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否以「魚相濡以沫之情」表達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

2020-12-03 醉美國學

莊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常常被人們借用來形容可歌可泣而又傷感的愛情。與其一起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何不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地生活,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看起來很無情,也很傷感。這是莊子的本意嗎?

這一句話出自於《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於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幹了,魚跟魚就躺在沒有水的河床上,他們互相的向對方噴氣,把自己的水噴到對方的嘴巴裡面,然後用彼此的口水來滋潤對方。如果水足夠的話,魚在裡面快樂的遊泳,你我互不相識,其實對魚來講才是最快樂的。

眾所周知,莊子內篇的中心思想,均在於齊物忘我,養生順物。將這句話單獨拿出來進行分析,無異於斷章取義,而應該將其放到全文中來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於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很明顯,這段話的內容在於「齊生死」,所以莊子的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生於死的轉換變化,就像晝夜的常道一樣。」即開篇所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由此可推測:「相濡以沫」這一寓言,其所要表達的內容,肯定是用以明確闡述「齊生死」這一觀點的。

而世人肯定是無法齊生死的(人之有所不得與),於此莊子便進行分析,得出世人無法齊生死的原因在於「物情」(皆物之情也)。即戀生厭死,是僅僅將自己情感阻滯於自己的生命(即「物」),而不是繫於「有生便有死」這一客觀規律上。」於是莊子舉了個例子:「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因此分析「相濡以沫」此寓言,應該是用來論證之前「順物情不如順道」這一觀點,即「遵循於經驗現象不如遵循形成經驗現象的形上本體」。所以說這裡「魚相濡以沫之情」便是物情,而「江湖」便是道,「泉涸」是道之毀滅。

老子的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而莊子對道的思想與老子大致相近,大宗師內也有「有親,非仁也。」之句。其所表達的一致思想是「好壞都是對立的,表彰「仁義」必然是有「不仁不義」的狀況將其襯託(孝與忠同理)。即人一旦有是非褒貶之情,就是毀廢了道。」

所以此處相濡以沫的含義也就瞭然浮現,泉未涸,有江湖(即道存)之時。魚是相忘於江湖的,它們之間並沒有相濡以沫的情感。而其情感的產生,是由於「泉涸」(即道廢),而不得不相濡以沫才能生存。人們如果只是看到了相濡以沫的情感,而不了解泉涸泉流的變化,就像只懷著戀生厭死的情感,而看不到有生必有死的客觀規律遂不能齊生死,即順於物情而廢道(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但是我們很多人都是多愁善感的,很多時候會羨慕、甚至執著於那種在痛苦之中的相親相愛,想想看,如果是泉水很夠的話,哪一條魚喜歡別的魚對它吐口水呢 ?人們往往喜歡可歌可泣的故事,而忘記了自己可以過得更幸福。

但是莊子還說「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就是昭文氏是一個很偉大的音樂家,而音樂是讓人陶冶性情的,是讓人覺得很感動,覺得內心充滿了正能量。可是,就是因為有道虧而愛成,因為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所以我們才需要看那麼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聽那麼多感人肺腑的音樂。正是因為「泉涸」,我們才會要去思考,去做出一個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的選擇。

在道家眼裡,對愛的渴求,對仁義的追求,對孝道的要求,都是建立在匱乏的基礎上的。如果自己真的能過得很開心了,還會不會產生對別人的愛的渴望呢?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做好自己、不貪得無厭,家庭沒有糾紛,那還需要天天嘴裡喊著提倡仁義、提倡孝道嗎?

莊子說這個故事並不是勸夫妻在困難的境地中放棄彼此,他是想藉此闡明深奧的哲理。接下來莊子繼續說道,人與其讚譽堯而非議桀,不如忘卻兩者的是是非非,讓自己融化在大道之中。(「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對於擱淺在陸地上的奄奄一息的魚兒們來說,相互吐口水來溼潤彼此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它們就死了。但是它們何嘗不希望能夠遨遊於江河湖海之中,忘了彼此呢?

