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講義(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章比較簡短,意思也很好理解,同時也可以說很不好理解。為何這樣說?不好理解是指其中的邏輯關係,老子所描述的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不和與孝慈,昏亂與忠臣,這四組關係,與我們平常的思維邏輯不吻合,該對立的相應,該相應的卻對立。但我們聯繫【道德經】的全文來看,這章其實與老子所主張的思想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並不矛盾。如第三章的「不尚賢」,第五章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我們來具體解讀下。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第二種就是民眾之間不再相信道,這是一種發展演化的結果,就好像孔子所在的時代一樣,孔子想去遊說各國以周禮文化治國,結果都沒有人願意理睬孔子。
-
南懷瑾:大道廢有仁義
說到這裡,不期然又想起了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現在且看正文。耆闍崛山也就是釋迦拈花微笑的靈山,當時參加此盛會的除了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以外,還有三萬兩千位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為此會的首座。從釋迦牟尼一向隨機施教的教育態度看來,這部《觀無量壽經》是以大乘為主。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八 章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域中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亦大。這是大道一個意思。這裡還有和儒家相比較而言大之義。大道就是無為之道。上面一章說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勸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闢。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闢隱,專務肅莊。
-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8章 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馬雲的經商聖經,白巖松的生命之書,《道德經》你總要讀幾句!
為什麼《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俗話說「經是良言」,佛教的經晦澀難懂,但是明白其中的意思後,就可以手敲木魚而嘴裡念念不忘。很多人知道《道德經》目錄裡有81個篇章,但是也不曾通篇讀過,今天,就整理十幾句有價值的經典,請笑納!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的性質一直為老子所推崇,滋潤萬物卻不爭。然而對於「不爭」的理解,經常因人而異,有人說是水善於處下的性質,有人說是水以無爭為有爭,是莫大的智慧,這些理解當然都是沒有問題的。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但是,版本的不同,文字的差異,對大道本身沒有半點影響。
-
第十八章 大道廢 有仁義
注釋為:大道不彰,有不仁而仁義方顯。智慧出現,才有大偽和大真之分。家庭內部不和,才有孝與逆之分。國家混亂,才有忠與奸之別。大道是什麼?百姓淳樸,無欲無求。如果這種民風不再,百姓為爭名奪利,各逞英豪,使盡手段,勝則為王,敗則為寇。高下一分,便有賢愚。所以大道存,百姓皆有仁義而因而仁義不顯。大道廢,有了不仁義之人,所以仁義的便顯出來了。
-
道德經;浴火涅槃的人生哲學
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子的那點故事吧!以下是原文。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一句出自《道德經》的道經部分。在這一章裡,全篇共26個字:「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被放棄了,出現了所謂的仁義;聰明的智慧出現了,與之相對的虛偽狡詐也隨之出現;家庭關係不和睦了,才能彰顯出父慈子孝的重要;國家動蕩不安了,這才出現了所謂的忠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個相互辯證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不僅有對立的矛盾,同時也存在統一的關係。
-
博雅讀老子之十八:大道廢,有仁義——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但是時代每況愈下,道德淪喪,人心異化,是以造成人類社會的異化病態。老子這一章提出,仁義,智慧,孝慈,忠臣是社會病態的產物。乍一聽一定很吃驚,我們社會不是提倡仁義,孝慈,智慧,忠臣嗎?但如果我們這個社會不病態,那麼那些東西就本來就已經存在,談不上需不需要。正如第十六章所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自然。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大道為什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故道,澹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德經》是講道的。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實都來源於這個道,所以中國文化的中心要點就是一個「道」字。「道」這個字是廣義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宏觀的。老子講的《道德經》這本書,是春秋戰國階段的事。我們都知道老子西出函關,在那裡被關尹子所求寫出了《道德經》。這本書流傳很久了。經過學術考據,有很多的版本,每種版本的次序的排列也各有各的問題。這些屬於考據學的範圍,我們就不去討論了,討論起來的話,非常的廣博宏大。關於老子其人,我們現在所講的,大部分是根據司馬遷寫的《史記》。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14.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一九八二年六月五日開示於萬佛聖城「人心不古,道德淪亡」,世界一天比一天往下流,而不知往上達。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