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常常被人們借用來形容可歌可泣而又傷感的愛情。與其一起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何不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地生活,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看起來很無情,也很傷感。這是莊子的本意嗎?
這一句話出自於《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於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幹了,魚跟魚就躺在沒有水的河床上,他們互相的向對方噴氣,把自己的水噴到對方的嘴巴裡面,然後用彼此的口水來滋潤對方。如果水足夠的話,魚在裡面快樂的遊泳,你我互不相識,其實對魚來講才是最快樂的。
眾所周知,莊子內篇的中心思想,均在於齊物忘我,養生順物。將這句話單獨拿出來進行分析,無異於斷章取義,而應該將其放到全文中來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於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很明顯,這段話的內容在於「齊生死」,所以莊子的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生於死的轉換變化,就像晝夜的常道一樣。」即開篇所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由此可推測:「相濡以沫」這一寓言,其所要表達的內容,肯定是用以明確闡述「齊生死」這一觀點的。
而世人肯定是無法齊生死的(人之有所不得與),於此莊子便進行分析,得出世人無法齊生死的原因在於「物情」(皆物之情也)。即戀生厭死,是僅僅將自己情感阻滯於自己的生命(即「物」),而不是繫於「有生便有死」這一客觀規律上。」於是莊子舉了個例子:「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因此分析「相濡以沫」此寓言,應該是用來論證之前「順物情不如順道」這一觀點,即「遵循於經驗現象不如遵循形成經驗現象的形上本體」。所以說這裡「魚相濡以沫之情」便是物情,而「江湖」便是道,「泉涸」是道之毀滅。
老子的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而莊子對道的思想與老子大致相近,大宗師內也有「有親,非仁也。」之句。其所表達的一致思想是「好壞都是對立的,表彰「仁義」必然是有「不仁不義」的狀況將其襯託(孝與忠同理)。即人一旦有是非褒貶之情,就是毀廢了道。」
所以此處相濡以沫的含義也就瞭然浮現,泉未涸,有江湖(即道存)之時。魚是相忘於江湖的,它們之間並沒有相濡以沫的情感。而其情感的產生,是由於「泉涸」(即道廢),而不得不相濡以沫才能生存。人們如果只是看到了相濡以沫的情感,而不了解泉涸泉流的變化,就像只懷著戀生厭死的情感,而看不到有生必有死的客觀規律遂不能齊生死,即順於物情而廢道(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但是我們很多人都是多愁善感的,很多時候會羨慕、甚至執著於那種在痛苦之中的相親相愛,想想看,如果是泉水很夠的話,哪一條魚喜歡別的魚對它吐口水呢 ?人們往往喜歡可歌可泣的故事,而忘記了自己可以過得更幸福。
但是莊子還說「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就是昭文氏是一個很偉大的音樂家,而音樂是讓人陶冶性情的,是讓人覺得很感動,覺得內心充滿了正能量。可是,就是因為有道虧而愛成,因為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所以我們才需要看那麼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聽那麼多感人肺腑的音樂。正是因為「泉涸」,我們才會要去思考,去做出一個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的選擇。
在道家眼裡,對愛的渴求,對仁義的追求,對孝道的要求,都是建立在匱乏的基礎上的。如果自己真的能過得很開心了,還會不會產生對別人的愛的渴望呢?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做好自己、不貪得無厭,家庭沒有糾紛,那還需要天天嘴裡喊著提倡仁義、提倡孝道嗎?
莊子說這個故事並不是勸夫妻在困難的境地中放棄彼此,他是想藉此闡明深奧的哲理。接下來莊子繼續說道,人與其讚譽堯而非議桀,不如忘卻兩者的是是非非,讓自己融化在大道之中。(「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對於擱淺在陸地上的奄奄一息的魚兒們來說,相互吐口水來溼潤彼此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它們就死了。但是它們何嘗不希望能夠遨遊於江河湖海之中,忘了彼此呢?
王弼《道德經注》中說道:「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蘇轍《老子解》也提出:「涸澤之魚,相吻以沫,相濡以溼,不如相忘於江湖。」
人和道的關係,就像魚和水的關係一樣。魚在水中遊來遊去,自由自在,人在道中悠然自得,泰然安樂。所以莊子說,魚遨遊在江湖之中便忘記了一切,人融入大道之中也忘記了一切。(「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