王弼《道德經注》中說道:「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蘇轍《老子解》也提出:「涸澤之魚,相吻以沫,相濡以溼,不如相忘於江湖。」

人和道的關係,就像魚和水的關係一樣。魚在水中遊來遊去,自由自在,人在道中悠然自得,泰然安樂。所以莊子說,魚遨遊在江湖之中便忘記了一切,人融入大道之中也忘記了一切。(「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相關焦點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一句出自《道德經》的道經部分。在這一章裡,全篇共26個字:「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被放棄了,出現了所謂的仁義;聰明的智慧出現了,與之相對的虛偽狡詐也隨之出現;家庭關係不和睦了,才能彰顯出父慈子孝的重要;國家動蕩不安了,這才出現了所謂的忠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個相互辯證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不僅有對立的矛盾,同時也存在統一的關係。
  •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忠臣孝子的偽裝從第十七章的道的層面而相關於中國歷史哲學的演變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思想的特殊之處。老子的歷史哲學與儒家的觀念,乃至一般社會人生的態度,另成一格,大異其趣。
  • 博雅讀老子之十八:大道廢,有仁義——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心得]本章承接十七章而言,即從「太上,下知有之」的聖人無為之治,而天下百姓於其功成遂事之際,「皆謂:『我自然。』」。但是時代每況愈下,道德淪喪,人心異化,是以造成人類社會的異化病態。老子這一章提出,仁義,智慧,孝慈,忠臣是社會病態的產物。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章比較簡短,意思也很好理解,同時也可以說很不好理解。為何這樣說?大道廢,有仁義,在老子看來,道是法則、規律,是適用於世間萬物的,同時道又是不可捉摸,無形無象。關於道的具體含義可以看我在第一章中的論述(點擊右上角關注後查閱)。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8章 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14.大道廢,有仁義現在的讀書人只會利己,而不知利人;又有一些教學者公開鼓勵學生吃迷藥、行淫慾,或做種種擾人亂世的事,故將世界弄得一天不如一天。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莊子》智慧解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生於公元前369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因其繼承並創新了老子的思想,故與老子並稱「老莊」。其代表作《齊物論》《逍遙遊》等,大多被收錄在《莊子》中,此書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作,與《道德經》《清虛經》並居道家三經。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勸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闢。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闢隱,專務肅莊。
  • 老子、莊子還有蘇格拉底,你最欣賞誰的哲學理念?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飛舞的一隻蝴蝶,自我感覺真是快意極了,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了。可是突然就醒了,看見自己分明還是那個僵直臥在床上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為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化為了莊周呢?莊周與蝴蝶,必定是有分明的,這種物我的轉變就叫做「物化」。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的道理
    這個親而譽之,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也是王道。但老子的無為之道卻比王道,仁義之道還厲害。其實,社會除了上古時代,或者說先天易時代。何曾有過大道不廢的時候。關於先天易時代,我也有專門的篇章,在此就不多說了。
  • 莊子為何強烈批判和嘲諷文明,劉慈欣《鯨歌》表達了怎樣的哲思
    莊子的這段話意思是強盜也是有自己的一套解釋,所以當人類的文明社會為了實現種種需要,根據所謂道德去編造出的仁義禮智信,其實和強盜差不多,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罷了,並且這些東西會滋生出或者說培植出另外一種「強盜」。莊子還講:「竊國者侯,竊鉤者誅。」
  • 第十八章 大道廢 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①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注釋為:大道不彰,有不仁而仁義方顯。智慧出現,才有大偽和大真之分。家庭內部不和,才有孝與逆之分。國家混亂,才有忠與奸之別。,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為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大家好,我是王利營,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老莊之學。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
  • 道德經講義(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莊子的名句,孔子的名句,老子的名句,富有哲理,值得細品!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莊子,孔子,老子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莊子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譯文:人生在世,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忽然就過去了。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41章)】,老子要向大家描述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故在第一章即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又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無中生有?關於無和有的關係,老子在第十一章有詳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章)】。
  • 向老子尋求智慧,會有本源性答案
    我們不必急於說出它的答案,其實「老子」早已告訴了我們,看看《道德經》第十八章,答案不答也會自明。「最差的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用獨特的戲說加正解的方式展開,為了照顧《道德經》初學者,我們把「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老子」穿越二千多年,送來的包含著處理今天之世界問題的智慧。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一、經驗事物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辯證 莊子之學之所以被認為「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固因為他也如老子一樣,以「道」為最高範疇,同時還因為他亦如老子一樣,大量的接觸到經驗世界,經驗事物存在的矛盾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