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大道廢 有仁義

2020-12-03 板角青也說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釋為:大道不彰,有不仁而仁義方顯。智慧出現,才有大偽和大真之分。家庭內部不和,才有孝與逆之分。國家混亂,才有忠與奸之別。

解析:漢賈誼《新書·六術》:「戚屬以六為法,人有六親,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為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務於六,此之謂六親。」

大道是什麼?百姓淳樸,無欲無求。如果這種民風不再,百姓為爭名奪利,各逞英豪,使盡手段,勝則為王,敗則為寇。高下一分,便有賢愚。所以大道存,百姓皆有仁義而因而仁義不顯。大道廢,有了不仁義之人,所以仁義的便顯出來了。百姓有了欲望就有貪念,為成其貪就需要絞盡腦汁,這樣,愚笨和有智慧的便分開了,而有智慧的更分為好的智慧和不好的智慧,好的智慧能守住正義,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好的智慧為達目的不求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六親不和有孝慈,一家之內,和睦相處,父賢母慈子孝,子輩們都孝順的話,父輩也沒有哪個兒子不孝的言論,也顯不出更孝順的來。如果有一個不孝,這樣孝和不孝就分開了。

一國之內,君臣佐使,各司其職,無貪無佞,君正臣賢,如果有佞臣賣官鬻爵,甚至竊國通外,這樣,忠臣和賢臣就顯出來了。現在有一句話叫做: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大家都窮的話也顯不出窮,大家都富的話也顯不出富。老子在第二章就說得很明白了,陰陽,虛實,高低等事物的兩面都是同時出現的,不過這章說得更具體而已。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解析:這一章就說了四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示例。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章比較簡短,意思也很好理解,同時也可以說很不好理解。為何這樣說?不好理解是指其中的邏輯關係,老子所描述的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不和與孝慈,昏亂與忠臣,這四組關係,與我們平常的思維邏輯不吻合,該對立的相應,該相應的卻對立。但我們聯繫【道德經】的全文來看,這章其實與老子所主張的思想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並不矛盾。如第三章的「不尚賢」,第五章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我們來具體解讀下。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泰山刻石宋代拓本道經,第十八章(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經,第十八章(專家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八 章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域中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亦大。這是大道一個意思。這裡還有和儒家相比較而言大之義。大道就是無為之道。上面一章說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
  •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8章 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大道廢有仁義|張其成全解《道德經》
    為什麼要提倡仁義?就是因為不仁不義,「大道」——社會自然的公平準則被拋棄了。所以仁義道德的存在,就證明世界沒有大道了。「智慧出,有大偽。」為什麼會有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就是因為社會太重視各種機巧智慧。「六親不和,有孝慈。」為什麼要提倡子孝父慈、夫妻和睦?就是因為六親——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了。「國家昏亂,有忠臣。」為什麼會有忠臣出現?
  • 道德經講義(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嘗觀上古之世,俗尚敦龐,人皆渾樸,各正其性,定其命,安其俗,樂其業,一如物之任天而動,率性而行,無事假借,不待安排,順其性之當然,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莊子謂臃腫鞅掌之徒蠢樸勞瘁,動與天隨,饒有真意。此所以「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是何 如之化理哉?要不過渾渾淪淪,無思無慮,與大道為一而已矣。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一句出自《道德經》的道經部分。在這一章裡,全篇共26個字:「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一章裡的26個字,前後共分成了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組相互對立的矛盾組合。「大道被放棄了,出現了所謂的仁義;聰明的智慧出現了,與之相對的虛偽狡詐也隨之出現;家庭關係不和睦了,才能彰顯出父慈子孝的重要;國家動蕩不安了,這才出現了所謂的忠臣。」
  • 博雅讀老子之十八:大道廢,有仁義——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心得]本章承接十七章而言,即從「太上,下知有之」的聖人無為之治,而天下百姓於其功成遂事之際,「皆謂:『我自然。』」。但是時代每況愈下,道德淪喪,人心異化,是以造成人類社會的異化病態。老子這一章提出,仁義,智慧,孝慈,忠臣是社會病態的產物。
  • 莊子是否以「魚相濡以沫之情」表達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
    即開篇所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由此可推測:「相濡以沫」這一寓言,其所要表達的內容,肯定是用以明確闡述「齊生死」這一觀點的。而世人肯定是無法齊生死的(人之有所不得與),於此莊子便進行分析,得出世人無法齊生死的原因在於「物情」(皆物之情也)。即戀生厭死,是僅僅將自己情感阻滯於自己的生命(即「物」),而不是繫於「有生便有死」這一客觀規律上。」
  •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忠臣孝子的偽裝從第十七章的道的層面而相關於中國歷史哲學的演變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思想的特殊之處。老子的歷史哲學與儒家的觀念,乃至一般社會人生的態度,另成一格,大異其趣。
  • 南懷瑾:大道廢有仁義
    說到這裡,不期然又想起了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現在且看正文。耆闍崛山也就是釋迦拈花微笑的靈山,當時參加此盛會的除了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以外,還有三萬兩千位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為此會的首座。從釋迦牟尼一向隨機施教的教育態度看來,這部《觀無量壽經》是以大乘為主。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高二輔導」高中物理選修3-5第十八章《原子結構》章末總結
    高中物理選修3-5第十八章《原子結構》在高考中基本上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主要涉及到基本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其中最重點的要數第四節《氫原子光譜》。(2)氫原子的線狀譜(3)氫原子光譜公式4、波爾的原子模型(1)玻爾的假設(2)玻爾理論對氫光譜的解釋(3)玻爾模型的局限性本章的重中之重是
  • 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14.大道廢,有仁義現在的讀書人只會利己,而不知利人;又有一些教學者公開鼓勵學生吃迷藥、行淫慾,或做種種擾人亂世的事,故將世界弄得一天不如一天。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向老子尋求智慧,會有本源性答案
    把大道給偏廢了,大道偏廢就有人出來高談仁與義。如果大家都按『道』要求去做的話,就不存在仁與不仁,義與不義的區別。就像第二堂課我給你講的,大家有了美的標準,就會有醜的現象出現。有了善要求,惡就出現了,這都是大道偏廢的表現。」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大道為什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故道,澹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
  • 真理、仁義、聖潔是什麼意思
    真理、仁義、聖潔是什麼意思呢?人被造是跟真理有關係的,人被造是跟仁義是有關係的,人被造是跟聖潔有關係的。這裡提到的真理,仁義,聖潔,就把上帝的本質從三個層次展開了,第一,上帝是真理,第二,上帝是仁義的,第三,上帝是聖潔的。在這三個範圍裡面,上帝是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所以,人應當是在真理中間活的,人應當是因仁義而存在的,人應當過聖潔的生活,人的所有的行為符合這些原理。
  • 南懷瑾: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昔有昆弟三人」,這個人會問問題,問得好,這就是禪宗了。他不問楊朱為什麼不高興,他說從前有兄弟三個人,「遊齊魯之間」,在齊魯之間遊學,當時齊國與魯國文化最高。「同師而學」,在同一個老師那裡求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學什麼呢?這三兄弟就學儒家的仁義。你看啊!下面是道家楊朱對於仁義的解釋,由這個解釋再看《論語》,再看孔孟的書裡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