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讀老子之十八:大道廢,有仁義——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2020-12-03 博雅讀國學

[釋意]

最早的時候,百姓都很誠實,沒有任何虛偽。當國君用「智慧」創造制度法令來治理百姓的時候,百姓就會用「智慧」來逃避它,所以虛偽狡詐也隨之而產生了。家族中不和睦相處,六親不和,孝慈自然會產生。當一個國家混亂以後,文武百官不能負責盡職,隨之而來「忠臣」也就出現了。

[心得]

本章承接十七章而言,即從「太上,下知有之」的聖人無為之治,而天下百姓於其功成遂事之際,「皆謂:『我自然。』」。但是時代每況愈下,道德淪喪,人心異化,是以造成人類社會的異化病態。

老子這一章提出,仁義,智慧,孝慈,忠臣是社會病態的產物。乍一聽一定很吃驚,我們社會不是提倡仁義,孝慈,智慧,忠臣嗎?但如果我們這個社會不病態,那麼那些東西就本來就已經存在,談不上需不需要。正如第十六章所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自然。

老子其實要表明的是,病態的仁義,病態的智慧,病態的孝慈,病態的忠臣才是我們不需要的。這是老子深厚的時代憂患意識,深沉的歷史責任感,是他對於人類社會異化現象的深刻而無情的批判。

老子透視病態時世的所謂仁義、智慧、孝慈與貞臣,世人所崇尚所讚美所追求的,實際都是「大道廢」的產物,而患了捨本逐末的毛病。隨著的是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亂了。此種狀況,唯有到了復歸於道、道化天下之時,方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這正是老子所諄諄教導所殷切期望的。

相關焦點

  •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8章 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天道廢,人道興,顯然,這是整個頂層設計出了問題,老子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8章)】,又雲【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38章)】,對孔子的仁義禮進行了批評。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一句出自《道德經》的道經部分。在這一章裡,全篇共26個字:「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一章裡的26個字,前後共分成了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組相互對立的矛盾組合。「大道被放棄了,出現了所謂的仁義;聰明的智慧出現了,與之相對的虛偽狡詐也隨之出現;家庭關係不和睦了,才能彰顯出父慈子孝的重要;國家動蕩不安了,這才出現了所謂的忠臣。」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章比較簡短,意思也很好理解,同時也可以說很不好理解。為何這樣說?不好理解是指其中的邏輯關係,老子所描述的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不和與孝慈,昏亂與忠臣,這四組關係,與我們平常的思維邏輯不吻合,該對立的相應,該相應的卻對立。但我們聯繫【道德經】的全文來看,這章其實與老子所主張的思想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並不矛盾。如第三章的「不尚賢」,第五章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我們來具體解讀下。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解析:這一章就說了四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示例。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泰山刻石宋代拓本道經,第十八章(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經,第十八章(專家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忠臣孝子的偽裝從第十七章的道的層面而相關於中國歷史哲學的演變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思想的特殊之處。老子的歷史哲學與儒家的觀念,乃至一般社會人生的態度,另成一格,大異其趣。
  • 莊子是否以「魚相濡以沫之情」表達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
    將這句話單獨拿出來進行分析,無異於斷章取義,而應該將其放到全文中來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於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八 章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這個親而譽之,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也是王道。但老子的無為之道卻比王道,仁義之道還厲害。其實,社會除了上古時代,或者說先天易時代。何曾有過大道不廢的時候。關於先天易時代,我也有專門的篇章,在此就不多說了。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向老子尋求智慧,會有本源性答案
    我們不必急於說出它的答案,其實「老子」早已告訴了我們,看看《道德經》第十八章,答案不答也會自明。「最差的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用獨特的戲說加正解的方式展開,為了照顧《道德經》初學者,我們把「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老子」穿越二千多年,送來的包含著處理今天之世界問題的智慧。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太清宮主題建築,宮殿前有兩顆柏樹,傳說是老子栽的,紋理一左旋一右旋,當地老百姓稱為陰陽二柏。寓示著天地間由陰陽兩部份組成,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德經》問答第9章-揭示老子文章的出處
    由於秦朝同一文字,又由於秦漢之間的文化斷代,《老子》原本沒有人能真正看懂,假經便堂而皇之的成為正宗學問。過去我只是從寫作體系上否定王弼的「老子」學說,細讀郭店楚墓竹簡後,又從文字上進一步證實了王弼本乃至漢墓帛書本的錯誤。把寫作體系和簡本結合在一起,本章每句文字的出處便自然顯現出來了。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認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經》,「它卻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並指明「這書包含有兩部分,道經和德經,但通常叫道德經,這就是說,關於理性和道德的書」,既講到一般哲學理論,又講到倫理學理論,即有雙重理論地位與雙重理論意義。
  • 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14.大道廢,有仁義為名利而讀書的人,只想說要讀什麼書才可以賺大錢,譬如想讀醫學,或科學,都可以賺大錢,而沒有想說:「我讀書是將來要為人群謀幸福;學醫是要濟世救人,利人利己。」現在的讀書人只會利己,而不知利人;又有一些教學者公開鼓勵學生吃迷藥、行淫慾,或做種種擾人亂世的事,故將世界弄得一天不如一天。
  • 道德經講義(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老子」宇宙觀、方法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