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①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釋為:大道不彰,有不仁而仁義方顯。智慧出現,才有大偽和大真之分。家庭內部不和,才有孝與逆之分。國家混亂,才有忠與奸之別。
解析:漢賈誼《新書·六術》:「戚屬以六為法,人有六親,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為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務於六,此之謂六親。」
大道是什麼?百姓淳樸,無欲無求。如果這種民風不再,百姓為爭名奪利,各逞英豪,使盡手段,勝則為王,敗則為寇。高下一分,便有賢愚。所以大道存,百姓皆有仁義而因而仁義不顯。大道廢,有了不仁義之人,所以仁義的便顯出來了。百姓有了欲望就有貪念,為成其貪就需要絞盡腦汁,這樣,愚笨和有智慧的便分開了,而有智慧的更分為好的智慧和不好的智慧,好的智慧能守住正義,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好的智慧為達目的不求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六親不和有孝慈,一家之內,和睦相處,父賢母慈子孝,子輩們都孝順的話,父輩也沒有哪個兒子不孝的言論,也顯不出更孝順的來。如果有一個不孝,這樣孝和不孝就分開了。
一國之內,君臣佐使,各司其職,無貪無佞,君正臣賢,如果有佞臣賣官鬻爵,甚至竊國通外,這樣,忠臣和賢臣就顯出來了。現在有一句話叫做: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大家都窮的話也顯不出窮,大家都富的話也顯不出富。老子在第二章就說得很明白了,陰陽,虛實,高低等事物的兩面都是同時出現的,不過這章說得更具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