混亂,才有忠與奸之別。,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為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
  • 大道廢有仁義|張其成全解《道德經》
    為什麼要提倡仁義?就是因為不仁不義,「大道」——社會自然的公平準則被拋棄了。所以仁義道德的存在,就證明世界沒有大道了。「智慧出,有大偽。」為什麼會有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就是因為社會太重視各種機巧智慧。「六親不和,有孝慈。」為什麼要提倡子孝父慈、夫妻和睦?就是因為六親——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了。「國家昏亂,有忠臣。」為什麼會有忠臣出現?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是寫於2000多年之前,由手寫傳抄得以流傳,難免有被改動,或者錯寫,漏寫的地方,這也就導致今天流傳於世的道德經有很多版本,其中的差別還是挺大的。據說僅國內的《道德經》譯註本不下千種,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三個版本:王弼通行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以及郭店出土的楚簡本。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浴火涅槃的人生哲學
    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子的那點故事吧!以下是原文。
  •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德經》是講道的。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實都來源於這個道,所以中國文化的中心要點就是一個「道」字。「道」這個字是廣義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宏觀的。老子講的《道德經》這本書,是春秋戰國階段的事。我們都知道老子西出函關,在那裡被關尹子所求寫出了《道德經》。這本書流傳很久了。經過學術考據,有很多的版本,每種版本的次序的排列也各有各的問題。這些屬於考據學的範圍,我們就不去討論了,討論起來的話,非常的廣博宏大。關於老子其人,我們現在所講的,大部分是根據司馬遷寫的《史記》。
  •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道就是玄牝,玄牝就是道,綿綿若存,生生不息。 然而,第三十一章提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三十章「大兵之後,必有兇年」,第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這是啥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